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我不认为是赵国恢复了,而是赵国找到了适合作战的地形。

赵国擅长骑兵作战。在长平之战时,赵国选择了最无法发挥其专长的地形,山地战。所以失败不可避免。但赵国这时还是有燕国的防御军团,长城防御军团没有动用。还是有一定的实力的!

燕赵交战的地区是平原地区,是最符合赵国骑兵战斗的。

燕国本身就是战五渣,去了人和。

却在赵国主场作战,失去了地利。

最后赵国被秦国所败,其他大国兔死狐悲,都不想在削弱赵国,燕国还失去了天时。

不败说不过去。

可惜😭让赵国修养生息20年,未必不能再和秦国交手。而燕赵大战,对赵国来说,真的是伤筋动骨了。人口再也无法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地步。

这也是中原诸国取死之道。也是秦国成功之道。

秦国每次失败后,都可以回到函谷关,休养生息。而其他国家不行。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首先要说明的是,赵国并不是恢复的快,九年是恢复不了五年战争的创伤。公元前257年,邯郸保卫战后的赵国已是千疮百孔,处于风雨飘摇中。

最可怕的是青壮劳动力锐减,这就带来了可怕的问题:军队、徭役、耕地这些男人干的活没有多少人了,国家将进入一个漫长的艰难时机。折损的50万人至少占赵国青年的2/3。

燕王喜也是听信栗腹之言,才对赵国有所企图,认为趁机可以吞并赵国。于是,出兵两路,一路攻代地,一路鄗邑,投入兵力60万,战车2000乘,想要以人海战术取胜。如果是一般的君王,也会做着相同的事情。

结果,赵国出动两大名将,25万大军,老将廉颇在鄗邑击败栗腹军,新锐将领乐乘在代邑击败卿秦军,燕王喜则带着偏师逃回国都,被廉颇追了五百里,兵临城下。最后,亲赵派的将渠出来议和,两家从此从睦邻变成了死敌,后面的合纵燕国不再参加,不久燕国就倒向了秦国。

这里其实有1个问题,让大家很困惑:赵国正规军50万人已经在长平、邯郸之战中折损殆尽,最多剩下不到10万残兵。为何这支赵军总有完整的编制,而且战斗力十分强大?

个人认为,这支赵军是代地的边防军,也是赵武灵王开辟内蒙草原遗留下来的力量,它的主要职责就是防御匈奴、东胡等部落的攻击。九年的时间,当年赵国未成年人都已长大,十四五岁就可以入伍,青壮劳力也能有所恢复。

我觉得赵军取胜有以下四大优势:

一、完整编制的军团

赵国虽然主力部队尽丧长平,但北方第二大军事基地代郡还有第二军团,这支部队估计在20万左右,即使长平、邯郸之战,赵王没有调动过,因为它是赵国北方第一防线,主要防备匈奴人,战斗力强悍,远胜赵军一般部队。

同时,还有一支1.3万的灵武铁骑,这是战国时代最强的骑兵部队。可惜,当年没有派往长平战场,否则也不会被白起的骑兵部队分割。这些完整的军团编制,远非城卫军可比。最可怕的是,这支部队同时也驻扎在燕赵边境,随时可以长驱直入。

而燕国的军团如何?曾在齐地耀武扬威了五年。公元前279年,被齐国田单赶回了燕国,折损甚多。三十年后,燕国也恢复了原来的编制。

燕国军团也并不完全是弱鸡,还有一支由胡人组成的辽东坚兵,由当年上将军乐毅亲自训练而成,成为了南下攻齐的急先锋。大家印象里的燕国是十分弱小的、存在感十分低的,但并不代表着燕国人差。燕赵多壮士,可不单单是赵国,苦寒之地与膏腴之地的人打起仗来谁更可怕呢?

二、通晓军事的将帅

长平之战,并没有让赵国名将们陨落,老将廉颇在这一时期挑起大梁,焕发军旅生涯的第二春。在鄗代之战,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击败了燕国60万大军,俘虏了燕国一众大将,长驱燕国五百余里,一直打到燕国都城下,逼燕王议和,割让五座城池。廉颇也因为这场战争,成为了赵相。

庞暖是赵国继廉颇之后的主将,曾担任过五国上将军,也是战国最后的纵横家。他是赵武灵王时期的老人,论资历在赵国空前绝后了。公元前242年,赵国换帅,廉颇奔楚。燕王喜又不长记性,认为廉颇一走,赵国边防无人。派出了老将剧辛再率燕军进行第二轮攻赵。这位剧辛和庞暖都曾是赵武灵王时期的同僚,剧辛自认为庞暖不足为虑,结果兵败被杀,再次葬送燕国2万军队。

