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这一言论与历史上很多荒谬言论何其相似。

三国统一后的西晋,晋惠帝司马衷(259-307)在位时期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晋惠帝很想为百姓做一点事情,最终想出来的结果是:“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法国路易十六的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终日享受花花世界,被称为“赤字夫人”。法国人民由于严苛的税收和灾荒导致连面包都吃不起的时候,她却天真的笑道:“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

确实只要能赚钱,多贵的房子都能消费得起。可是呢?一群人中只能有有一个第一,不可能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能力挣钱。房子作为社会的基础消费品,应当让社会大众都消费得起。可能中低收入人群会消费困难,但是至少也要保障他们有片瓦遮身。

所以,这样的专家就不要来闹了。

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人们对房子的需求不均衡,导致对大城市房子的需求太高,而普通中小城市甚至农村的住房大量闲置,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已。未来这种情况会日益加剧。年轻人不可能回到农村去生活,甚至他们压根没有在农村生活下去的能力。而城市的高房价又让他们买不起固定的居所。

下一步,国家应当推动租购同权,让租房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如果是这样,买不起房子又能怎么地呢?这样房子才会回归理性。

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先说个小故事,单位要提拔干部,除了一个部门外,其他部门都有人被提拔,该部门领导去找大领导反馈情况,被大领导狠批一顿,说:“你们部门没有人被提拔,说明你们部门的人能力不行。”

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呢?因为这个故事中领导的观点,和这位专家对房价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他们站在山顶往下看,觉得所有的山都是矮的,你爬不上去,是因为你体力不行,而没有考虑大家站的位置不同。

所以,所谓的专家,真的让人感到失望,观点太偏颇,有失专家水准。

房价不高的论断从何得出呢?是因为因为专家赚钱能力强?还是因为他是既得利益者呢?前段时间曝出的某大学教授的丑闻,最后被学校开除了,开除之后他的赚钱能力还有多强呢?

所以,古语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不站在老百姓立场上的专家,只知道强调赚钱能力,不知道民间疾苦,在国家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坚持住房不炒的情况下,竟然说出房价不高的言论,到底在为谁站台呢?

确实,对于这位专家来说,房价可能不够高,如果他家里有10套房子,高房价甚至还能让他赚更多的钱,所以,他的观点对于高房价既得利益者来说是对的。

但是,古代大诗人就曾经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古代经济不甚发达的情况下,仁人志士都有这种心系百姓疾苦的胸怀,现在的专家良心都到哪里去了?

在他们看来,扶贫攻坚战也没用,因为贫困的人是自己的赚钱能力不行,大部分农民朋友也不行,因为他们赚钱能力也不行,交不起养老保险,看不起病,都是自己的问题。

推而广之,这位专家也不行,和马云比,他的赚钱能力也不行,天下所有的人都不行,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首富。

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其实专家说的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说出来很难被很多人接受而已。

房地产有着金融属性和投资的价值,但是最基础的属性是商品属性,也就是说房价与供需密切相关,没有需求房价就根本涨不起来。

中国的房地产之所以走过了十几年的突飞猛进时的上涨根源,还是中国人的购买欲望太过强烈,现在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网民们对房价的指责,实际上背后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更希望买房。这与发达国家市场非常的不一样,在欧美等发达市场,人们能够接受以长租房形式替代一部分购房需求,很多家庭一辈子住的房屋都是租的,因此房价无法得到需求的有效支撑。

但是在中国市场有人戏称为丈母娘现象,当年轻人步入社会的时候,舆论压力就会要求他必须买房,哪怕他的购买力不够,没有那么多存款,全家人砸锅卖铁也会凑来买房的钱,这样的购买实际上是非理性的,因为无论房价多高他都会去购买,这样的购买力也支撑了房价不会下跌。

专家所说的房价其实不高,这句话是相对而言的,从绝对值上来说房价高不高呢,当然是高,但是如果相比于这样的购买意愿来说,房价就不高,因为如果中国人的收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房价在购买力的支撑上还会继续升高。之所以大家认为房价很高,是与大家的购买力不成比例。这里当然有贫富差距的问题,但是也有中国人购买意愿太强的问题。

好在现在房地产的上涨速度已经放缓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租金会逐步上涨,长租房市场也会逐渐完善,成为替代购房的另一种选择,未来的房价可能不会再像过去十几年那样继续飞涨。

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这应当不算什么专家。

首先,不少城市房价水平太高,已引来政策面的持续介入。

本轮楼市控调已然进入第四个年头,对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是立竿见影的。不过,还有人而且是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的赚钱能力不行”,显然这样的专家,一是专业度不够,二是体验度不深,不接气再加之没有眼光,这样的专家比较接近于废料,是拿了钱混日子的专家。

这里就不引进数据了,群体的眼睛是亮的。无论是房价收入比,还是各城市的房价水平,老百姓心中还是比较明了的。官方定调 “房住不炒”,也已经是因为房价内虚火过旺、泡沫过多。泡沫过多,即意味着房价虚高,怎么能说“房价其实不高”?

