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我也跟妻子推荐过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产品,有的银行利率甚至高达6%。比普通银行3.3%~3.5%的利息,要高出太多了。可是妻子并不太接受。为什么呢?
第一,这些存款是5年期才能达到相应的利息,时间太久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将钱长期存到银行,毕竟感觉一存就贬值。相对于过去房价几年就能出现翻番的情况,人们很少再愿意长期投资了。
第二,这些银行你见过吗?其实过去几年人们颇受P2P平台爆雷之苦,很多人的投资理财钱全部血本无归。对于这些银行,大家实际上并不了解,周围也没有相应的网点让我们去熟悉。谁又能愿意将自己辛辛苦苦的血汗钱,托付给这些不知名的陌生银行呢?原先的P2P平台不是也包装成类似银行的金融公司吗?
第三,存款安全吗?虽然,我们都知道存款是受到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可是我们的钱究竟去了哪里?又有谁能知道?这些民营银行的存款多数是通过网络存款的方式吸储的,普遍不熟悉这样的方式。很害怕这些钱被挪作他用。而且我们存款只是到所谓的金融平台或者APP中操作一番,甚至连个实体卡都没有。尤其是大家也知道,收益越高、风险越高的道理。你光用嘴说多么多么的安全都是无用的,要人们普遍真正的感受到存款是安全的,人们才容易接受。
所以,现在民营银行通过网络吸储存款也是处于一种实践模式,规模并不是很大,而且人们接受度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相信随着人们接受程度的提高,这种方式会越来越流行的,会进一步压缩各大国有银行吃利差的空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给银行创造的利息要比他们付给我们的利息要多得多。比如2018年的工商银行年报显示,2018年工商银行利息收入是9480.91亿元,而利息支出只有3755.76亿元,银行留下的利息净收入是5725.18亿元。
其实,从道理上来讲,银行应当是以金融服务为主要收入的来源,而不是吃利差。金融行业的本职工作就是金融服务,放贷服务你收取手续费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结余大量的利差呢?毕竟创造利息的都是所有贷款人,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的巨大负担。所以,未来银行方面还是会推动不断改革的。
当真正的服务高效、收费透明的机制形成以后,我们金融行业才有面对国外金融行业挑战的能力,它们才会更加的强大。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不敢存,肯定不敢存啊,为什么呢?
你让一个连货币基金都不敢买的人,突然去存诞生还没有一年时间的智能存款,一款银保监会都没有明确表态的产品,怎么可能敢呢?
如果你让一个敢买P2P,并且在P2P投资混迹多年的人,他会二话不说,把暂时没有打算的回款放到智能存款上来,把智能存款当做备用金存放。我就是这么做的,今年P2P不太平,6月份的旁氏骗局平台崩盘,7月份开始的自融诈骗平台崩盘,随后清洗了不少激进投资人,再后来波及整个行业,头部平台都有两三家债转退出速度特别慢,也正巧了,智能存款差不多就是五六月份这个时候出来的,我撤出后的资金都存放在智能存款上了。对我来说,不存在不敢存入智能存款啦。
我不敢全部存入智能存款,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款创新型产品,虽然很多民营银行都开发了,但是没有得到监管的明确认可,并且存在明显风险敞口。
最近的智能存款,有些平台限售,每天很快就售罄了,还有些平台干脆就暂停交易了,没有明确之后什么时候放开,这样一来,智能存款更安全了。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这正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普通投资者可以放心存入,民营银行同样是安全的。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是最近两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是允许民营资本开办金融业务后,新成立的银行推出的创新型存款。
大家对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也不例外,最初我对民营银行并不了解,只知道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感觉里面的存款业务也没有太大优势,于是就把他们等与传统银行了。
后来余额宝收益下降到3.5%,逼迫我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先是发现网商银行的定活宝非常好,定活两便,利率高达3.8%,于是余额宝资金全部转到定活宝,这是我首次使用民营银行存款业务。
下图是网商银行定活宝截图,收益率已经降到2.8%了。
后来,定活宝收益下降到3.5%,又逼迫我寻找新的理财渠道,然后接触到京东金融里的民营银行的系列创新存款产品,收益率普遍在4%以上,受存款保险基金报障,比货币基金收益高、比传统银行存款灵活性强,比大额存单起点低,所以把短期理财资金全部转移到民营银行的创新存款。
所谓“有福同享”,作为一个乐于分享的人,我在悟空问答里已经多次给大家介绍过这类产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始接受创新型存款,创新型存款也像“鲶鱼”一样,正在打破原来银行存款的平静。
作为新生事物,民营银行只能推出更高的利率、更灵活的产品才能和传统银行竞争;作为投资者,应该尽快接受新事物,享受创新带来的互联网金融红利。
大家唯一的担心是民营银行的安全性问题,但是,50万元之内的存款,大小银行的安全性是一样的,50万以上就可以选择大型银行的大额存单了。
下图是几个民营银行的创新存款利率截图,普遍在4%以上。
欢迎关注互金直通车!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今年着实火了一把,吸引客户眼球的第一要素就是这超高的存款利率,平均4%的年利率都是往少处说了,个别银行的智能存款提前支取的利率都在4.3%,很多银行最高年利率都在5%以上,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还要高一些。按理说存款收益高了是件好事,为何只是得到一小部分人的青睐呢?
