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李迅雷介绍称,作为最贵的交通出行工具,过去一年共有6.1亿人次乘坐中国民航航班出行。 但这只是人次数,一个人往返京沪就算两人次。也就是说最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大概有3亿人坐过飞机,还有10.9亿人没坐过飞机。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考虑到6亿人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多次往返乘飞机的,比如他自己一年飞80次以上,那么中国没坐过飞机的人数只会比10.9亿人多。

经济学家李迅雷估计中国人13.95亿人,坐过飞机的可能只有3亿,剩余的约11亿人没坐过。不过,实际上这是一年的数字,像我这辈子做过四次飞机,但是好几年没做过了,也算是11亿人中的一个。

他是这么推算的,2018年我们民航运输人数是6.1亿人次,由于考虑到往返程,可能会有3亿人坐过飞机。这个数字也确实差不多,可是就此推算,我们的内需很大却并不一定靠谱。

坐飞机拉动内需是一件好事情,但是也要看钱啊。

根据2018年国家统计部门发布的信息,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228元,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4336元。现在中短途的一些飞机旅程,确实可能不足1000元。但是,相对于居民收入来说还是太高了。很多人绝对不会为了去坐趟飞机尝尝鲜,去花费1000元的,更何况往返是2000元呢。一个月的收入没了。

中国的旅程一般以中短途为主。直线距离可能就二三十公里或者百八十公里,飞机刚起飞就要落下,有意义吗?我们现在省内航线非常少,乘坐的人数也不多。汽车、火车更加便捷,而且我们国家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2.4亿辆,绝大多数人是选择汽车出行。

飞机是在天上飞的,只要掉下来就没跑。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坐飞机的原因。尽管飞机的安全性会比火车、汽车要高很多,但是总感觉火车、汽车出个事儿,人还可以赌一把的。

另外,飞机耗油量挺高,污染挺严重。与我们绿色出行的理念相违背的。能不能推动太阳能飞机或者电动飞机的发展啊?

所以,要想指望坐飞机的出行的人增多,最主要的根本还是增加大家收入了。收入多了,我们愿意出远门几率就大,乘坐飞机的概率才高。

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李迅雷的水平我表示怀疑,之前我已经多次质疑过他。

现在应该还在中泰证券当首席,在此之前还在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任职过。

同样都是首席,呆的券商却越来越小,到底该怎么评价,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去年在中泰的时候,李迅雷还说过亏钱是对投资者最好的教育,当时我就写了批判的文章。我的观点是亏钱根本无法教育投资者,因为这么多年,这么多的骗局,被骗了这么多年,还在继续上当受骗,亏钱的教育意义何在?

这次的观点同样经不起推敲,11亿人没坐过飞机,就是内需潜力巨大?

那中国还有13多亿人没出国旅游过,岂不是对世界经济而言都是巨大的潜力?

能这么想吗?

显然不能,没钱的人,这辈子都不可能出国旅游,潜力也不是凭空爆炸产生的。

潜力大部分都是逼出来的,不逼,根本就无所谓潜力。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积压了十多年的市场因子被逼出来,迸发了。

中国科技取得的成就,都是在技术限制的情况下被逼出来的。

没有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李同学。

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30年来,获得美国绿卡的人只有160万人,还有13亿人没拿,因此...美国移民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还有3000多万男同胞没有娶上老婆,因此....越南新娘还有很大的市场!

2018年奔驰在中国只买了67万辆,还有十几亿人没买,因此....奔驰在中国还有非常大的市场!

.......

中国的专家不仅人帅,还个个说话很好听,只有3亿人坐过火车,因此还有11亿人的市场有待开发,这样的神逻辑确实不同凡响,我已无力吐槽,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吧:

一、中国汽车保有量:2.17亿辆

根据网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7月,目前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有2.17亿辆,全国机动车保有量3.1亿辆,其中,汽车驾驶人超过3.42亿人,汽车销量长期保持高速增长(2018年首次下降)。

二、全国火车旅客运输量:2017年30.84亿人次!

根据交通运输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铁路系统旅客输送量达30.84亿人次,年增长9.6%,如下图:

三、2017年全国水运旅客数近2000万人次:

根据2017年水运交通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共运输旅客近2000万人次!

