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千万不要相信题目这种谣言!

江西省抚州市出现了70名教师要求解除聘用关系,也就是大家眼中的“辞职”。有些网传说这些老师嫌工资待遇太低,所以辞职了。

根据有关批复,这70位同志辞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夫妻两地分居、在外地安家创业、收入低、个人原因、长期疏于教学、随夫到省外发展、照顾家庭和小孩以及身体欠佳的原因。实际上这些都是为了体面的辞职而找出的“借口”而已。

实际上,这些老师主动辞职的原因是源于清理吃空饷的行动。大家都知道,只要考上了事业编制,就像有了“铁饭碗”,一般不会被清退。有些人确实由于各种原因请长假或者办理了停薪留职,但是这些人还占用着教师编制。目前,国家还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停职创业,这实际上都是事业单位的福利政策。

实际上每一个省市的教师编制都是有严格限制的,为了盘活编制。教育部门做好相应教师的思想工作,让其主动离职也是正常的。这样可以招聘更多的年轻教师投入到教学工作,充实一线教学力量,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实际上,对教育事业还是一件好事。

国家从2019年开始就要求各地严格落实《教师法》中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水平的要求,国务院还会实施开展督查。教师工资待遇真的得到了有效改善。像我们这里普通职工每月挣三四千元就算不错了,但是教师工资待遇。年纪轻轻的教师,平时到手都能拿到五六千元,还有高额的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政策,尽管工作辛苦一点,在很多年轻人眼中,这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岗位。每次教师招聘,几十个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比比皆是。

所以,不可能出现这样70名教师集中辞职的情况,而且还是因为工资低。所以,还是不要传谣了。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站在讲台上,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被利益熏黑了良心,辞职的好[赞][赞][赞]太多的大学生,研究生没有岗位,给年轻有为的倒地方,这些年尊师重教,滋长了很多教师的不自量力,收受学生的送礼,课堂上不讲,全等学生补课,费用有些家长根本承受不起,老师和书店挂钩,指定学生买书,买题,甚至自己开书店,(雇佣店员,)仁义礼智信,你们懂的吗?嫌工资低,那么义务军人呢,是不是都该辞职??对着镜子,拍拍良心,希望有关部门是否考虑整顿一下了,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有70位老师集体辞职,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有的网友把此事件扩大化,真正的原因并非是题主所说的工资待遇太低,此事要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有一种操作叫“停薪留职”,而江西临川区的这70位老师刚好属于这种情况。

上个世纪90年代,教师的工资并不高,那时候很多老师的月薪不足500元,特别是年轻教师,400元的居多,而自己的同学在外打工,每月的收入都是几千,当时的学校管理得不是很严,有的老师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学校为其保留编制,但不支付任何工资,老师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打拼。

我的两位朋友也是靠“停薪留职”的这种方式发家致富的,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公司,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学校在清理吃空饷的时候,这两位老师明确表示不愿意回学校上课,自己主动写了辞职申请书。

抚州临川区的70位老师也是这种情况,在2019年底清理吃空饷过程中,他们已与学校达成了一致意见,愿意主动写出辞职申请书。由于疫情原因,4月15日,临川区教育主管部门公布了70位老师辞职的情况,此事被网友误解。老师辞职是个人行为,是一种正常的流动现象,没有必要公布。

临川区教育主管部门公布70位教师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接受社会监督“吃空饷”的情况。这是现行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要求,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有利于教师队伍健康成长,也给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增加了就业岗位。这次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不会影响到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说得通俗易懂点,这70位教师经过20年的打拼,在社会上扎根立足,目前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比教师强,所以他们不愿意回到学校任教,于是就出现了“集体辞职”的情况。

就目前的教师地位和福利待遇而言,很少有人选择辞。随着教师福利待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北大、清华毕业生也趋之若鹜。深圳龙岗教育局招聘老师时给出了年薪30万的条件,对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还给予3~8万的奖励,同时享受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福利政策。

2019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数据,全国公办教师平均工资92383元。2018年教师工资数据再次刺激了大家的神经,你向往教师职业吗?你拖后腿儿了吗?

