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每年要进口百分之20的主粮。 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自己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国民的需要。 我们该信谁呢?

这就是典型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首先,我们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说一下。目前,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66384万吨,比上年增加594万吨,增产0.9%。粮食产量众多,安全是有保障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1万吨,但是稻谷的食用消费1.58亿吨,同比减少50万吨。多余的稻谷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工业用粮。稻谷的年度结余1430万吨,已连续多年结余,呈阶段性过剩特征。

2019年小麦产量13359万吨,增产1.6%。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估算,2019年全年小麦消费1.235亿吨,同比减少532万吨,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已连续7年产大于需。

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26077万吨,增产1.4%。不过,我国的玉米作为食用的量并不大,一般直接食用用的只占产量的1/3。其余的也主要用于动物饲料和工业生产。

所以,我国的粮食产量大,而且安全毋庸置疑。

我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

相对而言,我国有超过14亿的人口,随便有一部分人追求高品质吃进口大米,需求量也不小。每年我们国家大米进口量都能够达到300~400万吨,属于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不过,我国对外依赖最严重的实际上是大豆。2019年我国的大豆产量不到2000万吨,而我国实际的进口大豆数量高达8000万吨,其中有3500万吨是美国大豆的进口。另外的大豆来源是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

从大豆角度讲,我国肯定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大豆主要用于榨油,豆粕用于动物饲料,作用也很多。相对而言,我们国家的猪肉和鸡鸭鹅禽肉能够产量这么大,也主要是由于进口大豆的功劳。

不过,在大豆的认定方面,人们却存在着争议。我们国家把大豆认定为粮食作物,而美国等很多国家却把大豆认定为油料作物,跟葵花籽、橄榄油差不多,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

实际上,我们的主要粮食来源大米和小麦,自给率能够达到98%以上,完全不会影响我们的粮食供给安全。而且,国家的粮食储备也是非常充足的。

国际上一般将粮食储备率17%~18%作为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风险线。如果低了粮食供给就不安全,如果高了就比较稳定。但是,我们国家的粮食储备率高达40%,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国家占了近年来粮食保护价格不断提升的优势,人们虽然老是吐槽小麦和大米不涨价,但是产量还是上去的。

一般我们是按照“产区保证三个月销量,销区保证六个月销量。”进行官方储备的。实际上,我们国家还有大量的粮食生产企业,他们也是有一定的民间储备。我们国家很多农民实际上是不会购买官方储备粮食的,他们的粮食自产自足。很多家庭会保留一年的粮食用量。我们可以保守的说,我国的粮食储备吃上一年不会有问题,更何况每年还有新的粮食产下来呢。所以,不用担心粮食安全的。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A和B的观点都是正确的,我国即是农业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粮食进口大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看一组数据。

粮食产量数据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13277亿斤(6.6385亿吨),其中夏粮产量为2832亿斤,秋粮产量为9919亿斤,比2018年增加119亿斤,同时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从上面数据看,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生产或粮食生产大国。

粮食进口数据

2018年,我国粮食进口量为1.08亿吨,其中大豆进口量为8803万吨,其它谷物为2046万吨。2019年1-11月,我国粮食进口9972万吨,进口总量超过1亿吨问题不大。如果不出意外,我国将继续蝉联世界粮食进口第一位的宝座。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我国为何要大量进口粮食?

以我国13.8亿的人口计算,6.6亿吨粮食相当于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8公斤,这一数字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的400公斤。既然这样,那我国为何进口粮食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平衡:我们所说的粮食,不仅包括了水稻、小麦,还包括大豆、玉米等。目前,我国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广阔,其产量基本可以自足,进口的粮食作作物主要为大豆,约占进口总量的80%。

满足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虽然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国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以小麦为例,国内小麦以中低筋品种为主,且蛋白质含量较低,而制作高品质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麦产量明显不足,因此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基于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大家都知道,粮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战略物资,其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是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难以依靠自身解决全部的农产品和食品的需要,因此适度进口粮食成为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涵。

结语

近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外很多国家叫停了粮食出口,国际粮价也出现一定程度上涨,这也导致国内很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粮食的现象。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知道我国粮食产量完全可以满足国民需要,囤粮其实没有必要。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耶][耶][耶]有粮则安,民以食为天!

