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央行降息被炒翻了天。但是我们要了解清楚,所谓的央行降息指的是什么?
2月20日,央行公布了新一期的LPR利率。一年期LPR利率降低了10个基点,到了4.05%;五年期LPR利率降低了5个基点,到了4.75%。
LPR利率,又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理论上说,这是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风向标。
LPR利率,央行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货币市场,甚至利率政策,最终调控显示的结果。
利率降低,让人首先想到的是房价再次疯狂。如果本次利率降低,却透露出了一种不对称性。那就是一年期短期贷款利率下降的幅度大,五年期长期贷款利率下降不明显。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房贷绝大多数都是5年以上的贷款,所以这显示出央行房贷调控不放松的决心。央行在有关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坚持房住不炒政策,不会放松住房方面的政策调控。
实际上,1月31日央行释放了一笔3000亿元的贷款,要求商业银行贷出去的利率不得超过3.15%,后来财政部又给予50%的贷款利息补贴,这样到企业手中的利率只有1.6%了。当然能够拿到的只是一些生产防疫物资的重点企业。
另外,央行在春节前后通过逆回购先后释放了1.7万亿的货币,各个银行之间的资金充裕,能够对有需要的企业及时发放贷款。
总体来看,这一次降息对于老百姓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还是针对企业复工复产资金的支持。比如说我们贷款100万元的房贷,降低0.05个百分点,每月还款只能减轻30元,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央行降息就是鼓励老百姓投资、消费,具体影响有如下几方面:
一、存款利率下降,老百姓的存款利息收入减少了。现在有很多年纪大点的人还是习惯有钱存银行,而且首选四大行,认为安全,但现在存款利率确实低,还不够通货膨胀率的,所以再降息对以存款作为投资主渠道的人来说,确实很无奈,宝宝好难啊!
二、贷款利率下降,老百姓的购房贷款、消费贷款利息支出减少了。对按揭贷款购房的人来说这是大利好,每月还银行的利息少了,可以省下钱多买点猪肉吃了,也不用每月还贷款时都要去透支信用卡了。好想问:还可以再降点吗?
三、对广大股民朋友来说,股市迎来了利好消息。降息有可能促使储蓄资金从银行存款流进股市;降息也有可能增大企业的贷款欲望,从而增大社会资金总量,部分资金也会流入股市。股市大涨,股民炒股就有了赚钱的希望,但要记得不要太贪哦,有赚就好,好过存银行啊,如果自己炒股技术不行,就买指数基金吧。
降息是把“双刃剑”,几家欢乐几家愁!
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题目说的央行2020年2月17日人民银行开展的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此次1年期MLF操作利率为3.15%,相比前次下降10个基点,1年气的LPRL利率也会同步下降10个基点。
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市场利率进行调整,所以LPR利率有市场报价和央行共同决定,2019年11月份的MLF是3.25%,10月份的MLF利率为3.3%,同时11月份的LPR也之前的4.85%降低到了4.8%。央行通过MLF传导到LPR,LPR影响实际的贷款利率,传导的路径中MLF占据主导。
本次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下降10个基点,本月20号的LPR利率也会下降10个基点,相当于提前降息,对我们有哪些影响?
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利率有可能下降市场流动性充足,银行的吸储压力减小,存款利率可能会下降。
房贷利率不变本次调整的是一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对应的是一年期的lpr,我们房贷一般用的是5年期的lpr,5年期LPR没有变化。所以房贷利率不会下降。
A股利好降息市场资金充足,利于A股。
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靴子终于落地了!央行在2月17日宣布降息!未来的房贷利率也可能会下调!证券市场大涨!单高息存款的利率可能还是持续会下降,抓住机会啦!