新生代将帅李牧也在边关历练,公元前244年歼灭匈奴十万大军,解决了边患问题。三年后,进行了反击攻燕,夺得燕国两座城池。

对比燕国的将领,拿出栗腹、卿秦、乐间、剧辛等人。

首先说明,栗腹不是一个无能的人,他只是遇上了比他更强的廉颇。栗腹当时是燕国丞相,曾经打败过胡人,开辟千里疆土,应当是一位有作为的人。他与廉颇作战,并没有那么不堪,因为军中燕人降赵,泄露了军计划,被廉颇伏击,兵败被杀。

卿秦是燕国攻代的主将,遇上了赵国名将乐乘,本来代地就是赵国的军事重地,又是主场作战,结果卿秦兵败被俘。剧幸曾是赵武灵王手下,与庞暖是同僚。结果,不知三十年河东河西,骄傲轻敌,被老对手干掉了。乐间是乐毅的儿子,见大事不好,立马逃到赵国去,毕竟乐毅在赵国还有根基。

三、同仇敌忾的士气

赵国人本来就是强悍的存在,尤其是燕赵多壮士。在不富裕的土地上求存,其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军事素质远非燕国可比。连年战争,四面受敌,国家早已成为一部战争机器。

燕国偏安一隅,仅仅主导过一场举世伐齐,结果还是狼狈地逃回了家。过了三十年的和平生活,燕国的军队很少见过血,上过战场,战斗力低下,军队管理松懈,都是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自己人多势众,甚至瞧不上对方。

赵国人经历过长平、邯郸的五年战争,身心创伤,对于侵略祖国的人绝不手软,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才能将士气发挥到最大化,让燕国60万大军毁灭。我相信,廉颇在开动员大会时一定提及当年的惨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赵国人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四、燕王喜送来的人头

燕王喜不能完全说是个昏庸之辈,即位的时间不长,估计也就是个血气方刚的小年青,谁没有一个开疆拓土的春秋大梦?况且他的祖上燕昭王也是赫赫有名,威震诸侯的存在,对于他来说复兴祖上的荣光是首要责任。

他也是误信了栗腹、剧辛错误的情报,两次做了傻事。再加上不懂军事,不懂情理,不听大臣劝谏,瞎乱指挥,被廉颇打得落花流水。事后,立马给乐间写了信,真诚地坦白自己的过错,希望能够重新回到朝堂辅佐自己。可见,燕王喜当时并不是一个昏君。

燕王喜也不是无脑之人,他也有着自己的筹划。首先,燕国有底气发兵攻赵。这是为何?因为燕国跨越燕山南北,方圆2000余里。有肥沃的土地,渤海的盐利,富饶的物产,发达的工业,人丁的兴旺。这些都是比赵国优胜的,同时用人海战术也能够抵消到两国士兵的差距。但他没有足够的人才,正确的战略支持,结果事与愿违,功败垂成。

关于燕国到底发动多少兵马,《战国策》真实性有待商榷,可能夸大其词。以《史记》记载,出动两路大军,战车两千乘。以乘为作战单位,编制一乘是75人,2000乘的车兵就有15万了,这还不包括其他兵种。燕王喜自己说要以五倍兵力攻秦,而赵国以保守估计也得有10余万大军,可实际计算两者口径不一。

有一点肯定的是,燕军的兵力绝对远胜于赵,否则燕王喜也不敢主动搞事情。这场战争,将燕赵两国百年的友好关系葬送,从此双方结成了死敌。虽然在秦兼并战争时,燕代有联军战秦于易水河,但面和心不齐终究是亡羊不补牢,为时已晚。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燕王姬喜也跳出来凑热闹

前251年,燕国国君姬喜派使臣栗腹晋见赵孝成王赵丹,献上十二万两黄金,与赵国结为兄弟国家。栗腹返回燕国后,向姬喜汇报说,赵国的壮年男子都死在长平之战中了,他们的孤儿还都没有长大成人,可以去进攻赵国。姬喜问昌国君乐闲(乐毅的儿子)的意见。

乐闲说,赵国是四战之地,四面八方都有强敌,所以国内百姓都是战士,拉起一票人马就能打仗,咱不能去攻伐。

姬喜说,我们五个人打赵国一个人还不行吗?

乐闲说,那也不行。

姬喜大怒道,你丫闭嘴!其他臣僚都支持姬喜,认为可以攻赵。于是,姬喜调动两千辆战车,兵分两路,一路由栗腹率领,进攻鄗城(河北省柏乡县北),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郡(河北省蔚县)。大臣将渠说,咱刚和赵国拜了把兄弟,并用十二万两黄金给赵王祝福,现在使臣刚回来就发兵进攻人家,这么不信不义,怎么能取得胜利?

