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感谢邀请。

减肥和多吃什么、少吃什么、不吃什么,哪一顿不吃,哪一顿吃,虽然有关,但关系不大,减肥的条件只有一个: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热量,能量达到负平衡,脂肪才能动用起来,达到减肥的效果。有一种减肥方式叫做“生酮减肥”法,这种方法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在减肥中多吃肉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但还有另一个条件,那就是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糖分不仅仅是指我们吃的甜食、糖果、冷饮,还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一切食物,比如水果、主食类。“生酮减肥”的方式是“低碳减肥”方法的一个变化版,它们的原理相似,就是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提高蛋白质和脂肪的供能比例,而生酮饮食把碳水的供能占比降到极低,甚至低到只占10%,而大幅提高了脂肪和蛋白质的功能比例。

一般的科学饮食来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能量的供能占比为55%~65%,10~15%,20~25%,生酮饮食脂肪的供能可高达70%,而碳水化合物功能甚至低到10%,所以才会有要多吃肉,增加蛋白质、脂肪供能比的吃法(但前提是大幅降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碳水化合物是我们日常身体所消耗的主要能源 - 葡萄糖的主要来源,所以如果少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我们的身体在缺少葡萄糖的情况下必然会大幅消耗脂肪供能。一些朋友就要问了,那我吃多了肉,脂肪摄入较高难道就不会胖了吗?这是一个误解,这样的吃法,我们的总热量摄入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提供这些热量的食物的种类罢了,也就是三种能源供能占比发生了变化,所以只要保证热量的话,这样吃也并不会长胖。

当相对来说,因为缺乏葡萄糖供能,身体被迫大量消耗脂肪供能,长期如此让身体形成一种消耗脂肪的习惯,则是这样减肥方式的重点。但我个人并不推崇这样的减肥方式,完全摄取糖分对我们太残忍,几万年来我们的主食就是小麦、水稻,我们早就习惯了葡萄糖的供能模式,如果靠大量分解脂肪供能我们肯定有不适症。例如大脑习惯葡萄糖供能,能让我们的思维更活跃,但这时是脂肪产生的酮体供能,我们的大脑可能会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能力减退等情况。脂肪产生的酮体大量充斥在体内,还可能出现口臭的情况。更多靠极端生酮减肥的朋友还可能会出现血管栓塞等情况,因为长期高脂食物的摄入,所以,这样的减肥方式也有利有弊,而且对一些朋友有效,并非所有人。

还是建议大家用科学的减肥方式,肉类在减肥时不用落下,但还是适量食用,每日45~70g为宜,可以多用脂肪含量更低的鱼虾肉、禽肉代替畜肉。但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不可缺少,例如最重要的主食,我们应当均衡营养,不要落下任何营养成分,最重要的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让能量达到负平衡。

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减肥就要多吃肉”无法让人相信,因为这只是半句话,没说完整啊。

完整的说法是,减肥要少吃主食,不喝饮料,不吃油炸食品和油腻食物,然后可以多吃一点瘦肉。这样说就比较接近事实了。因为主食(馒头、米饭、包子、面包、面条、米粉、粥、饼)、饮料(糖)、甜点(糖+油)和油炸食品(油)含有大量能量,稍微多吃一些就会让人发胖,除非你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或者天天跑步锻炼,否则你没有机会代谢消耗掉这些食物中蕴含的大量能量,它们就会储存在你身体里,变成你身上的脂肪,从而发胖。

而瘦肉,包括瘦猪肉、瘦羊肉、瘦牛肉、鸡肉、鱼肉等都是高蛋白食物,虽然也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但只要未经油炸,其整体能量并不多。而且,在人体内蛋白质很难转化为脂肪,即使多摄入一些也不会直接储存在你身体内。因此,从减肥的角度,吃瘦肉反倒是不容易让人发胖,比吃主食、甜点、饮料、油炸食品要好很多。

当然,多吃头减肥只能短期进行,不建议长期这么吃。毕竟,长期摄入过多的肉类增加患癌风险,而且营养也不够均衡。

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减肥就要多吃肉,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很多人会觉得奇怪,我减肥就是要把身上的肉减掉啊,为什么还要多吃肉呢?会不会越吃越胖啊?减肥为什么要多吃肉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肥胖从根本上来说是能量的摄入大于能量的消耗,所以要想减肥,最主要的途径只有两个,第一,减少能量的摄入,第二,增大能量的消耗。而多吃肉可以同时从这两个方面来发挥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多吃肉为什么能够减少能量的摄入。当然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所谓的肉指的是纯瘦肉,去皮禽肉和鱼肉。不包括排骨,肥肉,带皮禽肉等含有脂肪的肉类。我们倡导大家多吃的这些肉,里边主要的营养成分是蛋白质。大家都知道人体三大供能营养素,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从为身体提供能量的角度来说,单位重量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最多的,其次是碳水化合物,最后是蛋白质,所以我们说吃富含蛋白质的纯瘦肉是减少能量摄入的有效手段。

除了减少能量的摄入,就是增大能量的消耗。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最重要的是基础代谢,其次是身体活动,第三是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或者叫食物的热效应。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增大能量的消耗主要体现在第三个方面,增加食物的热效应,简单来说相对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食物是比较难消化的,在消化的过程中会消耗比较多的能量。研究表明,蛋白质所提供能量的30%被自身消化给消耗掉了。

