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真想的话可以试试,但我认为里面还有很多风险。

存款200万,现一般可以通过大额存单的方式进行存款。

大额存单是一种2015年新开发的存款方式,起步线至少是20万元。利率较高,一般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55%。付款方式灵活,还可以享受按月利息。目前银行三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75%,因此利率普遍在3.85%~4.2625%之间。

当然一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利率能够达到5%~5.88%之间,但是这都是五年期长期存款的利率,我们不可能5年什么收入都没有吧?

如果按照4%的利率计算,每年利息能有8万元,平均每月6667元,比很多人的工资还高。可是呢?

第一,是一个人生活还是一家人生活?每月6000多元,一个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但是一家三口的话也就过基本的生活。人要结婚生子,即使不考虑自己,我们还要考虑子女呢,这是一个隐患。

第二,应对意外的支出。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应对风险。有的人是购买商业保险,有的人是参加社保,也有的人是自己承担风险。总之,一旦出现意外大额支出,如果动用到本金,自己的收入将会降低。

第三,通货膨胀。前方的手里会贬值的,近年来我们国家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在2%~3%之间浮动。实际上消费者价格指数并没有考虑到房子和汽油这样的重要消费品,因此也不是很全面的。如果我们每年将利息花光,肯定就无法应对通货膨胀了。但是长远看起来这样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也是很恐怖的,10年贬值20%~30%。

第四,收入相对贬值。现在感觉每月6600多元的工资收入还是可以的,但也就是二三线城市的水平,如果是在一线城市呢?根据《国人收入报告2019》显示,上海和北京月入过万的人比例超过了受调查人数的35%。实际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显示,2018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是6871.75元,平均增长速度是11%,而扣除物价因素增长8.7%。私营单位是4131.25元,名义增长8.3%,实际增长6.1%。

如果我们收入能够长期维持在8%~10%的增长速度,很快6000多元的利息收入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千元了。

年轻人不要急着退休。

确实美国流行一种极简退休的方案,以我们每年的投资收益有4%为基础,一个人只要赚够一年开销的25倍,就可以能够这辈子生活无忧到过世。

可是我们考虑一下上面的4个问题,这样的退休方式在我国是很难成立的。一般五六十岁的人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但是年轻人还是好好工作吧。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穷有穷的活法,而富也有富的活法,这里说说本人的看法,本人认为,200万存银行,靠利息是可以过好下半辈子的。

200万存银行,一年利息在10万左右,每月开销在8300左右,其实大家可以做个调查,现在月薪过8000的有多少,可以负责任的说,月薪税后8000,在一线城市都不算低,在二线乃至三四线城市,算是中等偏上了。8300还不够你过一个月吗?

很多人说,30年之前的万元户很牛,现在不算什么;很多人算通货膨胀;其实大家要搞清楚一点:通货膨胀的前提是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增长了,社会财富增加了,钱也就不值钱了,比如日本,过去的20年,物价没涨,工资没涨,所以,钱不值钱并不是永远都说得通。

还有人说医疗问题;如果真的是大病,别说200万,你就是有2000万都没用;所以,这里就不讨论这个问题;还有人说房贷,子女教育问题,既然都讨论下半辈子,就默认没有房贷,子女可以自己养自己。

还有一点,可能大家都忽略了,就是这200万,我们只考虑利息,但是这200万的本金也是你的资金,所以,就算没有利息,你一年花10万,也能花个20年;所以,我认为200万存银行吃利息,完全够了的!大家认为呢?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当前社会下,200万元存入银行,靠银行存款利息能否“安稳”过下半辈子吗?

事实上,很多人都没有200万元的银行存款。甚至绝大多数连一半都没有,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住户存款余额为72.44万亿元,按照当前13.95亿人口总数计算,平均每人的储蓄为51931元。

说实话,不要说是有200万元的存款,就是一辈子赚取200万元,相信也同样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实现的财富积累。尤其是在房贷的高杠杠之下,90%以上的人的可支配收入80%以上都用于房贷。这是当前国内老百姓的生活现状。

由此可见,能够将200万元闲钱存入银行吃利息有多么幸福,直截了当地说,像200万元这种“超级大额”存单业务,年化利率超过5%没有问题,甚至可以选择农商行发行的按月付息型的大额存单,银行每月根据约定利率给付利息,非常划算的增利行为。

