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退休人员的老人、中人、新人分类。一般来讲,某项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改革,都会出现这样的三种分类: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参加工作并退休的人员,这类人员被称为“老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参加工作、缴纳养老保险,在未来退休的人员被称为“新人”。夹在中间的人员被称为“中人”。

“中人”实际上就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参加工作,在改革以后退休的人。

老人、中人、新人的分类有什么重要性?

实际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般牵扯到各种政策的变化,因此,国家推动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性办法”。以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为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待遇计算办法出现了这样的变化。

(一)退休待遇老办法:过去的时候,退休待遇老办法是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一定比例,在再加发一定的退休补贴。一些特殊的津补贴也会予以保留,比如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级教师津贴、教龄补贴、护龄补贴等等。

计发比例是:满15年不满20年的发放基本工资的70%,满20年不满30年的发放80%,满30年不满35年的发放85%,满35年以上的发放90%。

2014年10月以前退休的人员,都是按照老办法退休待遇计算的。老人实施老办法待遇,是对过去退休政策的尊重,也避免了重新核实退休人员的有关资料的大量工作。

(二)退休待遇新办法。国家公布的退休待遇新办法主要包括四部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方式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完全一致。由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是2014年10月以后陆续形成的,2014年10月以前欠缺的部分以过渡性养老金作为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主要跟本人退休时职务级别确定的视同缴费指数、2014年10月以前的工作年限、当地的过渡性系数、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

新办法退休待遇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在计算办法上的并轨。企业也有企业年金制度,过渡性养老金企业一般是1994~1997年以前当地没有建立个人账户养老制度的实际缴费和视同缴费工作年限。

(三)“中人”如何过渡?

如果说2014年10月陡然进行退休待遇计算公式的全面改革,自然会造成前后两个月退休待遇差距的过大。为了保障退休待遇能够顺利过渡,国家专门设置了10年过渡期。从2014年10月到2024年9月,有些地方延长到了2024年12月31日。

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办法退休待遇比较,老办法退休待遇高,按照老办法发放退休待遇。新办法退休待遇高,发放新办法比老办法高出的一定比例,从10%逐年过渡到100%。这样就能够实现新老待遇的平稳过渡了。

不过,2014年10月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时候,由于职工本人需要缴纳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国家对退休人员的基本工资进行了改革,基本工资的标准大大提升。因此,为了公平起见,统一使用本人2014年9月的基本工资标准,退休生活补贴的标准也冻结在2014年9月。后期,各地不再提升退休生活补贴标准。老办法退休待遇冻结在2014年,那么必须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因此,国家明确要在计算的时候对退休待遇做提升调整,2015年是定额调整,2015年及以后是按比工资增长率进行提升。

近年来,由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增长速度很快,退休工人的工资增长率较低,因此老办法和新办法差距逐渐拉开。多数情况下都是新办法退休待遇高的。这种状况也证明了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大家的退休待遇增长。所以,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肯定是对大家有利的,国家会努力保障大家在改革中受益的。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实际上不是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成“老人”、“中人”。

“老人”、“中人”是社保俗称用语。

我查找了国家关于退休政策的文件,没有出现过所谓社保中的“老人”、“中人”或者“新人”之说。

社保中的所谓“术语”是从国家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改革后而引申出来的社保用语。

社保中的“老人”、“中人”、“新人”是以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开始时间;退休时间、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之后参加工作时间而划分而成的。

一、县级以上集体企业、国有企业职工

1、企业单位中的“老人”——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改革前参加工作,在“改革之前”退休的企业职工退休的职工;

2、企业单位中的“中人”——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缴费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在“改革之后”退休的企业职工;

3、企业单位中的“新人”——在当地实行养老保险缴费之后参加工作的企业职工。

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机关事业单位中的“老人”——在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并退休的工作人员;

2、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人”——在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以后退休的工作人员;

3、机关事业单位中的“新人”——在2014年10月以后参加工作的工作人员。

将企业职工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划分成“老人”、“中人”是基于退休养老金的核算方法而形成的。退休养老金核算分为“老办法”和新办法”。“新办法”——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企业职工退休中的“老人”,是按企业职工退休“老办法执行;

企业职工退休的“中人”,养老金核算是按照三个基本公式进行核算,即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即“新办法”进行核算。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的“老人”,养老金核算按机关事业退休的“老办法”执行,即与在职职务、职称、工作年限有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中人”,养老金核算是按“老办法”和“新办法”相结合的核算方法。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国家只是把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分成老人、中人而已,并给予经济上的有限照顾,还真从没听说过把企业退休人员分成老人、中人的,给予经济上照顾补贴什么的。至于为什么这样做,本人不知道就不敢去乱讲瞎评说。估计国家这么做肯定有他的原因与目的。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这也是问题吗?非国家规定的!

是每个人的工作经历所确定的!

比如:一九六0年出生的人,他一九八o年参加工作,至一九九四年底(以合肥为例),因"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职工养老保险就由国家委托企业负责,职工无须缴"社会保险金″,这就叫作"视同缴费年限"!到一九九五年国家实行"社会养老金征缴和建立个人缴费档案″后,这职工从此开始"缴纳社保金"!

所以,具备有"1994年"工作年限的和同时于1995年后"参加缴费″的在职职工,就被称为:"中人″!

1994年前已退休的职工为"老人″!

