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王室是怎么一步步走下衰弱,直至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很多人写的很详细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说一下三个时代!

自从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以后。周天子可以分为三个时代:

1.西周。西周时期,周天子把自己放在秦国的地盘(当时还没有秦国)。而把诸侯放在东边。这个时候周天子权利极大,是天下共主。也就是说,天下都听周天子的。原因很简单,我周天子地最多,人最多。而你们几百个诸侯(其实说是村长我觉得更合适)混在一起,不服分分钟收拾了!

2.东周(春秋)。

前781年,周幽王继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执政,朝政腐败激起国人怨恨;前779年,伐六济之戎失败;同时天灾频仍,周朝统治内外交困。幽王,宠爱褒姒,幽王废掉正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嬖宠美人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

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杀幽王于骊山之下,犬戎乘机掠走大量财宝。西周就此灭亡。宜臼靠诸侯的帮助,登上王位,翌年迁都洛邑,历史进入东周时期。

这段文字的关键是“迁都洛邑”。

根据这张图你就可以知道,因为被犬戎多次欺负打败,现在的西安附近已经守不住了。周王室迁都到了诸侯的领地中间。这就是最要命的,西周失去了土地。这土地给了谁呢?周天子给了秦国一个口头的爵位和口头的土地。谁知道秦国就凭借这点口头东西,在河西地区和犬戎展开了长期斗争。并且最终获得了土地!

这就是春秋的开局,由于周王室已经没有土地,但是有封爵和封地的权利。不听话,他把你的地封给别人,剥夺你的爵位。你就不会名正言顺,有好事者就会对你虎视眈眈。所以大国打出了“尊王攘夷,存亡继绝”。

“尊王”,是指齐桓公率领诸侯朝觐周王室,多次解王室危难;后来的霸主们也多次这么干!

“攘夷”,是指齐桓公急公好义,多次击退外族蛮夷对周王国诸侯的入侵;后来的霸主以打败北方白人政权和南方楚国政权为霸业基石!

“存亡”,是指齐桓公将被狄人毁灭的两个诸侯国——卫国和刑国在黄河南岸复国;后来的霸主常常复兴敌对国家周围的小国,建立卫星国家!

“继绝”,则是齐桓公主导,让近邻鲁国摆脱了庆父之乱,重获新生;后来的霸主以这个为借口干涉别国的内政!

这是的周天子还有一定的地位,因为诸侯国太多。但到了末期晋国,齐国,楚国,秦国已经把小国兼并的差不多了!

3.东周(战国)

最终,随着晋国的分裂,七个力量差不多的国家出现了。这时候世界朝着统一的潮流奔腾而去。大家再也不听周天子的话了!

随着秦国统一巴蜀,赵国统一北方中山等国,楚国吞并吴越,大家合力吞并宋,鲁,郑等小国。最终爆发统一大战。周王室悄悄的自我下野,消失在国家争霸中!

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谈秦说汉(170)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周王朝又是如何被灭亡的?

800年周王朝,历经“成康盛世”,从天下共主,号令诸侯,到自毁礼仪,王权旁落,还时常被诸侯欺侮,甚至割地求和,卑微而又坚强地生存了几百年。周天子为何会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又是如何被灭亡的呢?下面我们来理性地分析下。

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宫湦继位。周幽王出兵打败褒国,得到了美女褒姒,非常宠爱。三年后,褒姒为其生了一个儿子叫伯服。当时周幽王已立申侯之女为王后,并立王后之子宜臼为太子。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就废黜王后申侯之女与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其子伯服为太子,自此埋下了周王室动乱的种子

褒姒因故国被周王朝所灭,内心悲伤不爱笑,幽王千方百计想逗褒姒笑。京师的骊山上设有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犯就点燃狼烟。为博褒姒一笑,周幽王竟让人点燃了烽火,所有诸侯带兵赶到,不见敌寇,只见褒姒在那哈哈大笑,生气而归。

后来周幽王仍然用此方法,为褒姒多次点燃烽火,渐渐地失去了诸侯们的信用,诸侯们也就不再来了。同时,周幽王只顾自己取乐,把国政大事交给虢石父,而虢石父没有治国能力,只会阿谀奉承,又贪图财利,加上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让申侯很不爽。

于是,申侯联合西边的犬戎讨伐在丰邑的周幽王。周幽王这次真正点燃烽火报警征发诸侯的军队勤王,但诸侯都以为周幽王仍然是跟褒姒取乐而不前来。申侯把周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犬戎将丰邑洗劫一空,将周室所有财宝都拿走了

