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实际上这种做法属于“临阵磨枪”了,俗话说“不快也光”。确实如此,退休时按照更高基数缴费,养老金会更高一些。
养老金如何计算?目前,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和职工,养老金缴费可以生成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这两部分养老金,全国计算公式是统一的。
(一)基础养老金:
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如果仔细分析养老金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基础养老金跟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如果说按照100%档次缴纳社会保险费,每年可以增加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基础养老金又兼具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按照100%档次缴费,基础养老金是1%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但如果是300%缴费,基础养老金是2%,按照60%缴费,基础养老金是0.8%。收入差距比值由缴费基数的5倍变成了基础养老金的2.5倍。
这是不是不划算?但是,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越高,我们每月领取的待遇就越高。最重要的是,企业职工的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形成个人账户养老金了。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退休年龄都相同,计发月数也会相同,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关键,就在于个人账户的余额了。
在企业工作,职工个人缴纳的钱数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职工本人需要承担缴费基数的8%,而每月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钱数一样是8%。
如果按照300%基数缴费,每月划入个人账户的钱数明显是60%的5倍。由于每年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也相同,因此个人账户养老金完全是按照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未来退休时300%基数缴费时间产生的养老金会是100%基数缴费的三倍,60%基数缴费的五倍。
(三)过渡性养老金。
过渡性养老金一般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但是各省市的计算方式并不一样,比如过渡系数是从1%~1.4%。
山东省的过渡性养老金是这样计算:
过渡性养老金等于退休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建立个人账户前的缴费年限×1.3%×平均指数视同缴费年限一般没有缴费指数。由于提高缴费基数,能够提升平均缴费指数,所以过渡性养老金也会受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是没有过渡性养老金的。当然上海等特殊地区还是有缴费指数的,比如视同缴费指数按一计算。
灵活就业人员高缴费基数究竟划不划算?灵活就业人员国家允许其选择60%~300%的缴费基数,不过需要自己承担全部养老保险费用,一般是按照20%的缴费比例缴纳。绝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为了减轻负担,都选择的是60%的最低缴费基数。
如果灵活就业人员选择较高缴费基数,实际上通过上述计算也可以看到养老金会更高一些。不过我们也应该明白,养老金提升的比例并没有缴纳的钱数那么多。如果按照60%基数缴费,差不多能够领取72%的100%基数缴费的养老金。
因此,对于收入较低的灵活就业人员,还是建议节省钱数,按低基数缴费、按更长时间缴费更划算一些。
不过,如果我们想要领取更高的养老金,在相同缴费年限下,按高基数缴费才是唯一的选择。毕竟养老金的高低是要领一辈子的。
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有限,能够多点,但多不了多少。
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你好,养老保险平时很多年都是按照100%的缴费指数来交纳的,那么在退休的上一年,相应的提高了平均缴费指数,有100%提高到300%,对于自己的退休金是否会领得更多更划算呢?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说你平时很多年都是按照100%的指数来进行交纳的,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在退休的前一年提高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因为即便是你提高到300%也不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
这个道理很简单,它计算的是你的平均缴费支出,我们想想看之前你比如说你拥有30年的缴费年限,那么你30年的缴费年限都是按照100%来缴纳的,所以说你仅仅只有一年按照300%来缴纳的年限,那么是对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提高不了多少,也许最多能提高个两三个百分点,那么即便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变成了102或者是103,那么对于自己养老金的待遇其实相当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那么既然自己很多年都是按照100%来交费,那么最后一年按照100%来交费就可以了。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养老金肯定会领更多。
