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钱是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实际上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

钱,存在银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一方面银行是很难倒闭的,至今为止我们国家只有一家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倒闭了。目前全国共有4588家银行金融机构,风险一直可控。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国家有相应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如果真的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况,按照《存款保险条例》的规定,同一存款人、同一家存款机构50万元以内可以得到限额偿付。

购买基金,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基金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一般根据投资风险和收益的不同,可以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平衡型基金基金等等;根据投入标的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混合基金等等。

一般来讲,我们购买基金也好,存款也好,都是为了收益。

银行的收益就是存款利息,一般在我们存款的时候就可以事先约定。基金的收益率,是浮动不可控的,根据承受风险的高低来确定收益浮动范围。比如说股票型基金,本金是很容易受到损失的,但是相应的收益率也可能会很大,比如一下子牛市来了,会在两三个月之内翻一倍也是很有可能的。

毕竟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适合不同的投资收益产品,尤其是年轻阶段,他们可以承受更高的风险。因为,如果财产没了,他们还有劳动力,还有未来。而老年人则不是这样,他们没有劳动力了,很难再挣的收入。老年人投资方式应当以安全的存款为主。

实际上目前我们理财意识还是非常薄弱的,多数人也就知道银行存款、银行理财、国债。其他的理财方式一方面不了解,另一方面也觉得风险太高。

不过,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觉醒,钱肯定会逐渐从银行流失的。银行未来提供的是服务,而不是吃利差。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外国银行有的甚至是负利率政策。

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钱从银行还是买基金,这在于个人自己如何选择投资方式,因为每位投资人的风险偏好是不相同的,就会对理财的需求不一样,有人喜欢把钱存在银行,有人更喜欢去购买基金,不同的风险偏好决定了投资后的收益结果是不一样的。

第一,钱存银行。

把钱存在银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理财方式,但是资金存到银行所获取到的收益并不高,也就是说如果把钱存到银行,仅仅是为了让资金减少贬值的速度,但很难能让钱存在银行获取了较高的收益,仅仅是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方式。

如果储户的资金比较多,又追求稳定,其实钱存在银行也是不错的选择,而且近年来银行的存款方式多种多样,资金额度若较多,可以和银行在利率方面进行一定的沟通,尽量的提高利率以便存款能达到保值增值的作用。

第二,钱买基金。

除了货币基金和一些稳定型的基金之外,权益类的基金都是存在着高风险和高利润的,如果仅仅是考虑低风险低利润的投资,也就和钱存银行的性质差不多,没有较大的变化。但是若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就需要考虑投资指数型基金或者股票类基金。

指数型基金和股票类基金对专业投资者而言,既降低了投资股市的风险,又能通过投资相应的基金达到更高的收益,甚至收益远远会比银行存款利率高出几倍。

综上所述:

对于谨慎型投资人而言,钱存在银行是最佳的选择,因为本金有保障,虽然收益低,但是也规避了风险,如果追求高收益就可以考虑投资基金,尤其是中高风险的基金品种,一旦控制好风险,收益率远远会比银行存款高。

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钱存银行或是买基金是两种不同的理财风格,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

我最早投资基金是在2009年,当时看着别人买基金赚了不少钱,于是自己也花2万块钱买了一只股票基金,结果买入后基金一直下跌,最高的时候跌去了50%,由于是通过银行购买的,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就扔在那里不管了。直到2015年基金开始回本,后来盈利超过了100%,然后全部清仓。

想想原来的操作真的是很幼稚,既不懂得择时买入,也不懂得低位追加投资,唯一做对的就是在最高点进行止盈,保住了盈利,否则现在又要亏损了。

所以投资基金,必须要学会控制风险,否则很可能会导致损失,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

通过这次投资,对基金有了一定认识,然后又进行了一定的知识积累,现在我认为,投资基金比存银行要好,前提就是你必须能把握投资基金的技巧。

从2017年开始,我又重新投资基金,因为通过长期的比较发现,在目前的理财市场上,要想让手里的资金跑赢通货膨胀,除了基金之外很难找到适合工薪族投资的理财产品。

从当时的市场环境看,上证指数处于历史的中低部位置,下跌幅度有限,是进行长期定投的好机会,就是现在看,指数仍然低于3000点,跌到2000点的几率非常低,跌到1500点的几率几乎没有,所以长期持续定投,亏损是有限度的。

如果从盈利的角度看,上证指数的历史最高点曾经超过6000点,只要上证指数按正常的规律进行活动,通过长期定投,你的平均持仓成本可以控制在3000点以下,年均盈利水平超过银行存款的几率是非常高的。

当然,这只是正常的判断和分析,因为投资基金本身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投资期间你的盈利可能是波动的,出现亏损也是正常现象,不像存款一样根本不会出现本金的损失。

以上回答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风险自担。

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基金风险大,银行风险小,但是相比基金来说,银行的收益可能不如基金,这就要看你如何选择了。

目前的国有四大行银行的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存款利率分别为1.75%;2.25%和2.75%。大额存款提升45%-55%的优惠幅度,分别以20万,50万,以及100万几个档次划分。

一年期的为2.22%左右,两年期的为3.11%左右,3年期的为4.18%左右!

