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特别孝顺,父母去世了才大手笔的去办理后事呢?

这个问题提的有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真有,而且还普遍。

我们说,在人生中是父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上,也是父母亲含莘如苦的把我们养大培养成人,我们做儿女的就该孝顺自己的父母,并且用一生去回报他们,可在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不是这样的。

在我身边,我曾经看到有这样一家人,有四个兄弟姐妹,平时她们都不团结,互相闹意见也不怎么来往走动,回家看父母只有在年三十晚上才回家一次,就别说和爸妈说说话,刷刷碗洗洗筷子了,这时的兄弟姐妹来了父母家就吵架,不是这个说爸妈给你看孩子你该管,就是那个说你是接班的就你该给爸妈拿生活费,见面就打架而且是不管什么场合也不分什么过年不过年,真是也不怕邻里之间笑话,太差劲了。

可是在他们的母亲去世时,哥几个早早到场,大声哭叫,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们的孝心似的,大造声势,其实也就是想收礼,在他们的心里根本没有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更看不到中华五千年的儿女情长和美德,也看不到失去亲人的痛苦,而且只是把钱看的比命都重要,这时哥几个各顾各的朋友接待任务,生怕礼份被别的哥们拿去,此时此刻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真是让人看了痛恨不已。

  1. 总之,在父母去世时来大操大办的儿女不是好儿女,生前不孝,死后哭叫,那才是让人耻笑。
  2. 做儿女必须要有真心实意的孝心去为父母做每件事,让父母感到亲情和温暖。
  3. 在人的情感世界里,要懂得真善美,要懂得付出,更要懂得做人的标准和做人的理念。

为什么一些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特别孝顺,父母去世了才大手笔的去办理后事呢?

为什么一些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特别孝顺,父母去世了才大手笔的去办理后事呢?

生活在农村,这样的事遇到的比较多,有些人家父母在世时,不孝顺,特别是有的父母晚年得了痴呆症,卧床不起,没有人服侍,饭都吃不上嘴,大小便弄得床上、地下到处是 ,也没有人打理,子女们都各自找各种各样的的理由推脱,甚至老人去世几天都没人知道,有些不太糊涂的老人,不堪忍受晚年的境遇,走上了自尽之路。

可一旦去世了,就热闹了,请来了吹鼓手,唢呐、芦笙、电子琴,高音呐叭架了好几个,前几年,没有烟花禁放,爆竹、烟花整车往家里拉,今年实行烟花禁放,于是请来了炮车,连上液化气钢瓶,响声震耳欲聋。

吹鼓手,除了吹哀乐外,大部分吹流行歌曲,还有民间歌手登台献演,有一次甚至闹出了笑话,竟然吹奏“今儿老百姓真高兴”这样的乐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薄养厚葬”的情况:

1、攀比心理。因为在这之前,有的人家,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老人在世时,子女们都克服困难,想尽千方百计,把老人服侍得比较好,到了一定岁数去世了,在我们农村,把岁数大的老人去世也看成”喜事”,只不过叫白喜事。是喜事嘛,当然要热闹一番。像这种情况,大多数人还是持赞成态度。

可偏偏有那么一些人,老人在世时不管,去世时,虚荣心、攀比心作怪,你家请吹鼓手,我也请,你家放大炮,我也放。而且阵容、架势比别人家更雄伟、更威猛!殊不知,背地里,多数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2、附和心理。这部分人家,老人在世时也能尽孝,也不喜欢张扬。但碍于面子,人言可畏,不得不大手脚操办。五年前,我的老岳母去世了,92岁高寿,她老人家一生养育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农村,没有儿子是大忌,也是她老人家一生的遗憾。对于这样的情况,我清楚的知道,大操大办,没有一丁点的作用,除了浪费钱,噪音还吵死人等等,但如果不办,世俗的人肯定会说:看看,没有儿子,跟有儿子就是不一样,就这样冷冷清清、不声不响的把老奶奶送上了山。人言可畏啊!办!而且要有模有样的办!像这种情况,多数人还是持理解和赞同的态度!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礼仪只是一个形式,礼仪从简并不意味着对老人不孝敬。丧事从简、厚养薄葬是众望所归,也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一些人在父母在世时不特别孝顺,父母去世了才大手笔的去办理后事呢?

