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震荡行情,按照方向的演化,一般分为三类情况,震荡前进、震荡向下、震荡向上。
按照所处的位置,又分为底部震荡,中继震荡和顶部震荡。
按照其形态又分为三角形、矩形、楔形、旗形、喇叭形。
另外,还有宽幅震荡,窄幅震荡,长期震荡,中期震荡,短期震荡。。。各种各样的名称。
遇到这样的震荡行情,根本之根本就是判断走向。究竟处于横盘整理阶段,还是震荡向上或者向下阶段。一般操作建议就是逢低吸入,切忌追涨杀跌。
一般来讲,通过分批次逢低吸入方式在震荡行情下,慢慢继续储备,等待反弹高峰一次性抛出。如果一次性满仓,基本上属于赌徒心理。
其实股市并不适合普通散户的介入。因为股市操作需要很多专业化的术语和知识,另外还要相应配套的软件、电脑进行分析。仅凭借个人感觉,纯粹是撞大运而已,像美国90%的交易都是有机构交易产生的。未来我们的股票市场如果想成熟,散户势必将慢慢退出股票的交易,过程可能非常惨烈。
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股市中有句经久不衰的谚语:横有多长竖有多高。
这句话的大体意思是股价在底部横盘的周期越长,接下来向上“竖”起来的幅度越大。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是价格幅度上存在这种对称,但是忽略了时间。据了解,价格在横盘之后的上涨和下跌的时间周期也与横盘的周期几乎成正比,而且两者的时间经常近乎于1:1,即横多长时间接下来涨(跌)会是同样的时间。
我们先看一只个股的“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周线图案例股,如上图所示,案例股见到最低点后开始横盘,横盘结束于底部的最后一根阴线,共耗时44周。横盘结束后第二周开始进入拉长阶段,正好也运行了44周,此时向上“竖”的时间与底部“横”的时间达到了1:1,上升行情告一段落。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横盘与上涨之间的对称关系,但此时有几个细节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
1,哪些形态可以称之为“横”,哪些形态不能叫横?所谓的横是指价格在一段时间内窄幅震荡。基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给横盘大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叫做“标准形态”;一类叫做“非标准形态”。
见下图所示
标准形态专指“箱体”而言,除了标准的箱体之外剩下的还有诸如“三角形”和“头肩形”,我们都把它归入非标准形态。
2,横盘的起止时间从哪里算起到哪里结束?通过大量研究与修正,可以发现横盘的起止时间在标准形态和非标准形态之间略微存在差异。
(1)标准形态标准形态
依据出现位置可以分为顶部箱体和底部箱体两种,底部箱底的起点为下跌趋势的最低点(箱体的第一个低点)和横盘结束起涨前的低点(箱体的最后一个低点),如示意图左侧第一个模型图中A—B的时间=B—C的时间。举一反三,那顶部箱体的起止时间如何界定呢?那当然是价格上涨后的最高点(箱体的第一个顶点)和箱体完成下跌之前的高点(箱体的最后一个高点)两者之间的天数计为顶部横盘的时间。
如上图所示,案例股A点至B点之间运行140天,随后下跌到C点只下跌了72天,显然下跌周期不够,那么这个上涨就只能视为反弹而不能当做反转。反弹后再次下跌到D点,时间显示共计下跌为141天,与高位横盘的时间正好相等,随后向上才是真正的反转行情。
(2)非标准形态
之所以将“三角形”和“头肩形”统称为非标准形态的横盘,是因为两者与箱体的最大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对称终点,统计结果显示非标准形态“横”的截止时间应当为形态突破日,即价格向上或者向下突破“颈线”的这天定为非标准形态的结束日期最为有效。
具体说来,底部三角形“横”的起始日以价格最低点起算,即三角形第一个低点开始至价格突破三角形上轨或者下轨之日为止;头肩形“横”的起点则以形态左肩开始构筑的日期作为起点,并以形态颈线向下或者向上突破日为“横盘”截止。
如上图所示, A点至B点构筑的三角形共耗时62周;而B至C的时间只有24周,显然下跌周期还没有结束,但后期调整的力度要弱了许多,运行至D点共计63周,高位“横”与向下“竖”的时间几乎对等,宣告调整结束反转来临。上证综合指数2003年4月非典疫情爆发前后的走势图与突破颈线后下跌的时间周期正好相等。见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上证综合指数自点A至点B共运行100个交易日。也就是市场在高位横盘了100天,那么接下来破位后下跌时间按“横有多长竖有多高”的规律底部应当会出现在下跌100天后。果然市场从跌破颈线这天至点C(刚好是99个交易日,大盘见到1307点,次日便展开了一轮中期上升行情。
欢迎在讨论区留言交流。 如你觉得有价值,欢迎点赞、关注交流!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在股票交易中,震荡行情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震荡中形成向上的趋势;二是在震荡中形成向下的趋势;三是在箱体中震荡。哪么怎么样去认识这些震荡行情,并确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呢?对此,我有点看法,在这里加以分享,希望能对朋友们有帮助。