公元779年,申侯联合天下诸侯,共立幽王的前太子宜臼,也就是周平王,以保持周朝的祭祀。由于丰邑遭受战乱,同时又距离戎狄太近,周平王迁都到东面的雒邑,也就是洛阳。这时,周王室已开始衰败,无力主持正义,诸侯国开始恃强凌弱。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首先称霸。接着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楚庄王甚至陈兵周王都洛邑边境,派人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天下的话事权,已经从天下共主的周天子过渡到了不同时期的霸主手里了,而各诸侯们为了称霸天下而大打出手。

公元前525年,周景王死了,子丐与子朝争为夺王位而产生内战。但国都中的人拥立周景王的长子子猛为王,也就是周悼王。子朝率军杀死了悼王,晋国出兵打败子朝,而立子丐为王,也就是周敬王。但这时子朝已自立为王,敬王不能进入国都。

公元前521年,晋国联合天下诸侯打败子朝,将周敬王送进周王都,子朝做了臣子,诸侯一起给周王都重修了都城。后来,子朝再次作乱,周敬王又逃到了晋国,在晋定公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周王都,这时的周天子,已经是需要诸侯来保护了

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请求天子封为诸侯。当时周天子虽已经没有什么权力了,但春秋时期还没有诸侯敢吞并他国。周威烈王看晋国灭亡已即成事实,也就同意了,但这样却破坏了周礼,开启了诸侯吞并之风,宣告战国时期到来

公元前364年,秦献公称霸,多次出兵打败欺负周天子的韩、魏两国。公元前360年,周显王为讨好秦国,派人送去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公元前334年,再次送给秦国胙肉,但示弱已无济于事。从秦惠王开始,各诸侯纷纷自己称王了

公元前321年,周显王去世,周慎靓王即位。慎靓王在天子的位置上干了6年也逝世了,周郝王姬延即位,因不同意秦武王的举鼎比赛,被逐出周都。周王朝被拆分为西周、东周,各自为政。姬延改称西周君迁都于洛邑西,东周君据守姬杰巩邑

公元前256年,西周君姬延联合各诸侯攻打秦国,秦昭襄王出兵攻打西周。西周君逃奔到秦,叩首认罪,献上全部城邑36城,人口3万人,秦国接受其所献,放西周君回国。不久,西周君姬延逝世,周地的居民纷纷逃亡到东方,西周正式灭亡

公元前251年,东周君姬杰与诸侯策划攻打秦国,秦庄襄王派相国吕不韦率军讨伐,把他的全部国土并入秦的版图。但秦国也并不中断他的祀统,把阳人之地赐给周君,让他继续保持自己的祭祀。至此,东周正式宣告灭亡,周天子时代宣告终结

800年周王室,从周幽王自烽火戏诸侯开始衰落,到周郝王向秦国投降称臣,共历经了500多年。而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号令诸侯,也就不到300年.其后的500多年内,国内诸侯相互征伐,民不聊生,周天子自毁礼仪,随波逐流,最终被秦所灭亡

2020/9/25

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代,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历年最长的一个朝代。

这个朝代,又是古称“三代”的最后一个,被极力美化。

其实,“周天子”的地位,从一开始就不是很稳固。

周代的“统治”也并非很成功。

平王东迁,即公元前770年,标志着西周终结和东周开始。

从平王元年,周王室已经不再具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和能力。

也就是说,从东周开始,“周天子”的地位,只剩下了象征意义,完全谈不上是什么“天下共主”了。

西周,暂就算是从前1046年开始,到前771年,这275年,过得也并不顺畅。

武王打败了商纣后,三年就去世了。

周公摄政,发生“三监之乱”。又用了三年时间,才平息了叛乱。

成王、康王两代,号称生平,其实只有四十余年。

之后,周昭王南征荆楚,死于汉水,西周又遭遇了一次严重挫折。

昭王的儿子穆王,雄心勃勃意欲开疆扩土,结果上,却空耗了周王室实力。

西周中期几代“天子”,勉强可以守成,再也无力扩张。

这一时期,不仅西周内部矛盾愈加激化,外族入侵逐渐平凡,东南夷族、北方玁狁都对西周构成了严重威胁。

及至西周晚期,周厉王严酷压制国人,结果被赶走,由周、召二公“共和”行政。

厉王之子宣王即位,竭力振兴,但只能勉强维持。

周幽王时,穷奢极欲,统治腐败,社会动荡,加上犬戎入侵。

西周就彻底完了。

东周不用去说,以上就是西周的275年“惨淡”历程——历代“周天子”,没过上几天幸福祥和、天下共仰的好日子。

西周,“接手”了商代的“天下”,疆域更加广大。

李零教授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

周武王胜殷,马上分封了五十五个姬姓之国和十六个外戚诸侯。

这就是《左传》说的“封建亲戚,以屏宗周”。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政治结构,是西周政治上层建筑的主体。

