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阳明?

第一、不要和王阳明作对,包括他的徒子徒孙,包括几百年后的学徒。

因为学会了王阳明的核心的人,可以轻松玩死对手,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第二、不要学习王阳明,你会变成一个唯心主义者。

第三、认真学习王阳明的做法,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王阳明就是一个如此矛盾的人。

如何评价王阳明?

王守仁,世称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享年57岁,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不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统军征战。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在现代中国仍有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学。著名学者徐梵澄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印度、欧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对陆王心学赞誉有加(见《陆王学述》收录于《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蒋庆也对阳明赞誉有加(见《政治儒学》一书)。蒋中正是王阳明学说的信徒,并因此将台北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此外,虽然没有详细考证,但坊间盛传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随身携带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阳明"之腰牌。

日本阳明学,日本现代化的主流思想之一,特别影响了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等重大事件。

如何评价王阳明?

历代对王阳明的评价都比较高,比如,明代沈德符评价说:“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又如王士祯评价说:“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曾国藩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梁启超评价王阳明说:“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确实,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稍有的在学问、学术和政治、军事方面皆有顶级成就的伟人之一。

军事上,王阳明在宁王朱宸濠领精锐部队造反前往安庆时,乘宁王老巢守南昌兵力空虚,率兵攻打南昌,迫使朱宸濠回兵救南昌,王阳明率兵在鄱阳湖截杀,经过三天激战,宁王战败被俘,王阳明平息了宁王历时35天的叛乱。

政治上,嘉靖六年(1527年),他总督两广兼巡抚,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是但是最有学问又军功巨大的封疆大吏。

哲学上,他创立了“阳明学”,是宋明理学中“心学”的思想高峰。他的“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承继了自孟子以来的心性学说,并批判了程颐、朱熹等的学说,在与理学的争论中,吸取道学、佛学思想,发挥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基本思想,扬弃“格物致知”认识方法,创立了“致良知”学说,主张自心中去寻找“理”,“理”在人“心”,“理”化生天地万物。在知与行关系上,他强调行重于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知必现为为行,而行方为真知。

王阳明的“心性”是宋明理学继“气学”“理学”之后的最后一个发展环节,与朱熹的理学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的思想主体,完成了宋明理学的最后阶段,既是宋明理学的总结,又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否定性环节,是开启以后明清实学和李贽的反传统思想的萌芽性思想,没有王阳明的“心学”就没有后来对儒家学说(特别是理学)的批判,有人说,近代思潮的兴起,离不开王阳明“心学”从内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否定,这很有道理。

王守仁的学说(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至还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他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是明一代最杰出的人物,他的弟子众多,形成姚江学派,是后世很多人推崇、敬仰的伟人。

如何评价王阳明?

我是目前国内对王阳明进行深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所以我来以一个新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为什么把王阳明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呢?

我研究国学,重点在于研究儒家;而研究儒家,重点在于研究王阳明。我为什么把王阳明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呢? 因为,王阳明是儒家发展的最高峰,他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在明清时代因为时代背景的问题在中国没有主流化,但是在当今和未来,是中国唯一可以复兴儒家文化的立足点。因为程朱理学所解读的儒家思想因其偏见和极端,是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了,中国未来能建立起引领世界的价值观系统,唯有借助阳明心学。

21世纪将是以王阳明思想为主导的世纪。

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的思想传播中国大江南北及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成就冠绝,形成了东亚、东南亚近代工业文明。尤其是力助中国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文明的再次觉醒。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黄宗羲、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将是以王阳明思想为主导的世纪。

中国要建立一套能领导世界的价值观,离不开王阳明及阳明心学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里,道德一直都是绝对的、静态,我们称之为“绝对道德观”,而到了王阳明时代,以道德的非固化为特征建立了“相对道德观”。相对道德系统的出现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因为它打破了广泛的道德禁忌,为人类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当今,因为相对道德系统并不一味的主张开放,而是一个 以致良知相统领的开放与制约相平衡的系统,所以即是对中国目前仍起作用的不合理道德枷锁的打破,又是取代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缺乏制衡的自由理念的升级,可以说,中国要建立一套能领导世界的价值观,离不开王阳明及阳明心学。

深入研究阳明心学,助力中华伟大复兴

当前,人们越来越明析阳明心学于儒家的重要地位,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于世界的巨大希望。“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阳明先生的思想犹如灯塔,直照前行的道路,阳明心学思想在当下中国改革开放、民族富强复兴的今天,正进一步唤醒着中华儿女的良知,而不断为实现中华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如何评价王阳明?

