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如果交的话划算不划算?

请注意,挂靠一个企业缴纳社保涉及违法行为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其中的原因,找个单位挂靠社保怎么会涉及违法的?

《社会保险法》规定,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群有四类:

第一类是企业职工,他们参保是强制性的必须参保。《劳动法》也规定,用人单位和职工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剩余三类是灵活就业人员、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他们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自由选择的。自由选择缴费基数,自由选择是否参保。

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是自己承担全部的社会保险费,而企业职工参保,则保险费是由职工和企业共同承担。

为了照顾灵活就业人员,国家对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比例降低了4个百分点。一般企业参保是职工本人承担缴费基数的8%,用人单位承担16%。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比例一般是20%。

那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找企业挂靠社保呢?原因是因为:①企业普通职工的女性退休年龄是50周岁,而女性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却是55周岁。②大多数地区的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并不包括生育保险。而企业职工却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领取生育津贴。③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是没有失业保险的,一些人为了领取失业金待遇,也是只能通过企业参保。④还有像北京、上海等一些地方,不是灵活就业人员无条件都可以参保的,必须是本地户籍这样的限制。一些人员就只能挂靠企业参保,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户籍落户。

可是大家要知道,既然本就不符合参加企业保险的条件,怎样才能参加企业社保呢?那么就是只能通过欺诈、伪造证明材料等方式骗取参保资格。《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规定,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等行为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骗取社保待遇的,是属于违反《社会保险法》第88条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保待遇。

如果出现这种违法行为,不仅要清退所有骗取的社会保险待遇,还要处以骗取金额2~5倍的罚款。

所以,理论上说参加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更省钱。但是有人会为了特定的目的去挂靠社保,这是违法行为,不要这样做!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我的回答是完全没有必要。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政策,企业交社保必须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全交,这是政策强制的,你如挂靠企业交就必须全交了,还可能要另收挂靠费,而且违法。如果你以灵活就业自己到社保局交费,就可以只交职工养老保险或者职工养老医疗两险,其他三险不用交,实则交了也白交,挂靠交也无法享受这三险待遇。这样一对比,灵活就业人员去挂靠企业交是不是有点脑子有问题了。

但是如果你想在非自己户籍地交社保就可能无法自己交社保了。灵活就业非户籍地交社保有二种选择了。第一种是办理参保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我当地是可以凭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办理灵活就业自己交社保,可以只交养老或者养老医疗两险。第二种是挂靠参保地企业参保,这要多交很多钱了,而且这是违法政策不允许,你如挂靠,企业还要做给你发工资的假账。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灵活就业者有没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这个问题的焦点是:

一、女性,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缴纳养老保险,满足最低缴费年限,根据当地社保局退休政策,是否能够50岁退休还是必须55岁退休。

二、挂靠单位缴纳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周期;

释解:

由于全国各地社保局规定的退休政策不一,才产生了挂靠单位缴纳养老保险问题。

大部分地区,社保局规定了,女性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缴纳养老保险,满足最低缴费年限,55岁退休。

只有女性在职职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且满足最低实际缴费年限,可以50岁退休。

女性通过挂靠单位缴纳社保形式,满足最低缴费年限,50岁办理退休,领取退休养老金。

提前5年退休,少交了5年城镇职工养老金,多领了5年退休养老金。

1、但是,通过挂钩单位缴纳社保,需要缴纳五险,个人账户部分和统筹部分都需要个人支出,还需要每年缴纳5%的挂靠管理费。

1、养老保险:单位16%,个人8%;

2、医疗保险:单位10%,个人2%;

3、生育保险:单位0.8%,个人不缴;

4、失业保险:单位0.8%,个人0.2%;

5、工伤保险:单位0.2%—1.9%,个人不缴纳。

合计:24%+12%+2%(按低位比例)=38%。

2、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缴纳:费用全部个人支出

养老保险:20%;

医疗保险:8%。

合计28%。

单位缴纳和个人缴纳比例差额为38%-28%=10%。

设定某女子2022年退休,2007年开始缴纳社保,15年平均社评工资为4000元(近似全国平均水平),缴纳档次为60%。

a、女性挂靠单位缴纳社保:

4000×60%×38%=912元/月

912×12=10944/年,

10944×15=164160元/15年

挂靠管理费每年:10944×5%=547.2元,15年为:547.2×15=8208元。

挂靠总支出164160+8208=172368元。

按2022年退休,退休养老金取中数为1200元/月。1200×12=14400元/年

172368/14400=11.97年。

理论上12年近似回本。

50+12=62岁后盈利!