[可爱][可爱][可爱] 居安思危,警钟常鸣,以粮为纲!!!注重粮田,关注发展,把粮食问题视为最基本的国策硬抓到底!!!重点解决农村土地机制转换,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的道路,有效提高粮食产量,政策倾斜发展农业,再不能让种田农民亏夲,别在让良田变草场,再不要使土地撂荒……责任到基层,大力强势推进我国自己的农业发展,才能破解粮食进口的局面!!!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命中之宝,我国拥有十八亿亩保护地,足够十四亿人口的生存。不过大灾大难之时,也须引起人们的思考,

1.种粮的积极性问题,土地不可拋荒,不可滥用!

2.节约是根本,让费最可耻,我国应该引起全民重视,知道农民兄弟的粒粒皆辛苦,特别是那些不种粮的人,工厂、宾馆饭店,学校,到处可见吃一半倒一半的现象,很不好!

全民人人重视土地合理种植,人人懂得合理用歺,珍惜碗中食物,不从外国进口那百分之二十有何不可?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中国粮食国人吃不了,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须求大,得用粮食转化,这部分有缺口,

!现在我国产粮在6亿吨左右,吃不成问题,东北大粮仓,粮食国储,中储,各粮商储备三年不成问题,

i现南方,中原,大片土地种菜,植树经济林,果树,荒地也不少,

!海水稻也种植成功,产量也在6O○多斤。

!吉林拿玉米深加工,如酒精,多种食品一天再上千吨玉米。

:不要一听外国不出口粮食,中国好象沒吃的一样,。

A说: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B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该信谁?有何依据?

大家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足够的存粮,老百姓才能生活有保障。自古以来我国就很重视发展农业,也是粮食产量大国。在近些年,我国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等多项措施,大大提升了我国农业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2018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达到了13000亿斤,产粮量稳居世界榜首,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了,可以说我国的粮食是完全够吃的。那为什么每年还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呢?估计不少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现在答案来了!

首先我国是产粮大国,也是粮食进口大国,粮食的进口量是世界第一的。其中原因之一,那就是我国的人口众多。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以说我国的人口数量非常的庞大。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每天消耗的粮食产量也是非常大的。目前我国的粮食自给率达到了85%以上,但是依然还有一大部分需要进口,这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农业结构不平衡。为何这样说呢?粮食不仅包括水稻,还有大豆、玉米、小麦等,而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就很广泛,南北方都有种植。但是像大豆、小麦的种植面积就不很不足,这些完全不能满足我国每年的消耗量,所以就需要从国外进口。并且相比于国内的大豆,美国的大豆产油量高,品质也更好,因此就要从美国进口。

其次是国外的粮油价格更加实惠。目前我国粮食供需总体宽松,库存也是比较充裕的,从农业农村部披露的数据来看,我国粮食储备已经大大超过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17%至18%的安全警戒线。在过去几千年来长期困扰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成功得到了解决,并且还逐步实现了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而我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粮食,还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它们的粮食价格更低、品质更优。

在国内种植面积有限,可耕地的面积只占全球耕地的7%左右,摊分到我们个人头上,人均不足一亩半地。并且在国内粮食种植比较分散,在各地的价格波动也是比较大的,再加上种植技术还相对落后,因此种植成本高,粮食的价格就相对偏高一些。比如在我国大豆的价格普遍是每吨36000元,而巴西大豆每吨仅有3500元。并且他们所种植的大豆品质较中国的大豆更加的优良,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所以就会选择从国外进口。

最后一点原因,那就是我国的农业发展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还无法实现全面机械化,这无疑加大了人力成本,从而导致国内粮油价格的上升。而且近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对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了,高品质的粮食成为了不少人的追求,而国内优质粮食供给不足,所以有些进口的粮食在国内也更有市场。比如小麦在我国的北方种植面积很广,并且还是北方居民的主要口粮,但是我国所种植的小麦主要中低筋品种,其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而要制作高端面包所需要的高筋小麦在国内就供应不足,需要通过进口来解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