衣赐履说:将渠人品不错,不过水平不行。无法取得胜利与讲不讲信义有毛关系?人家秦国十仗能胜九仗,凭的是讲信义?人家凭的是实力、战斗力!说明白燕国的脓包军队打不过赵军不就行了嘛,何必绕来绕去,搞得姬喜还以为自己人五人六呢。呵呵

姬喜不听劝阻,并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跟在大军后面出发。将渠情急之下拉住姬喜腰间结系印纽的丝带,姬喜一脚把他踢开。将渠哭泣着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大王您啊!

燕军抵达宋子(河北省赵县),赵国廉颇率军迎战,在鄗城大败栗腹。赵国大将乐乘在代郡大败卿秦,并乘胜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了燕都蓟城。

姬喜只得派人向赵国求和。赵国表示,姬喜你滚蛋!我们只和将渠谈。姬喜于是任将渠为宰相,前往赵国议和,赵军撤退。

衣赐履说: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前257年,邯郸保卫战结束。这两场战争都是旷日持久,赵国实力大损。然而,前251年,依然轻松搞掂燕军,证明赵国的战斗力不是吹的,我们认为赵国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一较长短的国家,不是没有道理的。可笑的是燕王姬喜,我们弄不清他攻击赵国的目的何在,但从他的表现就可看出,左右不是猪一样的队友(齐),就是狼一样的队友(燕),想要合纵抗秦?你合纵个茄子!

廉颇、乐乘之辈,弄不过秦军,但对付燕军,还不是跟捏死个臭虫似的?

前242年,姬喜觉得时机不错,又派人打赵国,又被赵国打得大败,被俘两万人。

衣赐履说:对于这种脑袋被车轮碾过的二货,我也懒得评论了。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不是赵国恢复得太快,而是燕国实在太过于疲弱,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啊!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赵国好比新崛起的德国,而燕国好比奄奄待毙的波兰,就算德国再弱也能轻易灭掉波兰,赵国同样有充足的实力吊打燕国。赵国本处四战之地,国内兵精将良,打仗的本事不在秦军之下,燕国一帮乌合之众根本不是赵国对手。本文就给大家讲述一下燕赵两国的百年恩仇史,以及燕国两次伐赵的故事。

众所周知赵国是三晋之一,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他的历史远远比燕国少得多。燕国是西周王室亲自册封的大诸侯国,赵国成立之时燕国就已经有了六百多年的历史。历史越是久远,他背负的包袱就越多;历史越是短暂,他就更能轻装前行。燕国比赵国的历史长了五倍有余,所以燕国很苍老而赵国很年轻。

比如我们的燕国六百余年来偏居幽燕,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如同耄[mao]耋[die]之年的老人一样,行将就木。赵国从晋国分裂出来后,十分地有活力,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如同一个热血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燕国以自己的王族血统自矜,赵国以自己的勇武好战自傲,因此燕赵两国各自看对方不顺眼:燕国认为赵国是一个爆发户,野蛮无礼;赵国看燕国是一个迂腐老儒,穷弱不堪。

燕赵的历史恩怨还得从赵国立国之初说起,这涉及到了燕国对赵国的帮助以及赵国的毁约。赵国立国之初曾请求燕国帮助,让燕国向周王室游说,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并许以中山国一半国土给燕国。燕国作为周王室血统的诸侯,对周王室还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燕国帮助三晋游说了周王室,最终三晋成了诸侯。事成之后赵国并没有给燕国一半的中山国土,而是自己私吞了,燕国多次发兵击赵,不但没有打赢,反而被赵国占了几座城池,所以燕国一直亲附魏国或者齐国,专门在赵国背后捣鼓事情,让赵国不得安宁。

燕王喜时代,燕国平定齐国的光荣已经过去四五十年了,燕国衰败不堪!为了重振燕昭王时代的荣耀,燕王喜发动了两场对赵之战,目的是趁赵国衰弱之际,击败赵国,扩大燕国的势力。燕王喜以燕昭王时代从齐国掠回的财富为基础,先后两次发兵攻打赵国,均失败而归。因为赵国虽弱,但是收拾燕国还绰绰有余。

第一次燕王熹发动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攻击赵国:第一路由燕国丞相栗腹亲自率领,攻赵国邯郸北部的鄗地;第一路由大将卿秦率领,攻赵国代郡;燕王喜自率王室护卫军马五万,居中后进策应。赵国大将廉颇率军二十万,大破栗腹军,击杀栗腹。大将乐乘率军十五万,大破卿秦军,俘获卿秦。两路赵军追击燕军五百余里,一举包围了燕都蓟城。燕王喜派将渠向赵国求和,割地三百里。