b、女性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缴纳养老保险,55岁退休,

4000×60%×28%=672元/月

15年投资:

672×12×15=120960元,

120960/14400=8.4年,55+8.4=63.4岁

63..4岁后回本盈利。

通过假设设定的条件计算(实际有误差),尽管挂靠单位缴纳社保,早退休5年,所得退休养老金也是从自己提前支出获得。

实际上,通过挂靠单位缴纳社保和以灵活就业人员形式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二者没有太大的区别(挂靠单位缴纳社保有多支出的费用及利息)!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从个人利益来讲,你有本事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当然好 ,因为单位要交16%,个人交8%。交的多,退休时领的多。如果你挂靠的单位不给你承担单位部分的缴费,挂靠在企业就没有意义,你就按你灵活就业选择基数按20%交养老统筹保险吧!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看具体情况而定,养老保险归属于社保里面,而社保和一些权益又绑定在一起,比如入户、买房的资格,尤其是买房的资格,如今限购不少一二线城市都设置了需要购买半年或一年乃至更长的社保缴纳时间才有资格买房,如果你尚未买房又想要在当地买房的,在当前的背景下,只能缴纳社保,而且必须是跟企业挂靠的社保,所以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再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

而如果你没有买房资格或者已经有房了、入户的烦恼,那就不建议再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了。按照目前的社保缴费规则,缴纳养老金保险的个人缴费比例为8%,企业帮缴20%,等于说如果个人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需要交纳28%的工资,而且还可能要另外缴纳一笔企业的“代劳缴纳费”,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负担可不少,也不划算,更何况如今延迟退休下,男方往后65岁、女方60岁才退休领退休金。当然如果你想以后老了多一份保障,也可以出资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

源自风生焱起的个人分析,专注财经分析多年,欢迎关注本帐号以便获取更多财经知识

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问题:灵活就业者有必要挂靠一个企业交职工养老保险吗?

不一定,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也没必要,如果个人有这样那样的情况,则另说。具体要看个人缴费情况,有没有这个需要或必要。考虑的出发点:1.是否影响将来顺利办理退休,按月领取养老金。2.如果断缴,是否影响小孩上学,影响买房,买车……

那么,具体哪些情况有挂靠单位的必要呢?

1.外地户口流动就业,暂时失业,个人无法参保,又不想中断缴费,怕影响退休,影响小孩上学,买房,买车很多重要事情办理的。

比如现在在一线城市,对外地户口的人来说,社保是否连续缴费,缴费年限是多少,不仅会影响将来能否退休,还和很多重大事情的办理挂钩,想不受影响,就要继续缴费,就有挂靠单位的必要。比如小孩儿上学,比如买房资格,比如买车资格,比如办绿卡,比如办居住证,比如办人才引进,比如办理贷款……

2.无论是本地户口还是外地户口,年纪大了,社保缴费年限不够,不补缴,就无法按城镇职工办理退休,领取养老金,又不想转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

以前没交够15年社保,现在想补缴,个人很难,因为大多数地区个人办理都不给补缴了,要求你继续缴费,达到缴费年限才能办退休。这种情况,如果你想在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就可以考虑变通处理,找单位挂靠补缴。因为政策规定,单位有正常理由的,可以为员工补缴社会保险。

3.外地户口,已经失业,漂泊在外,身体不好,需要经常就医,或担心身患重大疾病,当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捆绑式缴费,个人又无法参保的。

由于医疗保险规定一旦中断,就无法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待遇,所以这种情况还是有必要挂靠的。尤其是中年以后,年龄越来越大,有可能发生重大疾病,更需要这份保障的。

友情建议:不管什么情况,流动就业人员如果在外地无法参保,请一定在自己户籍地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目前各地缴费标准不统一,大致每年100~300元,交一年保一年。一旦不幸,身患重大疾病,有一份医疗保障。

综上所述,是否挂靠单位,需要看自己属于什么情况,结合自己的需要决定。以上建议,供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水流云在草青青”,认真诚恳的退休顾问,欢迎大家关注我,查看更多社保及退休文章。你的任何一次点赞,或哪怕只言片语的留言评论,都是我继续前行,为大家服务的动力。愿天下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