第一,民营银行的营销模式非主流。民营银行的营销模式更多的是依托网络进行线上销售,大多数挂靠在京东金融上面进行推销,这种互联网金融营销模式在成本花费上面比物理实体网点要低廉,更有提升利率的空间,对于客户来说方便快捷,只是网络销售这样的模式太前卫,很多客户暂时接受不了。
第二,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行走在监管的黑色地带。监管部门针对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业务并没有一个比较完备的监督措施,只是当作存款类的业务一并监管,但是毕竟普通存款和智能存款还是有差别的,有些人甚至担心竞相出现的高利率会引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监管部门已经对一些智能存款进行限额销售,下一步还会采取其它措施。
第三,客户质疑民营银行的风险状况。虽说民营银行同样遵守存款保险条例的规定,按照最高50万元偿付风险损失,但是和国有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地方银行的城商行还有农商行相比,还是在安全性上让人感觉不是那么放心,成立时间短,民营资本波动比较大,让客户质疑民营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足。
民营银行要想在今后的存款营销中打出一片天地,不光是在利率上做文章,还是在宣传和风控上面狠抓实干,努力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稳健、安全、合规地经营,特别是针对智能存款流动性比较强的特点,一定在银行备用金上做牢做实,不能在这里出现空头的风险。
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了4%,但是依然还是有不少人敢存入的,但是智能存款的确是一个创新的产品,优势非常强大。小财就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一,银行是民营银行,一些人都不放心推出智能存款的银行是民营银行,很多人对于民营银行的信任度低,很多人都害怕把资金存入民营银行,他们更加信赖国有四大行和其他的股份制银行,但是民营银行也是依法批准的银行,同样都是合法合规成立的银行,所以在这个方面是需要放心的。
二,普通人很难接受智能存款推出智能存款的民营银行营业地点少,大部分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然后吸收资金存入,而如果缺少对于理财认识的人很难理解这种理财的模式和好处,所以对于普通的人很难接受智能存款。
小财的看法智能存款是银行存款的一大创新,这样的存款产品非常好,兼具传统银行长期存款的高收益率特点和活期存款的流动性,给了理财者们更多的选择,而且靠档计息,存款的期限不一样,那么得到的存款利率就是不一样的,非常适合所有的需要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理财者。
看完点个赞吧,评论一下吧,欢迎关注小财,下个回答见。民营银行智能存款利率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呢?
金老师认为民营银行只能存款普遍达到4%以上,为何有些人不敢存入,主要有这几点原因:
1、对民营银行的安全性持有怀疑态度。
前几天有一位投资者与金老师交流,询问有没有比较好的低风险理财产品。然后金老师说了国债、逆回购、银行定期存款、保险理财,还有民营银行的智能存款。当他听到民营银行几个字的时候,就打断了金老师说话,就讲到了“民营银行推出的产品,风险并不低吧?”金老师也就解释了一番。
其实,民营银行从本质上将与国有控股、参股的银行没有区别,同样受到银保监会严格的监管。就算是破产倒闭,存款保险仍旧会先垫付赔偿50万元以下的资金。从风险性的角度讲与大型银行是没有区别。
智能存款的计息方式就是靠档计息,也就是说你储蓄在银行的资金一年,那么享受的就是一年的利息收入,存放两年,就靠两年的利率计息。当然,存款是可以像活期一样取出的。这就有力拉动了储蓄的利息收入,如果三年资金没有动用,那么就享受的三年期的利率,比一些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都要高。
2、对智能存款相关产品的了解程度不深。
智能存款也就在这两年才兴起,不管是理财投资者还是定期存款投资者,对这样的产品并不了解。不了解,又怎么敢存入呢?肯定也就不敢存入了,不管是不是民营银行,投资者都会有所顾虑。
3、民营银行的营业部实在是太少,不是不敢存入,而是找不到地方。
金老师日常生活的城市,除了大型商业银行、城镇银行,拥有智能存款的民营银行就没有营业部,对相关的产品了解还是通过互联网了解的。而很多的理财投资者喜欢进入实体营业部面对面的投资。也可以说,不是投资者不敢存入,而是找不到相关推出此产品的民营银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