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如果你不是专门找茬,而是真的提问的话!作为数学教师,我就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数学题填写单位时要注意两个东西:画图和常用性!
1.画图。在1—2年级提出“一只铅笔8()”的时候。与之相伴的应该是一只如下面的图片简笔画。这样的铅笔价格通常就是8角钱左右。你说的自动铅笔等等,出现的图片绝对不是这样的。你自己都已经进行了区分,那些价格高的就是自动铅笔,多彩铅笔,打印铅笔……这些与标准铅笔是不一样的。
2.常用性!
其实这种题目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常用性。意思是:你只能考虑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种。而特例不算。这题中铅笔的价格,就是指最常见的铅笔价格,而不是是指特种铅笔。例如:一只铅笔长度为15()。答案是厘米。但有位同学答案是分米。我说错了!他去找到铅笔厂的介绍书和门口图片。那儿就有一只2—3米高的巨型铅笔。我告诉他,这不是生活中常见的,只算特例!
所以做填写单位的题目首先要看清楚图片,没有图片的要根据生活实际,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作为参照物!这才是这种答案的正确结果。其他的都属于“钻牛角尖”,是错误的!
对于楼下一群数字头条作者,个个都是上贵族学校的高端人事。我表示:你高兴就好!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超姐观点】我觉得这道题出的不严谨,首先可以肯定老师是没有错的。“一支铅笔✏️”出题人应该注明是什么铅笔,因为铅笔的种类繁多价格也不相同,确实有很贵的铅笔,还有超过8元的。
孩子填错计价单位应该有两种可能:
1.孩子确实买过这个价位的铅笔,也许孩子的家庭环境好一直用的都是贵的铅笔,所以他的计价单位填错是情有可原的。
2.孩子缺乏生活常识的实践的锻炼,这类题一般是刚入学一年级的题,孩子生活用品都是家长帮忙买,孩子对钱和计价单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记得我儿子上一年级时,数学题问一个西瓜重10(克、千克、公斤)选择题,我家儿子直接填“克”,西瓜虽然他爱吃但买时没教过他认识计量单位。于是没事我就带他到超市看商品的价签,买东西时刻意让他跟着听东西是怎么卖的,孩子学的都快,跟几次就明白了,知道什么东西用什么计量单位。
孩子就是白纸一张,全靠家长涂鸦,平时家长注意提高对孩子的代培,加强孩子对生活实践的学习,这类生活常识的题就不会错。一年级是孩子打基础的时候,家长多用心,随着孩子心智的发育这些常识类的题慢慢就迎刃而解。
@普罗旺斯超姐谢谢您的关注支持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这个现象,我个人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说。
第一个是从试题角度说起。首先,我看到的试题表述是有纰漏的。一直铅笔范围很广,可以涉及多个层面的铅笔。就以一支绘画铅笔而言,就从几角到几十元不等。更何况还有其他专业用笔。故此,可以在铅笔这个名词之前,加个定语,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就可以成为8角钱:比如一只什么类型的铅笔。其次,在学生答题角度也有不足。我以为一个小学生,即便是家长给买过几十元一直的铅笔,但我想也毕竟是个例,不会是他使用的铅笔都在几十元。所以,在答题时应该考虑普遍性。(当然,这同样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加以强调。)
第二,抛开试题的标准答案,学生这样的回答可以理解。就如问题当中说到的,孩子买过十几元的铅笔,那就意味着这个现象的存在。既然存在,那孩子的答案就不能视其为错。否则会阻碍孩子对事物多样性的认知和理解。这样,肯定不是我们教育的初衷。
由此,我个人以为:既然有标准答案,肯定就有按照标准答案答题的。那么,作为教师,是否可以人为的改正标准答案的范围?同时在讲解卷面时,对这样的非标准答案单独讲解?这样,既可以肯定标准答案,又认可了非标准答案。无形中激励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多样性,诠释了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过度。
最后,既然是考试还是希望出题单位可以对试题加以完善,更委妥当。
