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美团最近公布的港股上市文件显示,2017年12月其月活用户为2.89亿,2018年4月月活为2.9亿,4月份数据包含了摩拜去重后的用户数据,相当于收购摩拜只增加了100万活跃用户。美团收购摩拜花了155亿元,这相当于1个用户成本1.5万元,这也太亏了吧?有懂行的能解答一下吗?

2018年4月4日,股东会决议同意美团收购摩拜单车。整体作价27亿美元,包含一部分摩拜的债务(约90亿人民币),收购以现金购买股权和授予美团相应价值股权的方式进行。摩拜单车A、B轮投资人及创始团队以7.5亿美金现金出局。

美团收购摩拜单车亏不亏呢?很难说。

截至2018年4月30日四个月,摩拜的单车活跃用户达到4810万名,单车数量为710万辆。不谈用户,仅仅单车的固定资产应当超过50亿以上。

美团上市的招股书显示摩拜商誉价值128亿,商标值16亿。

同期,摩拜用户共完成了超过10亿次骑行。在美团的原有业务体系内,会增加一项新的日订单量超过千万的业务;原先日订单量过千万的,主要是外卖业务。互联网看的是流量,看的是活跃用户。新增用户虽然很重要,这并不是价值核心。

收购摩拜但这也是完善美团体系的一部分。毕竟阿里系收购了饿了么和哈罗单车,腾讯系要想完善布局,只能将摩拜和美团捏到一起。

摩拜估值最高时达45亿美元,这次27亿美元收购还算便宜呢。如果美团想自己搞单车,虽然股东不会允许,但假设实施投入的成本绝对不是27亿美元能够拿下来的。

大家想想美团现在有什么?团购、外卖、支付、打车、单车,美团想打造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生活服务类巨头。

所以,美团拿下摩拜单车,从价值布局上讲是亏本的,但从战略布局和业务布局上讲是完胜。

对于目前的不少互联网长期亏损的企业,在资本寒流到来之前,抱团取暖才是上策。企业最终的目标还是要盈利的,光凭讲故事,会败的一败涂地的。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美团上市,揭开了摩拜的盖子——巨亏,才是卖身的最大原因。

与收购时的新闻稿相比,摩拜的数据被严重夸大。收购时说,摩拜活跃用户2亿,实际上只有4800多万。

收购前说每天2000万次骑行,实际上只有800多万。

这两个数据,都严重夸大三五倍,可见互联网行业泡沫的严重性。

招股书同时揭示,摩拜4月亏损超4.5亿,这个太恐怖了。就几百万辆自行车,一个月都能亏这么多,这是什么样的亏钱效率?

就是这样一个严重的创业泡沫,为何却被精明的美团收购了?这是否会是王兴的败笔?

其实,美团做的好的业务,都是自己做起来的。当年和大众点评合并,事实上,大众点评现在影响力差了很多,日活只有2000多万了,还不如美团外卖日活的一半。

还有酒店服务,猫眼电影,都已经做到行业前列,都是美团自己做起来的。

美团收购摩拜,我认为是无奈之举。腾讯是双方大股东,美团做的很好,历史上也盈利过,只要停止继续开拓新业务,美团盈利一点问题没有。但是,摩拜,却根本看不到盈利希望。

腾讯,以及李斌,大概都熬不住了,一年亏几十亿,又没有新故事可以讲,眼看共享单车风口就过去了,资本着急,急欲出售!

于是,在资本撮合下,摩拜终于出手了!

于是,美团终于上市了!因为接手了个烫山芋,失血过多,必须让广大韭菜接盘啊!

