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由于施用化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病虫害,土壤会发生酸化,随之引起土质恶化,营养流失。为了保证种植作物有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各种方法改善土壤才能给作物提供营养。农作物的生长大多是来自于土壤的营养,而不是肥料,作物的产量越高,土壤供应的养分也就越高,要想农作物高产,就要给土壤进行培肥。

先来了解一下土层的结构

根据种植实践,良好的土层结构是土壤肥沃的前提条件,整个土层分为了耕作层、犁作层、心土层。

耕作层:大多数的根系都在这一层生长,在耕作或施肥的时候,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层土壤环境很重要,决定着是否能增产。

犁底层:这一层分也有分布相当数量的根系,在整个土层中,起到了水分、养分、空气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犁底层过紧,就会影响物质的转移,作物根系的伸展受到影响,造成减产。

心土层:心土层也有一些作物的根须,对于作物后期的供肥很重要,心土层与犁底层相连,对于作物所需的水分和养分起到了蓄、保、供的作用。

除了土壤的本质外,水分也是起着调整各土层间肥力的相互作用,在旱地区,除了盐土需要较深的水位外,一般的土壤最好有一定深度的潮湿层。在水田的地区,不但种植旱作时需要将水位维持在一定的深度以下,而且对水稻来说,这样的土壤也有利于生长。

耕作层土壤进行培肥的方法

深厚的耕作层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它能扩大营养供应的范围,还可以起到抗旱抗涝的作用,给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耕作层的厚度一般要保持在16~20厘米。为了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层,采取的措施如下:

1、施加有机肥:针对于肥力较低的耕作层,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机含量,是培肥土壤最常见的方法,有机肥不但养分丰富、全面,而且还可以改善土壤的耕性。有机肥料的微量元素和绿肥,对改善土壤也有很大的作用。

2、维持土壤平衡:在进行土壤培肥的时候,就要考虑土壤中的有机物处于平衡的状态,不要让某种营养元素多或少。在同一个地区,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一个较大的范围,一般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就不会缺氮,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时,豆科类的绿肥可以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3、保水保肥:土壤的生态平衡,除了有机质外,一定要要考虑作物生长过种中从土壤带走的养分。有的土壤结构不好,很容易造成营养挥发流失,因采取保水保肥的措施,使土壤中的养分得以保留,达到肥沃的水平。

4、精耕细作:采取精耕细作是土壤培肥的一项重要措施,适当的翻耕可以降低土壤的容重,较黏重的土壤转变为疏松的土壤环境。对于耕性差、黏重,但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可以采取冻晒的方法来改善。此外,耙耱和镇压的措施也可以保持土壤的水分,为作物生长创造条件。

5、合理轮作:由于每种作物的生长特性和耕作要求不一样,各种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同。作物吸收养分的方式不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也有变化。比如豆科类的作物对氮素的积累有作用;种植中耕的作物能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可以改善;水田中的绿肥连作可以积累养分等等。在种植过程中,应利用作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用不同的作物进行轮流种植,合理搭配,以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对土壤的肥力进行调节

肥沃的土壤是作物高产的基础,但由于作物对土壤环境的要求不一样,就必须要用调节的手段对作物和土壤进行协调。

正确耕作:耕作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从而影响土壤的营养环境。比如水田中采用的“肥土少耕粗耙”、瘦土多耕细耙“,就是因为肥土容易烂,而瘦土比较难碎而且养分含量也少,需要多耕细耙,才能使土块充分破碎,提高养分供应的水平。

合理施肥:利用施肥可以直接促进作物的生长,一般可以根据作物需肥的特点,改变有机肥的配合比例、施肥期、施肥量和施肥部位来调节养分的供应情况,以调节供求关系。比如生育期较短的双季早稻,为了早发早熟,在施肥上要采取“一轰头“,而对于生育期较长的晚稻或棉花,为了养分能长期供应,要注意每个时期都要施肥。

有效灌溉:通过灌溉和水浆管理,可以改善土壤温度、通气和养分释放状况,促进作物的生长。对水稻水浆管理的具体要求虽因熟制和品种而不同,但总的要求是以水调节肥、气、热等肥力因素,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在旱地也可以通过水分管理有效地调节土壤肥力。

我国农民在看天、看土、看庄稼,灵活调节土壤肥力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例如稻田的“土烂苗旺要烤田”,“肥田重烤,瘦田轻烤或不烤”,以及根据作物叶色的“黄、黑”变化看苗诊断,并采取相应措施等。