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又对参与叛乱的一些诸侯进行了一番迁徙,调整了诸侯国的“配置”。

同时,周公开始建立一整套体现和维护宗法制度的“礼乐”制度。

在经济上,西周实行的是与宗法制度相适应的“井田制”。

西周的诸侯国,不是独立的政权,二是“周天子”和周王室的“代理”机构。

这种看似从政治上、精神上、经济上紧密咬合、融为一体的统治制度,其实存在着巨大的缺憾。

第一,西周,以血缘为纽带;以“礼乐”为手段,这样的政治“粘合力”“凝聚力”很弱。

第二,西周王室没有足够强大的“常备军”,也没有对诸侯进行严格考核、制约的手段。

第三,中央是王畿、周边是诸侯,在外面是方国的“行政”设置,无力对抗和抵抗外部少数民族的入侵。

第四,最关键的是,宗法世袭制度和井田制,极大压制了国民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创造力和进取心,极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一方面,西周贵族内部矛盾重重,越演越烈,却找不出好的方法解决;另一方面,底层民众怨声载道、反抗日甚。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侵扰逐渐频繁,内外交困,西周王朝的大厦,必然危如累卵、摇摇欲坠。终于在前771年“忽喇喇大厦倾”了。

中国近3000年来,有过三次大的气候变化——西周时期、魏晋时期和宋元时期。

这三个气候变化阶段,都导致了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生活无以为继,加紧向东向南的迁徙和侵袭。

这是西周加速衰败的重要外部因素。

进入东周之后,长期被压抑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以及诸侯谋求扩大权限的企图交织在一起,于是,先有“春秋五霸”;后有“战国七雄”。

《战国策》描述当时的局面是“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这种政治局面的背后,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是“统一——分裂——再统一”这样的中国历史大潮流的具体展现。

最终,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秦汉帝国”的新时代。

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国原本是商朝的诸侯国,周文王时周国开始逐渐强大。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掉啇朝,建立周朝。历史上把周朝分西、东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771年是西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年是东周。周朝的衰弱是从东周开始。西周灭亡是由于周幽王废嫡立爱所引起。下面我列一下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原因。

地盘缩水:

西周是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国力的制约难以撑控那么多的地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将土地和人民封给王族、功臣和贵族。一开始封了七十一国,王族占了五十三。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统称为诸侯,也就是说封邦建国。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当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实际撑控的地盘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礼也有讲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盘外,周天子拥有的军队也是多过诸侯的。所以说西周的力量是凌驾于诸侯之上的。《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也就是说周天子有军队七万五千人、大国三万七千人、次国两万五千人、小国一万两千五百人。

西周一开始直接撑控的地盘是宗周(以镐京为中心,即后来的秦国关中。)成周(以洛阳为中心,即原来商朝的统治地盘中心)所以西周的军事国力都是凌架在诸侯国之上的,何况当时三分二的诸侯国都是周王室。所以说周王室的地盘是最大的,而封国的地盘是很小的。 西周建立一开始分封了七十一国,之后无论是还是不断的分封、赏赐。必竟土地是有限的,这时西东周实际撑控土地将越来越少。 举几个例子据史记:

以河内地与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

乃封其少子於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到了春秋时至少有一百七十多个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两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来越少,自然人口军队也越来越少。公元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周朝还剩下成周之地。成周之地也有六百里,就地盘来讲也是个大国。但是在不断分封下,只能是越来越小。秦国灭周时,其地盘人口却只有三万而已。

诸侯向外扩张:

