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交费上涨越快越好吗?
关于养老保险缴费,还是一体两面的。
养老保险缴费上涨比较快的含义。养老保险缴费上涨比较快,首先说明了社会平均工资增速很快。
我们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上下限是跟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的。从2019年开始启用的是以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社会平均工资为基础,按照60%~300%核定上下限。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家允许各地继续采用2019年的缴费基数下限缴纳养老保险。
2021年,一下子需要调整两年的额度可能会幅度较大,因此国家允许各个地方结合实际情况于2021和2022年分两年调整到位。
缴费比例一般是相对固定,像灵活就业人员长期维持20%的比例。用人单位的职工,是按照个人承担个人缴费基数的8%,单位承担单位缴费基数的16%确定。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不一定相同。
一般来说,缴费钱数提高过快,说明当地的社平工资增速较快。社平工资在养老金计算中起到一项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保值增值。
养老金计算公式的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
基础养老金,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15年,可以领取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基础养老金也能体现出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如果是按照100%基数缴费40年,可以领取40%的社会平均工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平均工资越高,基础养老金就越高。
因此缴费较早的职工实际上就显得非常划算,特别是90年代参保的职工,当时的社平工资只有几百元。
可是话又说回来,缴费基数上涨越快,大家的缴费负担就越重,会形成一定的参保门槛,降低人们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目前,我们的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保制度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全国只有北京、上海等少数地区明确最低工资内容不包含社保公积金个人负担部分。
总体来说,缴费钱数提升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够提升养老金待遇,但是会减少参保意愿。希望国家未来在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时,能够进行优化有关制度,将更多的人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
养老保险交费上涨越快越好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养老保险的缴费上涨,越快越好吗?我认为这显然是对于正在参加社保的人群,不是一个好消息。如果说养老保险的缴费上涨越快,也就意味着他每一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自己所付出的缴费费用会有所提高,而且每一年增长的幅度还会是比较大的。可想而知,这对于他们只能参加社保的人群,尤其是灵活就业人群,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当然社保的缴费基数,是跟你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成正比,如果说你所在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比较高,那么实际上你的社保缴费标准也一定会比较高,但实际上每一年的增长比例增长幅度,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不是我们大家想象的会过快增长,这肯定是不会出现的。
基本上我们的社保缴费基数每年都是按照5%~10%的比例在递增,但是个别地区可能会略高于10%,但基本上都是维持在这样的一个区间范围之内,实际上这样的一个涨幅相对于很多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已经是入不敷出了,他们实际上在交纳社保的过程中相对来说都是很有压力,如果在过快去增长这个社保基数很显然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社保缴费基数,也是会在一个合理的可控制的增长范围之内,去缓慢增长。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养老保险交费上涨越快越好吗?
是这样的,养老保险缴费是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的,缴费范围是在社会平均工资的上下限区间之内的。随着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养老保险缴费也会增加。如果养老保险缴费上涨过快,那么对于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来说会是比较大的负担,因为他们需要个人来承担全部的费用。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养老保险费用涨的太快,也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成本,有可能会让用人单位在员工招聘上会更加慎重,或者减少招聘规模。
而对于在职人员来说,尤其是工资水平本来就是养老保险缴费的上下限之间的人,影响并不是很大。
事实上,养老保险并不是单方面上涨的,即便上涨也是有一定的幅度,因为社会平均工资涨幅也就是5%左右,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的。
@社保当家,感谢你的阅读。
养老保险交费上涨越快越好吗?
百分之百是。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是退休时上年度社平为依据结合个人缴费水平和缴费年限来计算的,一年就是一个百分点。请注意,这里只与最后社平工资有关,(比方是8000),与之前的任何一年的社平工资无关。最初时缴费的社平工资是1000,还是2000 还是5000,基础养老金的计算结果都是一样。既然如此,相信每个人都希望缴费起点低的(如选1000)。请你留意:起点1000,变成终点8000 比起2000,5000,每年的上涨幅度哪高那低?累计缴费是起点1000的多,还是2000的多,还是8000的多(不想缴费上涨的,意味着从头到尾都要按8000缴费)。不知你看完这段文字。对养老保险缴费上涨越快越好还有质疑吗?
养老保险交费上涨越快越好吗?
对快退休人员来说缴费上涨意味基础养老金高了,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多缴费,所以对不同的人来说感觉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