1995年后参加工作的职工为"新人″!(全缴费职工,并以缴费年限为计算工龄,不缴不计)

再继续说:这位1960年人到2020年时退休,他就既具备1980-1994年"14年视同缴费年限"并依"本人档案里的1980年招工表的参加工作的时间为工龄起始年月计"而且还要"依据离1994年最接近的由上级三方审定的个人工资级别待遇的档案记载为据"核定你的"14年视同缴费年限"的退休待遇!

加上"1995年-2020年某月退休截止月份"的25年"缴费年限″退休待遇,缴费期待遇核定则依你"个人缴费档次"而非依你职务级别工资为核定依据!并结合本省上年度"社平工资"计!

另第三部份退休待遇核定是依你"个人缴费总额8%的积累额"来核定你的"个人积累"部份待遇!

"中人″核定退休待遇是依"上述三部份分别计算后才得到的本人退休待遇"!

实有点复杂!但这是"社保体系建立与改革的"一个小插曲和麻烦!

再介绍:"老人″核定退休待遇则很方便!依本人档案中"招工表"和"最后一次加工资后的工资审批表″按%比计发!

如"新人"退休?则全部依你"缴费年限"结合当年"社平工资"来按政策规定计发!

(事退公务员2014年后也存在"老中青"三种核定办法,细节去参考我的回复。)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和“中人”的原因是相当清楚的。第一、是为了区分养老金计算方法的不同。

“老人”是老办法,即退休之前一个月工资是多少,养老金就是多少;“中人”是不老不新的一种特殊的办法——过渡办法,其养老金的计算包含四块:过渡性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和职业年金养老金,分别有各自的计算公式。

第二、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需要。

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必然要从某一天开始并轨,那么,这一天之前退休的就不能和这一天及以后退休的人员一样了。之前还实行“老”的退休办法,所以叫“老人”;按照这种说法,并轨当天及之后退休的人员要实行和之前不一样的办法,应该是新办法,因此应该叫“新人”,那怎么就出来一个“中人”呢?这样就不得不说说“新人”了。按照养老保险并轨的规定,符合临界点(2014年10月1日)之后参加工作并且之后退休这两个条件的人员就是“新人”。那么,这中间就有一部分人是并轨之前参加工作而到并轨之后才能退休的人员怎么办呢?也是就把这部分“中间人”简称为了“中人”。

第三、为了便于识别和管理。

比如,只要一说你是“老人”,管理人员马上就知道,你的养老金属于财政供养,你没有缴纳过养老保险,养老金等于在职时的工资。那么,某某某是“中人”,就会明白你有若干年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也有若干年缴纳了养老保险,同时,还知道你的养老金最难计算,还有一个10年的过渡期,而且,期满之后你仍然还是“中人”,你的过渡性养老金将永远存在。

第四、为了平稳过渡。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能一下子就从“老人”直接来到“新人”这里,必然要设置一个起到过渡作用的、既有一定的缴费年限又有一定的年限没有缴费却视同缴费年限的特殊的“中间人”——“中人”。有了这部分“中人”,就可以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由“老人”过渡到“新人”。这个“新人”扮演的角色就是桥梁,就是纽带,其作用明显而且非常大!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

为什么国家要将退休人员分为老人?中人?其实这不是国家给划分的,而是约定俗成的称呼,也是一种民间的划分方式,是根据的不同的年代、不同时期,按照不同的退休制度办理退休人员的一种提法,最关键还是一种提法而不是划分。

在我国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当时养老保险制度是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就是从1992年全国大部分地方才开始缴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那么在1992年之前办理退休的职工,是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他们办理退休时就是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老制度就是按照本人退休前的工资和工龄,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发退休金,这个时期还没有养老金的概念,都是叫退休金;那么在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在1992年之后办理的退休的职工,由于他们在1992年之前参加工作的连续工龄,要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在1992年之后的工作年限叫着实际缴费年限。由于他们的既有视同缴费年限,又有实际缴费年限,所以他们的养老金计算既要考虑过度时间新制度与老制度的衔接,叫着“保低限高”,即要保证这部分人养老金不低于按照老制度退休的水平,同时如果按照新制度办理退休养老金比例过高的要限制,所以设计了一个过渡性养老金。由于这部分人处于新老制度退休的过度阶段,所以就有了一个称号,称之为“退休中人”。

除了企业有退休老人和退休中人之外,实际对于这两个概念用得最多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由于企业退休老人离我们现在很远了,都是1992年之前的人员。但是机关事业是从2014年10月才开始缴纳的职工社保,到现在为止也就是5年多的时间。按照企业老人的标准,在2014年10月之前办理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在职时国家并没有要求他们缴纳职工养老保险,所以在办理退休时还是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同样也是按照本人在岗时的工资,工龄等按比例计发,领取的也是退休金而不是养老金;但是也有部分工作人员,既有视同缴费年限,也有实际缴费年限,这部分人主要是2014年10月之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之后办理退休的人员,他们的办理时养老金的计算方式也是按照“保低限高”来办理,对于按照新制度办理退休计算出的养老金,即也既也要确保他们的养老金水平不低于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的水平,高出的部分,也是按照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办法来处理。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退休制度经历了按照新老两种制度的改革过程,在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实施之前办理退休的人员,是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这部分就属于退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以后,对于那些既有视同缴费年限,又有实际缴费年限的人员,退休时处于新老两种退休制度的过渡期,这部分人退休的人员被称为退休中人;完全按照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退休的人员,称为退休新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