2019年教师工资排行榜又来了,在全国19大行业中,教师工资居于第7位,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虽然国家统局统计的全国在职在编教师的工资水平并不低,但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说,则要一辈子挣扎在温饱线上,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对于有志向的年轻人来说,选择辞职也是很正常的事。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说实在的,这些辞职的老师,也未必都是嫌弃工资低。

按照官方公布的情况,这些老师是在清理“空饷”过程中发现的,实际早就辞职了。只是,近期才来办理相关手续。

不排除个中有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大的老师,选择自己创业了,最终也成功了。但是,更多的可能还是凭借关系以及另一半在外地工作等,而选择离开了老师岗位。更重要的,他们离开老师岗位后,其老师身份一起没有取消。如果不是清理吃“空饷”,这些人的身份仍然是老师。

也正因为如此,问题的根本不在老师待遇,而是个中有多少是搞名堂的。为什么离职十多年了,还在占着老师编制。所以,面对所谓的70位老师辞职,更应当深入调查为什么一直占着老师编制的原因,到底有多少见不了光的问题。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江西七十为老师辞职了,原因嫌工资底

我们常常的说,国家强了,是重视教育的結果。

老师们一年发十三个月的工资,还有节假日,还有优待,他们尚且不满足!难道要把他们贡起来吗?

我想起了三毛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抱怨自己没有新鞋子穿!三毛说,你如果看见没有脚的孩子时,会是什么感想。小女孩明白了。

再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嫌工资低。为什么不努力,再深造。把学问做到最好。我猜想,可能是今年的疫情还没有过去,他们不能给学生上收费辅导班了。上课不交重点。光让孩子们上学习班。收费的学习班。私自开的。

我是一个建筑工人。一年到头没有节假日。老师们一天才交几节课啊!我们建筑人,不干活就没有钱。早晨六点半干活,中午休息一个钟头。下午五点半下班!有时候还被工头坑了。我们夏天能热死人,冬天能冬死人。可是我们依然乐观的干着!老师们夏天晒不着,有风扇,冬天有暖气!

地球离了谁还不转那!现在工作不好早。他们辞职了,正好给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有能力的人腾个窝!占着茅坑不拉屎!国家快把老师们宠到天上去了!

人啊,就是贪得无厌的怪胎!

江西70位老师集体辞职成功了,原因是工资实在太低,你怎么看?

最近,江西教师“集体”辞职的问题,在悟空非常火爆。

作为教育工作者,三水三心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澄清:不是集体辞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真实的情况是,江西临川,有多所学校,共有70名教师辞职。

说是“集体辞职”,容易给人两种印象:一是江西所有教师辞职了,那确实可以轰动网络;二是这70名教师提前约好,统一辞职。

流量,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这应该成为所有自媒体人的基本道德!

那么,这70名教师辞职,是否都是因为工资太低呢?

个人认为,将教师辞职,完全归结于工资太低,是不科学的归因方法。事实上,任何一个职业的从业者辞职,都会有多个原因。如果将这些原因进行归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的话,一般来说,工资待遇是辞职最关键的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

我们先来看一份有关教师辞职原因的调查数据(见下图)。在这份针对110名辞职高校教师原因的调查数据中,“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都超过了50%,占据第一的,其实是“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

在临川县教育局有关解除聘用关系的批复中(见下图),列了四个原因:

一是家庭原因——夫妻分居、随夫到外省发展、照顾家庭和小孩;

二是经济原因——在外地安家创业、收入低;

三是身体原因——身体欠佳;

四是工作原因——长期疏于教学。

(文件中提到的个人原因,实在是不好理解也无法理解。拟文件的人,水平有待提高啊)

这些原因的归类,应该是根据教师的辞职书归纳出来的,可信程度是很高的。也就是说,这70名教师辞职,原因是多样的,单一归因为工资太低,是不符合实际的。

那么,工资待遇在教师辞职中,究竟占怎样的比例呢?

我们先来看一份江西教师的工资(见下图)——个人认为,该教师其实并不会算账,因为,还有一笔钱没有计算,那就是公积金(其他的“五险”,其实也是工资收入)。总体来说,该工作三年的教师,全年总收入应该是4.5万左右——高还是低,看跟谁比较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收入预期的。

如果我么将眼光对准全国的教师的话,按照比较权威的数据,工资待遇确实是教师辞职的最主要的原因(见下图)。

比如,去年成都地区有4位名校长辞职,笔者与他们都有一些联系。虽然有工作机制、管理体制等因素,但公办学校年收入10多万,私立学校年收入100万——诱惑力够大吧?

总之,工资低,即使这次江西临川70名教师辞职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全国教师辞职的最关键的因素。个人认为,任何行业的人员流动,都是正常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的流动起来,才会永葆活力。但如果流动数量太多、频次太高,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了。

所以,希望各地,尽快落实《教师法》有关教师工资收入的规定——36年了,该落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