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我们在GDP计算的时候,二手房的买卖不会产生新的GDP。只有一手房的买卖才会产生GDP。

可能人们很奇怪,为什么没有GDP呢?主要是因为没有产出。可能只有少量的产出,是房产中介的服务(服务属于产出)和缴纳的各种税费(按照收入法核算GDP)吧。

房子买的时候100万,卖出时只值50万,看起来跟炒股非常像。100万买的股票,卖出时只值50万。

①买卖股票不涉及到其他损耗,单纯的是投资价值的增减而已,是以股票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成交。个人有卖出的需要,买方有买入的需求。所谓亏损的钱实际上是个人行为导致的亏损。如果不卖,亏损就不会出现,可是大多数情况下是个人非要卖。

我们花100万买股票时,钱花出去以后,所属权就不属于了自己。钱可能会被当事人用于消费、储蓄或其他理财。我们买到的股票,能够带给我们的是股权带来的利益。当我们想要卖股票时,只要交易不实现,就无法判断是否亏损。

②房子除了市场需求以外,实际上还有很多的附属价值。比如说居住价值,这是房子最本质的价值。但是我们老说房子已经偏离了居住的需求,主要指的是房子还能影响子女上学、户籍落户、周边服务等等。

房子实际上还有折旧成本,实际上人们普遍更爱买新房。二手房交易会存在一系列的不稳定性,比如说欺瞒。比如说二手房构造、环境,会有一些不明显的不如意地方,只有长期居住才知道。房子越老旧银行和公积金越不愿意贷款。

总体来说,如果100万的房子只卖出50万,实际上是市场需求和房子折旧共同导致的结果。

当市场需求的价格,超过了房子的折旧的速度,房价就会体现出上涨。特别是一些政策性变化,往往也会大大影响房价的高低。比如说北京市推动的教师轮岗政策,大大影响了有关“学区房”的价格。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贬值的这五十万就是地产泡沫,近期网上法院拍卖的房子在增多,2019年是房地产最为艰难的一年,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房子终于回归了居住的功能,炒房成了赔钱的买卖,再也没有人敢炒房了,当大家都不炒房时,大量过剩的房地产就会暴露出来,房价下跌就成了必然的趋势了,2019年会有大量的炒房者降价抛售房产,也会有大量的地产商降价抛售房产,当然也会有更多的炒房者及房地产商因为资金链断裂房产被法院拍卖。

2019下半年会有一部分房产可能会出现原来买的时候是100万,现在卖的时候是50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房地产泡沫太大,地产商拿地的时候有的光炒地就赚了100倍,例如李嘉诚,有的光炒地就赚了几十倍,部分地产商,再加上这几年炒房,房价涨了三五倍,也就是说,在2018年高位买房人买的价值100万的房子,实际价值本来只有10万,被炒到了100万,你是在房地产泡沫最大的时候卖的,当没有人再炒房的时候,房地产泡沫破了,房价从100万跌到50万,这只是挤掉了部分价格泡沫而已,你这50万是被前面炒房炒的人赚去了。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资资本运作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的头条号专栏开通了,有关于投资理财的最新音频和文章,帮助您提高理财技能,欢迎关注。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商品的价格,没有出售之前,价格涨跌都是数字游戏。出售者成本的多少,决定了价格变化是盈利还是亏损。出售之后的价格变化,赚钱还是贬值,都由持有者承担。

财富并不会凭空产生,同样不会凭空消失。

股市和房地产是相通的,股市暴跌并不意味着财富减少,只是说明一部分人完成了一次收割套现,所有损失都是亏损的股票持有人承担。

一套房子,实际成本30万元,里面包含了土地出让金,各种税费,原材料和建设成本,开发商的运营成本,以及利润。通过炒作或者层层转卖,可以卖100万元。假如老王首付30万,贷款70万元买下这套房,还款20年的话,还需要额外给银行40万元左右的利息。

房价回归理性,下降到50万元一套,更加接近合理的售价。但是老王的债务不会减少,依然欠银行70万元,依然需要付40多万的利息,并且随着加息付出更多的利息。

此时50万出售房子的开发商,只不过是利润不再那么夸张,依然不会亏本。

假如有开发商拿地成本过高,总体成本算下来60万元一套,为了获得现金流不得不亏本销售,那么一套就亏损10万元。

当然如果有炒房客急于出手,本来70万元入手的,50万元出售,同样会亏损20万元。

至于老王,是最惨的。因为他欠银行70万元,足够买一套同样大小的房子还不止。假如他不还贷款,不仅仅损失了30万元的首付,还会被银行收走房子,并且银行如果40万元拍卖了这套房子,银行还会追讨30万元的差价。

假如老王的公司不景气,恰好在这时失业了,就会无家可归,没有收入,还负债30万元………………

这种情况,并不遥远!!!

