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我国的养老保险资金明显准备不足。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报显示,2018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只有5万亿人民币。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是2.23万亿元,但是当年投资收益亏损是476亿元,收益率是-2.28%。我们需要供养的是1.16亿企业退休老人,还有3.0104亿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所以,我们国家的养老基金积累非常薄弱。

美国养老资产规模非常庞大。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统计,2018年第三季度,美国个人退休账户积累9.5万亿美元,两种年轻计划分别8万亿美元和3万亿美元,再加上政府雇员养老金以及个人年金计划,美国的养老资产总规模达到了29万亿美元,而美国的人口总数量只有3.27亿人。

实际上,大家积累的最多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都集中到了房地产事业上。国家并没有一个统一公布的房地产市场的市值。2018年潘石屹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说,据不完全估计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总值在200万亿到470万亿之间,也有的传文是称价值65万亿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1:7.0984计算,至少价值460万亿人民币以上。由于我国生活收入水平较低,即使能够拿出20%左右的房地产资金用于养老,这也是将近110万亿元,将能够大大缓解养老基金压力。

因此,国家肯定会大力推动以房养老这件事情,以房养老的前景非常宽阔。

不过,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末,反向抵押保险期末有效保单126件,共有126户家庭186位老人参保,参保老人平均年龄71岁;人均月领7000余元,最高一户月领养老金超过3万元。这样的数量在全国微乎其微,为什么呢?

第一,以房养老保险风险比普通保险要高得多。对于普通养老保险,我们只需要考虑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就可以了。但是针对以房养老保险,我们要考虑到房价波动风险、住房处置风险、法律风险等等。特别是房子,有的还需要老年人居住,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在垫钱支付养老金。这样的保险跟传统意义上先交钱后拿养老金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保险公司普遍积极性不高。

第二,社会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反向抵押保险的业务程序复杂,涉及到房地产、金融、财税等多个领域的配套法律规定,但是很多地方在这些方面都处于空白。尤其是我们在处理以房养老过程中,明明房产属于老人,但是必须还要征询其子女的意见,害怕子女反对,这也透露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我们也看到过一些住房交易的纠纷,明明房子所有权已经转移,但是里边的人就是不走,执行四五年都没有个结果,这也会拖累以房养老的进展。

第三,传统养老观念难以改变。我们国家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模式都是养儿防老,子孙继承家业。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老人年老之后,多数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不管是保险,还是其他养老服务,都会被人赚走钱,从一穷二白年代生活过来的老人们很难接受。

第四,能够得到的反向抵押养老金不高。国内首单以房养老的康老先生,2014年签订了以房养老保险合同。近85平方米住房的有效保险价值约为274.4万元,两位老人每月共同领取养老金9118.12元。保险公司在估算房子价值的时候,往往会使劲压低有关价值,而且要考虑到房价风险波动,一般能够达成的价值也就只有实际的60%左右。很多老人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再加上房子上涨以后合同也很难变动,人们并不感冒。对于一线城市房子动辄三四百万,进行反向抵押能拿到每月近万元的养老金,可是五六线城市呢?只价值四五十万元的房子,每月领取1000元养老金,很多人是难以接受的,也完全不够生活。

不管怎样以房养老,虽然现在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未来必然会受到大家欢迎的。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以房养老在中国前景很少,有子女的都不会去怎样做,一般的人家房子也不多,这么高的房介,才买得起有几套房子的,房子不多这么去以房养老,大多数父母房子把要交给子女传承下去,只有无子女的会去以房养老,反而老了以后财产都是国家的,大多数老人财产都给子女,不会去给国家的,以房养老前景不大。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我认为,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发展前景堪忧。

以房养老保险,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从而继续拥有房屋的使用,出租等各项权利,同时可以按照约定条件和约定金额,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直到过世。在养老金领取人过世后,房产交由保险公司处置。保险公司处置所得的钱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如有剩余依然归法定继承人或者约定继承人所有。类似于银行贷款的反向操作。

以房养老保险,是一个外来品。在中国试点差不多五年时间,只有两家保险公司有开展该项业务,差不多100多人参与。

为什么在中国开展该项业务发展惨淡呢?

