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大概就一个来月。在比较热的夏天,可能刚脱温不久,要是在冬天可能还没有脱温,还处在育雏的阶段。其实鸡在育雏阶段还是比较难养的,育雏结束后,比较好养很多。

我的观点还是:“预防重于治疗”。在小鸡还没有生病的时候,该打疫苗的打疫苗,该吃药的吃药,不要等鸡生病了再来拿药给它吃,生病了再吃药,损失比吃预防药多得多。小鸡在出生的第1天,就要给它注射马利克疫苗,第4天要给接种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第7日还要给它饮水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第12日要给它饮水法氏囊疫苗,还要给它刺种鸡豆疫苗。第17日要给它注射禽流感疫苗。第22日要给它饮水法氏囊疫苗。第30日新城疫活疫苗饮水。这是疫苗的部分。

小鸡在育雏阶段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在1~7天,小鸡容易发鸡白痢和小鸡肠炎,因为1~7天,小鸡的温度要求很高,温度比较难控制,小鸡容易着凉,这时要提前给他吃卡拉霉素和雏胃健。8~11天,容易得呼吸道疾病,这时要给他吃孟“慢呼健”和“枣安能”提前预防。13~16天小鸡容易感染球虫,所以要吃预防球虫的药。18~21天容易得呼吸道疾病,容易咳嗽,要拿相应的药物先预防。

要是你的小鸡什么疫苗都没做,什么药都没吃还长到了一斤多,说明它的生命力还是很顽强的。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我来说几句,虽然不知道死亡原因,整体死亡现象还是比较少见,鸡病种类很多,再不能确诊的情况下很难确定病情。一个月左右死亡的鸡还在育雏期间,鸡体质弱,如果不能很好的管理确实会引起死亡,但也不至于灭群。

一,马利克

小鸡出壳必须要做的疫苗,一般孵化场都会做这个疫苗,就看是做的国产还是进口疫苗。建议温度(37.5)

二,开口药

小鸡回来就要用开口药恩诺沙星,

和加电解多维给鸡饮水,不要给鸡吃饲料。一天到一天半不给鸡吃都没事,这时候的小鸡主要吸收卵黄的营养。一到七天(37.5每两天降低一度)

三,新支二联疫苗,法氏囊

到了第七天就要进行疫苗接种(做疫苗后升温一度,在两天降低一度)

四,禽流感

到了第十八天就要做禽流感疫苗

(也是疫苗后升温一度,两天降低一度)

五,鸡痘,新城疫禽流感二联苗

二十八天做这两种疫苗,同时可预防安卡拉病毒(做疫苗后升温一度,两天降低一度,)如果达到了室外恒定温度就不用管了。

这样小鸡就不会出现问题,如果还是死亡的话,那就和饲料,环境,水,有关。再就要去小鸡的母体找原因了。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一斤左右的小鸡,差不多养2个月左右了,也就是说已经进入了育成期。一斤左右的鸡第一身羽毛已经丰满,而且体温调节能力也基本健全,对于外界的环境也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为什么会死亡,要看有没有其他的关联症状,比如说腹泻、排泄物的颜色会不会白色或者带血丝等;精神状态怎么样?吃料和饮水的有没有异常?因为题主没有过多的描述,笔者就按没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来进行分析。

1、育成期的鸡消化能力增强,采食量增加,所以机体容易过于肥胖,导致新陈代谢紊乱,发生猝死综合症。

解决方法:适当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但是要保持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供给。

2、在气温较高的季节,鸡舍通风不良,造成舍内温度过高,小鸡发生热应激造成的死亡。

解决方法:打开鸡舍门窗、或开启排风系统,或在鸡舍顶安装流水降温。

3、打雷的声音或者附近爆破的声音过大,又或者鸡舍的顶部盖着铁皮瓦,下大雨时雨水打在铁皮瓦上的声音过大等把鸡吓死。

解决方法:鸡场应该建在远离嘈杂环境的地方,保证鸡场、舍的安静,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

4、鸡场、舍的环境卫生差,鸡粪没有及时清理,在与氧气接触分解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而鸡场地面土壤的透气性不良、鸡舍通风又不好等,导致场舍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过高。

解决方法:加强卫生管理,及时定期清理鸡粪并消毒,适当降低养殖的密度。

在养鸡过程中,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鸡群的动态,做到第一时间了解病情、解决病情,不给恶疾留有蔓延的机会。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会出现死亡,有多种原因造成。与疫苗接种,育雏室是否管理好有很大的关系。

一、小鸡体内遗传的母体病毒复发

有部分小鸡在刚出生就携带母体遗传的病菌,在前期养殖环境好,疫苗完善的情况下,病菌会有效抑制。随着小鸡逐渐长大至1斤左右,育雏室内空气质量变差。此时携带的病菌开始繁殖生长,导致小鸡出现死亡现象。

二、声音应激造成的践踏死亡

小鸡对声音的应激反应是非常大的。儒生曾经在养殖期间的一个早晨捡出半斤多的小鸡50多只。后来询问了一个养殖鸡的前辈告诉我可能是由于晚上有响动。后来仔细一想,原因就出在那天晚上狗叫了一夜,没有想到小鸡在晚上听到声音会起堆。这就是养殖经验不足买的教训。