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土地越来越小,诸侯的地盘反而越来越大。地盘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实力就越来越强。一些诸侯实力在西周时就在不断扩大地盘,所以诸侯越来越强。在周天子丢失了宗周之地就更不如诸侯。西周时诸侯主要是通过征伐夷和周子天授权征伐,两种扩充实力。 华夏文明向四周扩张 。西周时分封制目的就是让他们拱卫周天子。当时东边有东夷、淮夷、越即山东、徐州、江苏、安徽等一带。齐国、鲁国、吴国、越国、楚国就是向这些地方扩张。南边有南蛮,即今湖南、湖北一带。楚国向这些地方扩张。所以楚国一直给中原诸国称为荆蛮、楚蛮。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东北一带,赵国燕国向这些地方扩张。让赵国灭掉的中国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边有西戎,即今天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义渠国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为诸夷跟周朝是有冲突和利益相争,周朝也是靠着周围的诸侯国挡住他们。诸侯国在跟诸夷征战中逐渐走向强大。

西周姜太公封为侯建国齐,地不过百里。还没到齐地,东夷就准备阻止姜太公就国。史记: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周成王时淮夷经常入侵,于是让齐国去讨伐。齐国通过征伐淮夷,地盘大大增加,成为大国。史记:淮夷畔周......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齐桓公时打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诸候中谁受到诸夷进攻,齐国都会去救。如燕国受到山戎进攻,卫国受到狄人进攻。史记: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

楚国一开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过五十里。史记: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楚国在西周时就敢称王,还把几个儿子都封王。后来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号。楚国跟蛮夷相争,从开始有爵位后一百多年从地五十里变成地千里。史记: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当时周天屋给楚国下命令好好看着南方。楚国在南方扩展地盘,成为地方千里的大国。史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华夏文明从四周扩张,秦、赵、燕等国都是如此。例如山东以前是东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经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西周当时直接控制宗周,成周两块经济好人口众多的地方。诸候有义务向周天子进贡、定时朝见述职、随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诸候没有完成他的义务,那周天子就会问罪。《墨子》: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就是说诸候一次不来朝见就削爵,两次不来朝见就削减诸候的地盘,三次不来朝见就会派六师军队去打。六师军队驻扎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论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就是问罪征伐诸侯只有天子才有这样的权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备犬戎。所以有时候这些事就会让其他诸候替自己办。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儿子)就给了齐国姜太公这样的权限。史记: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四百年后齐国伐楚,楚国讲为啥来打我。齐国回道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权力。你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就是有罪。史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就是说我们征伐有罪的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国打别的国家,别的国家讲:吾无罪。楚国回答:吾蛮夷。史记: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诸侯征伐兼并:

自周平王东迁后东周衰弱,周天子已经不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强大诸侯的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还不敢反对,但诸侯明面上还是给周天子一点面子。论语: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只有周天子有征伐问罪的权力。谁也不敢打破这个规则。周王室衰弱时,征伐的权力在诸候那里。所以齐晋等强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征伐他国。本来像一些诸候不朝见、不进贡、擅自征伐他国等,应该是周天子派六师征讨或者召集诸候问罪讨伐。现在变成了齐晋等大国替周天子干了。例如召陵之盟,齐国召集了八个诸候国攻打蔡国和楚国。理由是楚国没有向周天子进贡,楚国服弱表示会进贡。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个诸侯国,到了战国初期只有二十多个诸侯国。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西周灭亡,而东周又衰弱根本镇不住诸侯。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就是说因为东周的衰弱管不住诸侯,强大的诸侯开始兼并弱小的诸侯。齐、楚、秦、晋开始强大起来。

诸侯纷纷起来争霸抢地盘。最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有多种说法)还有很多国家都起来争霸。吞灭小国找一些过的去的理由师出有名就行,去讨伐他国而兼并。例如齐国灭郯国。理由:当年本公路过你们那里,你们没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后面理由也懒得找了。 这时诸候表面上还把周天子当回事,有的则是不当会事。 一些大国会盟讨伐其他国家还会表面上征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时还请周天子到场。其实就是逼迫周天子来。只有周天子才有征召诸侯的权力。现在齐晋等国做了,再者诸候也没有征召周天子的权力。所以史书给天子遮丑就讲天子到会盟的地方巡视。到了春秋末随着诸候实力越来越强大,已经连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战国时齐、魏、秦、赵、燕、韩等相继称王、相王。称王是自称,如当年的楚国,但没有人认的。相王是互相承认的。这时就连最后的遮羞布都没有了。因为只有天子才能称王,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齐秦并强时还搞出东西二帝。 所以在春秋初期齐、郑、晋、秦、楚等国家的实力已经在东周之上。

