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啃老族”是社会共同的产物,肯定不是一点、两点原因的导致的。
怎样才算啃老族?啃老族实际上最初起源于英国,英文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简称NEET,后被台湾地区音译称为尼特族。
从字面意义上,啃老族指的是不找工作,不参加就业培训或辅导,又不接受教育的一群人。
实际上随着“啃老族”的称呼进入中国,人们更习惯的将一切接受父母援助的情况都称之为“啃老”。比如说,让父母带孩子、帮忙付首付、帮忙供月供、去父母家蹭饭吃等等。尤其是去父母家蹭饭,当然子女们几乎是啥都不带的,吃父母的,喝父母的,可是更形象的“啃老”了。
现在啃老族成了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不同群体划分,“啃老族”可以分为无劳动能力群体、失业、待业人员群体和低收入就业人员群体。
啃老形成的原因啃老族实际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五点:
第一,首当其冲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父母爱孩子的天性却摧毁了孩子的积极性。孩子小的时候只知道学习满足家长要求就好了,有的孩子长大以后也没有独立自主的积极性 慢慢就成了啃老一族。
说起来我家也算啃老一族。我们夫妻两个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群体,最初我们两个人的工资收入都不到2000元,就这样稀里糊涂结了婚。房子是父母提供的,以后吃饭也是天天去父母家蹭饭吃。生了孩子,我们该上班上班,两家父母轮流照看。孩子上了幼儿园、小学,又是有父母来接送上下学,我们接送的时间不到一半。生了二宝,又重复着以前的故事。而且我们工资收入低,父母也往往给钱照顾,在父母家吃饭经常也是连吃带喝带拿走的。说起来确实很丢人,但是似乎整个家庭都是习以为常了。毕竟现在孩子少,父母两个人自己待着也很寂寞。
第二,没有自信的自闭群体。
由于生活中可能被就业、交友、父母等各种各样的原因打击,对于自己就业、自立没有自信,害怕被嘲笑打击伤害。只会窝在家里、不敢出门,这是一种典型的啃老群体。
尤其是一些就业后失业的年轻群体。他们往往看看自己的情况,觉得企业招聘的标准自己不适合,自己又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看看同学们,一个个找的工作称心如意,让自己羡慕。最终,自己因害怕不愿出门。我大学毕业后一年半的时间,也是一直憋在家里,心理非常彷徨,这种感觉恍如昨日。自己梦想去考研,结果基础又太差,努力了一年也白搭。考研失败以后,还好在父母的帮助下卖迈了出来。
第三,为了理想而努力的群体。
虽然这些人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但是说难听点就是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他们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但是并不理解自己距目标有多遥远。就业也好,找对象也好,宁缺毋滥。慢慢就形成了不能自立的啃老族了。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就是这一类群体,他们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又不肯从劳动力做起,只能等在家里继续找工作。如果找不到理想的,慢慢就成了长蹲家里的啃老族了。还有的大学生心气很高,不愿就业,希望创业。可是家长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他们也没有找到风险投资,只能变成了可怜兮兮的啃老族。
另外,随着房价不断高企,父母给孩子买车、买房、供月供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孩子们的收入能力似乎越来越不能独立了。
其实,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以平常心看待啃老族的好,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解决的,不仅需要家庭的努力,也是需要社会帮助的。希望这些啃老族能够在自己努力、亲友关爱、社会扶助的情况下,早日迈出那个坎儿去。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现在的社会,为人父母者,被“啃老”是常态,没有被“啃老”是非常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 何为啃老?
已经成年子女,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没有完全独立,而是以依赖父母而生存。
成年子女依赖父母的方式和程度,决定了啃老的方式和程度。
二. 谁在被啃老?
正在被啃老的群体,绝大多数是五零后和六零后。
他们出生于艰苦的年代和多子女家庭,具备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他们的青春岁月,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年,借助政策红利和自己的努力,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也把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富裕的一代人。
他们在生育年龄期间,正是国家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年代,所以他们绝大多数只生育了一个或者两个孩子。
所以,有能力又爱孩子的五零后和六零后群体,是有史以来,集体被啃老的第一代人。
三. 谁在啃老?
现在,正在啃老的群体,就是五零后和六零后的子女,也就是八零后和九零后。(00后是预备军,将啃七零后的老)
四. 有哪些啃老形式?