此次降息早有预兆,才10个基点,未来可能还会继续下降央行公告,下调1年期MLF利率至3.15%;此前为3.25%,那么20日需要报价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会最少降息10个基点。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利率将分别为4.05%和4.7%。而且按照预测,未来还有继续降息空间,也就是说靴子有可能只落地了一只,还有靴子等着落地呢。
去年8月开始利率改革,“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里的贷款利率,未来将不复存在。其实此次降息在前两天已经有征兆:央行潘副行长预测:MLF利率和LPR利率会同步下降。
此次降息,对于普通居民的好处:1.降息是实体经济降低负担的良药,现在很需要。由于很多企业不能开工或者缩量生产,现在有些企业后续经营会很艰难,最需要减负,而降息是给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方式。尤其那些高资金杠杆的企业,例如房地产等等,那是一剂救命的良药啊。
2.降息是对于股市、楼市的利好。在经济学基本原理中,降低利率那么证券价格就会上涨。
在消息公布后,隔日证券市场大涨,上证综指收盘报2983.64点,涨66.61点,涨幅2.28%,成交额3670.14亿元。振奋市场,稳定人心,对于今年的证券牛市的期望大增。
同样,观察到近期一些地区正在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进行松绑式微调。5年期LPR小幅下调将有助于稳定房地市场运行,但是调整不意味着涨价啊,该下调的还是会下调的。
3.房贷利率未来预计会降低。如果未来5年期LPR也降低10个基点,那么100万房贷、按揭30年、等额本息,每个月可少还62元。
从给出的消息看,仅仅是对1年期利率进行了调整,而5年期以上的利率仍然维持不变。但在1年期利率下调之后,未来5年期以上利率预计也会调整,而房贷对应是5年期以上中长期利率。
4.普及一个小知识,为什么MLF降,LPR就会跟着降?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按照规定利率(也就是MLF)向这些银行收取利息。银行有钱之后,才可以层层向下,借钱给企业、个人,并向企业和个人按照一定的利率(也就是LPR加基点),收取利息。所以,国家把钱借给银行的利率降低了,那么银行借给企业和个人的利率也会随着降低。
此次降息,对于普通居民的坏处就在于:1.未来存款利率估计持续下滑。本身德先生已经预测过:2020年的存款利率会持续下滑,那些高息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空间会被下压。那么此次又进行降息,之后LPR也在持续降低,对应有限的存贷差,自然很多定期存款利率上限会下降。未来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能达到5%将是凤毛麟角。估计大额存单上浮利率将变成市场最高的存款利率。
2.降息有可能引发一定的物价上涨。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是近年来最高。前两个月又多次降准,给市场补充了大量资金,超过2万亿,那么是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效果的。所以此次央行的答复是“针对问题央行会及时采取措施,相信中国绝对不会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难道小幅度的通胀就不排除了?
总结一下:每一项金融宏观政策的实施,都会有正面负面的两种效果。正确解读,按照自己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投资理财策略。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点点下面广告,让德先生再赚点钱!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1.放银行定期存款获取的利息减少了
2.因为老百姓存款利息收益降低,很多老百姓会选择不再把所有积蓄放银行,而是拿出一部分购买收益比银行高的理财产品,包括债券或者信托产品。
3.用商业贷款买房的老百姓或者企业贷款,支付的利息会降低
4.降息同时会刺激消费,比如有些人群会把银行的积蓄放保险公司做强制储蓄,还同时拥有了健康保障。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央行再度降息对老百姓有什么影响?
2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开展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为3.15%,较上次利率下降10个基点,2月20号将是LPR报价时间,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LPR也下调10个基点左右。
很显然,央行这次降息主要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此弥补疫情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央行降息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呢?1、存贷款利率可能下降央行降息释放的流动性,会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这样老百姓手里的存款利率也有可能会下降,当然对于已经有的存量不会受影响,也就是你手里现在的存款利率仍然执行原来的利率,但是新增存款利率有可能就降低了。
尤其是一些高息的民营银行创新存款,存款利率肯定要下调,所以对于一些保守型投资者来说,现在最好选择一些中长期的存款。同样的情况,如果向银行借款,现在利率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存量借款,仍然会执行原来的利率,这有利于进行创业和投资。
2、会刺激消费和投资利率降低后,大家存款获得的收益会减少,这样有些人就会放弃把钱存到银行里,进而选择投资和消费,从而带动企业产出,进而恢复经济生产。
同1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CPI同比上涨5.4%,食品价格上涨20%,这说明物价上涨比较厉害,老百姓在消费支出上将会花更多的钱。
3、利好股市和楼市春节过后,A股在第1个交易日受疫情影响大幅下跌,但是从第2个交易日开始,A股出现报复性反弹,到现在已经连续多个交易日持续上涨,创业板指数更是创出了近期新高,对资本市场构成实质利好。
疫情期间另一个亮点就是恒大集团的网上售楼现象,2月13日恒大推出网上优惠促销后,三天时间销售预定47,540套,2月18日恒大又推出更大幅度优惠,网上预定折扣最高可达75折,这必将会刷新销售记录,央行降息后对房地产销售也会构成利好,让我们拭目以待。
总之,央行这次降息的本意就是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对老百姓来说,赚钱的机会可能更多了,但是生活成本也会变得更高,这可以看作是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怎么去理解和应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