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官员自称奴才,难道清朝是奴隶社会吗?

清朝不是奴隶社会,清朝的前身金国也不是奴隶社会,它们都是封建社会。

原因有三点:

1、奴隶社会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但金国和清朝的百姓却是有人身自由的;

2、奴隶社会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但金国和清朝的土地归大大小小的地主所有;

3、奴隶社会的奴隶和牲畜类似,劳动无收益,但金国和清朝的百姓明显不是。

清朝和金国都有奴隶的影子,但从社会大层面来看,它们确实是封建制度,而非奴隶制度。

“奴才”和“臣”,在满语里是一个意思

满语的词汇量比较少。

在入关之前,“奴才”和“臣”都由一个满语词汇来表达:booiaha(包衣啊哈),也就是影视剧里经常提到的“包衣”。

也就是说,在初期的清朝统治者眼里,奴才和臣就是一个意思,并没有远近亲疏的区别。

并且,在入关之初,朝堂上也并没有“奴才”的称谓,统一自称“长臣”或者“内臣”,也就是“臣”。

“奴才”的称谓,只有后宫的太监、宫女在说,因为初期的后果,基本都是满人。前期交流,也基本在用满语,不是自称奴才,而是自称:包衣啊哈。

后来,清朝皇室的汉化程度越来越深,后宫也引入了大量的汉人太监和宫女,这时候才有了“奴才”二字的普遍应用。

到雍正时期,“奴才”二字才成了满人邀宠的专用词

到雍正时期,清朝的统治更趋稳固,也开始有了进入鼎盛时期的迹象。

这时候,一些满臣为凸显自己作为满人的优越感,逐渐开始自称奴才,以拉近自己和皇室之间的关系,有自贬的意思,也有邀宠的意思。

当时,汉臣仍旧自称为“臣”,不是不想自称“奴才”,而是不被允许。

因为在自称“奴才”的风气开始盛行之后,清朝皇帝就有意将“奴才”二字变成了满族臣子的专属,不允许汉族臣子用以自称。

相传,有一个汉臣在给乾隆的奏折中,冒然使用了“奴才”二字。

结果,乾隆帝看奏之后,勃然大怒,并下令满汉臣子上奏折,统一自称为“臣”。

表面是在斥责汗臣谄媚,实则就是在维护满人、满族臣子的优越感。

自此之后,汉族臣子就再也不敢自称“奴才”,自觉低了满臣一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