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记事起总感觉生产队有干不完的活:春天耙地、播种、间苗;夏天浇水、除草、收夏小麦;秋天收庄稼,场上打谷让颗粒归仓;好不容易熬到了冬天,沤肥、坠肥、平整土地,还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以生产队员一年四季都忙的不亦乐乎,难得有片刻休息时间。
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好不容易回到家里,家务活一大堆:男人们挑水、和泥、捡柴禾,另外盖房子也是每一家负责任大人早已愁上心头的大事,所以零打碎敲地备料早做准备,侔条件成熟张罗修盖。儿子多的更须早动手,否则会耽误成家立业。女人们烧火做饭、洗锅涮碗、缝补浆洗、搓绳纳底、裁衣制服、沤纸浆做纸缸等。天黑后吃过晚饭,收拾了碗筷,尚还有大量的时间须打发:冬天寒冷时串门就是左邻右舍增进感情难得的时光,一边取暖说话,一边一盏煤油灯的摇曵给大家带来共同的光亮以驱散黑暗。春夏秋天气不冷的季节则都不约而同地聚在外面听某些消息灵通人士讲奇闻逸事,小孩儿都偎在大人的怀里听故事。小孩儿们是傍晚最活跃的主力军,欢呼跑跳捉迷藏、逮萤火虫、看星宿流星、或找个干木混点着后在夜空中划出熠熠的光辉。大约九点钟后困倦袭来就都早早钻入被窝,大人们实在太累了,而小孩儿们唾多早早进入梦乡。有时好抽烟的大人还不忘填满烟斗或点上一支自卷的旱烟,随着吸气的节奏也会散发出或明或暗的明亮,毕竟光亮在黑暗中是最容易吸引别人眼光的。
偏远的山村时常有野生动物的嗥叫声,夜里尤其真切恐怖。有时猫头鹰也会在树上叫的声声凄厉,一般人认为不太吉利而头皮发麻。还有农村迷信色彩较重,夜里不知名的声音或有人恶作剧故意捏嗓子叫唤,第二天大人们肯定会议论纷纷说夜里听到鬼叫的声音。
没有电、电视和手机的娱乐,那时人们纷纷喜欢聚在一起,所以人情味很浓。现在人人皆手抱一部手机无暇它顾,人情味不知不觉悄然丢失了。所以我非常怀念孩提时光,很想重回去体味那浓浓的单纯而亲密无间的人间真情。
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内有传统算题征答案)入冬后,队里的牲口屋是大家的娱乐场所。那是五间房子,四架梁,并且比民房宽好多。房子大,牲口多,还经常烤火。天再冷,屋里的两口大水缸从来没结过冰。晚上,社员们都到牲口屋里来取暖,同时也取乐。
经常来几个看过闲书的人,他们轮着给大家拉大呱,仁爷的“响马传”;昆叔的“岳飞传”;玉哥的“五女兴唐传”;奎子的舅来的时候,就啦“济公传”等等。他们几个人要是都不在场时,有的老人就啦笑话,还有啦自己出门在外的见闻等。在一边,还有给孩子们算账的,猜谜的。在一个角落里,常常有打扑克的,有时候还有下军棋的。
我记得吉大爷给我们出的算术题是:
半坑蛤蟆半坑蟾,去了个螃蟹闹着玩,查头是三千六,查腿够一万三,问多少蛤蟆多少蟾?
还有哲大爷出的题:
一百块瓦,一百匹马,大马驮仨,小马驮俩,马驹子两个驮一块,问大马、小马、马驹子各是多少?
另外,本村的老师凑空过来的时候,还给孩子们说几个字谜等。人多,各显其能,共同娱乐!
