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选择提前还款。原因有这么三个:

第一,我没有野心,不会能拿这40万再去投资、创业或者再购房。很多人有发财的机会,能够在自己手里将这40万每年有很高的收益,比如民间借贷15%~20%的利率。

第二,40万元在自己手里收益率并不高,因为我选择这是较为安全保本的投资方式,比如银行单位存单也就是4%左右的收益率。国债三年期是4%,5年期只有4.27%,银行理财也不过是4%上下的收益率。

第三,还款已经4年,银行该挣的利息已经挣了,只要按期1~2年还款,选择提前还款一般会没有相应的违约金、手续费之类的东西。

当然,一般建议还款以后,家里要有一定的应急风险储备金,至少是一年左右的家庭日常支出。如果家人有合理的保险,这一点倒不需要考虑了,只需要留足3~6个月的日常开支就可以了。

如果是你,你选择什么呢?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是否全部换掉取决于你有没有其他的投资收益率更高的项目,或者是为了防止未来应对一些风险,那么你就还一半。

1、提前还房贷取决于什么?

其实提前偿还房贷取决于你的房贷利率和你的其他的投资收益相比的高低,比如你的剩余房贷本金还有40万,你如果提前偿还了,那么你的收益是是什么?其实就是你省下的利息,省下的利息是多少?其实就是你的剩余房贷本金在剩余期限内在当前的房贷利率下产生的利息。其实这个时候产生的利息和你以剩余房贷本金金额重新做一次房贷是一样的,利率是你原来的房贷利率,期限是你剩下的偿还期限。简单言之就是你提前偿还的收益就是你的40万在未来每年能够获得你原来房贷利率高低的收益率。

那么你的另一个选择就是你用这40万做其他的投资,你获得的收益率就是你这个选择的收益,比如你用这40万做一项投资收益率是每年7%,那么你肯定是把这40万用来投资这个项目更加划算。不过每个人的投资能力有高低,有没有比价稳妥安全的方式?银行渠道吧,比如一些小银行的大额存款,比如一一般银行的投资,大概会有4%-5%的收益率。对于那些8%以上的,要小心了。本金真的不太安全。

你的利率是5.44%,这个利率是有点尴尬的,因为比银行的投资收益只高一点点,不过你如果平时不做投资的话,我建议你还是提前偿还吧,因为未来中国的利率大概率是要降的,包括基准利率,那么其他的投资收益率也是要降的,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降速了,而且M2的供应速度也在放缓,所以未来整个市场的利率都会进一步下降,而你要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是比较困难的。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别呀,一分钱也不要提前还给银行。要知道,现在从银行借点钱出来有多难吗,不仅仅是企业,个人也很难借呀。你的房贷利息只有5.44%,但是消费贷的利息可高了,有的实际利率可以达到10%以上,你有了这个钱,后期搞点投资、提升生活质量多好。

从题主的提问来看,还了4年,手上还有40万元,说明你的还贷压力并不大,一方面,你有稳定的收入,以及充分的偿贷能力;另一方面,你在开源节流,投资理财上做的也很好呀。事实上,我们以50万元等额本息,还20年来算的话,你每年的还款压力是3422.51×12=4.11万元。这对于一般双收入家庭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40万元,虽然现在还掉了银行利息,不管是还一半,还是全部还掉,都会影响未来生活中急需用钱的时候,特别是在考虑购买二套房、或者大额资金需求的时候,再找人借钱、向银行做贷款的话会很麻烦。对于40万元存款来说,只要合理打理,还是能继续钱生钱,乃至获得超过房贷利息5.44%的收益率。

事实上,自身有一些还款压力对家庭强制储蓄、节省开支都有一定的好处,避免因为无债一身轻而导致资金挥霍,或者大额开销、不必要开销的增加。40万元理财方面,一方面,建议购买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大额存单,另一方面,可以尝试激进的证券、基金投资,此外,平时大额消费可多使用信用卡,利用免息期合理安排进行投资安排。只要合理控制,相信家庭仍能继续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以及财富的不断累积。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这个钱还还是不还,其实是生活态度的选择。

一,真实例子

身边一个朋友,03年买的房子,跟银行贷款70万,当时也纠结15年还是30年。

15年每月5500,每月4300。当时的收入水平,差1千多,差得不少。

最后选择了15年,到现在已经还清,分钱都不欠了,感觉特别爽。

几乎同时间买房子的另外一位朋友,选择了30年,一开始每个月还4000多,也有压力,但是随着后来收入慢慢增加,4000多就没感觉了。

07年又买了一套房子,每月还7000多,原来的房子出租,每月还款将近1万。现在,两套房子都还在还,不过有两套房子的资产。

先还完的,喜欢没有债务的感觉。还没还完的,喜欢资产不断增加的感觉。

你选哪个?

