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我知道现在各行各业生意都很差,大家手里都没钱了,所以由此一问,求指点

经济危机情况下,如何保障自己的资产不缩水呢?当然是寻找最好的保值、增值产品

经济危机,最初指的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后来又进化为金融危机、信用危机等等,出现原因并不相同。今年的疫情危机,其实也是经济危机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主要表现形式为企业大量破产,职工大量失业,消费能力大幅下降,股票价格大幅下跌,国际贸易量也大幅下降。人们视为保值能力最强的住房,一样会挂牌之后没人要。

一般来说,危机情况下,作为最主要“避险资产”的金银往往会受到追捧,甚至现在有的人将比特币也视为一种保持增值能力的资产。实际上,对于区域性经济危机,一些安全、经济稳健地区的地产、房产也可以称之为“避险资产”,比如说过去的瑞士、北欧的一些国家也被称为“避险天堂”。今年以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现货黄金创出了2075美元一盎司的历史新高,三四年时间黄金价格增长了90%。

说实话,有些人是后知后觉,当自己发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像黄金等避险资产的价格已经很高了。就跟炒股一样,等自己避险追高进去,却发现经济又趋于平衡,经济危机过去了,然后价格又开始下降。

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发生房价崩盘,不动产依然是最好的经济危机避险方式。其实,不管房价怎么跌,买下的100平方米的房子绝对不会缩水成99平方米。而且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征收持有环节税,房子如果不住持有成本几乎是零。可是,如果出现住房过剩危机,住房价格不好说。如果我们投资房地产或者土地不动产,最好还是根据投资和收益做出合理的判断,如果房价的租售比过低或者土地的产投比过低,都会面临着投资风险。

相对而言,如果经济危机出现,政府往往会采取非常积极的财政政策,很容易产生通货膨胀,这种情况下投资股票和房产也有很大的获利空间。美国道琼斯股票曾经在新冠疫情初期的3月份跌至18,213点,但是现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已经突破了3万点,主要原因当然是美国政府的大力撒钱导致的。

如果我们中国现在的房价下跌,只能称之为“回归理性空间”,并不能称之为“经济危机”。除非,由于房价下跌带来了大量的企业破产、职工失业、物价下降、通货膨胀等其他的影响。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好的投资方式还是投资自己,主要包括知识和经验,但是学习苦,投入成本大,有这样能力、恒心、耐心的人毕竟很少。我国,自始至终授予博士学位的数量仅仅80余万人,高学历人才始终是香饽饽。对于中老年人,最好的投资方式实际上是身体健康,原因不用过多赘述。

其实,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有资产是一件好事,千万不要当月光族,还背负着还月供的任务。否则,一旦自己失业会立马面临破产的危机。特朗普也曾表示过,如果他采取停滞经济的做法,因破产死亡的人数要远远比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多。

所以,如果遇到经济危机,自己一定要有敏锐的经济嗅觉,这样才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如果要想分散风险,那就要分散投资。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我觉得,中国现在的时候,应该记住一句话:

不要把当年凭运气赚来的钱,凭本事赔出去。

1、之前赚钱多靠运气

客观地讲,中国原来赚钱的人, 或多或少都有运气的成份,有的是纯运气,有的是靠特殊的资源,比如关系。你想想是不是?归根结蒂还是运气 。

但问题是,人成功了,容易以为自己法力无边,原本机会、平台带来的成功,以为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

很多时候,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最近的事,大家都看到了。

未来,赚钱肯定会越来越难,不是赚不到钱,而轻松赚到钱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原来可以靠关系,关系的转化、变现将越来越难。

原来可以靠一两个点子,所谓的创意,未来越来越难了,即使你确实有,很快就会有跟随者。

富豪们尚且如此,普通老百姓就更加了

2、危机来时宜少动

不是如果危机来时,而其实危机已经来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少动。那些所谓化危为机的要,要么没办法了,你是做企业的,把企业做得很大,不是说想不做就不做的,只能硬头头皮上。我相信,马老师肯定就这样,上到一定的程度,想下来,没那么容易。

另一种可能是豪赌式的,所谓危机时遍地是便宜资产,那得有一定的实力,也得有赌的勇气和承受能力。我们看到的都是赌赢的,赌输的,既不愿意站出来,也没有资格站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所谓的成功者,是幸存者。

那些死难者呢?他们连姓名都没有留下,自古白骨无人收。

对于老百姓来说,其实是承担不了多大的风险的,赌赢都是小概率的事,老百姓要的是生活,要的是大概率的事。

所以,这时候总的策略是少动。

不要创业,不要投资,这是基本原则。

3、怎么保证资产

我认为,唯一的办法是分散,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性的。如果你有钱,那就分散一些。