第一,跟国人传统观念有关。房子,在国人心理是家的存在。许多人辛辛苦苦就为了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从心里不好接受房子给别人。

第二,养儿防老还是很大部分国人的传统思想。现在养老方式有多种,其中社保是主要的一种方式。通过工作时间缴存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在退休后每月领取一定金额的养老金。这个是现在主流的养老方式。

商业养老保险的补充,是现在很多人意识到的一种方式,成为除社保外的一种主流方式。

自己养老,信托养老,也是一部分人的方式。

第三,以房养老流程本身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涉及房屋的产权政策、法律制度是推动以房养老业务的障碍,还有贷款利率变化和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等等。

以房养老道阻且长啊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大家好,我是您身边的家庭理财专家“财富精算师”。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以房养老是一个外来品,在中国前景黯淡,具有太多阻力和不可操作性,小财不看好未来十年的以房养老保险发展。

我国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虽已5年,但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末,该险种期末有效保单仅126件,市场反应可谓是惨淡无比,简直可笑了。

所谓以房养老,目前多指“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本质上是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的商业养老保险业务。

从操作层面来说,就是老人将所拥有的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仍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分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分权,处分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通俗点说,就是将老人的“死房子”变成了“活钱”,既能实现“居家养老”又能“增加养老收入”,一举多得。

但是以房养老在国内发展非常缓慢,原因不外乎 以下五点:

第一,以房养老对传统养老观念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自古以来,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的养老观念是“养儿防老”,子女具有赡养义务,老人去世后,房产由子女继承。房产也是中国大部分家庭财富里占比最高的资产,是老人奋斗一生积攒下来的主要财富。老人如果选择抵押房产,可能会引起家庭纠纷,或者面对社会非议,老人能否坚持选择,值得商榷。因而,参加以房养老的人群中以无子女老人、孤寡老人或者空巢家庭居多,其他老人群体兴趣寥寥。

第二,房屋价值的波动是以房养老业务的主要风险。

房屋的价值是养老抵押贷款的关键,也是产品定价的核心影响因素。自从1998年福利房改革以来,房地产市场走向飞速发展的市场化之路,中间历经国家多次宏观调控,房价出现数次大幅波动。

就当前阶段而言,房价的未来涨跌如何,谁都说不好。如果抵押房屋价值下跌,下跌损失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如果房屋价值一直上涨,保险公司则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部分早期投保的老人可能会选择退保,而后再重新购买“以房养老”产品,以获取更多的养老金。

特别是最近几年,房住不炒成为主流声音,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较之前几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保险公司承担了下跌风险,对于业务开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涉及房屋的产权政策、法律制度也是推动以房养老业务的障碍。

对于城市居民而言,住房有着70年土地使用权限制,用来“以房养老”的房屋一般居住了几十年,保险机构拿到此类住房面临很大的政策风险——土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如何续期和处置,当前国内尚无明确规定。而对于真正有养老困难的农村老人来说,农村宅基地在法律上是严禁流转的,其使用权是不能抵押的,可以说“以房养老”很难在农村走得通。另外,房屋还涉及税收等法律制度,物业税、遗产税尚未出台,房产税如何征收也没有明确。说到底,“以房养老”缺乏顶层设计,没有配套政策,政府支持力度也有限。

第四,以房养老还面临贷款利率变化和被保险人的长寿风险。

一方面,抵押贷款一般要运作几十年,贷款利率随着经济形势、宏观调控一直在波动,保险公司缺乏锁定利率的工具和机制。另一方面,从1982年到2010年,我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6.28岁增长到72.38岁,女性则从69.27增长为77.37,分别增加6.1和8.1岁。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出售“以房养老”产品的保险公司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甚至有可能超过房屋的价值,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开展业务的意愿。

第五,在以房养老业务的具体操作上也面临诸多难题。

作为一款保险产品,合同条款复杂,一般老年人难以理解。同时,在业务流程中,包括房产登记变更、对房屋的价值评估、公正等环节,都需要中介机构的参与,并支付不菲的中介费用,这就提高了交易运营的成本,而提高的成本,最终还是由投保人买单。