东周不思进取:

东周丢失千里宗周之地,剩下的成周之地也有六百里。周平王东迁后并没有知耻后勇收复失地,反而封给秦襄公。因为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护驾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给他。其实就是空头支票,因为那些地方都让犬戎占着。史记: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说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给秦襄公了,但让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国数代百年时间几乎都在跟犬戎打。秦襄公还是积极征讨犬戎,进攻到岐山让犬戎杀死。秦国用了二十年在秦文公时终于把地盘东扩到了岐山。史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秦宁公率军攻打盘居在关中中部的犬戎所建立的亳国,毫王战败逃往戎地。史记: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即长安一带,这时距离秦成为诸侯已经五十七年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东周连给周平王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还是向鲁国请求资助。继位的周桓王更惨,因为没钱下葬拖了七年。都已经穷成那样了,还死要面子。

周桓王时跟郑国发生繻葛之战,给郑人一箭射中肩膀。周天子的威严不复存在。 春秋争霸时各国为了更好的在争霸中取得优势,纷纷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以制度、经济、军事等,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例如齐国管仲、楚国孙叔敖、秦国百里溪等。战国时各国变法,其变法内容很多是跟春秋时各国改革有相同之处,只是进一步深化。比如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之一,以劳受禄、受禄不过其功、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战国时魏国李克变法其中就有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国变法的军功制类似。魏国李克的平籴法,就是为了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这一政策历朝历代都贯彻。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准的政策,即平衡粮价。

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周王室的衰微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大背景:

公元前771年,周天子姬宫湦昏庸无能,“废长立幼”,朝野震动,其岳父申后,不满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同时被废,勾结犬戎,愤而起兵叛乱。申侯勾结犬戎,里应外合,犬戎大军攻入都城镐京,在骊山脚下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各路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因将都城东迁到洛邑,史书称之为“东周”。

平王东迁后,王室实力大减,王室辖地大为缩小。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济情况极为糟糕,甚至王室的日常开支也成为问题,经常低声下气求助于各方诸侯。相反,地方各诸侯国势力日益崛起,势力不断坐大。一些“地方实力派”开始挑战“中央”的权威,公然叫板周天子的“唯我独尊”的政治地位。周天子越来越徒有虚名,实力越来越微,根本无法行施“号令天下”的“王权”,周王室日渐衰微,最终出现了“政由方伯(诸侯)”的最终政治格局。

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的几个典型事例:

事例一:【箭射周天子姬林】——一箭射掉了周天子至高无上的尊严

俗话说:“虎死威尚在”!当时,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姬林一心想恢复周天子对天下的统治地位,极力打压当时的近畿强国郑国,这引起诸侯国郑国国君寤生(郑庄公)的强烈不满。一来二去,内部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周桓王“御驾亲征”,郑庄公“兵来将挡”,在繻葛这个地方进行了一场大决战。大战中,郑庄公的部下,一个叫祝聃的“愣头青”,瞄准周桓王,一箭就射中了其左肩。繻葛一战,以周天子的失败而告终。天子讨伐诸侯,反被诸侯射伤,虽然伤的不重,可终归还是忍气吞声地撤兵了,这使周天子的威风一落千丈,从此以后,周王室也再也没有能力对诸侯进行征讨了。繻葛之战的一箭,不仅射伤了周天子,更射散了周天子的威严,射散了人心,同时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历史序幕。

事例二:【鲁桓公姬允自立为君】——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公元前712年,鲁国公子允谋杀其庶兄鲁隐公,自立为君,史称鲁桓公。也可能鲁桓公没脸到洛邑,就没向周天子桓王请求册封。按周王室“规章制度”:诸侯去世,其儿子在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可是,鲁桓公在位期间始终没那样做,根本就没打算去洛邑。鲁桓公的所作所为,看似是“玩个性”,其实“严重地”破坏了周王朝的“宗法制”,开了一个“坏头”,带坏了一批诸侯,一些诸侯开始蔑视周朝制度,我行我素,父死继位后给周天子连一个招呼都不打。从此,诸侯由周天子册封的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事例三:【楚国国君熊通称王】——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