看完上面的这些数据,不知道这个经济学家是否会改变自己的看法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并不能这么认同。

经济学家老是喜欢寻找中国和西方在经济方面的差距,用西方的高标准来说明中国仍然有潜力。比如李迅雷就用了两个指标:中国人坐飞机的人数以及中国人使用马桶的人数,通过这两个数据的差距支出中国消费潜力还很大。

但这样简单的比较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有些需求可能永远不会被激发出来。

就以坐飞机为例,11亿人没坐过飞机,那是他们真没有这个需求。

  • 一方面,因为咱们有高铁,尤其是500公里以内的,肯定高铁是更方便的选择;

  • 另一方面,是他们本就没有旅游、商务这类事情,跑去坐飞机干嘛?在14亿中国人当中,有5.766亿人都是农村人,而还留守在农村的人有大量的老人,他们是很少有出远门的动机和经济实力的。
  • 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大部分收入还很低,长期加班,没有钱也没有时间乘飞机旅游。

当我们总是说中国消费潜力巨大的时候,永远不要忘了收入这个约束条件,现在中国人均GDP还不到1万美元(6.8万元人民币),这1万美元当中拿到居民手中的还只有2.8万元。即便是做到这个程度,中国GDP增速在去年就已经大幅下降了,创下28年来的新低。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了,高到很多企业都离开了中国,未来收入能不能增长下去,还能增长多少,情况显然不如过去40年那么乐观,这个时候盲目乐观谈消费潜力、消费升级,并不是好的建议。

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内需潜力大,这是事实。因为数亿农民还有待城市化,因为很多家庭需要新住房,因为很多人需要更好的教育、医疗、饮食、服饰消费的升级。但关键只有两条,一个是没钱花,一个是不敢花。

按照李迅雷的说法,我们认为中国有11亿人没做过飞机。但要知道,中国有2亿多人坐过飞机,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将飞机作为日常交通工具,在国内、国际上飞来飞去,因为他们有需求,更因为他们消费得起。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不需要坐飞机的。

首先一个,外出的农民工。

外出的农民工,是中国交通最大的客户群体。但这一部分人中,绝大多数是做不起飞机的。2018年经济数据出来了,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一年收入就这么点儿,他们会舍得花几千元去坐飞机么?

内需的道理就是这样。年收入就这么一点,交完小孩子学费,吃喝拉撒之后,还能够剩下多少用于改善生活呢!2018年中国GDP总量超过90万亿,但居民总体收入只有40万亿左右,也就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值,只有44%左右,这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值在50%-60%之间,差距较大。所以要想扩大内需,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腰包有钱,心里不慌,老百姓当然愿意消费。人活着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奋斗,有钱了谁不愿意让小日子过的好一点。

其次是保障体系。

居民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善起来。

在发达国家,居民保障体系是非常完善的,所以居民敢于消费。但我们国家保障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这样他们才敢于消费。

如果继续探讨,还有一个问题,严重抑制了内需,那就是房地产市场。目前国内房价已经让很多中等收入群体感到绝望。年收入10来万,一套房子最少也要百多万,赚的钱都被房地产给吸收了,哪里还有钱用于消费!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三个月工资,才抵得上一平方米的房价,要房子就没有消费;要消费就买不起房子。在这种情况下,内需怎么启动起来?有钱也不敢消费啊!首付、房贷,这是新时代的两座大山。

只要解决了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者两个问题,内需分分钟暴涨。

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只有3亿人坐过飞机,11亿人没坐过,内需潜力大,你怎么看?

典型的数字思维!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真实需求,什么是伪需求!中国是有接近14亿人口不假,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乘坐飞机的需求,我国有很多老年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对乘飞机有抵触心理的,甚至我国还有多少人,被法院限制了高消费,已经不能乘坐飞机。这些人群加在一起,李专家有没有统计过?

其实你根本无法统计,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任何事情都有边际,我国14亿人口,乘飞机的潜在人群最多也就5亿左右,目前已经有3亿人坐过飞机,那么未来可增长的空间就是2亿人,而不是11亿人。

专家的话不可不信,但也不能全信,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