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计算退休待遇是有固定的公式,最重要的是跟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相关。具体是如何?我们分析一下。

2005年国家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发布,对养老待遇计发办法进行完善,明确了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计算公式。各地统账结合以后(1996年前后),参保人员缴费的退休待遇,全国都使用统一的这两种计算方法了。

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上年度在岗职工的月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通过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基础养老金待遇跟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挂钩,和缴费年限有关。但是,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是什么呢?

缴费指数实际上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百分比。当年的缴费基数除以当年的社会平均缴费基数。如果我们按照40%缴费,也就是说当年缴费指数是0.4,如果我们按照60%缴费,我们的缴费指数就是0.6。

如果10年缴费指数是0.4,10年缴费指数是0.6,这样我们20年的平均缴费指数就是0.5。具体计算公式是(10×0.4+10×0.6)÷20。

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基础养老金就是(1+0.5)÷2×20×1%×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结果应当是15%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个人账户养老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方法可跟基础养老金不一样了。

个人账户养老金等于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除以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退休年龄,实际上跟我们的养老金计发月数有关。大家都潜意识里认为退休年龄越小,可以领取养老金月数会越多。因此,计发月数就越大。50岁退休是195个月,60岁退休是139个月。相同养老金个人账户余额的情况下,60岁退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会比50岁退休高出40%。

养老金个人账户的余额,实际上是跟当年的缴费基数有关的。目前,我们每个月划入养老金个人账户的钱数就是缴费基数的8%,也就是我们在职职工个人缴纳承担的部分。

养老金个人账户里的钱,每年还会计发个人账户记账利息的。记账利率越高,个人账户里累积的钱数就会越多。不过,最终是以总的钱数来计算养老金。

所以,最终个人账户养老金主要还是跟个人账户里的余额和退休年龄的计发月数有关,跟以前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档次没有太大关系了。

综上所述。

养老金的计算非常复杂,并不是单纯的跟最后几年40%或者60%这样的缴费档次有关,而是将所有是缴费档次、个人账户钱数进行综合计算,然后求取的养老金。

总体来看,它是综合考量了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退休年龄等一系列因素的结果,是公平而且科学的。

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感谢邀请,感谢楼主的提问。

楼主您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纳过,到退休时按照60%计算,还是按照40%计算,首先我们的这个缴费指数取决于平均缴费指数,也就是说无论你按照多少来缴纳这个养老保险,那么最终办理退休的时候都取决于你的平均缴费指数。

也就是说比如说你的这个累计缴费年限一共是30年。那么前15年是按照60%来缴纳的养老保险,后15年是按照40%来交纳的养老保险,那么这种情况就取决于它们二者之间的一个平均值,那么也就是50%的一个平均缴费指数,所以说在计算最终养老金的时候就按照50%的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

当然我这是举个例子,还是要根据你实际的一个平均缴费指数来计算,比如说你有7年的60%年的40%,然后又是7年的60%等等,这样的话实际上是很好计算的,只需要取决于你的平均缴费指数就可以了,因为平均缴费指数才是计算你最终退休养老金的一个基本条件。所以说他不会考虑你60%还是40%,他只会取你的一个平均数。

感谢阅读,请加我的关注。

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退休时社保核算养老金主要要素时,求参保以来“微机记录的缴费指数”的平均值,作为核算基础养老金“指数”依据。

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凡参加社保正常缴费的,根据历年来的缴费基数指数,调整、变动,都一一记录在人社局,社保个人账户微机系统中,就是账户中一分一厘的利息、断欠费违约“滞纳金”,只要你输入本人身份信息,微机系统立即显示xx年x月……而产生的缴欠费动态明细账;在你申请退休时,工作人员输入你的身份证号,调取社保缴费微机记录,微机获取“绝对指数平均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四舍五入),再参照所在地的“上一年社平工资值”,个人账户余额,缴费年限(含档案中的“视同缴费”工龄),计算出个人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有“视同缴费”再加“过渡性养老金”。

