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2005年,中组部下发文件明确正副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60岁退休。不过根据本人申请,可以55岁自愿退休。
如果仅从文件上解析,女性在高级职称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职工,退休年龄已经在2015年变成了60周岁。只有本人自愿的情况下,才可以55岁退休。单位和其他个人,不能强迫人家退休。
不过,确实有一些单位在职称和人员管理上存在缺陷。
有的单位职称评定时论资排辈,因为这样老年职工退休以后,养老金都是要按照相应级别的职称岗位来确定。而他们退休以后,其他的职工又可以重新评上这个高级岗位,最终大家都可以按照单位高级的职称岗位来退休。
在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确实不是很严格,相应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没有严格考究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以来,很多老职工以不会电脑,无法适应新办公环境为由,转为二线或者档案、后勤管理等轻松岗位。很多工作,原单位不得不招用大量的编外员工承担。但按照编制设置,他们仍占据着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不退休就影响了年轻职工的升迁,以及新职工的招用。
国家对高级职称女性延迟退休五年,对于高级职称的女性本人确实是好事。毕竟在职时的工资待遇要比退休后高得多,而且多缴纳五年的养老保险,退休后养老金也会更高。可是占据了相应的岗位,工作还需要时常被年轻人照顾,年轻人有晋升无望,也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处理这种问题一直都是难题。一般来说,单位领导应当发挥出领导职责,对职工进行劝说,让职工自愿退休,大家能够共赢。
如果职工拒绝自愿退休,那么只能加强考核,让人才物尽其用了。不过,可能很多人又会被殃及池鱼。毕竟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考核管理一般不是很严格,多数人都能和和睦睦的工作的合格就可以了。如果对某一个职工考核不合格,这个职工闹意见、挑单位毛病的话,领导和其他职工也会受殃及,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第三类方式,就只能是组织编制部门入手,对于特殊人群设立过渡性编制,让他们不占用单位名额,等到退休后回收。但是这样的制度,肯定又不是一个单位能够说了算的事情了。
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吗?我们可以交流一下。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事业单位人员分为管理岗、专技岗和工勤岗
从提问者的问题描述中可知,这位55岁的女同事,之前是工勤岗(工人)。工勤岗的职称分别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个档级。
副高职称属于专技岗位。所以,工勤岗人员绝对不会出现提问者所说的,早年评职称时取得了副高级职称。那么,这位55岁女同事的副高级是如何取得的呢?
首先要从工勤岗转到专技岗。这个要自己申请,并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考试和面试后,才可以实现。我们学校之前有个女工人叫韦兰,是高中毕业后通过招工到学校后勤工作的,后来通过申请和参加教育组织的考试,转为小学教师。
转为专技岗后,职称的晋升就是初级(三级和二级)、中级(一级)和高级(副高和正高)。像2010年前后,评副高职称的条件要求是相对宽松的,那时,只要单位有名额,又没有人竞争,主管部门才不管你报谁呢?像我们单位有个同事的哥哥,当年在人事部门工作,我的同事到时间节点就上副高了;用今天的要求来衡量,他连申报的资格也没有。但没办法,人家赶上了政策红利期。
具有副高级职称的女性专技人员,可以工作到60岁退休根据人社部2015年出台的文件,正副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是60岁。但是,如果本人申请,也可以选择在55岁退休。
因此,提问者应该说“55岁女高级,干不了活又不想提前退休,你怎么看?”
根据我对同事的观察,如果不是自己健康原因或家中子女需要自己回去带孩子,是没有人愿意选择55岁退休的。为什么?
主要是算的经济帐,养老金是缴的多拿的多,60岁退休,多缴5年,届时会多拿;若是退休了,就不会再享受住房公积金,60岁退休可以多拿5年公积金;另外,退休后,奖励性绩效工资和增量绩效工资也没了,55岁退休实例表明,退休金只相当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
严格执行绩效考核,拉开绩效差距,真正体现多劳绩优者有高绩效。既然55岁的女性副高专技人员,工作到60岁是政策允许的,那么,我们完全不应该嘀咕人家“干不了活还占着位置”。
然而,话反过来说,既然55岁时选择了继续工作,就不要倚老卖老,就应该服从工作安排,保证自己的工作量;就应该执行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现业绩为导向的理念。
有了这二个前提,其他同事就放心的去干自己的工作吧。事业单位副高职称人员的增量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通常不会低于3万元。如果因为工作量不足、业绩处于后三分之一位置,那么,绩效工资少拿2万元是完全可能的。
“干不了专技活的”,绩效工资只有1万元;多劳绩优的低职人员绩效工资可拿到5万元。这样大家也就觉得公平了。
另外,单位可以把这位副高人员安排到工勤岗工作,只享受工勤岗的绩效,从而将她剩余的绩效工资作为奖励,放入专技人员的奖金池,也很公平合理。
55岁不退休,继续工作又干不了活,如果工资和绩效还不少,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
工人怎么会副高职称?
工人系列分为:
1、初级工(五级):
2、中级工(四级):
3、高级工(三级):
4、技师(二级):
5、高级技师(一级)。
高级技师只是享受副高职称待遇。
工人级工系列和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是两回事。那么,就搞不懂了,题主说“女工人
(副高职称)”。有副高职称就不可能是工人。
“干不了活”?什么活,是力气活啊?
如果是“高级技师(相当于副高职称)”,也不用干力气活啊!企业高级技师很少,只是指导低级工干活就可以了。
怎么还会想延迟退休啊!