三、疫苗接种不到位

在很多养殖场做疫苗都使用饮水法,而很多疫苗需要专用的方法,比如滴鼻眼法或者针刺法。统一变为饮水法后,有些鸡没有饮用到疫苗水,导致没有接种成功。到了相应时间,疫苗要预防的疾病刚好就发病,没有接种成功的小鸡就会死亡。

四、育雏室的温度与湿度管理不到位

1斤左右的小鸡基本还没有脱温,都在育雏室内。温度的忽高忽低是造成鸡感冒,湿度太低容易让饲料灰与鸡的绒毛到处飞扬,引发呼吸道的疾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导致鸡的体质下降,有些鸡就在此过程中死亡。1斤左右的小鸡在育雏室温度在26~28度之间,湿度在65%左右最适合。

1斤左右小鸡的死亡原因除了以上4种造成的,还有可能当地发生鸡瘟被传染导致。养殖鸡其实考验的就是养殖户的细心程度与掌握的养殖技术。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感谢邀请回答!

我是小吴养鸡,从事土鸡养殖10年,具有真正的一线养殖经验和技术。谈谈自己的看法。

小鸡一斤左右发生的死亡主要原因有这样几个:

第一:压死

1斤左右的鸡基本已经完成脱温转群,这个阶段可能会因为温度、惊吓等原因造成压死。其主要特征在于:死亡没有时间限制,集中在晚上,死亡地点一般在圈舍的边角里。晚上注意光照、保温,注意保持圈舍周围的安静可以很好的预防。

第二:啄癖

小鸡在这个阶段转群后 ,很多养殖户开始换自配料,营养注意不好,搭配比例不好就容易导致鸡相互啄,甚至啄死。同时光线过强也会导致啄癖。所以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营养搭配,同时在饮水里可以加入维生素。在做圈舍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使用遮阳网遮挡阳光。

第三、疾病

1.球虫

球虫是这个阶段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拉带红色的粪便甚至血便,小肠肿胀有出血点,甚至盲肠充血且肿胀。

2.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是常见疾病。主要体现在鸡只消瘦、吃料不长、拉白色稀粪,鸡逐渐消瘦而死。

3.呼吸道疾病

病鸡主要体现在打喷嚏、咳嗽。

以上内容,是小吴养鸡经过和大量客户交流和实际养殖得出的数据,是真正的一线养殖数据。更多的土鸡养殖技术、销售方式,敬请关注本头条号,关注小编(wx:hchyjyz),常年提供整套养殖技术包括:场地建设、育雏管理、饲料配置、疫苗免疫、疾病防控以及解剖技术,甚至需要有销售方式的学习。本技术学习可以私信我,给你最切实际的养殖技术讲解获取更多解决方案,我们一起探讨养鸡那点事。每天都有新发现,因为我们专注、所以我们专业。

小鸡喂到一斤左右为什么就死了?

感谢你的邀请!

首先鸡雏来的第一天一定要给鸡群葡萄糖饮水,补充能量;

其次前10天主要是用磷杆清四代和胃康灵,对母体带来的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进行净化,腺肌胃炎的防治;

10天之后主要是大肠杆菌,呼吸道,肠炎,球虫和病毒了;

另外脱温鸡疫苗在7天,14天,21天一定要做哦;小鸡脱温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尤其是那些已经有30-60日龄,即将转入大圈饲养的小鸡,受到低温寒潮的影响,弄不好就会损失惨重。刚刚脱温的小鸡雏,由于羽毛还未长齐,抗寒能力不强,会容易导致下面的问题出现:

1、因为温度过低,小鸡特别容易感冒,进而可能会诱发支气管炎,甚至是法氏囊等疾病。

2、小鸡之间为了相互取暖,挤在一起,会导致踩踏致死致残。

3、有些养殖户为了保暖,采取关闭门窗,或者在圈内生火取暖。因为方法不当会引起氨气、煤气中毒,或二氧化碳浓度过大缺氧导致小鸡死亡。

4、为了御寒,鸡本身要消耗大量的热量去抵御严寒,会出现光吃料不长肉的现象(大鸡也如此)。

你不妨采取下面的这些对策,应对这些问题:

1、有条件的养殖户,除了建小鸡脱温室外,还可以另建一个保温室,面积在60——120平方米,也可以用一个保温条件好的大圈改造而成,墙体最好为砖砌,同时开好通风窗和散热窗。在鸡到了30-60日龄的时候,就转入保温室来饲养,直到完全适应外界温度时再转入成鸡圈饲养。

2、脱温小鸡即将转入成鸡圈饲养的时候,要随时注意天气预报,选择一个连续天气晴好,室外温度相对高的时候转圈,待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期后,鸡群一般就不会容易感冒了。

3、如果没有条件建保温室的,可以将小鸡转入保温条件好的圈饲养,圈的四周要采取临时的保温措施。因为空间越大,越难以保温,所以小鸡转入暂养的圈不要太大,待过一段时间再将小鸡搬入更大一点的圈饲养。

4、随时保持圈内干燥,别将饮水器放在鸡睡觉的地方,因为鸡趴在潮湿的地面更容易感冒。圈内的垫料要比平常厚一点,地面的寒气才不容易传上来。

5、除非鸡的密度过大外,一般白天最好开圈迟一点,早晨寒气重,鸡容易感冒。

6、如果非得在圈内采取二次加温的,要在保温的同时,随时注意不要引起一氧化碳、煤气等有毒气体的中毒。一旦有害气体浓度过大,要立即开窗开门换气,必要时还要用排风扇进行强制换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