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我是北方人,经历过生产大队这段特殊时期。我深知农村耕地喜欢使用的牲口是性格温驯的老黄牛,而拉车则喜爱使用骡子,驮粪则驴子居多。再追溯到小农经济时代,驴子使用率更加普遍。
牛的力气最大,可拉犁,可拉车,而且耐力奇好,干一天仿佛也不觉得累。然而牛的性子慢,一步一个脚印慢条斯理不急不燥气定神闲。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多养马呢?力气即大,关键是奔跑快速效率高。殊不知马虽有冲劲,但耐力有限,如果坡度稍长则很容易精疲力尽,若是拉车急遽退下来,还容易出危险。俗话说“上坡骡子平川马,下坡驴子不用打”,说的就是平原地区方可发挥马的长处。
毕竟马有优点,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呢?农民想到杂交,即用马和驴杂交就可生下固化了马和驴优点的下一代,即骡子。骡子既继承马力大身沉的优点,而且克服了马易进易退的缺点,所以为集体所叫好。
之前我们村购买的骡子大都来自内蒙,由于蒙古马耐力好,因此广受欢迎。骡子拉车、拉犁都适合,是数量最多的。
然而牲口付出体力,而准备饲料及饮用水则是人工必备的后勤工作的主要内容。养大牲口集体可以,有的是充足的劳动力且分工合作。而小农经济则更喜欢用驴,就是驴个头小吃的少的缘故,而且力气与人也不在一个档次上。再者北方山区,人均土地面积小,只要有头驴已足够使用。牛则是大户人家才需要喂养,人手不够可雇佃农帮工。
牲口是农民的好帮手,农民也会反过来因感激而格外关爱,过年张贴对联时横批就常有六畜兴旺等吉利用语,而平时呵护备至也丝毫不亚于对人的关心程度。当然完全可以理解农民这种朴素感情,因为粮食之于农民就是命根子。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可能是气候或者地理环境的因素,我国中原地区不适合马的培育。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好马都是从塞北或者新疆以及西域进来的,军用马若内地自己培育,不但培育不出好品种的马,反而马会退化。宋朝时就出现辽国、西夏对大宋封锁马匹的买卖,过了一些年后,大宋连可以上战场的马都找不到。
解放后,我国的军马场都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那里就能出良马,而内地则不行。西南地区也产马,是那种小个子的矮种马,适合驮运而不适合乘骑打仗。
近现代内地凡有人养马用于拉车或耕地,大都是从那些产马的地区买进来的,这些马也能下马驹,但是长大后也只能作农用。养马很麻烦的是,马必须吃谷子秸秆,我们叫作“秆草”,将秆草铡成寸段,硬得像木棒一样,马还最爱吃它。没有秆草吃马就活不好。当时家里有马和驴的人家,都要种一些谷子,好为这些“快牲口”预备饲料。马跟牛不一样的是,牛吃草有些狼吞虎咽,很快吃饱后卧下,开始慢条斯理地反刍。马则是成夜地吃草,“咯嘣咯嘣”地嚼秆草,喂马的人成夜不断地照看,不时为它添加草料。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马,大都是统治者买来用作战争或拉车,而一般不会用作耕种。一般的老百姓别说耕地,就是坐车,也都是用牛拉而用不起马。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一.牛是反刍动物,吃的快,主人睡觉前给牛添足草料,就不用管了,而马半夜得起来几次给马添草料。无论是放牧还人工喂养,养牛比马省工省力。这点养过牛和马的农民都知道。
二,在古代,马是骑兵的坐骑,谁家养马了,说不上啥时候就被“石豪吏”征去做战马了,所以还是用牛把握,因为不会征牛当战马。
实际上马比牛的作用更大。古代农民用牛犁耕地也是无奈的事。在东北种地都是以马犁为主,不耕地时马可用来拉车,拉车上路比牛车更有优势。在八十年代以前的运力,大部分是由马车承担的。就是城里的一些企业,单位都养马车。城里的街道就叫马路,而不叫牛路。就是火车的两条铁轨的间距,也是根据马的胯部宽度确定的。