银行里,保证一部分现金是有必要的。别听那些人说,到时候货币会贬值,贬5%,总比去买某某某,血本无归要强吧,巴菲特不是说了吗,投资第一是保本,第二是保本,第三还是保本、

第二,盛世收藏,乱世黄金。有多的钱,可买一些黄金。从最近20年来看,黄金还是稳定的。其他东西大涨的时候,可能觉得买黄金太亏了,但其他东西太跌的时候,才会觉得黄金的稳定的重要。

第三,房子其实是可以考虑的,但不是投资,是以自住或改善为主,不要去买被炒得太高的。

第四,股票是用来赌的,拿出一部分不影响生活的钱,去赌赌,挺好的,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不要押上全部身家,那样会很惨的。

第五,任何高收益的,都是不靠谱,天上会不会掉馅饼,不知道,掉了能砸到你的头?另迷恋自己的运气。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很遗憾,如果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多数人的资产都是要缩水的,只是缩水的幅度大小而已。与其被动想方设法保护资产不缩水,不如努力赚更多的钱购买资产。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由金融危机引发,金融危机通俗点说就是债务危机、过剩危机和泡沫危机。

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急剧下降,失业人员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严重经济危机之后,知道经济危机中要想资产要不缩水,是一个共性和非常难处理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最大限度规避自己的资产严重缩水。

01:避免购入被严重高估的资产

我认为在经济危机中要想保持资产不被缩水,首先要避开被高估的资产。比如权益性资产如股票,天朝的房市和美国的股市都是高估值的重灾区。面对经济危机,我们要刻意回避这些资产。

这些都属于高估值资产,过去多年年资本一直在追捧,导致价格不断攀升,价格已经远远偏离本身的价值,潜在的就会带来很大风险。尽量选择被低估的资产,避开被高估的资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资产不会严重随谁缩水。

我个人不建议购买如股票、私募基金、公司股权等权益性资产,要知道经济危机的本身就是债务危机,一旦形成踩踏效应,股市房市都是有可能崩盘的。

02:投资自己,学习赚取更多的钱

这个世界不会亏本的买卖就是学习,就是获取知识,一旦知识储存到自己的大脑中,是不会缩水的。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常识,一块含水量极高的海绵,怎样才能让它的水分持续保持,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往上面浇水。

海绵浇水和投资自己学习都是同理,对于金融危机中的资产,要想不让其缩水,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继续赚更多的钱,而不是围绕已有资产搞所谓保护。

03:适时采取保守策略,避免投资失误,不亏钱就是赚钱

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些人会看不起那些在银行做定期存款的人,觉得那不是理财。往往吹嘘自己在其他投资品种上获得的收益是他们的N倍。但殊不知在股灾和p2p暴雷中,定期存款的人是活的最好的,反过来看那些投资p2p等高收益理财项目的人,已经走在跳楼和维权的道路上。

经济形势向好时,投资权益性资产是最合适的,反之我们就要降低权益性资产的比例,或者彻底远离。加大固定收益类的理财项目,比如国债、银行定期存款等。

总结

不管2021年会不会爆发严重经济危机,我们都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有自己的判断。无论经济情况如何,个人资产都有可能升值或缩水,不同的资产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经济危机中的机遇,保住自己的钱和资产不大幅缩水,同时用有限的钱,购买更多的优质资产。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如果爆发严重经济危机,那么很难保证自己的财产不缩水。大家可以想想2008年的情况,当时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结果全球都受到了影响,有一段时间各种类型的资产都在降价,当时可能是很少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的。

后来各国经济开始受到影响以后,各个国家都开始紧急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一个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一个是增加基本建设项目,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等拉动经济发展,这样全球经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08年以后,好多资产也开始重新步入上升的轨道。

现在来看,我国2020年已经控制住了疫情,而且经济也开始呈现出正增长的态势,2020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2%左右,是全球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大国,而2021年预计我国经济将会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可能将会发展的更快。

而国外经济在遭遇了2020年的下滑以后,虽然2021年可能还将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可能也不会比2020差很多了,甚至很多国家经济可能还会在2020年基础之上,呈现出现增长的态势。

因此,整体上来看,我国2021年经济可能将会呈现出较快发展的态势,如果想让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那么可能就需要做如下的准备。

1、买股票

买股票可以坚持价值投资,这样可能风险比较小,而收益可能也比较稳健。如果手里面有闲钱,那么就到股市里面买一些高分红绩优股,这些股票业绩能够稳健增长,而且每年能够分红,长期持有风险比较低,而且也可能获得比较稳健的收益,还能够申购新股,如果中签,也能够获得一些收益。