一是遇到震荡中形成向上的趋势怎么办?因为股市上最大的风险来自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投资者发现每次下跌后,都会再次向上涨,但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转为下跌趋势。因此,对震荡中向上涨的趋势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大盘刚从底部起来的时候,震荡不可怕,及时买入并持股。比如今年大盘从2450点开始上涨的时候,在1月22日到30日之间,大盘曾经震荡了8个交易日,这个时候就不必担心,买入并坚定持股就是了。当大盘有了相当大的涨幅,在顶部震荡的时候,就应该及时撤退。比如这次大盘从2450点涨到3288点的时候,期间大盘曾经出现过百点长阴,这个时候就应该及时撤退。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基于牛市没有来到,市场处于熊市状态中做出的判断。如果按照时间节点和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形势分析,牛市来的时候,就耐心持股吧,有震荡也不要交出筹码。
二是遇到震荡中形成向的趋势怎么办?当大盘处于下跌趋势的时候,中间会出现超跌反弹。就是这个超跌反弹,不知道害苦了多少人。有的人,大多数散户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往往听信了市场上一些错误的言论,误把超跌反弹当作了大级别反弹,在下跌趋势还没有终结的时候就出手买入了,结果套在半山腰。我以为,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遇到下跌趋势的时候,不要操作。只有市场发出见底信号的时候,再进场也不晚。
三是遇到指数在箱体内震荡的时候怎么办?指数在箱体内震荡分为顶部箱体震荡,底部箱体震荡,下跌中继箱体震荡三种情况。当指数在顶部箱体震荡的时候,会应验“盘久必跌”哪句话,震荡一段时间,指数会选择向下的方向。因为这个时候,资金不断从市场撤离,特别是主力机构的撤离,对走势影响非常大,投资者应该早早清仓观望。哪么判断指数在顶部震荡的标准是什么?1、指数具有一定的涨幅后,突然放量大跌。2、出现了利空股市的政策或者事件。3、从技术分析上看,一般60日线非常重要,跌破了就要小心了。当指数在下跌中继的过程中,震荡的时候,要及时撤离。判断的标准是,指数正处于下跌趋势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大的利好消息,导致指数暂时不下跌了。比如2015年,指数刚从5100点跌下来,7到12月的时候指数在区间震荡了6个月,最后又转入下跌状态。当时指数下跌的直接原因是去杠杆,资金纷纷纷纷出逃。这种情况下,指数不可能短期内止跌,因此投资者就应该观望为好。当指数在底部箱体震荡的时候,可以进行波段操作。比如,在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期间的指数,上证50很明显在箱体内震荡,因为此时监管层已经发出救市信号了,而且当时的很多股票具有投资价值了,就可以进行波段操作。
总之,震荡行情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必须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和当时的市场情绪,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是不是有操作机会。
以上是小不点的感悟,喜欢的请点赞支持,欢迎交流!
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一般来说,震荡行情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震荡向上,另一种是震荡向下,虽然都是震荡,但是行情的趋势不尽相同。
对于震荡上行的行情走势,通常震荡属于筑底或蓄力的阶段,此时,可以逢低低吸一些绩优的低价股,以便在震荡结束而启动上行攻势时能够取得稳健的收获。
在震荡下行行情之中,所要做的则是逢高减仓,甚至是逢高出局,因为在趋势确认是下跌时,震荡就会产生“久盘必跌”的郁闷效果,因此,早出局能够早规避风险。
话说回来,对于短线技术不错的投资者来说,震荡行情反而能够产生持续不断的高抛低吸机会,而且震荡行情往往会诞生犀利的题材妖股,这类妖股在短期之内就能够产生丰厚的收益。
只不过,题材妖股虽绚丽,但是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够驾驭,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短线技术不错的投资者,短线技术不错是大前提,这是因为题材股的把握得当才能有所收获,把握不当便会成为无奈的接盘侠。
关注杰克,让你快速看懂股市,文中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构成投资建议!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评论,有投资疑问可私信互动交流。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寻找具有结构性行情的票,题材概念为主
更多精彩资讯,尽在股海晨光,感谢点赞、关注、转发!