其次,抑制房价上涨,弥平收入水平上的不足只是一方面。

毋庸置疑,政策面对房价的遏制是显著。

房地产调控有两个需求:一是让房价回归到相对合理的水平,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子;二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暴发,在高房价、高地价、高杠杆的市场环境下,市场风险显然是不断上扬,因为此暴发可能性也增大。

目前的调控政策面有这么些实施措施:限购、限贷、限价、限售、限商等。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都在挤出市场中的投机成分,投机炒作者无缝可入、无机可乘,市场挤出泡沫的基本面就会逐步形成,而限价对新建商品房价格的抑制是最直接的,超过政府指导价的划线,房企是拿不到预售许可证的,入不了市场,就变不了现。

因此,在政策面千方百计打压房价上涨冲动时,有专家居然提不是房价太高而是赚钱能力不足这样的无厘头观头,显然与主流追求有偏离。

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这些所谓的专家,也不过是出生的年份好了点,房子买的早了点,运气好了点,可能混的还可以,所以才买得起房子。但这些专家已经被周围的假象蒙蔽了双眼,以为大部分人都赚的不少,只要你没他混的好,就说你能力不行,赚钱能力不行。所以,别听他们瞎扯。

房子贵不贵,买不买得起,买起来费不费劲,我们不能看有钱人,也不能看穷人,而要看中位数、平均数。

就拿我生活的北京市来说吧。北京市人均工资大概在1万元/月左右,房价大概在6万元/平米左右。如果要在北京市买一套80平米的两居室,大概要480万元,一个普通人要不吃不喝40年才能买得起房。但是他不能不吃不喝啊,吃穿住行都要花钱,所以这个时间要更久。

至少工作40年才能买得起房,你还能说这房价不贵吗?深圳市的买房难度比北京市还要高。

一线城市是这样,三四线小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房价便宜,但是工资很低啊。就拿我们县城来说,房子单价7000元,月薪平均差不多4000元(可能比这个还要低一些),小城市大家都愿意买大一点的房子,如果要买一套100平的小三居,一共70万元,那么不吃不喝要15年。恩,看起来比大城市买房子要容易很多。父母赞助一下,买起来不是太难。

在过去连续十几年的大幅上涨之后,现在国内房价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很多家庭都是掏空“六个钱包”才能凑得上一套房子的首付,老人把养老的钱都搭进去了,真是不容易啊。

没错,有钱人自然不愁买房的问题,但问题是有钱人才有多少?根据“二八原理”,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富人手里,那剩下的80%的穷人难道就不买房子了吗?

中国的房子是真的贵!!!而且已经严重影响了国民在其它方面的消费,甚至连孩子都不敢生。但好在近几年房价高速上涨势头被遏制住了,国家一直在严控房产投资,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很多小城市的房价面临下跌的风险,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年轻人涌向一二线城市,乡村、县城、小城市里人口流失严重,到时候还有谁会买房子?

此外,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那么高, 以后老人的房子也都是要留给子女的,在4-2-1家庭中,那1个孩子根本无需买那么多的房子,毕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房子都会留给自己,今后房产投资空间会很小了。希望以后能等到大部分人都能轻松买得起房子的时候。

有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你赚钱能力不行。你怎么看?

专家说的话要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专家说我的房价已经上涨到顶,但是房价还是继续上涨,专家2000年时说不要投资房产,房产是已经处于高位,但是房产还是继续上涨,相信专家的话的肠子都悔青了。

专家说房价其实不高,买不起,是因为我们的赚钱能力不足,这句话我非常不认同,我分析这个专家是属于精英阶层,赚钱能力厉害,这是无可厚非的,他赚钱能力强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但是这种站着不嫌腰疼的人,当然可以这么讲,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房价真的不高吗?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住宅商品房销售均价约9000元,一套100平的房子需要90万,而我国城镇单位的工资只有6700元,这是城镇单位的平均工资,加上私营企业、个体户,平均工资会更低。城镇单位职工不吃不喝,需要11年才买得起一套房,我们不能不吃不喝,实际情况下我们还要消费,所以普通人买的起一套房可能最少也要20年。

所以专家们,请你们正确看待房价,说出真实的房价情况,自己去调查一下各地的房价收入比情况,普通的工薪阶层需要多少年才能买得起,而不是站在上面说一些不是实际的话,调查才有发言权,千万不要干不调查随口胡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