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有人想,为什么有的人去银行购买2%~3%的理财产品,却不去购买4%的理财产品呢?

这种说辞实际上可能对大家的理财方式不了解。我们理财主要要考虑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

比如,我随意从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中找到两款产品,收益率是2.7~3.3%和2.7%~3.5%。

这两款产品在我们很多人看起来收益率非常低,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买呢?

主要原因是这两款产品时间短,分别是半年或一年。而目前我们银行的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半年期只有1.3%,一年期是1.5%。

虽然银行在吸引定期存款的时候会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一般也就在基准利率上上浮20%~30%,相应利率分别能够达到1.56%~1.69%和1.8%~1.95%。

如此比较,哪个收益率高呢?明显是这两款收益率2%~3%的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利率什么情况下才达到4%呢?往往高风险才会对应着高收益。

刚才看到的两款理财产品属于结构性存款,风险非常低的那种,风险级别定义是PR1。而且起购金额只有1万元。

往往风险级别更高一级的PR2和PR3的收益率会更高。而且很多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起购线往往是5万元以上。

至于安全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三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能够达到2.75%,大额存单优惠利率能在基准利率上上浮40%~55%,能够达到3.85%~4.2625%。5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能够达到4.27%,三年期储蓄国债利率是4%。如果提前兑取都非常麻烦。

目前,像余额宝这样的可以灵活提取的货币基金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只有2%~2.5%了,跟过去的4%~6%没法比。所以,很多资金已经转投向银行获取更高收益率了。

所以,买低利率理财产品的人并不是不聪明,而是有各自的投资需要。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双个方面去着手看待,单从收益率看问题有失偏颇。

一、投资人的风险偏好

我们到银行进行理财业务的时候,都会进行风险偏好测评。这个测评的问卷可能不一样,但分析出来的一样的,就是把投资者分成5类:保守、稳健、平衡、积极、激进,然后根据你属于的类型向你介绍合适你的理财产品。我把这5种类型作以下介绍:

1、保守型:不想承担任何风险,投资理财的目的在于保值,适合购买银行储蓄、货币基金、国债等产品;

2、稳健型:害怕风险,但是又希望保本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收益,合适买债券、银行中短期理财产品等;

3、平衡型: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风险承受能力适中,可以尝试货币基金+股票/外汇等组合方式投资;

4、积极型:倾向于有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投资,对风险并不惧怕,适合股票或偏股基金等投资方式;

5、激进型:热衷在高风险中博取高收益,不怕本金损失,适合股票、外汇、数字货币等投资。

从上述表述得知,如果投资人并不想承受风险,他的理财选项就是银行储蓄、货币基金、国债等产品,这些产品的收益就是2%-3%,而稳健型的债券、中短债,收益也就是4-6%。不同的产品适合不同的投资人,如果喜欢2%-3%的朋友较多,只能说明目前投资人的投资风格偏向保守。

二、银行的风险控制

由于现在的政策是打破刚性兑付。什么叫刚性兑付呢?刚性兑付是理财到期后,金融企业必须分配给投资者本金以及收益,当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金融企业需要兜底处理。简单的说,打破刚性兑付就是打破保底承诺,承认所有产品都必须承担与其产品设计相应的风险。2019年最著名的打破刚性兑付事件就是“钱端APP”事件,案件大概是钱端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发一款产品然后通过招商银行的渠道销售,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兑付,造成不少投资者出现投资损失,最后钱端实控人陈强、招行前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左创宏等均依法批捕等待审判。

目前银行的风险控制是,投资者在理财前必须要提交风险评测,如果没有提交,只能做最基础的保守型投资,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3%,要想进行收益更高的投资,则必须进行风险测评。如果投资人嫌麻烦、复杂而忽视风险评测,银行向你兜售高于3%的理财产品,是违规操作,出事了会被问责。

总结:

大部分人到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一方面是投资人不愿意做这些风险测评,另一方面是银行也不能擅自提高投资人的风险能力,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我自己也做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我投的收益率都在4%以下。

为什么我不选4%以上的呢?

