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龄作为涨工资的主要依据,会给教师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师工作积极性会怎样?教学受影响吗?

教龄作为涨工资的依据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中也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但是将教龄作为涨工资的唯一依据是不合理的,也不符合现实。

现在很多年轻教师,都在反对现有的职称晋级制度。其实他们的主要理由就是活年轻教师干的最多,教课他们也很好,而且思维活跃,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知识,作出了更多的创新,教学的效果更好。

他们希望凭本事,评效果,凭能力来评判职称。而不是论资排辈,需要很长教龄的资历,还有名额限制,而且,名额一旦被占用后,除非退休,不可能再倒出来。

而且大家都知道,年轻人需要结婚买房生孩子,都是大项支出。处于就业初始阶段的每月较低的工资根本不够相应开销。如果没有家庭帮助,很多年轻人很难结得起婚,养得起孩子。所以他们非常焦虑。

如果再将教龄作为工资高低的主要依据,这样年轻人就彻底变成了熬天混日子。大家也很清楚,在机关事业单位也好,学校也好,要想被评为不合格有多难?

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无人去创新,无人去研究,人人明哲保身,熬资历,混时间,一样混的工资高高的退休。有心气,有能力的教师们肯定不愿意在这样的队伍中熬下去,多数会跳槽到私立机构挣凭本事,凭能力的钱。

目前,很多年轻教师到私立机构教学,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

职称制度,作为评判一个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的,是作为优秀人才工资收入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他的评判制度上有些不合时宜,国家也在不停的加强职称制度改革。

另外,教龄作为涨工资的主要依据,其实也是已经在执行了。这就是我们的薪级工资。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工资包括直升确定的岗位工资和工龄确定的薪级工资。

只要每年考核合格,薪级就会自动晋升一级。当然,根据我们的受教育程度,转正定级后的起薪不一样。本科起薪七级,博士研究生起薪14级。可是我们中小学教育事业有几个博士研究生呢?

教龄作为发放工资的主要依据,还不如将贡献多少作为发放工资的主要依据呢。根据带领学生的数量,学生的成绩,平时超课时的工作时间,研究成果,甚至家长的民主评议和表扬信,都可以综合起来作为发放工资的依据。

所以说,我们教师的工资标准还是多考虑几方面的因素比较好,不能一刀切,用一把尺子量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