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说起呼和浩特,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领导来呼和浩特参观检查工作,参观完之后现场讲话,大谈呼和浩特如何如何好。

这时,下面突然有一个调皮的人大声喊了一句:但求是!

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领导听不懂,回头问身边的人,他说什么?身边的人当然不能用本来的意思解释,灵机一动,他的意思是,你好!

领导一听,微笑着不停点头,但求是,但求是……

这是一个段子,但是也让人感觉到呼和浩特此地话晦涩难懂。

呼和浩特,是蒙语。

汉语的意思是青色的城。

我刚来到呼和浩特的时候,那是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

那时的呼和浩特不大,骑自行车从东到西只要40分钟。

街上人大都骑着自行车,早晚上下班时候,自行车大军浩浩荡荡。

那时候好的企业是一毛,四毛,呼钢。

现在都塌了(破产)。

这的人把我叫鹅,说普通话听起来笨笨的。说此地话倒很流畅。但是我听不懂,听起来酸不拉几的,不好听。

我当时只是路过,真正在呼和浩特生活的时间,大约有将近十年吧。如今呼和浩特早已不是昔日的样子。已经发展到300多万人口,市区面积2054平方公里。道路四通八达。

从东到西开车估计也要好几个小时,这是在不堵车的情况下。

大学城,开发区,相继成立,高架桥,快速路纵横交错,伊利蒙牛乳业是呼和浩特支柱产业,内蒙古大学是国家211重点大学。

现在很少听到此地话,普通话越来越流利,已经分不出呼市人和外地人。

说起此地话还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外地的领导到呼市视察,在外面的操场上讲话。

讲着呼市如何好的时候,底下有一个人大声的喊了一声,蛋球事。

顿时会场鸦雀无声,领导回头问,他说什么?随行的人慌乱中机智的解释,他说,你好。

于是领导面带微笑,不停的点头。

现在的呼和浩特虽然还时不时有大风光顾,但是蓝天白云是主角。

这里的天很蓝,让你总想多看一眼。云很白,悠悠的在天空游动,有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漫步大黑河边,感受河边凉风习习,看着悠闲的野鸭在水上游动,恬静而有趣。

呼和浩特的博物院,科技馆免费开放,在那里可以看到草原的历史,可以开阔视野,激发孩子们求知的兴趣。

这里的早点是焙子,有夹火腿肠的,夹鸡蛋的,还有辣焙子。

好一点的早点有羊杂碎,烧麦。

呼和浩特的烧麦很好吃,皮薄肉大,是草原特色,来呼和浩特一定要吃一次。

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是夏天之外空气有些干燥,来这里要多喝水。

呼和浩特城市不大,但很干净,人口不多,不拥挤,工作压力不大。

这里是内蒙古大草原的核心,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是一个宜居的好地方。

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如果你在呼和浩特生活上十几年,你会对这个城市的印象说不上有多好,也说不上有多差,只是感觉这个城市的生活让人压抑。当你离开这个城市了,倒是可能还有点怀念,而怀念的恰是那些让人不快的事,如此说倒是庆幸离开了。

呼市城市建设这些年倒是有变化不小,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挺大,城市景观越来越漂亮了。而这漂亮则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之上,如果把那么多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往老百姓最关心的生活待遇和福利方面倾斜,这个城市倒是让人满舒适的,然则事实恰是相反的。

很多呼市人爱装,装门面,摆阔气,爱吹嘘,冒充有钱人,风气非常不好。巴掌大个城市,你瞧私家车有多少,简直没下脚的地方。果真需要那么多私家车吗?一个城市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本没有多大,但是都拼命买车,结果造成交通过度拥堵。

在呼市办事,如果你想讲究效率,估计够呛,不管到哪办事,都能看到小有权力的办事人员,都给你拉着个脸子,像你掘过他们家祖坟似的。如果想提高办事速度,就找关系找门路,把本应正常途径办的事非得弄成不正常。

呼市收入不高,消费却不低,对于普通收入家庭来说,越来越感觉到生活有压力。消费高源于不能自给,全靠从外省输入,这就足以说明当地人很懒惰,不愿意自给自足,只为坐享其成。不过呼市倒是有一样比较出名,那就是卖保健品全国出名,号称药都,其实就是骗子成群忽悠出来的。

呼市这个地方,鱼龙混杂,原住民本没有多少,大都是移民而来。试想,一个没有多大发展潜力的城市,拥来那么多人,素质能高到哪去。因此,生活久了后,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真没有纯粹的民族文化,而是把全国各地的劣风都带来聚集在一起了。

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作为一个在呼市待了十来年的人,现在来说说呼和浩特:

1、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市区人口比较集中,所以导致经常出现道路拥堵;

2、这些年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地铁、高铁、高架桥的实施,经济发展肉眼可见;

3、消费高,随随便便来上一两烧麦或者是一碗羊杂早点,二三十就没有了;