在东北,马是农村主要役畜,耕地都是以马犁为主,牛仅处于辅助地位。因为马耕地比牛犁快得多,种地多的地方用牛耕地太误事,抢不上农时,只有
耕地少的地方才用牛犁耕地,现在东北中南部不适合机耕的山区,至今都在用马犁耕地,牛犁耕地的基本没有了。养马犁的农户,十年前给别人代耕,200多元/天,春耕一个多月能挣一万来元。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牛和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牛的力量大,耕地时速度慢,脚提分瓣而且提瓣宽大,南方用它耕水田最好。牛虽然耕地慢,但力气大,一般一头牛就可以完成耕地任务。牛走路也慢,但狂奔起来速度也很快,势不可挡,所向披靡,古代战场也是长见的,例如杨六郎就摆过莽牛阵。
马的力量没有牛大,耕地时速度快 ,脚提掌小 ,一般适合北方耕种 ,或耕种比较干旱的地 ,需要两匹马并行才能完成耕种任务。由于速度快 古代战场上,经常用来当坐骑。
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大国 ,地大物博,古代和近代
耕地时不但用牛也会用马的。因地制宜而已。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自古就有牛耕田,犬守夜的说法。过去信神,家家贴灶王爷神像。图像上写着几牛耕田。
但也有用驴耕田的,有用马耕田的,有用骡耕田的,都是大的牲畜。这几种牲畜,比牛力小,单个拉不动犁,北方有黑土地,南方水地,一头牛,就可耕田了,而驴,马,骡必须两头,那两头吃草比一头牛吃草多,每户就只喂一头牛了。驴也吃草不多,但喂两头驴不但吃多,耕地时用很多套绳,费很多程序。这样多数人家养一头牛。
有上百亩地的人家,都是养马和骡,顾用饲养员,饲养员连驶车和耕地。两头在一起,耕起地来很快,马也很适合拉车,但也是两套,前后各一个,人们都夸耀:家大业大,骡马成群。
总之,多数人家就几亩地,或十几亩地,喂一头牛就可以了。在用牛耕地时,走几圈要休息一会儿,并非怕累坏牛,就是休息时,牛把吃的草反上来,咀嚼很烂,再咽下,给牛充分咀嚼时间。
牛不怕泥,不怕水,在水中照常行走,非常波辣,那驴见水不走,打死也不走。那马一个不拉車,用皮鞭狠抽打,打得那马前腿离地,后腿着地,几乎立起,也不前走。那要耕地更不好使用。人们说那马拉假,什么意思?就是有劲不拉。
中国古代为什么用牛耕种而不用马耕种?马和牛有区别吗?
古代不仅可以用牛耕地,马用来耕地的时候也有,更有用驴、骡子耕地的情况。
在缺少这些畜力的时候,人类自己也会亲自拉犁耕地。
牛、马、驴、骡、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是繁重而又漫长的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力。力气和速度,在这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从力量来说,依次应该是牛、驴、马、骡、人。
从速度来看,顺序则应是马、骡、驴、牛、人。
繁重的农业生产最需要耐力,所以牛是耕地的第一选择。
马的速度快,所以最适合用在战场上。
驴的耐力超过马,速度超过牛,所以大多用在战场的后勤运输上,比马更适合拉车。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的产物,有马和驴的共同优势,也有共同缺点。继承了马的速度,驴的力量。但是速度超过驴却低于马,力量超过马却低于驴。而骡子最大的短板,在于无法繁殖。所以使用率比较低。
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牛最适合耕地,马最适合战场和拉车,这是能力所决定了的。只有在缺少最优质选择的时候,才会退而求其次,让马耕地,牛拉车。
感谢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