总结:农民从事种植发展,不可避免会发生土壤恶化的情况,因此,对土壤进行培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土壤肥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各个地区的各种土壤上,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增育出越来越肥沃的土壤,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改土",农作物栽下后会因为土壤耕层浅、结构不良、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少、酸碱度不适宜而生长不良。因此应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及早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1 加深耕作层

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耕层浅的种植园,可补修梯地或挖“鱼鳞台”,用以降低坡水流速,从而减少表层熟土冲刷流失,同时深耕台面行间,重施农家肥,翻压绿肥植物,并进行合理间作,以加深土壤活动层,加速土壤熟化,使其逐步变成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园地。

2 改良土壤结构

结构性差的重黏土、重沙土和沙砾土,进行“客土掺和”,即重黏土掺砂土,重砂土掺黏土、塘泥和河泥,沙砾土除去大砾石掺塘泥或黏土,再重施有机肥,进行合理间作,就可慢慢改良成结构性良好的土壤。

3 增施有机肥

有机质分新鲜有机物和腐殖质两大类,是土壤中特有的有机体。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农作物生长良好的重要条件。

4 调节酸碱度

不同农作物适应的土壤酸碱度不同。

pH值为6时,磷的有效利用最大,此时磷以磷酸一钙的状态存在。pH值小于5.5时,土壤中的氧化铝和铵离子的危害作用最强,可使磷变成难溶性的磷酸铝而不能被根系吸收。

调节方法:除做好水分管理、翻压绿肥植物和增施有机肥外,还应多施碱性和微碱性化肥以及菌肥。

多施有机肥和酸性化肥,如过磷酸钙、硫酸钾等;建立灌排系统,种植绿肥植物,减少水分蒸发,勤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降低水分蒸发量,防止盐碱上升;使用菌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及分泌物的调节降低土壤pH值。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工业肥料的投入的确能够增加单产产量,提高作物品质,提升作物商品性,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种植过程中,工业肥料的无序投入,也会带来很多弊端,例如,它给土壤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农业种植过度依赖工业肥料,会让土壤出现板结现象,造成营养成分不均衡,酸碱度不协调,如不改良土壤土质,会致使土壤土质继续恶化,其结果造成土壤砂石化,板结化,营养成分流失严重,种植的作物不出苗,不生长,不开花,不结果;且长久无法修复,变成无可持续利用价值的废地。

  • 近些年,农业管理机构和农业种植户开始重视土壤恶化问题,经过科学论证,采取了一系列修复土壤结构的方法和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农业种植土地因工业肥料污染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积累了一定的改良经验;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究竟该如何修复?如何培肥?如何养地?如何改良成可持续利用的厚土良田呢?我们根据一些种植户养地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办法:

  • 一,休耕养地。休耕养地是指让已经恶化的土地停止耕作耕种,让土地在自然状态下休养生息;土壤也有疲劳期,通过休耕养地的办法让土壤进入自我修复期,用风霜雪雨和自然力量使其恢复元气,达到养地的目的。

  • 二,间作轮耕。间作轮耕是指隔茬种植或者休种各半的种植方式;具体为歇一茬,种一茬,或者一半耕种,一半休耕;也可隔畦隔垄休耕,这样即可保持土地利用率,有可达到修复土壤性能的目的。

  • 三,重施有机肥。重施有机肥是土壤培肥的重要途径;有机肥是指畜禽粪肥和植物秸秆杂草沤制熟腐的农家肥,这些农家肥营养成分全面,有机物质结构合理,它能中和土壤中的污染源,改良土壤土质,调节土壤肥效,发挥持久肥力。

  • 四,增施生物菌肥。生物菌肥是指光合菌族,发酵菌,稀释性有益微生物的统称;在已经恶化的土壤中,增施有益生物菌肥,可以分解土壤有机物,提高土壤抗逆性能,让已经板结的固化养份因子分解,活化,促进农作物吸收。

  • 五,配施功能肥。功能肥是指富含腐殖酸的肥料;功能肥可以改变土壤的盐碱程度,促使土壤营养分子高度分离,提高土壤吸收功能,平衡植株体内养份,对植株的平衡生长具有显著的协调作用。

  • 六,巧施水溶肥。水溶肥是指富含磷钾硼等各种微量元素的肥料;常见以灌施方式应用在蔬菜种植中,水溶肥添加了氨基酸成分,它能促使各种矿质元素在土壤中的移动和吸收,提高各种元素的吸附功效,防止各种元素被固化,增强水溶肥利用率。

  • 控制土壤恶化,改善土壤土质,增强土壤肥性,提升土壤利用价值是个长期系统的修复工程,但并不是所有的种植都必须采取修复措施,种植户需依据各自土壤状况,适当调整施肥的应用策略,达到养地培肥的目的。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在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是从土壤中获取,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使土壤在种植过程中表现的越来越恶化?其危害是什么?