1. 巨婴式啃老。
有些成年子女,好逸恶劳,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没有奋斗的目标和激情。他们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好似行尸走肉一般,全靠父母养活。
更有甚者,有的啃老族还会带回另一个啃老族,再生下一两个小的啃老族,象一群吸血鬼一样,共同吸食父母的心血。
这就是最绝望、根本看不到未来的“啃老族”家庭!
2. “男婚女嫁”的啃老形式。
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父母婚事,儿女丧事。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婚事由父母操办,丧事由儿女操办。但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
所以每个人的职责是:为父母操办丧事,为子女操办婚事。
在少子化社会,为人父母者,更会倾其所有为子女操办婚事。
特别是在男女比例失调的现实情况下,男性在婚恋问题上竞争激烈。家有儿子的父母,为使儿子脱单,都会为儿子的“婚房、彩礼、婚礼”,奉上毕生的积蓄,甚至于负债累累!
3. “婚后䃼贴”的啃老形式。
年青夫妻在结婚生子后,房贷、车贷、孩子的养育,再加上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压力山大。有条件的父母就会向他们施以援手,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4. “隔代养育”的啃老形式。
这种啃老形式,分“经济啃老”和“劳动力啃老”两种方式,有些是两者兼而有之。
有些老人是自愿承担孙辈的养育费用,有些是被迫和无奈。
大多数老人是帮忙带孙辈和承担儿女家的家务劳动,即所谓的“免费保姆”。
有些老人除了帮忙带孙辈和承担儿女家的家务劳动外,还要给予经济补贴,即所谓的“带薪保姆”。
五. 我的观点。
1. 父母的肩膀是孩子的起点。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父母以自己的力量,助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值得理解和肯定的。
2. 凡事都有一个度。
父母支援和帮助孩子,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能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要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生活品质不受大的影响、不影响自己的养老保障的前提条件下,量力而为!
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帮助,要以不削弱子女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准则。
3. 父母之爱子,当为之计长久。
有一个以啃老为生的儿子,在其父母年老体衰、需要他赡养照顾的时候,茫然无措、无能为力的他,愤怒控诉他的父母:“既然你们不能养我一辈子,当初为什么要对我那么好啊?”!
………………
谢谢阅读。
👏👏👏欢迎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说为什么现在有许多啃老族?
我说这些老人还是有肉啃,如果这些老人没有肉,都是骨头,让这些年轻人拿什么啃?
现在啃老的年轻人大部分是城里人,农村的老人自己都活的费劲,他年轻人啃什么?
现在城里的老人大部分都退休了,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退休的老人,他们退休的工资都比较高。每人都达五六千元,多者七八千元。如果夫妻双双的话,退休金就1万多。老人也不爱穿了,吃也吃不动了,留那些钱干什么?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不给子女花给谁花。
再有独生之女,被父母给娇惯坏了,怕子女在外边干活累着,宁可在家养活他,也不让他的子女干脏活累活,实际也是父母宠出来的。
你看农村的年轻人哪个在家待着?都是在外打工或者种地。因为他们不干,养活不了家口,没有人给他钱。
这也是党和国家政策好,给这些老人开的退休金比较多。现在有的年轻人上班都没有老人退休金多,实际上,这种现象也很不正常。
总之,年轻人不上班,在家里啃老,是老人愿意让他们啃,而且他们身上有肉,能啃饱。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都是父母一味的弱爱而形成的,生存法则不是因为你的财富而把你特殊照顾,把所有的智慧都给你!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也就由此而生!😨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啃老族都是家长造就的,我小姨子两个儿子从小百依百顺迁就他,条件做得到时样样电子产品都超前迁就他,五线大学毕业后不去工厂叫他回去考了五年公务员都没考上,高看了乖儿子结果如今30好几一事无成,变成了啃老族,更有趣物以类聚带回女朋友也是啃老族,弟弟也不甘落后也带上一个啃老族,更麻烦的是过几个月要添小啃了?在五线城市一家子住一套单位分的房,两人合起退休了金不足4000元!快要七人共用了,才感到危机都无可奈何了!
怎么看待越来越多“啃老族”呢?
第一他们父母钱多第二是他们教育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