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草鱼作为四大家鱼之一,是很普遍的养殖品种,养殖期间很容易发生“三烂”病,分别是烂鳃、赤皮、肠炎这三种,主要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发病严重时,会影响草鱼的成活率,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才能避免损失。
发生草鱼“三烂”病的原因①外伤:细菌一般是从鱼体的伤口侵入,在捕捞鱼种或运输途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草鱼体表的鳞片脱落,表皮组织出现损失,细菌就会从伤口进入体内。如果养殖户没有做好消毒措施,后期细菌不断滋生蔓延,就会引起细菌感染。
②养殖密度过大:在养殖草鱼时,不同的喂养方式,养殖的密度也不同。在集约化的养殖条件下,养殖户为了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在放养鱼种时,没有控制好密度,种苗过于密集,草鱼的活动空间有限,残饵和池塘里的藻类在池塘底部积累,滋生大量细菌,到了适宜的条件就会发生“三烂”病。
③池塘水质问题:高温季节的时候,池塘水位很容易造成下降,补水不及时,池塘里的藻相很容易发生失调。在池塘的浅水区会引起有害蓝藻或青苔爆发,水质发生恶化以后,阻碍了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大量氧气并释放出有毒的硫化氢气体,引起草鱼发生疾病。
④投喂方法不当:草鱼是食性比较广的鱼类,可以吃草也可以投喂商品饲料,在投喂饲料时,如果饲料质量不过关,发生变质或是过期,就会引发草鱼的肠炎病发生。在喂草料时,草料不够鲜嫩,草鱼吃了后很难消化,影响营养吸收,鱼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抵抗力下降。
“三烂”病的症状草鱼发生“三烂”病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鱼体的鳞片会脱落,鳃丝已变为暗红色,充血红肿开始腐烂,会有大量的粘液产生。用手轻压鱼的腹部,会有黄色的液体从肠道中流出来,肛门出现红肿。经过对病鱼进行解剖发现,肠道的粘膜已经发炎脱落,腹腔里有大量的积液,还没有消化的食物残渣堵塞在肠管中,肝脏也出现了红肿充血。
- 烂鳃病:由于粘球菌感染引起,危害的主要部位是鳃部的鳃丝,连鳃的骨盖也会累及。严重的时候,表皮被细菌所产生的粘液腐蚀成一个个圆形的透明小圈,软骨都已分离,最终会导致鳃丝腐烂,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发病以后整个鱼体会发黑,尤其是头部,所以这种疾病也被称为“乌头瘟”。
- 赤皮病:由于毛杆菌感染引起,感染以后鱼的表皮会发炎,导致鳞片脱落,进一步发展,鱼的上下颚部位会出现红斑,鳍部也会发生腐烂。鱼的活动能力减退,影响摄食。在草鱼的发病部位,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
- 肠炎病:由于单胞菌感染引起,发病以后鱼的腹部会鼓大,肛门出现紫红色的红肿,肠道粘膜会脱落从肛门排出,草鱼发生消化不良的症状,食欲下降,影响正常生长。
做好消毒和预防
- 在养殖之前,鱼塘要做好清塘的措施,特别是多年养殖,底部淤泥较厚的池塘,要进行清淤后再晒塘,完成以后注入少量的水,用生石灰或茶子饼进行消毒,杀灭池塘里的病原微生物。在下塘之前的鱼种,也要用合适浓度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再放养。
- 如果是大规模养殖,可以购买一些预防草鱼“三烂”病的疫苗,采用口服、注射的方法都很方便,一般用了疫苗之后,草鱼会有一年以上的免疫能力。养殖期间,也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来补充,不仅改善了水体环境,还提高了草鱼的抵抗力,避免“三烂”病的发生。
加强养殖管理
- 草鱼喜欢在水草丰富,水质清洁的水域生长,池塘的透明度最好保持在0.3米左右,投放鱼苗的时候,要根据养殖面积合理规划密度。高温季节,要做到勤换水,花一些时间来检测水质的溶氧、PH值,水质恶化以后要及时改善。
- 在投喂饲料的时候,要做到科学投喂,不要盲目为了增加产量,而加大投饵量。饵料在于精,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才有利于吸收和能量转换。过多的投喂饲料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造成残饵,使水里的有机物增多,影响水质。合理搭配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可以满足草鱼的生长需求,减少病害发生。
用药物进行治疗
杀虫:每立方米的水体用0.2毫克阿维菌溶液,加水1:2000倍进行稀释后进行全塘泼洒。杀菌:水深1米的池塘用草鱼五病灵100~120毫升或用1毫克/公斤的漂白粉进行全塘泼洒。内服鱼药杀菌:每50公斤的鱼种喂大蒜头0.25公斤,与饲料拌匀以后投喂6天,或者是用每50公斤的饲料加肠炎烂腮灵120克~180克拌饲料投喂,连用3天。综上所述:草鱼的“三烂”病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引发这几种疾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养殖环境恶化以后,外界因素的影响,细菌从鱼体的伤口侵入,造成比较严重的症状。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做好预防措施。发病以后,及时调整养殖水体,并结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以降低病害带来的损失。