总之,200万元每年下来的利息10万元不成问题,就目前国内老百姓的平均生活开支来看,如果只是用于消费支付,应该会过好这辈子。当前前提是,不要发生极端条件,比如说某种疾病或者大额开支的项目。总的来说,过下辈子够了。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我们先算一下200万一年的利息收入。假设存5年期定存,或者大额存单,按照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利率报价,咱们取一个中位数偏上的利率,比如年化回报率5%。因为当前民银银行有高达5.8%,四大行也有4.0%。

一年利息收入=2000000*5%=100000元

开支方面:如果你在一线城市,比如北上广深,,100000元平均到每月=100000/12=8333元,这个收入实话说仅能吃饱饭。如果在新一线城市,这个收入勉强过日子,比如在我所在的成都,一个三口之家一年的开支平均10万,处于整个城市的中间水平。如果你在二三线城市,比如我们四川的南充,10万可以算是中等水平偏上了,生活的很滋润。如果在四五线城市,10万算是富人了,我老家县城和镇上,一家人人一年的开支就4万左右。

最后,很多回答说的医疗这块,我还是坚持我之前类似回答的观点,当前医疗条件下,能治疗的大病花费平均数在30万到50万,如果超过50万,那基本上宣告没救,这时钱也就没有意义了,平时点小感冒什么的,那用不了啥钱。【END】

我是溯源归一,简单投资的践行者!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如果有200万存款,靠利息养老基本可行。

银行存款利率差异比较大,稳定的利率在4%-6%之间,如果按4%计算,每年收益大概8万元,月均收入6667元;如果按6%计算,每年收益大概12万元,月均1万元。这些都远远超过了普通职工退休金,再加上200万的本金打底,养老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如果不合理规划,只是把资金存入银行,这样的养老方案是存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是否具备医疗保险

众所周知,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基本生活需要的资金并不多,每月2000元左右就可以维持,养老更大的问题在于医疗保障,如果医疗保障不充分,200万的本金一旦用于大病医疗,很快就会被耗费一空。

如果你没有加入职工医疗保险,起码要购买居民医保或者新农合,这可以作为基础医疗保障,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投资利息或者部分本金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这些看着平时要花不少钱,但是关键时刻能够为您节省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需先解决医疗保障。

2、理财方式不能太单一

200万存入银行,即便利率能达到6%,往往也会有其他问题。比如这款6%的产品,必须存满5年,提前支取的话利率会很低,而且不能部分提前支取,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存在冲突。银行大额存单可以按月付息,但是利率比民营银行低。所以单一的理财方式很难实现灵活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统一。

200万资金用于养老理财,最好进行综合规划。随着年龄增加,逐步降低长期封闭储蓄的比重。比如,20%用于5年期智能存款,年利率6%,一次还本付息;50%用于3年期大额存单,利率4.8%,按月付息;20%用于5年国债,4.27%按年付息;10%用于民营银行创新存款,4%,随存随取,可随着年龄调整不同利率产品的投资比重。

通过合理规划,只要您的健康状况不错,200万资金用于养老应该是得心应手的,而且能够使本金逐步增加。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

存银行200万,可以靠利息生活吗?肯定是可以的,现在国内有200万资金的人不多,全国在银行存款超过50万的人仅仅占到了1%,就说明现在能一下拿出百万现金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加上房子资产,有百万的人就多了。

第一、银行一年可赚接近10万。

按照银行现在最高的利率计算,以5%的存200万资金到银行,一年的利息在10万左右,这笔资金存到银行在本金没有任何风险的前提下,一年可以赚到10万,是非常好的。而且银行有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障本金的安全,最好建议把这200万存到不同的银行,如果降低利率,按照4%一年利率计算,200万也有8万的利息,照样可以靠这笔利息生活的。

以10万利息计算,每个月平均是8333元,有这比收入,如果是在三四线城市,足够靠利息生活并且还有盈余,但是若在一线城市,肯定是不够的,毕竟一线城市花销多,如果还有房贷等各种开支,那就算每月利息8333元也是不够花的,还是要节省用。

第二、增加其它理财投资。

如果增加其它理财产品的投资,或许就可以改不的,比如拿着200万投资信托,一年是10%的收益,就可以得到20万,每个月就是16666元的利息,每天就可以用到555元,这可是在一线城市都可以生活的很好,如果在三四线城市,基本上是衣食无忧了。

所以,最好就是想办法增加收入,虽然存银行是可以,但是利息能否满足正常生活开支,如果不能满足,就投资其它理财产品,如果可以满足,存银行也不错,起码本金没有风险。

综上所述:

存银行200万是可以靠利息生活的,但是要看整体情况,如果花销大,肯定不能提升生活品质,若是节省花销,基本上就可以靠利息生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