4、房价高,作为一个人均工资三四千的城市,房价一万大几,让人望而却步;

5、大企业少,高新技术企业少,很难留住人才;

6、大部分人看重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身份,大家眼里的铁饭碗,那怕工资两千也愿意;

7、新城、赛罕区比较整齐、干净卫生,玉泉和回民区差点意思;

8、气候四季分明,适合居住,但有鼻炎的就算了;

9、人比较热情,看重感情,尤其办事的时候;

10、大家都吐槽的放在最后,那就是天天在修路,今天市政挖,明天给排水挖,后天供暖挖;

一直疑虑的是大家都挣着三四千的工资,却天天大吃大喝,和大款似的存在,咱也不知道钱是哪里来的,咱也不敢问!!

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我生长在呼和浩特,小的时候感觉新城和旧城是两个世界,新城说普通话,旧城说此地话,大了以后发现新城和旧城还是两个世界,新城用来工作,旧城用来观光。这个城市一直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十几年了,感觉永远都在挖。曾经有一个笑话,大领导坐飞机去四川指挥抗震救灾,当从飞机上看到下面这个城市一片废墟的时候,领导哭了,旁边秘书赶快解释:领导,您先别哭,这是呼和浩特。

呼市最有特色的不是蒙餐,是焙子、稍麦、羊杂碎。呼普也是很有特色的语言,一个“是………”,能让我在天津被老乡听出来。一个“费”能让所有呼市人知道你疼了那么一下下。

呼和浩特是本地人口中的“呼市”,是其他内蒙人口中的“呼和”,是外地人眼里的大草原。是我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家乡。

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物价:最低的收入标准,最贵的消费标准,什么都贵,房价,物价,比得上一线城市

交通:堵,规划不合理,天天修路,修了十几年了吧,到北京火车要一夜,去北京没高铁,动车,现在在修地铁,

人文:有点排在。这里的人不好相处,生活节奏慢,部分人早晨还要喝一口,中午要睡一觉,骂两句就不干了,

气候:天很蓝,夏季都没有开空调的,凉爽,

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怎么样?

在首都机场遇到同往呼和浩特的浙江装修老板马先生,聊得很开心,便问到他去呼市是出差还是旅游?他告诉我在呼市做装修工作已经20多年了,呼市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我马上想到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这座城市。他略加思索地讲到:“我喜欢呼市的饮食,尤其是早餐,起床后从楼下小铺点上二两烧麦,要上一壶茶,幸福、悠闲的一天生活就开始了”。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但马先生却是因为喜欢呼市的美食,而爱上这座城市的,确实美食能留住人、更能留住心。

马先生接着说:“我也喜欢呼市人的性格,天生开朗、无忧无虑,感觉每个人过得都很幸福。比如几个朋友小聚时,毫无目的和主题,但大家聊得很惬意,非常的放松,能够感受到浓浓的真诚和善意”。我自己一直在思考,选择不同的城市居住,其实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马先生感受让我体会到他已融入了呼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了。我也注意到,马先生反复讲到“幸福”两个字,也许这是对呼和浩特这座城市的最准确、最佳的评价。

仔细想来,呼市人的幸福确实来自于豁达的性格,知足常乐、能够放得下、舍得去的精神状态;也来自子女踏实、平安的上学或工作的路上,抑或半小时可以抵达任何想去的地方,或三五知己小聚时唱上一首高亢、深沉的蒙古族民歌,甚至在清晨踩在吱吱作响的积雪心中荡漾的小小喜欢,也许正是这些许许多多的小确幸、小喜欢构成了呼市人的幸福吧!

当然,近年来城市发生的巨变是呼市人幸福的基础。首先是城市变大了。城市发展的空间框架拉开了,大城市的气势和格局已经形成,记得小的时候总觉得大青山好远好远,现在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的重要空间。呼市不仅变大了,也变美了、变靓了。公园、绿地、湿地和休闲广场不断增加,街区绿化和美化的成效居民感受深切,城市标志性建筑不断吸引着眼球。正因为呼市变美、变靓了,也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夏季去呼市的机票必须提前预定,且从不打折,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三是变得更有内涵和自信了。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大昭历史文化街区、蒙元文化特色景观街等既体现了地域特色文化,也塑造了鲜明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和开拓文化等特色,更重要是反映了呼市历史上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比如就拿浙江马先生喜欢饮食来看,除蒙餐外,在呼市还有清真餐如烧麦、羊杂、馓子等,也有刀削面、炸糕、莜面和烩菜等随着山西人和陕西人走西口带入并改良的地方特色餐。因此,从饮食我们可以透视出呼市具有多民族融合、地域交融和开放包容的特点。

总之,呼市是一座幸福的城市,这种幸福不在于她多么富有,也与繁华和时尚不搭边,呼市的幸福是来自于居民的开朗、舍得、包容和开放的性格,也源于勤劳的多民族人民的不懈努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