那么,如果你的资金没有满足大额存款的要求,其实就可以考虑去一些民营银行定存,不仅收益不错,资金的门槛要求也比较低!

就好比亿联银行的5.68%年复合定存,采用的随存随取的收益方式,并且起投资金只要2000元。

当你持有1个月~一年的时间里,你的收益是在1.75%~1.77%左右的;

当你持有1年~2年的时间里,你的收益是在1.96%~1.99%左右的;

当你持有2年~3年的时间里,你的收益是在2.80%~2.84%左右的;

当你持有时间等于3年的时候,你的收益是在3.76%~3.77%左右的;

当你的收益在3年~4年的时候,你的收益是在5.42%~5.55%左右的;

当你的收益在4年~5年的时候,你的收益是在5.55%~5.68%左右的;

也就是说,只哟啊你的存款是3年零一天,你的收益就可以达到5.42%!这是非常划算的!并且各个年线的收益,也比国有银行更高,而且随存随取,非常人性化!

当然了,安全性上也不需要考虑太多,因为它是完全按照国家监管要求执行存款保险条款,50万以内100%赔付!

所以,如果你想要安全,又想要高回报的,那么可以选择民营银行的定存理财方式。

而对于基金来说,收益和风险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正比了。收益越大,风险越高。目前的基金可以做到8%-20%不同的收益,但是风险也相当大,很有可能会损失本金。

目前比较抢手的都是一些股票型基金,现在入手,拿到牛市可以有非常不错的收益。但是其中的风险要自己承担了。

因此,选择定存,还是选择基金,完全看你的风险权衡。低收益低风险就选择定存,高风险高回报,就选择基金。千万不要想着低风险,高回报的东西,这世界上没有!

⭐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和投资背后的真正逻辑。谢谢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钱到底是存在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呢,这要看个人的风险偏好,如果是想获得纯无风险收益那当然是存在银行好了,倘若允许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相对来说基金比存款要好出很多,关键是时机相对比较好的时候能获得超额收益,这点是存款所无法达到的。

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周期看,存款你所获得的仅仅是固定的利息,从安全系数上来说有优势外,在资金增值方面效果根本没法和基金去对比,根据过去10年的统计,如果你参与了相关的指数型基金,平均下来年化收益有10%,而存款年化的收益率按照现在的大额存单计算,最多不过4%,这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距达到了6%,这还仅仅是保守型的指数基金的收益情况,如果再激进一点,配置稍微主动一些,有些行情基金年化收益超过50%的比比皆是,就拿权益基金来说,今年有些基金的收益就直接翻倍了。

这就是说基金你在承担风险的同时,有获得超额收益的概率,而存款这一点无法达到了的。

如此,在相关的投资建议方面,如果你的年龄不是很大,没有到了退休的年龄段的时候,可以基金与存款同时进行,实在风险偏好比较低的话,就只做指数基金的收益也比存款强一些,这样你的资金搭配的效率就出来了,一部分资金用来存款,一部分资金参与指数型基金,一部分资金参与权益类基金,这样整体的收益率就自然上去了。

钱存银行好还是买基金好?

投资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不简单,对于非A即B的选择,一般这样的题目本身的逻辑就存在问题。

我在很多回答中都强调指出: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很多时候灰色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投资也是如此。

决定投资的方向,往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资金流动性要求和风险收益博弈。

如果资金短期要用,那就买期限短、变现能力强的投资品种,银行理财,货币基金都是比较好的投资品种。如果资金可以长期投资,不妨买一些有风险的,但长期来看,又有可能有较高回报的指数类基金。

在我们国家,无论是银行还是基金公司,都是牌照行业,他们的开立都需要金融监管部门的批准,所以,资金的安全性都是有保障的。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根据投资方向的不同,您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保本固定收益、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等不同产品。各行目前都有几十天的保本固定/浮动收益短期理财产品,通常比定存收益略高且风险较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