一,土壤恶化的原因

1,长期使用化学肥料:连续多年使用化学肥料,严重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因为化学肥料就是无机盐,长期使用里面含有的酸离子与土壤里的氢离子结合生成酸,就导致了土壤板结,酸化严重,透气性差!

2,土壤有益菌越来越少,不能有效去除土壤里的有害物质:因为土壤已经不适合有益菌生存,土壤的有害物质不能被有效分解,加重了土壤的酸化程度。

3,有机肥使用量太少。有机质缺失,化肥对土壤板结影响就越明显,而有机质含量丰富,化肥被利用的高了,化肥残留在土壤里的硫酸根、氯离子等就会很少,相应的就大大降低了化肥对土壤的板结。

二,土壤恶化的危害

1,降低肥料的利用率:据专家介绍,现在肥料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很多养分被固定在土壤当中不能被作物吸收和利用。这样就直接导致农作物营养不足,产量低,品质差。

2,死苗,烂根,抗病力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越来越贫瘠化,严重的缺素症使农作物出现死苗、烂根现像,并且能诱发植物的各种病虫害。

如何给土壤培肥 恢复土壤健康

一,增施有机肥

人粪尿、家禽(鸡、鸭、鹅)粪,以及牛、猪、羊等粪便,还有菜籽饼、棉花饼、大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有机肥,不过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腐熟发酵才能使用,避免造成作物烧根现象。也可以购买好的商品有机肥,直接施到农田。

二,秸秆还田

可以收集作物秸秆堆沤发酵施入土壤,也可让作物秸秆在地里直接粉碎还田。比如我们这里,小麦、玉米被收割机脱粒收割时,秸杆也被同时粉碎还田,麦田可直接种玉米不受妨碍,随着玉米苗的长大,麦秸秆在地里逐渐腐烂变成有机肥。玉米秸秆可在冬前用深耕犁深翻埋在土里,第二年春天再用旋耕机旋耕一至两遍,就可以种花生或者春玉米了。

三,合理轮作

同一块土地,一定不能连续种植同一样植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倒茬"种植。比如今年种花生,明年种玉米或者大豆,以此减少缺素证的发生。

四,生草肥田

如果是贫瘠地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休耕三至五年任其自由生草,也能做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生产能力。如果种植果树,果园内生草,等草长高时再用割草机割除,如此循环,腐烂的草成为很好的有机肥,大大提高了果园有机质的含量,陪肥了地力。

总之,土壤的状况跟农业的发展和作物的生长息息相关。我们只有保障土壤健康、注重土壤培肥,才能更好的发展农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土壤恶化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部分。自然因素多为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灾害引起,如洪水、泥石流、江河湖决口等对田地的破坏。题主朋友提出的种植过程中土壤的恶化更倾向于人为因素因起的。

人为因素因起的土壤恶化主要表现为土壤的酸化加重,土壤的盐碱化加重,土壤中病虫害严重等几个方面。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第一类,种植过程中土壤酸化严重,该怎么办?

1,什么是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就是土壤吸收性复合体接受了一定数量的氢离子或铝离子使土壤中盐基离子淋失的过程。土壤ph<7。

土壤物理特性表现为颜色是红褐色或深褐色,土质松软,土壤透气好。

2,土壤酸化的危害

(1)从作物的表现看。

土壤酸化,作物根系弱,根系吸收能力差;作物抗性差,易受病虫害侵害;作物长势弱,结果差,果实品质不好。比如苹果园土壤酸化后,苹果树树势弱,抗性差,易生病,用药多,结果易得苦痘病、红点、根瘤、丛叶、果锈、斑点、鸡爪印等病害。

(2)从土壤成分看。

土壤酸化会造成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会明显变少。好的土壤应该是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活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这样的土壤都是土壤中大量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机质形成的。土壤酸化造成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减少又与土壤有机质不足是统一性。也就是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了微生物种群数量也高,土壤中有机质少,土壤中微生物种群数量也少。微生物不但可以直接固氮而且还可以分解土壤有机质,使有机质变成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养分。微生物的分泌物还是矿物质分解的溶解剂,使大颗粒的矿物质氧化、置换、分解成作物所需要的能吸收的元素。

所以,土壤酸化使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对土壤危害很大。

3,什么原因造成土壤酸化?