所以,现在就是,你想买美团,就得搭上摩拜,买一送一,强制销售。呵呵,这招,高吧?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算错了吧。

对于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单车,其实不止是仅仅带来1000万用户,一个用户平均成本1500元,许多人认为这亏太大了,美团做了一笔非常不划算的买卖。但是,牛熊交易室并不这么认为。

近年来,美团的营业收入持续增长,2018年营业收入也同样呈现出将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美团做出收购决策,并不是像许多人想的那样,只是想要更加扩大自己的客户范围,而是决策者与管理者有更加有远瞻性的想法。

这次花费庞大的金额收购摩拜,其实主要目的并不是增加用户,或者说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美团如今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发展圈子,构造一个囊括衣食住行的全方位生活助手美团,打造自己的一条完整的营业链条。

让美团全方位地发展,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全局计划。因此,牛熊交易室认为这并不是亏大了。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美团收购摩拜,本意并不是为了获取用户,而是为了给用户场景延展服务。

事实上,在消费者总数固定的前提下,比如分年龄网民规模分布不变的情况,每类给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其用户上限是可预知的。

比如,以共享单车为例,12岁以下未成年人禁止骑行,这意味在这部分以下的用户或网民,是不可能成为共享单车用户的。

此外,按照《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互联网服务都需要对其用户的真实身份进行验证,再比如,按照网银管理要求,未成年人名下开立的账号只有存取款功能,无在线转账功能等。

简单说,未成年人网民规模不小,但不会被计入这些互联网服务用户中。

因此,实际具备消费能力的用户规模是有限的。

对美团来说,吃喝玩乐购这些消费场景,各个场景的用户重合度越高,业务的协同效应和场景消费延伸效应就更加明显。

从这个纬度来看,摩拜和美团用户重合度高,恰恰说明两者之间的业务互补性很强。不仅不是亏本买卖,而是生态消费场景的重要填补。

毕竟,摩拜和美团APP可以实现用户标签细分和使用场景分类,在新零售和场景营销的背景下,一个用户价值可被多次挖掘和满足,对各方都是共赢之举。

当然,这个过程中,可能要特别重视用户隐私保障,这样才能在不损害用户体验前提下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美团点评收购摩拜总代价达到 155.63 亿元人民币。从数据来看,斥巨资收购的摩拜表现却不理想,今年前四个月毛利亏损 4.07 亿元,粗略计算,摩拜每天亏损超过 1500 万元。这无疑影响了美团点评的盈利状况,摩拜成为十足的 " 拖油瓶 "。出于自身布局的战略需求,形成完善的场景闭环美团的布局中,很难想象它能缺掉共享出行这一块,如果不收购摩拜,ofo是滴滴和阿里早放在菜盘子的东西,抢也抢不来。我们可以想象,要重新布局共享出行,从零开始所要的花费,155亿元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还有时间成本,那更是无法估量的。 王兴本人是摩拜的投资人之一,他清楚看到了摩拜对美团的战略互补作用和地位,摩拜对美团的助力是肯定的。 摩拜可以帮助美团实现场景交叉,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摩拜的广泛业务将进一步提高美团点评的品牌知名度、促进餐饮外卖及其他服务的交叉销售、增加美团点评的交易金额及收入。相比于摩拜巨额的亏损,美团点评更在意的是摩拜线下导流的巨大优势,以及未来单车业务与美团点评收入占比较重的外卖、到店及酒旅业务融合发展的可能。王兴本人是摩拜的投资人之一,他清楚看到了摩拜对美团的战略互补作用和地位,摩拜对美团的助力是肯定的。最后,我们看收购的时机,摩拜和ofo在2018年初已显现出发展的疲态,如果再拖个半年,估值也许会降低很多,但考虑到产业布局、美团上市及竞争对手的速度等,这样的等待和赌博是美团所不能允许的。

美团155亿收购摩拜后,实际只带来100万用户,1个用户平均成本1.5万元,这是不是亏大了?

美团收购摩拜,没有输家。创始人出让公司套现,资本家有美团接盘,美团拥有摩拜大量的用户出行数据。

站在美团角度考虑,用户行为数据一直是比较缺失的,扎根国民生活领域的美团,能缺少到店和到家的数据吗?楼主说膜拜亏损严重,美团上市自有韭菜接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