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谁能描述一下当时万元户的状况

“万元户”是1979年才出现的一种对于农村致富户的称呼。最初来源于人民日报的几篇报道。#理财大赛第三季#

1979年2月,人民日报以《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为题报道了广东省小榄公社(现在的中山市小榄镇)埒西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1978年靠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所得和发展以养猪为主的家庭副业,全年总收入达1.07万元,扣除家庭副业的成本,纯收入为5900多元。

1979年11月17日,新华社又以图片报道了山东临清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事情。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的通讯《雁滩的春天》中提到,1979年末,甘肃兰州雁滩公社社员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村里的高干”。

自此,万元户的叫法才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通过几篇报道我们可以看出,在70年代成为万元户的概率不亚于中双色球大奖的概率。

当然在改革开放以前成为万元户的概率,几乎是零了。毕竟在当时交公粮一斤一毛钱 ,再扣除农业税以后,几乎剩不了几个钱,不搞副业富不了。另外,当时国家职工每月工资也就二三十元的样子。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黄安年教授留存的工资表显示,1978年学校财务处给其发放的逐月工资单显示,月工资只有62元(副教授级别);可扣除了家具水电费、暖气费、部门、统筹等费用以后,实发到手51元左右,也就是说年收入只有600元左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197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43元,农村人口只有134元。如果一个家庭成为万元户,至少相当于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25倍。

拿到今天来说,2019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359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6031元。城镇家庭以收入10倍计算,三口之家需要年收入127万元,农村家庭按照四口之家计算,按照同比例计算,需要年收入114万元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目前的中国仍然属于顶尖,更何况70年代末,本身大家起步几乎相同,社会财富差距不是很大。在当时的情况下,能实现“万元户”的目标,绝对是万中无一了。

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提这个问题的人一定很年轻 ,六七十年代哪来的万元户 ,所谓的万元户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名词 , 当时有些行业允许承包,允许单干 ,出现了万元户 ,当时万元户是凤毛麟角 ,不能准确算出来当时的万元顶现在的多少钱 ,但当时的万元户的确是不多见 ,少之又少 ,所以叫他万元户

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六七十年代都是集体劳动,想成为万元户不是有多难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就是做梦,也不可能梦到挣一万元。最能吹牛最能侃大山的,可劲吹也不敢吹到他家能挣一万元,因为没人信。农民,当时叫社员,都被束缚在集体框架内,一天的收入超过一元钱的极少,绝大多数都只能挣几毛钱,辛辛苦苦干一年,连自家的口粮款都挣不出来,劳动力多的,在账面上虽有俩钱,但由于三角债,不够口粮款的户拿不出钱来,生产队也无法兑现余钱户的钱,根本拿不到钱。有的地方还倒贴钱,工分越多倒贴也越多。那时倒是挺平等的,都一样受穷挨饿,贫富差距确实小。集体劳动,集体受穷,是那时的普遍特点。

社员的零花钱,勤快的卖点菜,上山挖点药材卖,养头猪,几只鸡鸭。但文革中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批判,这些都算搞资本主义,弄不好把东西没收,让你上学习班。两个社员背着自产的干辣椒,起早坐火车到城里去卖,路过街里,被有关人员

没收。一个社员拿着自家鸡产的蛋,到一水库工地去卖,被拍卖了,价格与白给一样,回到家里大病一场。我所住的地方是半山区,当地社员普遍编槐条筐卖,一副土篮能卖八毛钱,相当于于一天农活的收入,但筐梁必须是树条做的,林场不让,看到就没收,卖筐的就得起早挑着走十几里山路到收购站去卖,如果被林场发现,就没收白忙活了。社员过的日子苦不堪言,缺衣少食,一年得有一到两个月缺口粮,靠地瓜土豆度命,温饱不能解决。那时搞得最好的生产队,顶多一年能拿到手一二百元。可以说千元户全国也没有几个,万元户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现在包产到户,解放了农民的手脚,勤快人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收入,承包山片开果园,开商店,饭店,开踩石场,搞养殖,搞运输……按可比价值计算,万元户已经是贫困户了,现在的大大小小老板的老板,有一半以上是出自农民,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既使是困难户也比六十年代的社员生活水平强一百套。现在有人报怨今不如昔,叫苦连天,真是不知好歹。但凡有良知的人绝不能这么胡说。

(自创)

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题问者可能没经过六七十年代,哪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一穷二白正在困难时期,哪有万元户呢。

没解放以前,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及老前辈们,赶走了小日本,打败了国民党,朝鲜战争暴发,年年战乱匪患无穷,党民留下的特务,狗汉奸搞破坏。

毛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坚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哪时候上到中央领导,下到黎民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哪时候佰元户都没有,还有什么万元户。

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这是不可能的事,要是去掉一个零还有可能,那也是凤毛麟角而已,在那个年代,百姓吃饱饭都成问题,哪有钱可存呢,即使你是光棍每月30元的工资,按照当时的平均消费每月8元钱,你一年才能存264元钱,按六十——七十那两个年代20年计算才可以存款5280元,可想而知万元户对于百姓而言只是做梦而已。在当时的年代是计划经济,都是集体劳动,不允许个人做生意,那是投机倒把,会没收你的物品去游行的。

我讲一个故事大家听听,在那个年代我们家在农村的趣事,当时我父亲是大队书记,母亲是妇女主任,哥哥姐姐都在不同的地方工作,家庭条件非常优越,曾经的诗人王书怀及歌唱家郭颂就在宝山乡体验生活,经常到我们家写作,写出了喜洋洋的歌曲,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和好评,后期又改成了越走越亮堂的歌名,期中歌曲里的老队长就是我的父亲,在当时也是轰动全国的一首歌曲,至今还是那么充满正能量。

由于哥哥到了结婚年龄,家里就需要翻盖房子,那时候我们全家有6000千块钱存款,就盖了里面是泥坯外面是红砖的5间全瓦房,在当时来说,方圆几十里我们家是唯一的红砖瓦房,绝对的气派,就连我十几岁的孩子都有人提前预约给订对像,(有点吹了)后期因为工作组下乡搞三反五反运动,我们家就是调查的主要之一,因为百姓都住的是泥土房,你家为什么住砖瓦房,也给百姓带了不好的头,就这样我们家把房子的瓦全部揭掉,换成了草的,这样才算过关结束了调查,可想而知那时候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如果你是万元户有可能都得进监狱,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革命道理。

不要说万元户,就是做梦你都不敢想,那就是不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的绊脚石,那时的你还想成为万元户吗?

六七十年代成为万元户有多难?

那时没有这说法。80年代,中后期才出现这说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