后来燕王喜得知赵国的廉颇大军及乐乘大军并不是来抵御燕军的,而是去防御秦军的,遇到了燕军入侵,才顺便围歼燕军的。于是数年后燕王喜第二次发兵攻击赵国,燕军还没有出动,李牧就领军来讨伐燕国了,攻占燕国两座城池。燕王喜则命剧辛率二十万大军攻入赵国腹地,结果赵国的庞煖将军立即率赵军二十万迎击,在战场上击杀老剧辛,斩首燕军两万,若不是秦军已经深入赵地,燕军是有来无回。燕军败退回燕国后,燕王喜再不作攻赵打算。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首先不是赵国恢复得快,而是燕国太渣。事实上赵国直到灭亡,也没能恢复到长平之战前的状态,几十万壮丁岂是那么好恢复的。

我们常说赵国自长平之战后一蹶不振,这个不振是相对于强秦而言,指赵国在没有单独跟秦国叫板的能力,相对燕国而言,赵国依然是强国。

燕国长期属于吃瓜群众,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一是地方够偏,存在的时间久,二是人家好歹阔过,那就是在燕昭王时期。

燕昭王励精图治,派乐毅联合韩赵魏秦四国一同攻齐,把齐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燕将秦开还大破东胡、朝鲜,辟地千里,燕国真正步入七雄之列。

不过随着燕昭王去世,这些已成为历史,燕国再次成为打酱油的角色,在燕昭王之子燕惠王在位时期,乐毅受猜忌逃奔赵国,齐国收复全部失地,燕国被打回原形。

燕惠王在位七年去世,其子燕武成王还被齐将田单一顿好揍。燕武成王在位十四年,其子燕孝王在位三年,在接下来登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燕太子丹的老爹燕王喜。

燕王喜可不是给安分的主,他念念不忘燕昭王时期的荣耀,总觉着要往外打,齐国他不敢惹,只能惹惹看起来虚弱不堪的赵国。

燕王喜四年,也就是前251年,离长平之战结束不过9年,离邯郸之战结束也才6年,燕国丞相栗腹在与赵国结盟时观察了一下赵国的情况,觉得赵国青壮都战死在长平之战中,此时正是缺少兵力之时,可以趁他病,要他命。

燕王喜大喜,召群臣闻询,昌国君乐间(乐毅之子)认为不能出兵,其他大臣认为可以出兵。燕王喜就调了千辆兵车,一部由栗腹率领,进攻鄗邑;一部由卿秦率领,进攻代邑;燕王喜自己率领偏师殿后。

燕军来袭,赵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立刻摆开阵势。赵国缺兵是事实,但经过这几年,当初的童子军也长大了,跟秦国拼不起,但跟燕国,还打不了?

更重要的是,燕军的主将栗腹和卿秦,大家听过吗?而赵军的主将却是声名赫赫的廉颇。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将的优劣,可能会决定战局的走向,从燕军表现来看,燕军的两位并不是无名黑马,而是真正的无名之辈。

廉颇对付秦军只能守,但对付燕军,那是一打一个准,在鄗邑大破栗腹之军,在代邑大破卿秦之军,俘虏了随军的乐乘(与乐毅同族)。与此同时,料定燕军必败的乐间逃到赵国。

廉颇追击燕军五百余里,顺势包围燕国国都,最后在将渠的主持下,燕赵和谈,燕国割五城予赵。

不过事情远未结束,燕国趁结盟之机窥伺赵国,然后乘火打劫,这深深地伤害到了赵国人民,赵国觉得要狠狠地教训这个不涨见识的邻国。

于是前249年,乐乘与廉颇率军围攻燕国,燕国以厚礼求和,赵军退。

前243年,赵国再派大将李牧攻打燕国,夺取燕国的武遂、方城。

赵国的进攻也让燕王喜不爽,他见此时赵国多次被秦军围困,廉颇又因为内部矛盾出走,就派出了多少有点名气的剧辛,率兵进攻赵国。

赵国派庞暖迎击,大败燕军,俘获两万人,斩杀剧辛。

赵国虽弱,但却不是燕国可以欺负的。

长平之战刚过九年,邯郸之战才过五年,赵国竟反手差点灭燕,赵国怎么恢复得这么快?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也算是当时比较强大的国家,但是遭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赵国的实力明显下降,但是短短的几年找过就恢复实力了。 首先,这跟当时赵国的政治格局分不开,当时赵国三大政治中心的格局是三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即便是一处失利,另外的两处有机会进行喘息。

其次,是当时强秦正处在商鞅变法以来罕见的低谷期,秦国在休整,给了赵国喘息的余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赵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国防经济学家——李牧。

当时的赵国可以说已经危在旦夕,没有充足的军用粮饷,国库也已经危机,这时找过把权力下放,李牧作为边防总指挥,自拉一支队伍,自给自足,边军凭借边贸积攒巨额财富,是冰的待遇优厚,但李牧采取守而不攻的战略,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

以为没有战事,赵国的经济也逐渐恢复,国库充足了,李牧的军队也在几年后靠着边贸的发展越来越壮大。 这真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让赵国在短短的几年就恢复了实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