第一、因为我发现4%以上的期限通常都较长

我投最长期限就是1个月的,我对流动性看的比较重,对收益看的并不重,毕竟我大部分资金都在股市,留在银行的钱,都是应急用的。所以我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从来没超过4%。

对了,我用的是招商银行。一个月期限的收益,之前还在4%以上多一点,现在已经跌到3%点多了。确实收益率下降的挺多的。

第二、为何不选那些互联网理财产品?

以前我也投过几万在互联网理财平台上,E租宝上投过几万,那是因为一个朋友在里面上班,收益挺高的当时,6%以上吧。但是我不放心啊,最终我还是把钱取出来了,然后一个月后,E租宝出事了……

后来,我又拿出几万投了360旗下的理财平台,心想这上市公司,应该没啥问题。但是总还是不太放心,主要是对周鸿祎不太放心。

再后来,我就只有三个选择了,银行,余额宝,微信理财。

银行肯定占了大头,毕竟放心啊。

所以对我这种既要流动性,又要安全性的人来说,对收益率肯定要求没那么高了。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根据收益率来看,题主说的2%~3%应该是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利率,而4%是目前国内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从近期平均收益率来看基本都是在4.26%附近。那么,为什么多数普通投资者更愿意选择银行存款类产品呢?

首先,作为首选银行存款类金融产品的主要客户,其目的就是安全性考虑,因为一般性存款均已纳入存款保险的保护范围。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些青睐银行存款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很明显以中老年人居多,尤其是对那些怀揣着养老钱的老年人来说,选择银行图的根本就不是高利息而是本金百分之百安全。

其次,银行存款类产品利率也不都是在3%以下的,现如今的个人大额存单利率、智能存款利率基本上超过4.0%以上完全可能。比如说,20万元的个人大额存单利率上,国有大行已调整上浮至50%,股份制银行52%,城商行或者农商行则是最高上浮55%。如此计算一下,可以发现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基本都是在4.18%以上,最高为4.2625%。

另外,银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尽管在4.26%左右,但由于央行多次降准影响,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呢。反过来,银行存款类产品的利息收益可以提前锁定。

总之,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毕竟不同产品的收益不同,而且产品属性以及安全性也都不一样的。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要看每个人的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来定。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这类产品分两类看,一类是保本型,一类是非保本型

1保本型存款理财里主要有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定存产品,这三个都是存款属性的理财,保本型,一般1-2年的这类产品,利率就2-3%,3-5年的话利率可以达到4以上,部分地方银行大额存单可以达到5%以上。这是银行揽储需要给与的利息优惠,吸引存款。

2 第二类就是不同风险等级的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型,随着银行各类理财子公司成立,未来理财产品会走向净值型,投资领域和范围都放大,风险和收益区间也放大,对于中低型风险理财,主要收益区间就在2-3%,4%以上的都属于中高风险理财了,需要具备一定风险承受力才能配置。

总的来说,不同风险偏好和资金配置期限需求差异,导致选择不同,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人而异

那些去银行买2%-3%的产品,而不愿意买4%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放着4%的相对收益不去参与,而非要买2%到3%的低收益产品,不是说老百姓变傻了,而是大家现在变得更聪明了,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越是很高的收益,通常预示着更高的风险,这两年各个平台动不动爆出高收益的陷阱层出不穷,所以大家宁愿少赚点,或者说收益低点的产品,只要资金安全就可以。

一般2%都3%都是银行的存款类产品,虽然收益是低了点,而本金却始终是安全的,通常大家会把收益达到4%以上与理财产品联系在一起,尽管当前的大额存款只要你够20万就可以享受存款类高收益,三年期的年化收益率都在4%以上,但是从多数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对这个不是很放心,怕是自己买成了理财产品,到最后出现无法兑现的情况。

这就需要银行做好基础的解释工作,以及加强诚信管理,部分人在银行本来是想买收益比较稳定的存款类产品,结果被工作人员给误导买成了一些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有风险的理财产产品,等真正兑现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只能由客户自己承担,银行把责任推卸的干干净净,正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屡禁不止,因此大家现在都明白了,我就参与存款类的低收益产品,通常风险都很小,本金也不会出现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