震荡行情下,该怎样操作?
2022年2月8日,股市带大家坐了一趟“过山车”。上证综指在开市后开始回调,随后在下午开始上涨,最后收盘时上涨0.67%;深证成指的走势与上证类似,也是先跌后涨,但拉升幅度不如上证综指;而创业板在上半场一度跌超4%,下午经过小幅的拉升,最终维持在2.45%的跌幅,简直就是“午时惊魂”。
没有“大心脏”,可看不得这样的震荡市场。投资可不是一件闹着玩的事情,大起大落的波动则令本就棘手的投资难上加难。像这样的市场震荡,普通人极难把握,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翻船”。难道,富贵“稳”中求真的只能是一种奢望吗?
并不尽然......
“固收+”很大程度上,符合这样的愿望。
本身是净值型产品,同时又能尽可能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
什么是“固收+”“固收+”由两部分构成:“固收”的部分和“+”的部分。
固收的部分指的是确定性较高、风险极低的债券类资产,其中可能包括有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和中高等级信用债等品类。这些品类的资产在实现预期收益目标上的确定程度很高,对它们的配置就固收的部分,而票息就是“固收”较稳收益的来源。固收,顾名思义,即是“固定收益”。
图片来源:南方基金
与此同时,“+”就是收益(风险)的加。在债券类投资之外,“+”包含了能够加厚投资组合收益的风险资产,这部分的策略种类繁多,如股票、股指期货、国债期货、新股认购、定增、可转债等。
一言蔽之,“固收+”的“固收”就像防护盾,为投资组合中的固定收益尽可能地提供保障。而“+”则是另一只手上的十八般武器,用优质的风险资产给投资组合锦上添花,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兼具攻防。
“固收+”的攻防能力如何都知道光说不练假把式,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固收+”产品的历史表现。
我们收集了市面上938只“固收+”相关基金产品的年化收益数据,其中囊括了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和混合债券型基金(二级)。随后,我们统计了这些基金近一年与近两年的年化收益,并将它们按不同的收益区间进行了数量统计。
数据来源:同花顺,数据截至2022-2-8
如图所示,以近一年的是视角看,仅148只基金的年化收益是亏损的。达到0%至3%年化收益的基金数量为201,3%至5%年化收益的基金数量为156只,而超过5%年化收益的基金则是433只。当时间拉长到两年之后,年化收益依旧亏损的基金仅剩24只,而年化收益超过5%的基金则上升至635只。由此看出,一方面“固收+”品类的产品在获取收益的能力上整体是较优的,另一方面则是区间时段越长,“固收+”产品获得更高收益的潜力就更大。
同时,我们还将上述的三类基金近五年的累计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非常令人意外。如下图所示,从过去五年来看,沪深300指数与偏债混合型基金的累计收益率几乎相同,我们从代表“固收+”特点的指数来看,有时候慢就是快!
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17-2-7至2022-2-7
此外,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和混合债券型基金(二级)的最终累计收益虽不及沪深300指数,但它们三者共同显示出了“固收+”的另一个特征:稳定。
可以看到在过去五年中,沪深300曾有过的两次较大回撤,直接导致其累计收益率低于上述三种产品,而偏债混合型基金、混合债券型基金(一级)和混合债券型基金(二级)在过去五年中的表现则稳定得多。虽然沪深300指数的累计收益率在一些时候会有更高的峰值,但下跌的时候“固收+”的“坚韧”就开始显现了。
从短期看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从长期看又具备不错的收益能力。看到这里,对于抗震荡投资品的选择,相信投资朋友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些头绪了。“固收+”作为一种波动和回撤幅度较小的产品,是具备穿越周期和牛熊的潜力的,加之门槛也不高,即使是理财经验不足的新手小白也可以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避免在汹涌的投资市场中失去方向。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