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感谢各位关注!本人已辞职并应聘到医院工作,薪水有所提高,只是忙了点,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吧!

20年的事业编干部,月工资到账2500元,很难让人相信。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是有完善的工资管理制度,工资待遇虽然不高,但也绝对不低。

相应的待遇一般有5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改革性补贴和一次性奖励待遇。

基本工资包含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两部分构成,因为是干部不可能走工勤岗位的工资标准,干部至少要走专业技术路线或者管理岗位路线。

最低级的岗位工资起薪也是1510元,如果是薪级25级左右按照2018年的工资表标准是1520元。

一般工作20年的老职工或多或少的都能拿到三四千元基本工资。

津贴、补贴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岗位或者特殊艰苦偏远地区,一般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确定。像一些地区的教师还有乡村教师补贴。

绩效工资,是有当地的人社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情况以及历史情况进行确定。多数地方是跟基本工资差不多的,越发达的地区工资会更高。一般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两部分。

改革性补贴,主要指的是住房补贴和车辆补贴,不过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还没有到位,还没有这一部分待遇。

另外,一些地区还有一定的奖励待遇。这些奖励名目繁多,不过国家也在逐步取消。比如未休年休假补贴、精神文明奖励、年终一次性奖励等等,像过去的招商引资奖、双拥奖、政府考核奖、扶贫奖,很多地区都予以了规范和取消。

最诱人的还是事业单位的五险两金等劳动保障待遇。退休之后养老金待遇比企业退休人员要高不少。

如果是在事业单位工作20年的职工,工资待遇只有2500元,确实值得我们反思了。

有人想是不是应该辞职呢?肯定不可以。已经在事业单位工作20年,在那种温水煮青蛙的环境中,很多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早已经消磨殆尽。

如果工作积极认真,能够快速晋升上职务或者职称,工资待遇绝对不会只有这么点。

相对而言,目前年龄已经在40岁以上,这种年龄在跳槽的企业,除非有过硬的本领和关系,否则很快就会被淘汰,甚至失业下岗。在机关事业单位,只要考核合格,就不会有失业风险。

所以,如题目所说的情况,应当深刻反思一下自己,然后从自己的优点出发,尽快提升职务、职称,然后提高工资待遇。

指望跳槽的企业获取更高工资待遇,那根本不现实。不要光看着成功者的荣耀,还是应当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条件,40多岁了就不建议跳槽去博一下了。

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看了题主的问题,真的有点让我感到不可思议。我老公也是事业编干部,工龄十年了,现在月到账3500多元,再加上年底的绩效和各种奖金,平均月收入差不多5500元吧,坐标四线沿海旅游城市。

话说这个事业编虽说不如公务员,但是也相差不是很远,好歹也算是个“铁饭碗”,怎么也算得上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但是看到了题主这个工资,我想说一下你那个事业编干部不会是假的吧。

工龄20年,这么算一下年龄怎么也有40多了,这个年龄段可以算是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管,辞职是肯定不行的,那样风险太大,整个社会就业的大环境不好,尤其是对那种40多岁还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风险就更大了,那么就需要题主自己开发一点副业了,看看题主有没有什么特长。

如果题主擅长写作的话,完全可以兼职发展自媒体

现在自媒体的包容度很高,只要你有写作功底,有点人生阅历,再多关注点当下流行的实事,把这些结合起来编辑成文字发到各个自媒体平台上,有可能就有人喜欢你写的,那么这个小钱钱就来了,如果你觉得写文章很难,也可以去诸如悟空问答等平台去为各位题主解答问题,不说赚大钱,每天拿个菜钱还是很轻易的。

如果题主擅长看书学习,那么考点证书挂靠也是很不错的

只要你能静得下心来学习一些东西,那么你完全可以去考试,这样也可以适当的增加收入,不用担心网上说的考试需要资历证明,只要你去正规的培训机构报名,他们都会帮你办的妥妥的,你需要担心是自己能否考过。我查了一下注册一级建造师挂靠3-8万/年、造价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挂靠2.5-4万/年、注册监理工程师挂靠2.5-3.5万/年,这个价格因地而异,一旦考上后终身受益。

如果你能歌善舞,不如去参加点什么比赛吧

远了不说,大衣哥、草帽姐都是很好的例子,因星光大道成名,不说家财万贯,但是怎么也算衣食无忧了,最起码北京都能买套房子,为子女以后生活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看看那些网红,不需要有什么生活底蕴,人生阅历,只需要你能嘚瑟也可能一炮而红。

所以说,要想人生过得去,怎么也要有点过人之处,要不然你只能碌碌无为,甘于平庸,守着那2500的工资。

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当了20年的事业编干部,结果现在一个月到手才2500元,感觉很迷茫,这种事情听起来很心酸,但是却并不值得同情。

