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蓝玉案”牵扯朱标、朱允文太深,朱元璋杀蓝玉后。常氏外戚己经没有能力去守护朱允文了。为什么当朱允文没有铁杆军功支持者了,朱元璋还立朱允炆为帝?

正因为朱元璋是要朱允炆接班,所以才除掉蓝玉,两者并不矛盾。

蓝玉跟朱元璋是老乡,他老家安徽定远距离凤阳只有不到50公里。

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常遇春是朱允炆的外公,蓝玉的姐姐是朱允炆的外婆(但不是亲的)。

按照这层关系,蓝玉是朱允炆的叔公。

如果蓝玉跟朱元璋的亲属关系如此单纯,朱元璋是不会杀蓝玉的,朱允炆虽然不是外甥女常氏

的亲儿子,但总是跟蓝玉关系近那么一层。

能征善战蓝玉可以为朱允炆保驾护航,让朱允炆少很多挑战。

如果蓝玉健在,朱棣不敢反动靖难之役,即使发动成功概率也为零,门儿都没有。 然而蓝玉还有个身份,那就是他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十一子,明朝第一任蜀王朱椿。

史书上没有蓝玉出生年龄,但他肯定比朱元璋年龄小。

常遇春是蓝玉姐夫,还比朱元璋小两岁。

假设一下,如果朱元璋死了,蓝玉健在。

朱允炆要削藩的话,朱棣造反,蓝玉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帮助朱允炆打垮朱棣;另一个是蓝玉坐山观虎斗,等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让自己的女婿当皇帝。

朱允炆当皇帝,蓝玉不是皇亲国戚。

女婿朱椿当了皇帝,自己就是国丈。

身份上朱椿是朱元璋的儿子,年龄上他比朱允炆大6岁。

如果朱椿当了皇帝,外戚(蓝玉)干政的局面就会出现,朱家江山可能会改姓,落入蓝玉之手。

如果这样,那朱元璋拼死拼活就白干了,等于为蓝玉打工,为他人做嫁衣裳。

而朱允炆当皇帝,他的外公常遇春已经死了,常遇春的三个儿子,长子常茂朱元璋健在的是就去世了,老二老三常升、常森下落不明,不存在外戚干政可能。

蓝玉倒霉就倒霉在,他能征善战,有勇有谋,在军中威望很高,既是开国元勋也是皇亲国戚。

最开始的时候,蓝玉的姐姐嫁给另一位开国元勋常遇春,这就是蓝玉命运的转折点。

因为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大臣拉帮结派啊。

蓝玉成为常遇春的小舅子,两人都是军事天才,朱元璋心里能不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常遇春死了,老朱不用担心了。

可是常遇春女儿、蓝玉外甥女、已经嫁给了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妃。

蓝玉成为太子的妻舅,与东宫关系再没有那么密切了。

这不是蓝玉的幸运,而是他倒霉的开始。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蓝玉的女儿。

这下子,蓝玉算是在劫难逃了。

如果朱标没死,蓝玉或许还有生机,朱标早逝,蓝玉在劫难逃。

蓝玉不但是亲王中的良将,也和燕王朱棣关系不那么和谐,因为两人都是军事将领,都战功卓

著,谁也不服谁。

其实蓝玉也想跟朱棣搞好关系,毕竟人家是皇子。

那一年蓝玉征辽凯旋,路过北平时,想讨好燕王,将缴获的战利品——一匹优质战马也送给四

皇子朱棣。

谁知道热脸贴上冷屁股,礼物被拒收。

不仅如此,朱棣还一身正气地说:“战利品还没有经过朝廷,我怎么敢要?”

蓝玉好心被当成驴肝肺,还被羞辱一番,心中的气恼不难想象。

但是生气归生气,朱元璋跟朱棣不管怎么说是父子,疏不间亲,蓝玉也只能受窝囊气。

朱棣为何如此仇视蓝玉?

因为无论是蓝玉跟朱允炆,还是跟蜀王朱椿的关系都非常特殊,他永远不会为自己所用。

雄心勃勃的朱棣要问鼎皇帝宝座,蓝玉是最大的障碍。

不清除这个障碍,皇帝梦就是黄粱梦。

于是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后,朱棣出手了。

戏精朱棣到南京奔丧,老远就哭了起来,哭得朱元璋心里发酸。

朱元璋说:“儿啊,咋哭得如此伤心?”

