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其实这样的条件并不是多么严格。机关事业单位尤其是教育系统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一般来讲,每年考核优秀的比例约占15%~20%。
由于评副高级职称并不是要求连续5年每年考核都是优秀档次,这样概率就要大得多了。
如果大家都表现非常优秀,即使轮流来,5年内得到一次优秀的概率高达75%到100%。
可能有的人抱怨考核评价时会有领导主观因素在里边,可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是避免不了的。但是领导主观因素不可能决定所有的考核结果,毕竟包括民主评议打分都是要进行归档的。
对于副高级职称,相当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副处级待遇,属于相当高的待遇了。想想一个县的级别,也就是处级单位而已。而评上高级教师就能够达到相应的副县长级别,因此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如果不设任何条件,满足条件的人很多,说明评价标准也是不科学的,简单点儿就成了一个论资排辈了。为了将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对于评聘高级教师,设置考核优秀的要求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一般来说,评聘的时候还有其他的条件,比如从事班主任岗位多少年?山东省还要求高级教师具有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学一年以上的经历。为了鼓励教师长期在乡村的任教,山东省明确在农村学校任教20年以上申报高级职称可以不受单位岗位比例限制。同时对农村中小学和城镇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分开评审,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照顾。
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绝对公平的事情,国家是通过各种认知条件的设置,引导社会价值导向的。
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职称评审须经逐级推荐的,最后由教育和人社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采取“好中选优”的方式进行评审。
因为有名额才能推荐,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推荐,只要学校推荐了,一般情况就可以进评委员会进行评审。
既然是推荐,就少不了设置一些推荐条件,比如学历、年限这些都是国家规定的,必须要符合。另外,因为符合国家条件的太多了,学校还要设置一些推荐条件,一般都会以考核、奖励等设置推荐条件。
你提到学校为了照顾甚至是私下给了老师一些优秀名额,那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应该把优秀名额给那些工作真正优秀的教师。
考核优秀名额比较少,含金量高,把其作为推荐条件无可厚非。所以,个人感觉职称推荐本身是公平的,那是因为获取考核优秀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不公平。感觉职称推荐不公平。
特别说明:各地职称政策不一,具体情况建议咨询当地教育部门。
本人从事职称考试工作多年,希望能以经验和业务知识给大家一点点帮助。
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一般而言,各地市的职称评审文件,在参评资格和条件中,是不会如此详细地明确业绩条件上要什么荣誉证、多少荣誉证的。
参评者最终能否评上职称,主要看参评者所在校或县域内,可评指标名额多少,然后在按一定比例(一般为1:3)推荐上报名单中,进行综合评比,谁的条件更充分,则评谁。
举例说,我县共10个副高名额,则县里最多可推荐上报30个参评者到市级。最终由市里在这30个参评者中择优评出10人,再将这10人上报省里审核通过,即可。
这种评审办法,具有很强的地域针对性。如果你在同市的另一县区,就算你的条件比我优越很多,但你不一定能评上,而我就可以评上。这种"地域性",正因指标不同的原因,表现出很大的不公平性。
因此,在实际职称评审中,同一学校或县内的参评者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若想胜出并排名在推荐名单或指标数内,必须有一定的实力才行。别人有的,你必须有;别人无的,你最好要有;而且在数量上最好比别人更多。
如此一来,再看题主的向题,答案也就很明确了:
评职称,至少要一个、二个"优",也是合理的!它是学校或县教育局根据当年参评者实际而制订的一项临时性、地方性规定。只要是事先制定的,对事不对人的,它应该就是公平公正的。
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我刚刚上了一级,和高级一起参加的评审,我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说一下上职称硬性条件之一就是优秀,这个是公平合理的,职称不是吃大锅饭,如果工作不认真,教学成绩不突出,这样的人自然是不能评更高一级的职称的,职称设立的初衷就是对教学能力强的人的肯定。
其次:谈谈学校考核,很多教师在考核时评不上优秀,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自身条件的问题,工作业绩不突出,拈轻怕重,往往不愿意承担学校工作中的重活累活,尤其是出力不讨好的活,二是学校评审制度的问题,这个原因是很多教师评不上优的主要矛盾,有部分教师觉得学校领导在人事聘用上管不了自己,工作不负责,偶尔还出现不配合学校领导工作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领导虽说不能解聘但在关键的考核上领导是有绝对的决定权的。
第三:职称评审的问题,平时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参照省里发的职称评审硬性条件对照自己的具体情况,感觉那些自己满足认为自己可以上职称,其实不然,因为硬性条件有很多是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而学校往往在制定本校职称评审方案的时候要参考学校的具体条件和本校工作的侧重点,因为一般情况都是符合条件的人多于职称指标生,这样评审组要对符合条件的人进行打分排序,这种情况下就体现各校的特色,相同的情况可能在不同的学校分值不同要求不同,校领导是评审组有决定权的人,就会参考平时管理上的问题进行调整并制定学校评审方案,这个过程就是非常多的教师感觉不公平的地方,虽说方案需要教工代表大会通过,但大部分情况通过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我个认为职称评审过程是公平的,因为有省里评审方案,又是不公平的,因为有学校具体的评审方案,不同学校还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干好本职工作才有底气争取个人利益,教学成绩突出,这点非常重要,成绩是教师争取公平对待的硬底气,二教师要有大局观关键时刻要清醒,要能充分认识到学校工作的可能和替领导分担一些难处,三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干工作,不要推三阻四,挑容易的干,超出的工作推的一干二净,毕竟学校工作复杂多变,要领导要统筹兼顾,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领导找你一般都要能担起来,领导会记得你为学校的付出的。
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没有什么政策是绝对公平的,只能说相对公平,所谓僧多粥少,符合条件的人那么多,但是岗位只有那么几个,单位肯定会设置一些条件。个人觉得应该打破职称终生制,对已经获得职称但是又未从事技术岗位的人员,就应该取消他们的职称认定。比如从事教学的老师确定高级职称后,一年内未从事教学的工作,就应该取消他的高级职称,包括领导干部,只要领导未从事教学,就不应该评职称。
某地评副高职称,首要条件是“五年内人社局和专业技术考核至少各一个优”,你觉得公平合理吗?
合理
一是因为副高职称不是大多数人的,不是摊大饼,是给拔尖人才的。一个考核优秀,要求标准已经够低了!
二是即使年年考核优秀也不一定评上副高。
三是名额有限,参评人数积压太多,副高已经是“尖中选尖”了,不是普通教师所能达到的。
四是关键要消除评副高的假冒伪劣,公平公正评,保证平时考核的真实性。
五是目前取消职称,谩骂职称的声音不绝于耳,实际就是自己评不上所致及其中猫腻所致,职称本身没错。要想评副高,必须付出极大努力。而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评上。
六是一辈子评不上的也很多,因为副高就是这样设计的,金字塔的塔顶。基础是大部分教师。
总之,一个优秀太少了,还要再努力,多得优秀,用心工作,向副高冲刺,祝你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