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很多人很担心,华为每年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而且给很多研发领域的人员高额的工资,虽然华为财大气粗,面对这么高额的研发费用,华为还需要赚钱吗?
华为能吃得透吗?毕竟研发费用金额不小呢。
与其他公司不一样的点就在于华为愿意在研发领域投入大笔的资金,例如华为2021研发投入1427亿元,占全年营收的22.4%。
高研发投入意味着什么高研发投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牺牲利润。
都知道研发是一个特别烧钱的事情,而且烧钱了不一定有回报,并不是每个公司都愿意在研发领域投钱。如果一些公司在研发领域投的钱过多了,有可能会造成公司没办法吃得消,甚至是处于亏本的状态。
比如京东,为什么京东每年的财务报表都是亏损的?因为京东在物流和研发领域大量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京东物流2021年研发投入28亿,同比增长37%,所以京东好几年的财务报表都是亏损的。
一般公司的老板就算愿意在研发领域投钱,基本上都是销售额的2%-3%左右。
现在很多公司申请高新企业,或者享受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都是需要一定比例的研发费用才能达标,很多公司只是凑合着凑够研发费用而已,然后达到最务税务的优惠条件,但是华为是真金白银的投钱的。
华为在研发领域的投钱在那些方便可以看出来华为从2019年起就发起了招聘天才少年的计划,而且这些天才年薪高达200万左右。不得不佩服任正非的战略思维与独到的眼光。
华为在5G的有效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占比14%,超过了高通。
从2019年起,美国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美国以一个国家的实力打压华为,一个国家对华为的芯片进行各种限制和制裁。
那华为为什么没有垮掉?
很大程度上与华为的在创新领域的投入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华为在创新领域投入得不够,也许经过美国这么一打击,基本上都会半死不活了。但是大家看2021年华为的财务报表,虽然华为的收入是有业务有所缩减,依然不错,为6368亿元,净利润1137亿元,用比增长75.9%。
在美国的打压当中,华为不仅仅是经住了考验,更重要的是华为在它的通信领域不断地去投钱研发,任正非的眼光与一般的企业家对比,真的是不一样。
一个舍得在研发上投钱的公司,在竞争中都会处于不败之地,原地踏步将落后。
研发就是给企业提供新鲜的血液研发就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只有新鲜的血液不断地在循环,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才会更好。
那么华为也一样,只有创新才会使得华为进步,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
尽管是受到美国的打压,或者还会面临其他更多的困难。
不过余承东也说过,就算华为去卖衣服,华为也能做到行业的顶端,说明华为跟其他公司的理念真的不一样,舍得在研发领域投钱。
以前很多企业都是把观念停留在生产、研发不如买,很多都是拿来主义,短期内这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可能会好看,但是时间过久了,会发现这个企业根本上没有发展的动力,到最后慢慢的就没落了。
相反的,只有华为在研发上投入,才会源源不断地超越自己,甚至技术专利走在全世界的顶端,这些研发的成果也是一种软实力。
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高投入″会有高产出,"高收入″会有高付出,这2个高皆有、同等了,就都不可能成负担、是软肋,恰好相反,高投入会成保障、高收入会是动力,华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已经证明了、表明了。
投入是科技研究得以开展进而让科技能力得以具备的前提,持续的投入能让科技能力不断提升。
而进行高投入并且持续高下去,则能让企业科技能力迅速提升并且保持先进以至领先,于是,科技产品的技术含量就大,竞争优势便大,购买的用户群即市场份额就大,也就是营收额和利润额均大,竞争对手轻易抑制不住、取代不了。
也只有不被抑制、取代,高投入才会持续、高产出才会不断,高科技、宏创新、大品牌的推出得以循环不已。
当然,高投入并不必然具有如此这般的高产出效率和高增长效应,也就是说并非天然具有强有力的保障作用。
还必须有高收入,用来保障高投入这个保障能有高的产出。
在华为,高投入是针对高科技,高收入则是指向高科技研发队伍。高投入落实在、消耗于研发队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上,这表示出了企业具有高度的积极性,而高收入则能让研发队伍也有高度的积极性。
只要研发队伍有了与高投入同量级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充分释放出显在和潜在的创造性。
企业和队伍两个积极性高度吻合、力度等同,就是上下同心、合力,一大笔又一大笔花出去的研发钱才会花得值,而且,不仅能够收回来,还能多收一大笔,用于接下来的高投入、高收入,并且能让接下来的投入和收入在高位上增长,即高上加高,也就是两个积极性又高涨了。
企业和队伍两个积极性的良性循环成就了高科技、宏创新、优品牌的良性循环,于是,就同时有了科技和高科技企业的基业长青、科技和高科技研发队伍的事业长兴。
仅仅有或者只是舍得高投入是难以有高产出的,高投入也就会真成了企业负担和软肋,还必须有、舍得高收入,2个高才能造就出1个高,进而让2个高得到保持以至增长。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华为贡献了经验。
在另外一些企业那里则有教训,即舍得进行高投入,却不舍得给高收入,于是企业迟迟没有高科技、宏创新、优品牌,更没有进入高产出、高回报、高增长的良性循环。
自然,企业投入和收入都不高,负担倒是都不重,产出一定却也不高,即在科技上一定有软肋、无强项;收入算是高、投入却不算高,则是企业压根就没有想让自己的科技能力提高,明明有软肋甚至有硬伤也挺着,走的一定是以贸为先、为主并在关键核心科技上依赖于人的发展道路,只有通过贸以及组装来减轻收入较高这个负担,但软肋和硬伤却是无论如何也硬不起来、治愈不了的。
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感谢您的阅读!