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广西桂东南土白话我们这里,生产队时期,一年四季除了传统节日,都是要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自己和家人,晚上点个煤油灯做完家务就休息了,夏天拿个木櫈子,摇把大草扇在房子前乘凉,10时就必须休息了,第二天7时,生产队长拿个广播筒就大声喊:全体社员出工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晚上还必须学习毛主席语录2个小时。当年气候没有現在这样热,住的多数是泥砖瓦房,晚上也没有感觉热,关健是劳动太累了,躺下就睡着了。我69.70年上山下乡在大山区插队,即使是夏天农历的6.7月高温天气,山区晚上也凉爽,能早早休息了。
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在我们东北地区的农村,从春天种地的时候开始,就是起早贪黑的,农民早上天不亮就起来种地了,到了晚上天黑无法种子下地时候为止,都是一直在春天的土地上抢时间播种种地,回到了家里,只能是点着煤油灯吃完晚饭,干了一天活已经累得不行了,然后躺在炕上就睡觉了!
夏天,天长夜短,夏天干农活的时间更长,干了一天农活,早就累得腰酸腿疼,早就困的睁不开眼睛了,回到家了,匆匆忙忙吃完了晚饭,一头扎到大炕上,这觉还没有睡够呢,天还没亮,就又听到喊干活的声音了,只得迷迷糊糊的爬了起来,又开始一天的农活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累得一塌糊涂,而且秋收的时候,是一干就干到半夜的,早上天不亮就开始下地收获粮食了,当粮食都收获到场院的时候,就开始脱粒打粮了,脱粒打粮,也是早上天不亮就开始,晚上干到半夜才结束的!
就是这样的劳动时间,农民哪还有什么夜生活呀,从春到夏,从夏到秋,都是这样起早贪黑的忙活着,而到了冬天,东北冬天的晚上,温度都是在零下二十多度,甚至超过三十度的,虽然晚上没有农活可干,可是那么冷的冬天晚上,只能是躺在东北大火炕上,才可以躲避东北冬天那冰天雪地严寒冬天的,所以呀,生产队时期,别说农村没有通电,既使通了电以后,农民也是一天到晚累得没个人样,哪还有什么精力过什么夜生活呀!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打开童年的记忆,每一个时代都会打下不同的烙印。
六十年代以前,夜晚的农村,漆黑一团,不远处,隐隐约约有一丝暗淡的光亮,看上去虽然那么微弱,那就是当年的煤油灯散发岀来的灯光!
听老人们说,这比解放前强多了,那时候还没有煤油,所谓的“洋油”十分稀贵,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够享用的。晚上照明一般用植物油,棉线上长满了灯花,时不时还要挑灯。莘莘学子们,挑灯夜读,也许就是由此而来吧!
条件好的大户人家点蜡烛,用“洋油”,照样灯火通明。没条件的穷苦人家,用松树节杆照明,它含有大量的油脂成分,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下,熏得满屋子乌烟瘴气,嗓子都在冒烟!
七十年代后有了改观,煤油不再叫洋油,中国自己生产的煤油可以随便使用,随之而来电灯逐步拉通,农村再也不是漆黑一片,随处可以见到光明。
相对而言,六七十年代以前在没电的情况下,生活比较单调。人们也不会闲着,总会有自娱自乐的办法,乡村放映队也会经常下乡,看灯戏,皮影戏,打渔鼓说书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每逢夏天的夜晚,星光灿烂,月亮高悬,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大人与小孩们都来到禾坪上,在和熙的月光下,大人们拉开了家常,摆起了龙门阵。孩子们抓萤流,骑竹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还不到夜深的时候,乡村就恢复了宁静,忙碌了一天人们,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乡村里的故事很多,人们总会重复过去的故事,而今重拾童趣的欢乐,仍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夜里是怎样打发的?
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作为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我,正好经历了生产队时期还没通电,没电视看,没手机玩的时代,不过晚上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
在生产队时期,到了晚上大人们会经常集中在队部操场或有大树,有可以坐下来的地方谈古论今,互相传递周围生生队发生了什么新鲜事等。大家在一起抽着旱烟,天热的时候还拿着芭蕉扇扇蚊子,也改凉。
孩子们则在操场上玩丢手绢、捉迷藏等娱乐活动。最大的乐趣就是每隔几天就会到大队和邻队看露天电影,这是最乐意的事。那个时候我们为了看露天电影,一个晚上最远跑过六公里山路去看《白毛女》《地道战》《地雷战》《上甘岭》等电影。
尽管生产队时期没有电视看,没有手机玩,但是人们还是玩的很开心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