公元前704年,楚国发生了一件令周天子“生闷气”,却让各诸侯国目瞪口呆的大事:楚国国君熊通打败随国后,逼随国国君在周天子(周桓王)面前说个情,下个“命令”(那时还没“圣旨”一说)让楚国称王。事关“天子尊严”,周桓王死活不同意。熊通可不“熊”,于是人家就自立为“王”(后称楚武王)。楚武王熊通是第一个打破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其“自立为王”的举动可谓是“石破天惊”。其实,在公元前913年前后,楚国就曾经称王,后来因为畏惧周天子去掉王号。可此时的熊通“仗势欺天子”,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各诸侯国“发了一会呆”,还是“各忙各的去了”。

再后来,“称王称霸”的国君是越来越多。随着“春秋五霸”、“三国分晋”、“战国七雄”的历史不断上演,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到最后,连个“联合国”的秘书长都不如。

后记:

公元前256年,周王朝最后一位天子姬延,不顾年老体衰,奔走于周,秦,梁等地进行“战争调解”,可“劳而无功”,经不起劳苦,一月后病死。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周赧王的“薨”,标志着周王朝的彻底终结。周赧王死后七年,不起眼的“东周国”被秦国随手灭掉。

周天子是如何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的?

周王室的“衰落三部曲”:

第一部:烽火戏诸侯,犬戎灭西周;

首先说个题外话,“烽火戏诸侯”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西周时期尚没有出现烽火台。事实上,西周的灭亡是由宫廷斗争引起的。西周的亡国君周幽王生性贪婪好色,不问朝政,任用奸佞,致使西周快速衰落。

而更致命的是,在那个以周礼来维持秩序的时代,身为天下共主的周幽王不但没有以身作则,维护周礼,反而带头破坏规矩。他专宠褒姒,甚至为了她而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

周幽王此举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并且彻底激怒了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申侯便联合缯国和犬戎,起兵攻打周实,在骊山下将周幽王击杀,至此西周灭亡。之后,姬宜臼在申、鲁、许等诸侯国的拥立下继位,是为周平王。至此,历史的齿轮转动到春秋战国(东周)时代。

第二部:郑庄射周桓,天子失威信;

犬戎之乱让周平王不得不放弃富庶的关中,东迁至洛邑,使周室的势力一落千丈,开始逐渐失去对天下诸侯的控制。

《史记》中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不过,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实际上,在春秋初年,周室的地盘还是比一般的诸侯要大。因此,那时周天子还具备一定的威信,周边也有几个小诸侯跟着自己混。然后没过多久,到了周桓王时期,周室旁边的诸侯郑国崛起,成为中原“小霸”,并且一再与周天子发生矛盾,于是便引发周室与郑国之间的繻葛之战。

此战,周天子带上陈、蔡、卫几个跟着自己混的小诸侯,组团教训气焰嚣张的郑国,结果反而被郑庄公击败。混战中,周桓王还被郑国的将军祝聃射伤了肩膀,仓惶指挥败军撤退。经此一战,周天子威信尽失,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增大。

第三部:东西周分治,天子失土地;

虽然自繻葛之战被小霸郑国打败后,周天子于天下诸侯而言,就没什么威信可言。但好歹周室手上还有点地盘,像齐桓公这样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诸侯霸主,还能赏点城池犒赏一下,在诸侯间刷刷存在感。

然而,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能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扩展自己的地盘,壮大自己的势力,但周天子剩下的那点地盘去只能越分越少。不光那些跑来献“殷勤”的诸侯要封赏,就是周室内部也闹分家。

周考王时期,封其弟揭于河南,以延续周公的官职,是为西周桓公。后来,西周惠公又封少子班于巩以奉王,是为东周惠公。至此,西周国和东周国正式分治,史称“东西周分治”。而这已经是周朝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分封,因为这次分封之后,周天子的土地便分封完毕,此后只能寄居在自己的所封的西周国内。

经历这“衰落三部曲”,周天子连半点实力都不复存在,“天下共主”这个地位只是名义上存在而已。直到战国后期,面对强秦的不断东进,群龙无首的东方六国才想到将行将就木的周室再搬出来,打着周天子的旗号抗秦。

不过,当时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之势已定,而周赧王不惜“债台高筑”,也要将自己绑到东方六国的战车上,其结果反而是加速了周朝的灭亡。

公元前256年,秦国攻打西周,赧王听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万户降秦。公元前249年,东周君欲趁秦连丧昭襄、孝文二王,国中不稳之际,再次合纵伐秦。秦庄襄王以吕不韦为大将,起兵十万,灭东周国、执东周君而归。至此,历时八百载的周朝彻底灭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