2017年华为收入为6036.21亿元,而净利润仅为475亿元。关键它的研发费用为896.9亿元,人员工资等管理费用为926.81亿元!可以说,华为的高研发收入,员工高收入,如果按照这个数据,着实是华为的重要负担!
在华为的2017年财报中,研发费用是总收入的14.9%,这个数字高不高?我相信已经完全说明了问题,重视研发,是华为近十年的根本路线。
有些人说,华为的研发成为华为软肋!我并不这么认为,我们可以拿和它几乎同时起步的联想进行对比。
这张图是2013年到2017年联想研发投入和华为研发投入的对比图。我们明显的看到华为的研发投入逐年上升,而且是成百亿的上升,而联想的研发投入,在2017年还没有超过百亿。
那么,高研发是否给华为获得的收入呢?我们刚才,已经看到了华为在2017年的净利润为475亿元,如果联想在2017年的净利润超过475亿元。那么,说明它的非高资本研发是对的。然而,2017年联想净利润为50.48亿元,华为是联想收益的近10倍!
同样,我们也看到2013年,华为的净利润为 210亿元。虽然研发的资金在不断投入,但是,华为的净利润也是不断的在增长。
所以,高资本的研发,人员费用高,对于华为来说,不仅不是软肋,反而有助于华为的不断发展。给高科技企业的启示是注重研发,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才是真的核心技术,什么才是研发技术成果,什么才是开发技术成果。研发技术,就是没有的技术才是研发,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垄断可制裁别人的技术,这才是核心技术。
开发技术,就是利用成熟的商业技术,进行模仿山寨开发,是没有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技术是不能制裁别人的,也称不上以掌握了核心技术,为什么呢?因为你掌握了的核术,别人以早掌握了。
华为的科技成果,说白点,不是研发技术,只是开发技术,为什么呢?华为玩的都是市场以商业化了的技术,所以华为的开发技术成果并非是华为发明创造的,只是利用别人的商业技术,进行模仿开发。可能有人要说华为的5G,事实上5G只是4G通讯技术的延伸发展,而不是一种新技术。就如将原省道国道,改造为快速通道和高速公路。
任何一个企业员工的工资,也就直接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华为同祥如此,维持员工的高工资,就必须要有高暴利的产品,和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才能保持公司的收支平衡。若华为的商品和市场的份额,能保持稳定,就不会对华为有影响。反之若华为的商品市场份额下降,就很难维持员工的高工资福利待遇。若华为在市场份额下降,公司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还是想维持员工高工资福利待遇,只有裁员,用一个人干二个人的活,公司才能继续玩下去。反之若华为在市场份额,和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还想继续维持员工的高福利待遇,华为公司就会很难受的了。
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高研发投入、高员工收入,这个是真正的科技企业们共同面对的软肋,是科技企业谁也逃不掉的命运,科技研发就是烧钱,业内公认,历史也不乏大公司由于押宝错了科技的方向,或者因为科研失败而破产倒闭。
看一看全球投入研发最多的公司,高科技公司比比皆是,很多公司都投入了收入的10%以上的资金进行研发。我们可以在欧盟调查的企业投入研发的排行榜中看到大量的我们熟悉的企业在榜,其中华为以113亿欧元排名第五,位列中国第一。
而且在这个榜单里,我们看到了包括三星(1)、谷歌(2)、华为(5)、因特尔(6)、苹果(7)、思科(25)、诺基亚(27)、高通(28)、爱立信(43)等一系列通信业以及和通信业有关的企业的身影,就榜单而言,通信业相比其他行业更多一些,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通信业的竞争是如何的激烈。
通信业本身,是更需要研发投入的行业,也有很多当年的巨头忽视了技术的研发,或者在技术换代的时候押错了宝而实力大损,甚至是破产或者被收购。通信业就是如此残酷,每一次标准之争,背后都可能是公司的强弱对换,甚至是黯然离场。
每当某个巨头忽略了研发或者是研发方向失败,都可能伴随着公司的衰落甚至是衰亡。
1G巨头摩托罗拉,由于在2G时代研发慢了,强弱对换,才有了诺基亚的崛起。在投入巨资研发铱星计划失败后,又因为试图在中国阻挡3G时代的来临,后来惨遭淘汰,摩托罗拉移动被谷歌收购后又甩卖给了联想。
而3G时代西门子通信的黯然退场,虽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但是西门子主推的TD-CDMA争夺欧洲标准失败也是让他无力回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诺基亚也是因为手机在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研发进度过慢,塞班被打败,后来不得不结束了他的手机业务。