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烂鳃,肠炎,赤皮这三种疾病称为草鱼的“三烂”,也被行业人俗称“老三病”。这几种疾病往往是由于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属于常见病,容易防治,但往往由于人们在养殖的时候不仔细,没引起重视,导致草鱼长时间处于病态。这对草鱼的健康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往往引起减产。
草鱼“三烂病”的症状1.烂鳃病:由细菌引起的烂鳃症状,鰓丝的边缘呈腐烂状并往往沾带淤泥,鰓盖会破裂开天窗;
2.肠炎病:解剖看到肠壁局部有充血发炎,肠内粘液较多,肛门红肿;后期腹腔内积有淡黄色腹水。
3.赤皮病:鱼体表出血、发炎,鱼体两侧和腹部的鳞片脱落。鱼鳍充血,尾部发烂。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
引起的原因:养殖鱼塘的水质卫生条件差,没有及时换水和消毒引起的。特别是在刚越冬过来的鱼类体质较弱,易被感染。到开春了,水温上升,水体中寄生虫,细菌大量繁殖,直接引起烂鳃和赤皮病。而且在水体温暖之后,鱼的活动量增大,采食增加,粪便、残饵较多,易引起水质变坏。 然后在5-6月,春夏季草鱼投喂青饲料较多,易患肠炎病。怎么预防和治疗草鱼“三烂病”预防:做好池塘环卫工作,保持良好养殖环境;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合理混养,控制好饲养密度和投饵频率与投饵量;长期拌料内服胆汁酸,调理肝胆功能,修复肝胆损伤,预防肝胆综合症。
治疗:首先要控制好前期饲料的投喂,不可投多、投猛,然后需要外用消毒剂杀灭水体病原菌;当池塘中80%的草鱼能正常摄食后可以开始拌药饵投喂,内服抗菌消炎药物,提高鱼体抗病力,配合保肝产品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损失。具体的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恩诺沙星(含量10%)+胆汁酸(600g/t)+复合多维,一日两次,连用3-5天。
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草鱼传统的“老三病”为赤皮、烂鳃、肠炎发展为草鱼“新三病”,即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等。
预防的对策有一下几点:
1、保持合理养殖密度,投喂优质的饲料,避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
2、投喂饲料营养充足,蛋白含量适宜,蛋白质质量好的饲料。
3、保持良好的底质和水质,定期改底和调水。
4、药物使用上避免药物滥用,选用毒性低的针对性药物进行使用。
5、鱼种下塘前尽量提前注射疫苗,这种方法是目前防治草鱼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
6、疾病高发期间,不要乱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如杀虫杀藻等,尤其是不要乱用毒性强的杀虫,否则非常容易刺激草鱼,激发病毒病爆发。
7、天气突变、倒藻等做好抗应激操作,避免严重应激反应诱发草鱼病毒病发生。
8、疾病高发期间,用药提高鱼体免疫力,防止高发疾病高发期间发病。
9、使用膨化饲料,定期改底调水,保持水质和底质的良好,为草鱼创造良好生存环境,避免环境恶化,诱发疾病。
特别注意的是:中途不得使用任何刺激性太强的药物如杀虫杀藻或操作如大量换水等。
细菌性并发症方案:外用消毒、改底和调水+内服抗菌和提高免疫力。
肝胆综合征方案:外部优化养殖环境,保肝护胆+适当预防细菌感染
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投喂量需要适时调整,不新鲜或霉变的草料一定不能投喂,以免鱼体感染疾病而死亡。
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由于它生长快速,肉质极佳,加上草鱼可以利用野生青草为饲料,从而也能大大的降低养殖成本。因此,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喜欢。不过,草鱼养殖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病害较多,特别是我们常说的"草鱼三病"即"赤皮","肠炎","烂鳃"。对草鱼养殖的危害很大。当然,要预防和治疗这三种疾病,肯定就得先了解一下,这三种鱼病。
"肠炎病"主要致病原因是投喂饲料不均匀,不卫生,或者池塘清塘不彻底等因素,导致鱼被细菌感染而引发。其症状为,病鱼肠道可见发炎,充血,出现粉红色或者红色,甚至是紫色。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脓血溢出,或者流出黄色的粘液。在发病初期,病鱼离群,游动缓慢,鱼体发黑,食欲减退,对外界反应迟钝,敏感性差,最后不食而死。
"赤皮病"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后,感染细菌所致。患病鱼常表现为,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发炎,甚至出血,鱼体鳞片剥落,其中鱼体腹部和两侧最为明显,鳍条之间组织常发生坏疽等。