所以不管是从减少能量的摄入,还是从增大能量的消耗来说,多吃肉都是减肥的有效手段,但是我们还是要再强调一下,第一,这里边的肉指的是纯瘦肉,不含一丁点儿脂肪。第二,所谓的多吃肉也要有一个限度,并不是说一日三餐全吃蛋白质食物,不吃主食。主食在减肥的过程中是一定要吃的。只不过我们在饮食中适当减少主食的比例,增加蛋白质食物的比例而已。减肥一定要在科学健康的基础之上进行,另外,除了控制饮食,要想减肥还是要搭配适当的运动。

回答者:孙继红,执业药师,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头条号:注册营养师孙继红。

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营养师小糖来为大家解答,其实这个说法应该是由生酮饮食衍生而来的,但“减肥就要多吃肉”这个说法有误导性,并且是不正确的。

所谓生酮饮食,就是采取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的饮食模式,而让我们身体被动的去消耗脂肪,直白点说,就是“吃肉减肥法”,仅摄入极低碳水化合物,而以富含蛋白质的肉类、深海鱼,富含纤维的蔬菜,富含优质脂肪的食物如牛油果、坚果、橄榄油等为主要食物。

生酮饮食在欧美那边很流行,近几年也渐渐在国内风靡了起来。很多人都在网上晒,自己靠吃肉减了多少斤,前后对比照超惊艳。听起来是不是很心动,居然靠吃肉就能减肥?

其实,生酮饮食最初是用来治疗癫痫病的,但它用于减肥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生酮饮食这种模式来减肥,像糖尿病人就不合适。在进行生酮饮食前,最好找专业人士进行身体评估,不要贸然跟风。

所以说,生酮减肥法不是单纯的多吃肉,而是在苛刻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的前提下更多的吃肉。单纯的多吃某一种食物是减不了肥的,甚至会让你越来越胖,减肥必须要控制总能量摄入。

更多减肥相关问题,欢迎大家找我们的专业营养团队进行咨询!

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福爸,执业医师。专注体重管理和疾病营养治疗二十年。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用。

大家注意到没有,减肥的方法特别多。原因就是减肥没有捷径,偏偏很多人希望希望快速的不费力气的瘦下来。于是各种减肥方法应运而生。然而,请相信有二十几年减肥咨询经验的福爸,只要有一种减肥方法能够快速轻松减肥,那么所有其它方法都会销声匿迹。然而现在减肥方法这么多,说明效果都不咋地,甚至很不靠谱。减肥要多吃肉这种说法就很不靠谱。

减肥就记住两句话:

  1. 摄入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
  2. 恢复均衡营养。

第一句话好理解,第二句话什么意思呢?大部分胖子都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胖只是热量超标,但是膳食纤维、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却有明显缺乏,部分还缺乏蛋白质。任何偏离正常的营养状态都会损害健康,肥胖如此,不健康的减肥也是如此。减肥要多吃肉来自于一种比较极端的减肥方法,就是生酮饮食减肥法,又叫阿特金斯减肥法。就是严格限制原本供能比例最多的碳水化合物,大幅度增加脂肪的供能比例。这种减肥方法完全不吃主食,其它含有碳水化合物比较多的食物也受限制。肉类吃得比较多,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脂肪摄入很多。

生酮饮食减肥法短期内的减肥效果确实不错,但是并不像宣传者说的那样安全。最早出现的的不良反应是由于低血糖,出现乏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症状。等到脂肪动员增加,糖异生增加,血糖恢复正常,这些症状会逐渐减轻,但是体内酮体的增加又会改变体内内环境的稳定。酮体是酸性物质,过多的酮体会导致体内环境偏于酸性,调节能力差的人甚至会发生一种叫做酮症酸中毒的疾病。即使没有到酸中毒的程度,也会出现口臭、脂肪性腹泻、肠道菌群紊乱、便秘、大姨妈消失不见...…

当然,另一个不好的减肥方法正好相反,就是盲目节食,包括蛋白质在内的营养素全面不足。这还不如生酮饮食呢。

减肥还是要吃肉的,毕竟肉食是富含优质蛋白,而减肥是万万不能少了蛋白质的。建议首选白肉,例如鱼虾和禽肉。猪牛羊等红肉也可以适量吃,每天不超过50~100克。除了肉之外,鸡蛋、牛奶和豆制品都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具体减肥食谱,可以私信“减肥食谱”四个字获取。

我是福爸,执业医师,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点个赞呗😜 关注我的头条号,这里有更多实用有趣营养健康资讯。

减肥就要多吃肉,你相信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关于减肥,我能说我已经是老顽固了!那些网上乱七八糟的偏方,几乎都想尝试一遍,最后总结出,管住嘴迈开腿,才是最健康的!至于吃肉减肥,可能是我这些方法中减得最快又最顶饱的减肥方式,这里说的吃肉减肥法不知道是不是和我经历过的一样?我的吃肉减肥法,是只吃鸡肉,牛肉还有虾肉鱼肉,猪肉不吃,还有搭配一个水煮青菜,还有就是我不吃米饭,一个月居然能瘦下20斤!!但方法因人而异,建议大家营养搭配,别学我,因为我也觉得这挺不健康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