而当年的全球通信业的扛把子的阿尔卡特,也是因为热心于并购而忽视了研发,最终被诺基亚收购。
而当年的通信业巨头的北电网络,压倒它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由于它结束了CDMA2000和WCDMA而错误的押宝Wimax,最后也破产倒闭了。
不过通信业里,投入研发,如果研发转化成了专利,专利转化成了标准,收益也是巨大的。当年的NOKIA和爱立信,崛起于2G时代,就是依靠他们掌握了大量的GSM专利,而GSM是2G时代的绝对霸主,这才奠定了这两家公司通信业的地位,也因此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高通崛起于2G后期,掌握了CDMA核心专利的高通,甚至称霸整个3G时代,也在3G时代,以一家公司力压全球通信业,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即使高通在4G时代被衰弱,但是依靠3/4/5G的技术专利积累,依然是通信业里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这也是和他持续投入巨资研发是分不开的。
华为之所以可以成为通信制造业排名第一的巨头,也是和华为持续的投入重金研发是分不开的。华为从通信业里的新丁,经过30的努力,发展成为目前全球第一的通信制造业企业,可以依靠的也就是华为人的研发,通信业里只认技术,而技术的研发就需要巨资投入。
研发本身就是烧钱的行为,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华为的科技研发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也是经过了大量的失败才有了今天的华为。
高科技公司,就是高研发投入、高工资、高风险、高毛利润的公司,这是高科技公司不可避免的事情。研发永远都是走在科技的尖端,就需要更高级别的人才,这些人才全世界都在争抢,工资收入不高,靠画饼很显然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所以高工资也是高科技企业的常态。
正是因为研发的高投入,一旦研发转化为成果,就必须有高额的利润回报才能摊平研发成本,所以在高科技企业里就没有所谓的"性价比"一说,没有高毛利润率,就无法保障高研发投入,高科技企业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高研发投入、高工资不仅仅是华为的软肋,全球的高科技公司都有一样的软肋,这也是高科技公司谁也无法逃脱的,科技落后就要被淘汰,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研发的高投入、员工的高收入会成为华为的负担吗?这是否是华为的软肋?
谢谢您的问题。华为的研发投入、员工高收入是成本,但不是负担,因为有效益。
华为的投入是成本。科研投入是必须的,华为是科技为先的企业,任正非是有很强危机感的企业家,所以华为的科技投入高于BAT,在国内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巨大的投入,华为才能在技术“无人区”摸索,领先于同行,成为标准的建立者。至于工资,是任何企业的必要的人工成本,不是华为独有,而且华为也未将人工成本作为负担。员工跟着华为,无非是生活更好、前途更好,华为把收入当做负担,和员工就站在对立面,与任正非“以奋斗者为本”是格格不入的,人企共赢、员工狼性是任正非的理念,不上市也是藏富于员工。华为的投入不是负担。第一,华为作为高科技公司,给人才以高薪,必然会在人才争夺战抢得头筹,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形成有序的人才梯队,服务于华为可持续发展。第二,华为的薪酬体系是员工普遍持股,基于员工的贡献、责任、能力与工作态度,员工将自己发展与华为发展紧密联系,更有积极性为自己和公司奋斗。第三,高薪也减少了员工的跳槽和流动性。第四,面临高薪,不是人才也会努力成为人才,这个动力超乎想象。华为18万员工,年收入超过500万的有1000余人,年收入超过100万的有1万余人,换位思考,我们拿此高薪,不得不人有所值?任正非把薪酬选择主动权交给了员工。华为的投入要反过来思考。员工努力、员工自愿,华为投入就不是负担,任正非的心血就没白付出。第一,高薪背后,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也是惊人的,华为人身体透支是常态。第二,华为有著名的“床垫文化”,就是靠着垫子加班睡觉。据统计,每年华为研发人员达到了2800小时。第三,华为公司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也是一把剑,时刻垂于员工头顶之上,不敢丝毫懈怠,时刻绷紧状态。第四,任正非看重人的作用,员工敢于“士为知己者死”。华为的高薪之下,是高度的责任感,一是天下工作都辛苦。二是来华为就要解决问题,否则拿不到高薪。三是享受华为的荣誉和收入,就必须承担责任和委屈。华为不是完美的,但是华为看重人是难得的。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