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年年都涨?

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险一般又叫做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在又被国家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它的费用一般是个人交一部分,国家补贴一部分形成的医保基金。

最早只有20元,而最新的2018年缴费标准是220元每月。不过国家补贴也在逐年上升,2015年是380元,2016年是420元,2017年是450元,2018年是490元。

如果将相应的缴费标准只归咎于物价上涨,医疗费的提高,确实有失偏颇了。

国家致力于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标准,建立相应的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青岛市2018年的最低缴费标准达到了355元,政府补贴650元。

实际上,各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确实仍然不高,多数维持在75%左右,级别更高的医院报销比例更低。

现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年年增长,一些低收入群体反映交不起。按照青岛市二档交费的水平,是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91%测算。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220元约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85%左右。

所以,我们的人均收入年年增长,交费标准年龄提高也不奇怪。

但是这一收费标准,并没有考虑到收入平均线以下的多数人的收入情况。2017年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只有1.19万元,220元大约是可支配收入的2%。

而且实际上,收入水平越低的人,去住院的概率越少。并不是说他们的健康情况优于高收入人群,而是他们住不起院,而是想想住院花费,宁愿自己忍着。

现在实行医保报销之后,很多人吐槽原先一千元就治好的病,现在要花5000元,报销后还要花费两千元。所以,对于很多低收入群体,他们生病也不敢住院。

所以,他们对于医保交费更为敏感。虽然国家对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实施代缴医保的政策,但是比他们收入水平略高又低于平均收入水平的人群,对于交纳医保的压力是最大的。

希望国家在未来的医保收入交费中,能够制定更合时宜的政策,不同收入层次的人,交费的标准要符合实际收入水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