(1)酸雨,洪涝,土壤流失都能造成土壤酸化。

南方本来土壤弱酸性。雨量充沛,多发生洪涝灾害。酸雨更是直接造成土壤酸化的原因。酸雨可使土壤中钾,钙镁等矿物质淋失,而土壤中的铝游离,铝离子可直接侵害作物,使作物中毒。

夏季暴雨洪涝土地被水长时间浸泡后,土壤粘重,土壤透气性差,土壤微生物种群被破坏易造成土壤酸化。大雨过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开沟淋湿,使土壤尽快恢复过来。

洪涝和土壤流失都能使土壤中矿物质流失,因此大雨过后要及时追肥。

(2)过度的重视化肥使用,忽视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使用是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

我国化肥的利用率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有的化肥利用率30%多,一部分蒸发、一部分流失、一部分存留在土壤成了不能被作物吸收的稳定矿物质。

土壤酸化主要是氮肥使用量过大造成的。

(3)如何改良酸化土壤,培肥地力。

其一是作物换茬耕地时使用生石灰改良法。

可根据土壤酸化程度每亩撒施生石灰50~100公斤,翻地是撒上和农家肥一同翻入地下,然后平整好土地。

其二是使用草木灰。

草木灰可以用在大棚或露天菜地用来改善土壤酸化。

其三是土壤要多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肥加上适量生物菌肥作基肥。

我院中一位二哥。他家是养猪专业户,人家就是用猪粪肥上地,很少用化肥。可二哥家无论小麦,玉米亩产量都是全村最多的。他家每年还种西瓜,由于土壤好,地有劲,种出来的西瓜个大,瓜甜。不但产量高,还能卖上好价钱。

所以农户种庄稼,种菜,种果树一定要多使用有机肥,少用化肥。

其四是可以用土壤改良剂改善土壤酸化。

土壤改良剂能使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增加土壤透气性,能使土壤有机质和生物菌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促根系生长,提高作物生命活力。

其五是使用化肥时,少用氮肥。用氯化钾不用硫酸钾等

第二类,土壤盐碱化严重该如何改善土壤培肥地力?

和土壤酸化正相返。土壤盐碱化也是土壤恶化的一种类型。

1,土壤盐碱化就是土壤中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过多了。

在北方很多海拔低的地方,海水倒侵,地下水苦咸。加上干旱少雨,土壤虹吸现象,地下苦咸水分被吸到地表就自然形成了盐碱地。

也有的是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由于雨水过后不能及时排走,蒸发后土壤地表含盐量就高了。

2,不合理的施用化肥造成土壤盐碱化。

北方土地长期施用氯化钾就容易造成土壤盐碱化。还有碳酸氢氨,氨水等,可用过磷酸钙,要用硫酸钾不用氯化钾等办法来改善土壤。

3,盐碱化土壤对作物的影响。

盐碱化土壤中作物不容易保苗。往往是幼苗出来后越长越弱,不长,甚至死苗,造成大片却垄断苗。后期作物生长缓慢,产量低。

我们村和临村就隔一条河,我们村的地不碱,他们村的地就是碱地。种同样的作物,我们村每亩产量1000斤,他们村也就600~700斤。

4,改良碱性土壤可以用适量的硫酸镁,或硫磺粉。

用酸碱中和的办法简单易行。

5,给土壤酸碱中和后,要更多的施加土杂肥,改善土壤活性,破除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壤有益菌团活跃,这样土壤肥力提高了,耕性就变好了。

6,浇水尽量不用地下水,要多用河水。

本来有的地方地下水就是苦咸水,含盐量高,用地下水越浇越碱。反而,黄河水有压碱的作用。

轮作是作物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好办法,还可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

作物在一块土壤中连茬种几年后,就会出现肥料越用越多却不增产的现象。这是因为作物所需要的养分土壤贫乏了,而作物不需要的却大量富集储存在土壤中,造成有的元素拮抗,更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而过多的施加化肥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作物重茬几年后,土壤病虫害增加了,为防治作物病虫害发生,药物也会越用越多,作物药物残留,土壤药物残留也越严重,这样对作物,对土壤都会造成危害。

我了解比较多的是,大蒜、生姜、大葱、辣椒、土豆、花生、地瓜、白菜、韭菜等很多农作物,蔬菜都不易重茬,最好隔一两年就轮作一次。

总结,对作物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土壤恶化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后,再做决定如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如果是土壤酸化的就按土壤酸化进行处理。同样对土壤出现盐碱化的就按盐碱化改良办法处理。不易重茬种植的作物要及时轮换。重点提示一下,种地要多施有机肥,少用化肥,生物菌肥,微量元素合理使用,才能培肥地壤。

种植过程中土壤容易恶化,如何给土壤培肥?