"烂鳃病"同样是由于鱼体(鳃部、受到了损伤,导致细菌感染所致。病鱼常表现为鳃末端软骨外露,鳃板变成灰白或白色,鳃丝腐烂,边缘附着大量粘液或者污泥。鰓盖骨内表皮通常会充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开天窗的现象(被细菌腐蚀成透明的小天窗)。病鱼常在池中离群独游,它们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体色变得黑暗。以头部最为明显,所以这种病又称为"乌头瘟"。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种病即可单发,又可同时感染。并且这三种病,虽然主要都是由于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但是往往也会伴随寄生虫病等发生。此外,这三种疾病不单单只危害草鱼,其它常见的一些淡水鱼,如青鱼,鲤鱼等,也有可能会感染。
由于草鱼三病,主要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那么这三病,不管是单发,还是混合发生。其治疗的原则,肯定主要还是以杀菌为主。此外,由于病鱼发病后,普遍存在炎症,那么在杀菌的同时,最好对病鱼辅以消炎处理。说白点就是,外用杀菌药,内服消炎药,内外兼用效果更好。
外用药,①漂白粉每亩/m,700克兑水全池均匀泼洒。或者其它含氯制剂,如强氯精,二氧化氯等,按说明使用。②生石灰每亩/米,20~30Kg溶解后,全池泼洒。③10%的聚维酮碘溶液,每亩500ml,兑水全池均匀泼洒,连用两次等。
内服药,①用占饲料量1%~1.5%的大黄粉,或三黄粉,或大蒜素粉,与饲料制成药饵投喂,连喂7天。②每10kg鱼,用10g䐵胺噻唑,拌入饲料投喂,连喂三天。③可购买一些成药,如"鱼用肠特灵","鱼用灭菌灵",等按说明书使用。
预防草鱼的三病的发生,①年底做好清塘清淤,消毒等工作。②投放健康的鱼种,并做好消毒。③平时拉网操作时,要仔细,不要碰伤鱼体。④定期对水体、食台等,进行消毒,杀虫等。⑤鱼病高发季节,也可以适当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预防性的药物(上述治疗用药)等。
事实上,草鱼三病虽然危害极大,但是只要我们积极预防,发病后积极对症治疗,一般效果较好。
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草鱼有三烂病,烂鱼鳃、烂鱼肠、烂鱼皮,防治方法,定时定量撒生石灰可防治三烂病。
养殖草鱼时,听说草鱼有“三烂”病,是哪三烂?怎么防治?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嗜纤维菌(原叫柱状屈桡秆菌)及肠秆菌科细菌。
症状:鱼鳃粘液多,鳃丝肿胀,呈花鳃。严重时鳃丝未端腐烂发白粘附污泥,软骨外露,鳃盖“开大窗”,鳍“镶边”。病鱼常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食欲减退或不吃食,体色发黑,头部尤甚,俗称“乌头瘟”。
流行情况:28-35℃是最为流行,它常与肠炎病同时并发,病菌来源主要为带菌鱼、水体、塘泥等。
2、肠炎病
病原:肠型嗜水气单孢菌和豚鼠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蛀鳍;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前、后肠呈红色,重者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
流行情况:一般5-6月主要是1-2龄草鱼的发病季节;8-9月主要是当年草鱼的发病季节,死亡率达50%-90%。
3、赤皮病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
症状:鱼体充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表现最为明显。鳍基部充血、蛀鳍,有时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常与烂鳃、肠炎病并发。
流行情况:每年放养及捉捕后最易发生此病,全年可见,无明显流行季节。但水温25-30℃时较易感染该病。
二、草鱼“老三病”的综合防治
草鱼的“老三病”常发生并发症,两病或三病同时发生。因此,在防治该病时,要进行综合防治,内服、外用并施。以防顾此失彼,久治不愈,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建议方案:
1、定期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2、爆发区域内外源水尽可能不引入池塘,若引入需要进行水体消毒处理;
3、刮鱼前后对水体进行消毒处理;
4、定期做内服保健,加强鱼体本身抵抗能力。多维+芪参散+乳酸菌,每20天左右内服一次,每次三天;
5、定期做好水体环境改良:通威伴侣2+光合菌。周期:每20天左右1次。
治疗建议方案:
1、外用:戊二醛+苯扎溴铵全塘泼洒1次;
2、内服:多维+三黄散+氟苯尼考拌料投喂3天,每天1餐,内服完停料1天。
方案总结:
1、第一天使用改水解毒宝净化水体,改善水体环境,为之后使用外用消毒产品作铺垫,让后续使用消毒产品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2、针对性使用外用消毒产品;
3、外用、内服同时进行,避免单一治疗,使鱼体病症反复;
4、更重要的是进行预防,每个月定期内服乳酸菌+芪参散+多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