大家好,我是社保专家思之想之,养老保险平时按照100%基数交,最后一年按照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呢?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养老金是多缴多得,你在最后一年大幅提高缴费基数,意味着缴费水平也大幅提高,提休后的养老金自然会变多,这一点毋庸置疑。
能多出多少钱呢?我们不妨估算一下,先来看基础养老金,假设你缴费15年,其中,按照100%基数缴费14年,最后1年按照300%,那么个人平均缴费指数为(14×1+1×3)÷15=1.13,比一直按照100%缴费的指数多出了0.13。
别小看这0.13的提升,它会让你的基础养老金更多。假设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平均工资为6000元,那么如果一直按照100%缴费的基础养老金=(6000+6000×1)÷2×15×1%=900元。
最后一年按照300%缴费,基础养老金(6000+6000×1.13)÷2×15×1%=958.5元。
所以基础养老金可以多出58.5元。
再来看个人账户养老金,假设你一直按照100%缴费15年,基数为6000元,缴费比例20%,每月缴费1200元,8%进入到个人账户,也就是480元进入到个人账户。
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480×12×15÷139=622元。
那么最后一年涨到300%,也就是缴费基数提高到18000元,每月缴费提高到3600元,进入道个人账户的钱提高到1400元。
那么基础养老金=(480×12×14+1400×12×1)÷139=701元。
所以个人账户养老金多出79元。
照此计算,最后一年缴费基数提高到300%,养老金一共多出137.5元。
以上只是在假设条件下,而且没有计算利息,如果所在地区社会平均工资越高,实际多出的养老金会更高。
由于你提高缴费基数,养老金基数也提高,那么好处就是每年养老金调整时会上涨的钱更多。多缴多得的原则是不会变的。
更多社保问题,关注思之想之。欢迎点赞。
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养老保险平时按照100%来交纳,那么退休的上一年度按照300%来缴纳退休金,是否领的更多是否更划算呢?首先,你既然说了就是在正常缴纳养老保险的每一年过程中,都是按照100%的标准来缴纳自己的基本养老保险。那么也就是说,整体上来讲你的平均缴费指数是要按照1.0来计算,因为100%就是1.0。
如果说在退休前一年突然提高到300%的最高缴费标准,当然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你仅仅只提高了一年的平均缴费指数,所以说,对于你平均缴费指数的整体提高作用并不是很大,因为如果你之前曾经参保了30年甚至更长年限的养老保险,那么你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100%,即便年这一年按照300%来提高!
最终你的平均缴费指数最多能够提高到102%或者是103%,所以说2%或者3%的一个提高水平对于你养老金的待遇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微乎其微的,甚至来讲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所以说没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平均缴费指数,那么我们最后一年依然按照100%交费就可以了。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养老保险平时100%交,退休的上一年按300%交,退休金是否领更多,更划算?
这种小花招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你最后一年多交了,退休的时候会多发一点,但是就多交一年作用非常有限,甚至得不偿失。
养老保险是一项全民退休保障计划,其中既有保险成分,也有福利性质,作为一般居民来说,最好尽早参加养老保险,时间越长对自己越有利。
对于单位集中缴纳的职工来说,每年养老保险的缴纳费用,是根据上年度个人工资总额作为基数来确定的,自己不能随意调节缴纳比例,如果个人工资总额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三倍以上,最高按300%的比例进行缴纳。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养老保险缴纳的比例可以进行自己选择,一般是在60%~300%之间分档缴纳,你可以选择80%,也可以选择100%,选择300%也是可以的,但是如何选你自己需要做好决定,因为这涉及你退休后养老金能领多少。
通常来说,养老保险交的越多,退休的时候发的养老金也就越多,因此有人认为,按最高档缴纳是最合适的,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年按最高档缴纳会沾光,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根本不能当真。
退休金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在这里不做详细说明,你需要了解的是,你交的养老保险金,会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进入自己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里的钱,会按你的退休年龄确定分发的月份数,比如60岁退休会按139个月发放,这部分交的越多,退休的时候发的也越多,但是说来说去这还是你自己的钱。
另一部分会进入社会统筹账户,这部分资金将用来进行综合平衡,养老金交的越多,分配到这个账户的额度也会越多,如果别人交的少,你自己交的多,那么你的资金就要有一部分用于大家共同使用,所以多交并不见得是好事情。
最终你退休的时候,退休金核定多少主要就是根据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资金情况进行确定,同时还要兼顾社会经济平均增长情况,比如当前社会平均工资的水平等等,养老金的理财收益,国家财政的投入,都会计算到里面去,并不是根据你最后一年交费多少来确定的。
所以,那种认为开始少交一点,最后一年多交一点,退休后可以多拿钱的想法,是典型的“掩耳盗铃”做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