关于有些子女对老人生前不够孝顺,去世后大操大办的问题。我认为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古诗名句,颂读无数,荡气回肠,感人肺腑!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出了子女对妈妈的心声!在父母眼里和心里,孩子就是全世界。

若干年后,当双亲老了,丧失了劳动能力。有些子女就把父母当累赘,当包袱,甚至当皮球在子女间踢来踢去。父母和子女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同是一家人,为啥差距这么大呢?!这是多么悲哀,多么可气,多么可叹的事情呀!

是爷爷奶奶,不受待见。是主人吧,又说了不算。是客人吧,又啥活都干。是保姆吧,又毛钱不赚。这是父母尬尴处境的真实写照。

在农村,许多老人的字典里根本没有退休二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他们为子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却没有换来幸福和快乐的晚年。

真是世上只有父母好啊!

世界公认,中国的父母在无私奉献方面称得上是世界最好的父母,很多都一生为子女活着,基本上失去了自我。

悠悠父母心,未必能换来拳拳孝子心。现实生活中,从都市到乡村,可以说对父母特好的子女是少数,对父母特差的子女也是少数,对父母一般般的占比较大。如此状况,折射出父母对子女良好家庭教育的缺失。也证明中国的父母在培养教育子女方面,未必就是最好的父母。这确实值得反省!

据了解,家教家风好的家庭,子女多对父母孝顺,尊老爱幼氛围浓厚。这就提醒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子女思想品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思想和高尚品德。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寓爱于教,特别要对长辈恪尽孝道,为子女树立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反之,就会恶有恶报,遭受报应。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

只有上代做给下代看,搞好传帮带工作,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孝,逐渐形成良好的家规和家风。一个具备良好教养和家风的家庭,想不出孝子都难,必定是孝子满门。

百善孝为先。这条古训,我们当代人应铭记。纵观古今,我国民间传颂着许许多多尊老重孝的动人故事,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为社会生活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天仙配中讲的,就是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了七仙女,最后相爱成婚的凄美爱情故事。湖北也因此有了个孝感市。

据报道,我国寿星的长寿秘诀之一,就是子女孝顺,家庭和睦。湖北随州市有个全省最长寿的老人,今年一百一十多岁,她五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其长寿之道首先是晚辈孝顺,家庭美满幸福。

我们的父母,为了养儿防老,历尽艰辛,却迷失了自己。人到老年,该为自己考虑和打算了。不仅要有自己的小金库,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该吃的吃,该玩的玩,对晚辈们该放手的就要放手。应活出老年人的精彩!

当然,对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不肖之子,我国宪法和婚姻法都规定,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和扶助父母,当子女不履行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有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权利。

古代,我们襄阳市就有个释联养老的故事。李祖荫任襄阳知县时,被称为小包公。

一天,在一小巷里,有副对联引起了他的注意。上联家有万金不富,下联命有五子是孤,横批惨惨凄凄。李知县琢磨不透是啥意思。

原来,对联的主人是个老汉,他养了十个女儿,一个千金,十个刚好万金。十个女儿出嫁,个个比着办嫁妆,弄得老汉家徒四壁。故是家有万金不富。一个女婿半个儿,十个女婿等于五子。可是女儿和女婿谁也不养老人,去年老伴去世,老汉孑然一身。故命有五子是孤。

李知县听了老汉讲述,将其女儿和女婿悉数传到公堂,当堂划押具结,每户一个月,轮流赡养老人,不得半点虐待,违者从重责罚。此后,老汉有了幸福的晚年。

当今的父母,对于那些不讲孝道,不赡养父母的逆子,更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已的合法权益,争取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