从1992年建立社保缴费制度以来,早的省市已有27年个人缴费记录,而中西部从1996年建立社保缴费制定,至今也有23年,社保缴费年限。虽然各省市“缴费基数”有高有低,个人缴费有多有少,只要你建立个人社保账户,参加了社保缴费,职工每年工资的增减,个人的缴费基数指数,是根据人社局公示的“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再折算成个人缴费基数指数,划扣社保费。(灵活就业人员,需申请缴费指数,中途可以提高,最低60%)

假如:记录中有40%若干年、50%若干年、60%、70%、100%……总缴费时长近三十年,微机根据系统计算会给出一个绝对平均值指数,也许是55.5%、63%、65.2%以上……,代入基础养老金公式,就能算出你的基础养老金。

有些人自作聪明,以前缴费指数低于60%,缴费若干年后,快退休时就申请高于N倍的指数缴纳,可是结果只有微增百分之几。然后几年多投入了几万元,个人账户余额多了点,基础养老金随着指数增加百分之几,也有增加,并不是理想中的增长率。

假如xx缴费微机记录中

有40%缴费指数、60%的指数,计算出来的平均指数绝对大于40%,或者55%左右,不可能是呆子算账,就是50%平均值!

还有前期缴费指数高100%以上,中期长缴60%、到退休时又提高到100%以上,算出来的平均指数值,应该根据历年的指数平均值,也许只有80%~95%之间,微机系统会给你一个微笑答复。

人脑玩不过电脑,随遇而安,别聪明反被聪明误,实事求是为人处事!

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纳过,到退休时按照60%计算,还是按照40%计算。

到退休时既不是按照40%计算,也不是按照60%计算,而是取决于您本人的月平均缴费指数,这是一个加权算术平树数,是灵活就业人员退休时基础养老金的计发基数。月平均缴费指数有自己的计算公式的:

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的计算办法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笔者就以西安市某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为例进行说明,该人员15年保险实际缴纳情况如下: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10月29日至2015年10月27日公布调整的25次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加权数据求得,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平均值为2. 70%,个人账户收益率r=2.7%。灵活就业人员缴纳保费只有40%计入个人账户,其余60%计入统筹账户。因此,可以算出历年保费缴纳情况。

(1)如果按照40%计算,则该灵活就业人员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5619.42*(1+0.4)/2*15*0.01=590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34025.46 /139=245元每月领取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590+245=835元(2)如果按照60%计算,则该灵活就业人员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5619.42*(1+0.6)/2*15*0.01=674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34025.46 /139=245元每月领取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674+245=919元 (3)经测算,该灵活就业人员的月平均缴费指数为50.67%,如果按照实际缴纳指数50.67%计算,则该灵活就业人员每月可领取基础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5619.42*(1+0.5067)/2*15*0.01=63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139= 34025.46 /139=245元每月领取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635+245=880元

结论,如果退休时按照40%计算,该灵活就业人员存在少领养老金的现象,每月将少领养老金45元;如果按照60%计算,该灵活就业人员存在多领养老金的现象,每月将多领养老金39元;因此,应该按照该灵活就业人员月平均缴费指数计算,实际每月将领取养老金880元。

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缴费百分之六十,缴费百分之四十,退休时,大概按照百分之四十计算!

养老金计算就是三个档次,不可能取平均数。

如果取百分之六十,你必须补缴!

取百分之四十,多余的部分,只能是作贡献啦!

就是目前,以个人身份购买社保,如果中途退保,统筹部分也是不能退的!

职工医保,如果不缴满年限,也是自动放弃!

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按60%和40%都缴过,到退休时,是按60%计算,还是按40%计算呢?为什么?

缴费系数不一样,到时候会平均计算。比如一年60%,一年40%,平均计算下来,就是50%,以此类推,就可以计算出你所有年限的平均缴费指数。计算养老退休金,不禁是只参考你的缴费指数,还要参考你的个人累计账户金额,你的缴费年限,如有视同缴费月数,都会被进入计算的。所以计算退休金是从多方面来计算的哈,总之多交以后就会多领,缴费年限越长,以后的工资会越高,指数对于退休金影响不是很大,最主要的还是缴费年限。仅是个人观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