高位接盘的人们,再蹦达闹腾,有用吗?当初有人逼你们买房了吗?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贬值的那50万哪也没去,压根就不存在。他只存在于你的观念中。你花100万买的房子,你付了100万给开发商。开发商赚了10万。你实实在在付出了100万,这个房子的价值当时就是100万。但是当你持有这个房子的时候,这个房子还值多少钱,就是纸面财富,这个财富你不去变现,它永远都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当你去卖的时候只能卖50万,那说明在当时这个房子的市场价值就是50万,你所认为的那50万在你卖房的那一刻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他不是去哪儿了,他压根就没存在过,他只是存在于你的观念中。交易创造财富,财富是在交易的过程中创造的,这是经济学第一定律一定要记住。你没有交易就没有财富产生,那个财富只存在于你的想象,是你想象的50万没了,而不是真实的财富都50万没了。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你贬值的钱,你多出的钱,全部进了房地产商和房地产销售,房地产中介的腰包。

话说为什么那么多强拆强征事件发生?因为暴利。暴利是什么?实际价值1000块左右每平方米的房子,可以卖给你6000一平,8000一平,2万3万一平,这就是暴利,翻几倍甚至是十倍的价格卖给你。

二线以下的城市,当然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看看农民的补偿一亩地是多少钱?大多数是3万到10万不等,一亩地等于666平方米,一梯五户加公摊面积也不会占到一亩地(666平方米),就算房地产商拿地价格100万一亩。也可以继续加这个价格。

关于建筑价格丶一线城市不会超过2500,二线以下城市每平方米1500左右最多了,而且是特别优质的楼房建筑。四五线城市1000都能建起来。设定这栋楼建20层,别管公摊面积还是使用面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肯定要消费者买单,666平方米乘20层楼。哈哈等于130000平方米。

想卖多少钱一平方米?便宜点、就算5000平方米,5000每平方米乘以13000平(20层楼)。整个出售价格在6500万元。

你的房子多出来的50万在什么地方?你可以想象一下。就算开发商把房价降一半,他仍然不会赔钱,你放心。(从农民那里拿过来3万到10万一亩的地,现在变成了6500万市场价格,你告诉我利润有多大?告诉我强拆强征的真正原因?)

现在你对房子的基础价格和成交价格已经心中有数了吗?也许你应该拿起纸和笔计算一下,丰厚的回报,也许你也可以成为开发商,当然你要有拿地的"渠道"和贷款的“渠道"。

当然也有些朋友会说,卖地的价格高,建房的价格高,什么钢筋水泥,价格高。(还说高的朋友可以去市场打听打听,钢筋水泥是多少钱一吨?没有天书奇谈?真正去计算一下就知道了。)我给你算完了就是1500一平方米足够。别看前期打的税费,后期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问问谁买房是不打税费?最后买单人是谁啊?价格再高最后也一定是暴利,不然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强拆强征。

当然银行也在你这里赚了贷款利息,陷入了房地产商合力哄造的高大上氛围,你被推着拉着哄着鬼使神差签下了用二三十年时间,用全部青春还贷款的合同,反正我觉得挺亏的,好不容易活一个人,却要去背负半生债务的枷锁。预支透支二三十年自由,那个东西如果去掉包装之后根本不值那个价。纯粹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一个虚假的繁华,却要用真正的生命去买单,真正市场化的房地产是什么样的?我想应该是没有更多的虚假包装和政策左右,这个市场会越来越清晰,所以现在不买。

还有一个最秘密的是房地产商把房子包给房产销售是什么价格?曾经认识一位某一线城市房地产销售,2009年某小区两栋楼?当时市场价是12000到15000房子,地产商8000块是统一包给他们销售,就是为什么有些房子可以打八折九折?什么八五折?最低30%=4000块的差价,怎么折给你?也不会亏!

房地产销售拿了之后,制作包装了非常精美的样品房给你看,真真假假各种高大上的吹呗,让你陷入足够幻想奢迷未来的家的样子。至于买完房子之后出现问题,再打官司呗!现在吧,得赶紧把房子这块烫手山芋的风险转给你,就是你就拿上了身份证,户口本儿去银行帮着背负债务去了,看着你诚惶诚恐买房凑钱的样子,销售们乐开了花,他们不停的催促你丶帮助你丶关心你,"好人有好报啊”,于是你看到了新闻说这个月销售又拿到了几百万几十万的高额奖金反现,甚至最牛的销售员,能达到上千万,这些奖金都从哪来的呢?猜猜。

如果一套房子买的时候是一百万,现在卖是五十万,那么贬值的五十万去哪了?

我小徐几年前就说过房价下跌,商品房有涨有跌很正常,那房子亏了五十万被西北风吹走了,还要跌,买房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