综合来看,基于以上至今还未解决的难题,“以房养老”保险也注定是一个小众产品,在中国没有特别好的发展前景。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以房养老政策是在2014年引入中国的,当时保监会下发了文件《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率先开展以房养老试点,2016年7月,试点范围扩大至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地级市。

但是从实施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以房养老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

我们来看一下数据:截至2018年7月底,幸福人寿累计承保139单(99户),签约意向客户201单(141户),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保单数占总数的80%。

全国那么多老人,真正有意向以房养老的只是极少数,而且未来也不会发展起来,养老保险遇冷在意料之中。

中国人对房产看得太重,注重传承

中国人对房子看得特别重,忍受不了租房生活,但凡有条件,结婚后都要有自己的房产。而且房价这些年涨得太多,房屋价值占到家庭财产的很大一部分。而且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传统,有了房子之后,都想以后留给子女。

如果老人有子女,老了时候没和子女商量,就和保险公司签订了以房养老协议,那么子女恐怕多数不愿意,就是因为房产的价值太高了。在子女的眼中,父母的房子也是理所当然要留给自己的,凭什么要交给保险公司?

中国的老人太看重子女了,即使子女不孝顺,也仍然会选择把房子留给子女。

房价拐点已到,保险公司对未来房市不看好

其实不仅是老年人不愿意抵押房产,保险公司也不太愿意干这个活儿。现在国内房价已经有点畸形了,超过了老百姓的承受范围,而且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会一直持续下去,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未来大部分城市房子都没有投资价值,很有可能会下跌。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主要有2点顾虑:

一是经过持续十几年的大幅上涨之后,未来房价能否持续升值值得怀疑;二是人均年龄逐渐增长,他们怕遇到老年人的长寿危机,处置房屋的价值甚至不足以弥补老年人的养老支出。

所以以房养老市场基本上就是“你不情我不愿”,注定会遇冷。

哪些人群适合以房养老?

没有子女和其他继承人,并且老了之后经济收入较少,无法维持生活,这部分老年人如果有房子适合以房养老。

今后参加以房养老的人群或许会增多,主要原因是:

首先,生育率逐年下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且今后选择丁克不生孩子的夫妻也会越来越多,不存在把房子留给子女的顾虑。失独老人和丁克家庭的情况类似。

第二,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在逐渐改变,不再一味讲究无私奉献精神,越来越重视个人及夫妻双方的生活品质。这一批人老去之后,部分人群不会把所有财产留给子女。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前景如何?

你好,我是简七,6年专注理财科普教育。

我们先来说说“以房养老”保险究竟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的各项权利,同时可以按照约定条件,从保险公司领取养老金直到过世。

在老人过世后,子女可以赎回房屋或交由保险公司处置。

保险公司处置所得的钱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剩余部分依然归法定继承人所有。

本质上,这是一种帮助“有房没钱”的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养老产品。

目前只有4家保险公司,获得了这项业务的资格,而实际开展业务的只有中国人保和幸福人寿两家公司

以房养老保险在中国的前景如何?

去年,北京就有一对老人,用70多平米的房子抵押投保了这种养老保险产品,每月能领1.7万养老金。方案看上去还挺好,但试点效果却很差,主要是因为:

(1)老人很难接受自己辛苦一辈子买的房,最终成为别人的

(2)在房屋价值的评估上,双方也容易出现分歧

(3)如果产权不完整、子女反对,也会影响投保

此外,因为这种项目,要一直垫付养老金,等老人身故后才能处置房子。

对保险公司来说不是很划算,所以推进力度并不大。

其实,银保监会也有批文推广“以房养老”保险,但效果还是比较差,试点几年下来,仅有100多个人参与。

不过,我倒觉得只要制度设置得更合理,以房养老的确可以纳入考虑。

比如英国,以房养老的制度就已经非常成熟了:

随着相应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会与更多更好的挂钩养老的投资品入市,你认为呢?

最后,我建议大家在考虑养老时,最好能有一个全盘的规划,能从未来的养老需求出发,倒推现在开始的投入,和适合的投资工具。

对了,你的养老计划加入日程了吗?不妨留言一起聊聊吧~

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价值,请你帮我点个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