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看,看病的人为什么多?如何减少和防止生病,把钱花在减少和防止生病上,而不是把钱花在建医院治病上。

打个比方说如果投资一个亿可以建一家医院,但是用一个亿可以减少一间医院满足的看病人数,你选择哪一个?

是选择建一间医院呢,还是选择减少生病的利率?哪个更有益。

看病的总是人满为患不要想着去建医院,而是想着如何减少生病率和生病人数。建医院是个无底洞,如果不从源头上关注人群的健康问题,你再建一百家一万家也是不够用的。

如果生病的人数少,生病的利率少了,医院不用再建也够用。

全民中每年的医疗支出是个天文数字,但是全民每年的健康支出是多少?整体来算的话可能达不到医疗支持的零头。

大家看病的时候都舍得花钱,但是在维持健康期间都不舍得花钱,这个省那个也省,当生病了的时候没办法省了吧。

大家要注意休息,钱是赚不完的,工作也是做不完,没必要的时候不要拿命去博,你腾不出时间来休息,总会腾出时间来生病,得不偿失。

睡觉!!!

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一个医院的建立,尤其是高等级医院的建立是需要长时间积淀的。

一个医院,绝不是今天哪个市级、省级领导一拍脑袋,说我们要打造一个三甲医院,过几天就能建造起来的。可能一座五十层的住院大楼,一年就能建成。但是一个好的医院,绝不是一两年就能建成的。比如世界著名的、全美排名第一的梅奥诊所,从建立到现在经过了150年的发展。

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医生的成长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刚刚医学院毕业的医生,即便考取了执业医师执照,说实话,也不能叫做医生。医生在20-30岁时,主要从事的都是一些较为简单的工作,并不能独挡一面。一个医生到了四十岁左右,经过了临床十余年的锻炼之后,才有可能带领一个科室。

大医生、医学教授、学科带头人是非常稀缺和抢手的资源

我的一个师兄,博士后,四十五岁,副高职称,原在广州某三甲医院上班。后来他福建的老家挖人,请他回去当主任,开出的条件是500万安家费,年薪100万。

这个成本多高啊。

第二、现在的医院是综合性的医院,更要求多个科室协同合作,如果有一个科室不行,那么都会成为短板

比如神经外科再强,麻醉科不行,很多先进的手术,比如全麻唤醒开颅手术就无法开展。

如果病理科不行,那么血液科再强,那么也没有办法。

因此,建一个普通的社区医院,不难。但是要建立一个好医院,真的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

问题来了,普通医院建的再多,很多病人都不会去啊,直接就往大医院奔

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你是没来过我们山西乡宁县人民医院,太点的病全都出去看,因为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莆田系医院建的倒是不少 敢去吗

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医生荒,一线医护人员奇缺,盖再多的医院有什么用?

现在主要是病人太多,医生特别忙。而有些医院专家诊室齐全,也是从临床科室抽调兼职轮岗。特别是退休返聘老医生,有些是力不从心。有些中医“专家”诊室,在负责主导西医诊治疾病。

好多基层医院和上级医院合作,派专家下来扶持,实际上也只把上级医院全部医生的相片复制粘贴出来壮壮胆积赞一点人气,蹭一点热度。

跟某些贵族学校去广州找几个黑人照照合影,回来张贴在学校显眼的宣传栏上,“本校特聘剑桥大学外语教授……”有图有真相,还真有一拼。

中医院以割包皮、割脂肪瘤和西方医学专业治疗疾病,失去祖国中医中药的优势,闲置的病床更多。医疗环境恶劣,医护人员成高危职业,大家都喜欢当只负责看党报看电视工资待遇照领的“走廊医生”。或悄悄退居二线。

看病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不投资建设更多医院?

不是医院太少,是人们都喜欢到大医院去看,造成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前段时间回老家陪岳父在老家的乡镇医院看病:人不多,不用挂号直接看,医生因为病人少看的特别细心,态度和蔼,看的内科医生是上年纪的医生,经验丰富,只做必要的检查,花费低,用新农合付费,不用花一分钱的现金,特别满意的一次看病经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