我来谈谈自己理解的,浅薄之处还望大家指正:

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是建立在我心光明基础上的。所以学习致良知前,要学习必要的四书五经。或者西方哲学人文主义思想。如果不愿意可以直接学习论语,大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感悟阳光☀。也就是明礼。并且做大量的逻辑训练。(看看福尔摩斯什么的)。

致良知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与实践 以及个人的材质上面的。这几个元素会直接影响你的心里良知反馈信息。诸如你没在军事理论上下过苦功夫却又想取得王阳明那样的军事成就,那就是扯淡了。

致良知学成之人威力之大有目共睹。其威力来自于心里的第一时间反馈,而这反馈有时候是先验的,或者是超验的。(先验与超验概念不通自己百度)凭着这份良知做事情。为人处事,不愧于心。做事业,事倍功半。

这之中还有诸如:修炼心不动,最大可能的得到心里良知的反馈。时常擦拭心里良知的那面镜子。

伟大如乔布斯在迷离之际说的是:我一生虽然有让人羡慕的财富可是我最应该珍惜的是家人的爱,我没有做好,遗憾的离开,王阳明在将终之时,说的是:我心光明,亦复何憾。

以上是我浅显的理解致良知理论,抛砖引玉了。

如何评价王阳明?

王阳明,最后的完人。

自古传之,若说谁可“三立不朽”,除却大成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否还能在你们的思维仓库里,寻找到另一个人?

“阳明子”,“王守仁”,“第二圣人”等等,这些名词又有几人可道出一二?世人都知道《论语》和《中庸》,谁又记得《传习录》或《王文成公》?

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最重要的理论无非“致良知”,“吾平生所教,只致良知三字”,这三个字稍微知道王阳明的,差不多就清楚是他在百死千难中所得,所以,这三个字就有很重的分量。王阳明这么重视这三个字,那么到底这是什么意思?“千百年圣学,心学也”,这心学也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除此外,在王阳明看来,更无别的学问。

致良知是“良知”和“致知”的和合,“良知”来自《孟子》,“人之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致知”则来自《大学》,“致知在格物”。致良知简单地说,就是把我们自身固有的纯粹至善的良知推致到事事物物上,使万物皆得其理。为什么要做致良知的功夫?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良知常常会被物欲蒙蔽,不推致良知,虽拥有这个良知本体,但是我们浑然不知,以至于成就不了我们的德性,就会为恶。“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传习录》下)。

王阳明二十二岁时,考试进士不中,当时宰相(大学士)李东阳笑道:“汝来年必中状元。”朝中诸老惊为天才,而嫉妒者议论之,若中了上第,必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因被忌者所压,未中。直到二十八岁礼部会试时,名列前茅,中进士,授兵部主事。

当时揭榜,登第者得意忘形,落第者失意忘形。唯阳明静道一句:“吾不以落第为耻,以因落第而动心为耻。”即使华夏子女多么的坚强,也会有失败失意失落的一面,愤怒,悲伤,内疚等等负面情绪都会无可避免地遇到。这些很正常,可一旦情绪“过度”,那就变成不正常了。现在社会环境浮躁纷杂,一人躺身其中,若想如青莲不染,必须要有明镜之心。阳明之心学可称得上是修身养性第一等学问,所以,修之习之,亦是传承美德,明确个人与社会价值的一绝。

王阳明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之请教:“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吾心何加焉?”

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汝心外。”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如果王阳明到了现代,那就是一个典型的全能型青年领袖,各种头衔加身,戴上赞崇,成为全民偶像。

王阳明五十六岁,肺病加疾,上疏乞归,归途中病逝于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其徒问之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去世后被谥文成,封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后又追封为新建侯。

“知行合一”是阳明学术核心之一,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人只是知道怎么做,却不去做,就和不知道是一样的。比如大家都知道闯红灯不好,但有的人依旧集体闯,这和他们不知道是一样的。

“致良知”是王守仁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术宗旨:“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王阳明提倡的“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王阳明一生学说可总结为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