企业单位女干部是五十五退休。
你说你是女职工,就按你是企业干部,也到了五十五退休年龄了,怎么还要延迟五年退休。
你的命题漏洞百出,胡思乱想在编问答题。
悟空问答怎么能把你的这样低级、无知的提问放到这样的平台上,怎么会审核通过?
天下奇闻,怪哉!!!!!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不应该延迟呗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这种情况以前不是个别现象,早年职称评审不规范,带来很多后遗症。至于怎么看,我是这么认为的:
一、到龄退休。
理由是干不了活,自己难受,别人更难受,已经干了那么多年,都已55岁了,是带着别人干事的年龄,再让人带说不过去,也不好意思,这个年纪让别人称呼都不好称呼。同时工作量又多,自己累别人也累。不如退了清静为多拿点工资不划算。总得给自己留点尊严。
二、协商返聘。
毕竟干了一些年,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如单位人手确实紧张,也与协商返聘。现在事业单位改革下一步的方向是由“身份管理岗位管理转变,由管人向管事转变”。由固定编制转变为聘用制,事实上现在很多事业单位也在采取聘用的办法补充人员的不足,所以可以与单位协商返聘。延迟退休说白了主要是多拿点工资。而返聘退休工资不少拿,又有一份返聘的工资。比延迟退休拿的多。再说不想干了随时可以解除聘用关系。
三、减少麻烦。
按理说副高是教授级的专家,不但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要懂一门外语,论文方面有要求就不说了,但是早年职称评审不规范,找找关系就可评审,如果采取多方面的不正当手段比如学历、论文等等获得的职称,早点退了算了,如果还占着位子干不了事会引起公愤事大,一旦影响太大,追究起来得不偿失,不如到龄退休了算了。
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你怎么看?
这种情况在机关事业单位很正常,小雷听过一个更夸张的事情!
2017年的时候,本地某事业单位的一名老员工退休后,空出了一个高级职称的岗位。
单位里符合高级岗位聘任条件的员工人数不少,于是单位里开始暗潮涌动,背地里员工们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努力竞争这个位置。
这些员工里头有一名54岁的女员工,为了这个岗位,三天两头地找单位领导,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说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希望领导能够帮忙解决岗位晋升的问题。
并且这名女员工还承诺,如果聘上了高级岗位,她还是会选择55周岁退休,只需要占用这个岗位一年的时间,退休后岗位就让出来给其他人了。
虽然这名女员工并不是领导心中合适的人选,但是领导禁不住她这样子三天两头地闹,同时考虑到她确实也就剩一年就退休了,综合考虑后就答应了她。于是,这名女员工最终如愿以偿被聘上了高级岗位。
但是等到第二年,当这名女员工到达退休年龄的时候,人事部门在领导的安排下准备帮她办理退休手续,她翻脸不认账了,说自己考虑后不想55岁退休了,决定到60周岁再退休。
本地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因为退休以后年终的各种奖励基本都没有了,所以退休后的收入远低于在职时候,所以这名女员工的做法非常符合她个人的利益。
但是她这么一反悔,领导就变得非常被动了,原本都考虑好要将这个高级岗位给谁了。
领导火冒三丈找这个女员工谈话,可是这名女员工一哭二闹三上吊,就是不肯55岁退休,领导也非常无奈。
从规定上来说,按照中组部下发的通知,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年满五十五周岁时自愿退休,也可以在六十周岁退休,所以这名女员工选择60周岁退休的做法是符合规定的。
而单位虽然有权力在岗位竞聘的时候将女员工重新聘用回中级岗位,但是如果这么做,这名女员工可能会闹出更大的风波,指不定还会影响到领导的仕途。
所以,最终领导选择默默吃下这个哑巴亏。
相比之下,55岁女工人(副高职称)干不了活又想延迟5年退休,这种事情就显得非常正常了。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的聘用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照先来后到进行的,谁先取得职称,在有职数的情况下就先聘用谁。
这种做法当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题主所说的干的人没待遇,干不了的又占着位置。
但是,你又不得不承认这是目前一种相对公平的做法。
完全按照能力来进行职称的聘用,在体制内并不能做到,就像很多单位的提拔晋升一样,并不是最有能力的就一定会被提拔。
体制内的工作本来就缺乏量化考核性,谁做得多谁做得少,谁做得好谁做得差,大多时候受到主观性的影响很大。
领导说你行,不行也行,领导说你不行,行也不行!
并且随着年纪的增加,临近退休的人员相比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身体机能上肯定不如,熬不了夜也加不了班,工作积极性上也有差距,但总不能把所有老同志的职称解聘后分给新员工吧。
要知道,老员工也是新员工变成的,即便他们慢慢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是在单位工作这么多年,他们以前为单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所以,虽然一些地方出台了职称“能上能下”的政策,但是没有几个单位会真正落实。因为职称聘用会影响到个人的切身利益,并且会影响一辈子的。
其实,是中级职称还是高级职称并不是关注焦点,工资待遇的差别才是最受关注的!而在公务员群体中曾经也存在类似问题,基层单位的职工长期无法获得晋升,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目前公务员已经实行了职级并行,给普通的干部职工找到了一条出路,让他们的待遇有可能获得提升。
接下去,事业单位管理岗也将要在县级以下实行职级并行,那么专业技术岗位能否也出台类似的政策呢?
在一定岗位聘用满一定年限后,如果职称无法获得聘用,那么也可以提高一定的工资待遇,这才是解决职称矛盾的最好方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