二,帮你算数

假如贷款了50万是分30年还的,每个月还2800,现在已经还了4年。

如果选择40万一次还清,余下的贷款大约还有两年多就可以还完,从此之后没有再过,当然手上的现金也没有了。

如果选择不还,房子还要供26年,这40万假如可以获得每年5%的收益,26年之后房子供完,手头的40万会变成160万。

还是那句话,你选择怎么样的生活?

“财说得明白”,讲人话,不说难明白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用真实的数据,把“财”说得明白。请您动动手指,关注我,支持我写出更多原创。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笔者认为,因人而异,对于有能力投资收益一年超过5.44%的人来说,可以不用还,利用银行的贷款进行投资,一年利息5.44%是很低的,现在企业从银行贷款,能贷到款的贷款利息在10%左右,房贷对于银行来说较为安全简单,所以,利息较低。这样如果你能有好的投资机会,一年的投资收益能超过5.44%,你就用这笔钱去进行投资,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投资能力。

在当今社会要跑赢通货膨胀只有通过投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光依靠工资,是跑不赢通货膨胀的。例如,未来两年股市的赚钱机会较好,如果你有一定的能力,买点股票一年至少会有超过50%的收益,如果买点指数型的股票基金未来两年,每年也有30%的投资收益。当然,这只是举例,并不是投资建议。

另外,对于大部分普通的老百姓并不具备投资能力,可以先还银行的房贷,还完房贷,安心过平淡的日子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你还有其的用途也可以考虑先还一半,留下一半资金试做点有保障的投资。所有决策的前提是以你个人的能力为依据,没有绝对的模式与对错。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财富生活中疑惑或者投融资资本运作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的头条号专栏开通了,有关于投资理财的最新音频和文章,帮助您提高理财技能,欢迎关注。

p.s. 有很多人问加头条圈子和不加入圈子有哪些待遇不同?怎么加入圈子?

答:我现在只在圈子里回答粉丝的提问,头条圈子是个有价值的群体,这样有助于更高效地一对一解决粉丝问题,非圈子的人看不到我平时每日更新发表的干活知识分享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待新政策的观点等等,这也是我对忠粉的积极回馈。如果您想享受更多的理财知识熏陶,想提升自己的财富管理能力,想帮助自己的企业转型升级,重塑商业模式,那就加入皓脉投融资联盟吧!

加入圈子的方法:首先点击到我的首页,在导航条中最后一个是:圈子,点击加入即可。 加入后,你每天可以在“我的书架“查看更新,有问题可以及时提问,我看到后就会为您免费解答。

房贷50万,利息5.44%已还4年,手上有40万,全部还掉划算还是还一半划算?

已经还款四年,总共就50万的按揭,个人觉得不还是最划算,听到这里,可能心里想骂娘,因为这意味着以后你要多还很多的利息,不要着急下结论,请往后看,你会对按揭贷款,对是否要进行提前还款,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因为很多帐,你没算清。

第一笔账,已经还款四年,假如按揭20年,按照你说的利率5.44%每个月还款3400块钱,已经还款四年,总还款额,16万左右,你知道,你的这16万当中多少是利息,还了多少本金,实话告诉你,65%以上都是利息,也就意味着,花了十万块钱利息,只还了六万块钱本金,也就是说,至少你还要还44万本金左右,若是此时,你把所有本金,全部都还清,相当于你多还了十万块钱利息,也就相当于你这个房子,涨了十万块钱,算清楚了吗?

第二笔账,假如这40万,放在银行,五年定期,应该有3%的利率,或者是购买一些货币基金,应该能达到5%的收益率,即使放在支付宝,也差不多,也就是说,你的真40万,真的去理财,最保险的办法也能对冲一下,你现在的房贷利率,这笔账算清楚了没有,可以对冲,80%的利息,假如是十年,或者20年为基准,基本上可以,做到利滚利,理财的收益应该能够做到,100%的对冲房贷利率。

第三笔账,假如你现在的收入,每个月一万块,每个月还款3400,占据你家庭总收入的34%,十年后,你的收入是两万块,那么这点还款额,将占据你总收入的17%,15年后,20年后,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同时,收入也在增长,那么还款额,输入的收入的比例来讲,越来越小,相当于,也对货,冲一部分通货膨胀,这笔账你算过没有,综。其实,其实不用提前还款,这个头,你翻过来没有?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关于投资购房,还有什么其他的疑问可以随时关注公众号,乐福居,这里会有一系列关于购房的一些小常识,等你来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