其实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体制内普通干部的工资收入一直都不高,正常都是处于当地的中等水平。对于进入体制内的人来说,本身就应该有这种觉悟,特别是已经在体制内呆了二十年,就应该有更深的体会。所以现在才想到何去何从,我很想问题主一句,“早干嘛去了?”。

对于事业编制的干部,提升工资收入的办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就是提拔。提拔以后岗位工资自然会增加,但是提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基层的事业单位,单位级别不高,领导职数少,大多数人一辈子就是普通职员。而题主二十年都没有提拔,后面就应该更没什么戏了。

第二就是评聘职称。这点相对于提拔会更加容易一些。正常来说题主20年的工作时间,怎么也差不多该轮到你了,所以在这点上题主可以争取一下,在下次有职数空缺的时候能够聘用上。

而如果上面两点都遥遥无期,那么就应该做好往其他方面发展的打算了。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工作时间很稳定,正常都是不会加班的,而这个年纪辞职也是不现实的,那么发展副业是不错的选择。

对于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比如会电脑编程或者修图的,可以在网上接一些单子做;没有专业技能的,在机关这么多年,写文字材料总会吧,那么搞搞自媒体多少也能补贴一点。

当然,如果题主有其他想法,也是可以去尝试一下的。人最怕的就是一直在想而从不去做,那样子到头来什么也收获不到,并且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我是职场问答达人流雷电,关注我,分享机关单位和国企的各种知识!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下方评论留言!

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首先,你这说法是不完整的,事业单位工资发放分两部分,每月到账的工资和30%绩效工资。虽然月到账只有2500,但每个月还有七八百的绩效工资,虽然不是按月发到手,但基本上也是发放到位的。

实际算起来在没有任何职务的情况下,跟公务员工资差别基本在1000左右,主要差别就是在车补这一块。

实际上,真正工资涨不上去也不是事业编制一家头大,公务员也是一样的,两年一涨的情况下调整社保基数之后还有可能工资会降低,很尴尬。工资增长完全跟不上社保基数的调整,更加跟不上物价的增长。

当然,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会好很多,穷就穷在西部省份,财政太穷,连基本工资都没办法保证,还得贷款发。

而选择了这条路,也没得办法,跳出去很可能还会被饿死。也只能在围城里面坐吃等死了。

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20年的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只有2500元??说实话,这个确实是太低了,估计题主也就是在西部偏远地区或者中部的乡镇基层事业编制了,不然的话这点月工资即使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都不够,何况是已经工作20年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呢!

记得我刚毕业出来三支一扶是1500元每月,没有其他任何收入了,完全只够自己生存。后面县直事业编了不包括年底的绩效工资每月到手也有2800多元了,再加上一些津补贴和出差、下乡费用等,每月到手也有3500元左右,虽然工资也低,但至少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还未成家的年轻人来说日常生活用度还是不愁。题主事业编工作了20年月到账只有2500元,有两个可能,第一,中西部工资待遇低的基层地区,体制内干部职工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即使加上绩效和津补贴等其他额外收入其收入水平也仍较低;第二,可能题主的五险二金缴费标准较高,个人扣了比较多的社保公积金支出,导致到手工资偏低,但是日常绩效加津补贴的整体收入也还不错,照样能够维持家庭日常用度。

其实,我是倾向于第二种可能性的,不然题主也不可能能在单位里以事业编身份干了20年,早就会自谋出路了。我一直强调,体制内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要和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联系起来,你不能在基层地区要求高工资,也不可能在沿海地区还低工资,这都是不现实的,所以我才会觉得题主这月到账2500元的工资水平下,加上津补贴之类的其他收入应该也能够处在所在地区的中等收入水平,也足够维持家庭正常生活。

至于,现在题主说该何去何从,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题主可能目前碰到了急需钱而工资收入水平又偏低的短期困境和矛盾。基于这种可能性的考虑,我觉得题主现阶段最大的困境不是应该考虑何去何从的问题,而是应该考虑怎么在不影响体制工作的前提下,开辟新收入渠道和收入来源,增加工资外收入,来应对目前家庭经济紧张的现状,我相信题主肯定没有辞职的打算,这是毋庸置疑的,既然如此,就不要问什么“何去何从”的打算了!

40岁上下的人了,要认清自己所担负的责任,想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辞职”魄力是很难有了,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份工作,那就好好端着,路还长,眼前的困境毕竟还是暂时的。

当了20年事业编干部,月到账工资2500元,我该何去何从?

毫不犹豫辞职,回家种地、养猪养牛,自由自在,不用看谁的脸色,精神放松,身心健康,凭劳动吃饭,丰衣足食。与其天天苦熬,身心憔悴,不如学会放下,重新开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