个人观点,不足尚存。如可以给予帮助,关注我,可以解决您一些教育问题。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对于这个提问我想谈一个关于面对考试如何与出题者达成默契的问题。这道试题如果单从一般常识回答那么8角8元都不算错。但是他又是有标准答案的。显然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角的用法。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教师是否把自己的教学目的明确的传达给了学生,学生又是否理解了当下考试的出题思路。如果两方都达成了一种默契,那么这次教学就是成功的,如果像提问中这样,两方没有达成默契,学生没有进入到教师描述的情境当中,而完全还是以自己的常用习惯来解决问题,那么两者就会出现偏差。这种事情在学校你完全可以去归咎于教师的问题,而且也没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但是我认为,这种如何与出题者达成默契,领会出题者思路与意图的经验是要贯穿我们人生始终的。如果从小就养成了不与任何人达成默契,完全以自我的想法为中心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就会遇到很多困扰。在学习中很多考试,尤其是一些主观题都存在一个主导思路的问题,你摸对了那么答题就会事半功倍,无往不利,如果过分的天马行空,不断猎奇,那只能听天由命。在工作中领导向你布置工作,不会把每一个细节都说到,如果你不能领会领导的真实意图与思路,那么工作的结果肯定不能令领导满意,再加上平时习惯了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强词夺理一通,那只能让自己今后升迁受阻。不是有句俗话说“办事儿不由东,累死也无功”就是这个意思。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如果你永远不能了解别人真实的想法是什么,那么,别人说前门楼子,你说胯骨轴子,你肯定永远融不进任何一个圈子。所以我觉得能够第一时间进入到出题者的情境当中,了解出题者的思路与意图,做出应对,不仅是学习中,更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大技能,锻炼这样的能力并非是向谁献媚,而是让自己少走弯路提升效率,直击要点,事半功倍。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一支铅笔8( )”。有一道小学二年级的考题,要求填写合适的人民币单位。一名小朋友填上“元”,被老师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角”。小朋友觉得被判错很冤枉,因为妈妈不久前就给他买过10元一支的铅笔。(4月15日人民日报)
针对这一问题讨论,《人民日报》的文章标题是:
其评议角度还重在“考题答案”上。
也有网友以此发文,标题为:
其文章深度显然已上升到“教师不合格”和“时代思维”层面。
“三味”的意思是:对待教育问题,我们不适合简单评判其“非对即错”,更不可以误入两个极端。真正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从具体情况看具体问题。
在“三味”看来,该老师将“一支铅笔(8)角”视为“标准答案”也没错,而网友视该老师的评判为“不合格”或缺乏“时代思维”也存在极端思想。
换句话说:在无视具体情况下所主张的“开放性答案”,本身就已跌入“标准答案”的陷阱。
下面,“三味”结合实际,谈两点看法:
一、开放性答案也应尊重知识的学科性和常识性。比如,数学科知识不同于文科类知识,通常以其严谨性为主要特点,最终答案,大多具有唯一性,即标准性。
同时,所有知识既源于生活又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其答案是开放性还是标性性,都应尊重生活实际。例如:
一支铅笔8分,已不符合实际,同样,一支铅笔8元,对于一个小二学生而言,也不常见。如果说一支铅笔长8厘米,符合实际,而说8米,显然不切实际。这样的“开放性”又怎叫教育的时代思维呢?
二、长期以来的“标准答案”确实扼杀了孩子不少的创造性。“三味”教了几十年的初中政治,对这个问题深有体会:
作为政治学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问题的判断、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极具开放性。但不少老师在评判学生答卷时,往往将“参考答案”当作“标准答案”。不客气地说,一次中考,仅政治一科,一个考生就有可能被个别阅卷老师因“标准答案”而压低5至10分。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一支铅笔8角钱”是标准答案,学生回答“8元”被教师判为错,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们的想像力。比如说一支铅笔()钱,本身就是开放题,只要学生能理解买铅笔是要花钱的,至于花多少钱?要根据市场行情和铅笔的质量,如果学生答7角钱那根据标准答案也应该判不对吧,虽然现在有标准答案,老师批改作业比较方便省事了,但是我认为不太合适,即使是数学题,一般来说答案好像是维一的,但解题方法步骤与标准答案不一样,那是否也算错呢?不明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