土壤恶化问题是当前最为严重的土壤问题之一,主要表现在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传病害严重、养分失衡等几个方面,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种植的土壤不再健康,导致诸多问题,如产量低、品质差,重金属超标等等,土壤恶化在设施种植中表现的更为突出。

引起种植土壤恶化的原因

一、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

1、化肥过量施用的表现

化肥不是洪水猛兽,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但如果施肥不当,带来的否面影响也非常严重。许多农民朋友受“肥大水勤,种庄稼不用问人”的传统观念影响,为了片面追求产量,盲目的加大化肥的施用量,超过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数倍甚至更多,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

我们常见的土壤表层出现泛白、泛绿、泛红就是土壤盐渍化最直观的表现。初期盐分在地表积累形成盐霜,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色;加重的时候,土壤表层就会出现绿色苔状物,进一步加重时,就会呈现红色,这说明土壤的盐化程度已经很严重了。

2、化肥过量施用带来的危害

①、土壤盐分的增加

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必然会影响根系的正常呼吸,进而导致土壤无法吸收水分和养分,严重的会出现根系死亡的现象。另外阳离子被作物吸收,残留的硫酸根、氯离子、硝酸根离子等于土壤中的钠、铝、锰等结合形成盐,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变差等,植株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产生的必然后果就是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矮小细弱甚至不生长。

②、生理病害加重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吸收氮、磷、钾大量元素外,对于中微量元素如钙、镁、硼等的需求也是必需和不可或缺的,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只不过在需求量上有差别而已。

许多农民朋友对于施肥一般都看中氮、磷、钾的施用,常常忽视中微量元素的补充,导致植株生长发育出现缺素症等生理病害,引起生长发育异常。另外,养分之间也有促进和拮抗作用,过量的氮磷钾就会阻碍植株对钙、硼、锌等养分的吸收,也会导致作物出现缺素症状。

二、连年种植引起的连作障碍

所谓的连作障碍就是指在同一块土壤中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物,即使在正常的种植管理条件下,也会出现生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现象。

连作障碍带来的危害:

1、土壤中有害物质的积累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分泌一些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长期累积就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作物根部对养分和水分的正常吸收。

2、病虫害加剧

由于病虫害对于作物有特定性,长期种植同一种或同一类作物,会使得病原菌连年生长繁殖,遇到合适的条件如温度、湿度就会引发病害的传播,使得土传病害加剧,防治难度也比较大。

3、营养失衡

作物对于养分的吸收,往往会偏向于某一些种类的元素,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表现出某些单一的营养元素缺乏,导致蔬菜因为缺素不能正常生长。如我们常见的西红柿脐腐病、黄瓜畸形等。

土壤恶化会严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改良呢?

土壤恶化改良的措施

1、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不同的品种对于抗病性也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在种植前,要选用抗病性能好的品种,还要结合气候条件,如春季种植的,要选择耐高温、耐干旱的品种;秋冬季节种植的要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寒性好的品种。

2、实行轮作倒茬

建立正确的轮作制度是避免土壤恶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按一定的年限轮换种植亲缘关系较远的品种。通过合理的安排茬口和科学的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和根结线虫等,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及时清理田园

作物在收获后要及时清除上茬作物的残质病叶、病果等,集中进行销毁或者深埋,减少病原菌的累积,同时切断期传播途径,能够极大降低病害的发生。

4、土壤消毒

在种植下茬作物前,结合翻耕整地进行药剂消毒,可根据往年高发病害的情况选用合适的药剂,通常都是采用使用多菌灵拌土后,均匀撒施后翻入土壤中。翻耕后要进行一定时间的晒垡。

如果是设施种植,还可以通过高温闷棚和熏蒸的方式对土壤进行消毒。

5、平衡施肥

在前茬作物收获后,一般都会结合整地进行施基肥,在施基肥的时候要重视有机肥的施入,有机肥除了具有营养全面的特点,关键是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土壤结构和为有益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环境。在施底肥的同时还要注重中微量元素和生物菌肥的补充。这都对于改变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作物生长期间,要根据其生长特性,合理施肥,用什么补什么,而不是没有目的的施肥。

土壤之所以恶化,更多的是因为人为的不合理耕作所导致的,因此,要避免土壤恶化,恢复土壤的肥力,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种植手段减少对土壤的伤害,才能保持土壤肥力,实现可持续的种植和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