这样来说,如果买入高分红绩优股长期持有,有可能获得10%左右的收益率,虽然可能不算太高,但是也可能实现保值增值。

2、买房子

如果你房子少,或者没有房子,那么也是可以考虑买房子的。现在买房子,可能不会巷前些年那样猛涨了,但是可能也是能够保值增值的。

如果你现在家里房子少,那么也是可以再买一套房产的,如果能够在省会城市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买入市中心的房产,那么未来大概率都是能够保值增值的。

因此,如果你想让资产不缩水,那么买入大城市中心的房产,可能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如果以现在市场的情况来说,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概率极低,相反,如果在2021年没有重大利空出现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将是明显的。所以,要说2021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还是不太可能的。关于题主的问题,笔者分为两部分回答比较合适:

1、为什么说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概率低?今年因为疫情的存在,世界各大经济体均是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措施,美国在年初的时候货币总量M2约15万亿,现在总量近19万亿,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增发了4万亿,增幅约26%。而这一举动,目的就是为了遏制疫情造成经济恶化。

虽说美国经济还是呈现着震荡,但起码来说,并未发生2008年时的连锁反应。或者说,经济冲击影响被压缩至最小的范围。再加上,今年有着疫情的影响,又是积极的货币措施,而明年就算存在疫情影响,也不会有今年这么让人措手不及。以这个角度来看,明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概率极低,大概率世界各经济体将有着明显的经济增长!

2、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资产不缩水?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的概率极低,并不代表未来不会爆发经济危机,毕竟市场经济下存在经济周期的波动,衰退、萧条、复苏、繁荣四大阶段,周而复始。

要问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资产不缩水,就要弄清楚货币与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资金条件、理财需求。拿美国来说,今年大肆释放货币,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货币总量便增加了26%。在此期间,资产价格有没有变化呢?不同的资产,有不同的波动,黄金创历史新高、美股创历史新高、大宗商品也是频繁异动。

所以,要让自己资产不缩水,就要在自己资金允许的条件下配置一些资产。当然,越是优质的资产,越是能抵御经济危机的来袭,可能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它们的价格也会下跌,但当度过经济危机的时候,它们的价格也会水涨船高。资产的价格升高了,自然自己的资产价值也就不缩水了。

如果2021年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如何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除非专业人士和及其富有的人群,一般的普通大众很难保证自己的资产不缩水。

一次经济危机中,不同资产在各个阶段的表现都不一样,要想要自己资产不缩水,需要在不同资产之间进行切换,普通人要想每一次都都做对行情其实是很难的,大涨有以下几个阶段,仅供参考:

第一阶段,金融危机爆发。这个时候股票和房地产都是处于暴跌状态,这个时间流动性极为匮乏,整个市场都处于缺钱状态,部分银行甚至可能会出现挤兑状态。这个阶段现金为王,持有大量现金或者部分黄金是比较合适的。

第二阶段,国家出手干预。各国央行或者财政部会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入驻流动性或者购买债券,稳定市场信心,这个时候股市和债市开始缓慢下行或者企稳,各类资产都是处于价值的底部或者相对低位,由于我们在第一阶段时持有了大量现金,在这个阶段就慢慢进场,购买优质资产。既可以是核心区的优质房产,也可以是那些大盘权重股股票。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这个阶段抄底的价格大约是资产高峰期的35%-50%,买到就是赚到。

第三阶段,通货膨胀。由于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企业拿到钱从投资到生产有一个周期,通常要持续半年至一年,个人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敢消费,消费端没有恢复,货币供给严重过剩,会出现通胀现象。这个时候可以购买一定的房产,利用长期贷款无形中抵消通胀压力。这个时候第二阶段无论是抄底房产还是金融资产持有就可以了,不宜盲目切换。

第四阶段,回收货币。当经济运转开始缓慢运转后,通常各国央行会通过加息回收市场超发的货币,流动性减弱,房产和股市结束了亢奋上涨期,价格和价值回到市场正常区间。

第五阶段,回归原有状态。这个金融危机周期也就走完了,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和法律法规各不相同,没有明确时间,一般来说大概是2-3年,极端个例会更长或者更短,这个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讨论了,不能一概而论。

可以看到在经济危机的不同阶段需要配置相应的资产,由于给大家反映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投资机会稍纵即逝,要想资产不缩水其实很难的,大多数穷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穷,因为他们缺少知识和财富,所以说每次一经济危机,就是对穷人的一次掠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