朱棣说:“父皇我一是为哥哥朱标去世悲痛,二是为枪杆子在别人手里忧心忡忡痛哭.”

朱元璋是老政治家,何等敏锐的嗅觉,当即就听出了儿子的弦外之音。

其实不用朱棣挑拨,朱棣想到的,朱元璋岂能想不到?姜还是老的辣。

当时的内定接班人、皇太孙朱允炆只有14岁,还是个身材单薄、文质彬彬的少年。

再看看蓝玉英姿勃发,年富力强,深不可测。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是朱标与吕氏所生的孩子,不是常太子妃的孩子,他并不是嫡子,后来

才被扶正的。

蓝玉的女儿还有个亲生儿子,那就是朱标的三子朱允熥 。

换言之,蓝玉和皇子朱椿以及皇孙朱允熥的关系都比和朱允炆要近一层。

革命靠自觉,人心隔肚皮,如果蓝玉不能够像效忠朱标那样效忠朱允炆,那后果非常可怕,大

明将掀起血雨腥风,江山岌岌可危。

于是朱标死后不久,蓝玉就被揪出来,罪名是谋反。

谋反是大逆不道之罪,至于证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蓝玉真想造反,最佳时机是朱元璋死了。

如果他不是白痴,肯定不会在这个时候造反。

至于其他罪名,如强占民田、居功自傲、调戏元朝王妃,那都是小节,那都是扯淡,不要说古

人,近代的大将还有贪财好色的,你挑出一个不好色贪财来看看?

蓝玉的下场证明一个道理,伴君如伴虎。

如果说蓝玉有罪,那就是不该把姐姐嫁给常遇春,不该让女儿当朱元璋的儿媳妇。

他应该在大明建立之后,急流勇退。

可是,他能做得到吗?

人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所以蓝玉之死,是一场阴谋,蓝玉案是个冤案,千古奇冤。可是历史上,类似蓝玉这样的案子

太多了,并非绝无仅有。

被押上断头台的时候,蓝玉肯定后悔死了:早知道如此,当个乞丐也好。

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谢谢邀请。

蓝玉,安徽定远人,是常遇春妻弟,明朝的开国将领。

他本人有胆有谋,勇敢善战,屡立战功,官拜大将军,封凉国公,他最辉煌的战役是在捕鱼儿海中大破北元,摧毁了北元的宫廷体系名震天下。

蓝玉能打仗,是洪武朝中第二代优秀将领。在傅友德、冯胜等老去后,蓝玉年富力强,手握重兵,经常领军出征,从东北打到西北,打的北元骑兵望风而遁,是洪武后期军中的一杆旗帜。

蓝玉的姐姐嫁给了常遇春,常遇春的女儿被册立为皇太子妃。他作为太子的妻舅,与东宫关系密切。此外,蓝玉还是蜀王朱椿的岳父,他本人既是勋臣,又是皇亲。作为与太子亲近的朝中大将,蓝玉与亲王中的良将,也是第二代将领中的燕王朱棣,关系紧张。

蓝玉刚刚大将,征辽回兵,经过北平时,也想当个阔绰的老板,豪气地送了燕王一匹名,不料朱棣却说:马未进朝廷而我受之,岂所以尊君父?

朱棣此举,明显是向蓝玉挑衅,同时也在他的父皇面前博得了一个谨守礼法的好名声。但是朱棣这么做,无疑就用蓝玉的粗鲁无礼向父皇表了忠心,同时得罪了军中主将。

本来军人之间互相瞧不上也是常事,但大将军非一般职位,皇帝不会轻易授予别人。蓝玉因为是朱标的舅舅的关系,当了大将军,让朱棣有苦难言。太子一系的武装力量过于强大,已难以撼动。或者,朱棣根本就没有撼动的想法,所以才不在乎得罪几个兵油子,当个太平王爷,看谁也不爽的日子也不错。

朱棣总这么折腾,蓝玉就不爽了,大家都是混政治了,你踩我一脚,我必打你一拳,不然以后日子就没法过了。

蓝玉的总后台,肯定是朱元璋,但是他有后门的关系,他是太子的舅舅啊,虽然太子妃常氏因为难产去世,但是有一个嫡子,朱允熥,他是舅姥爷。有着亲戚关系在,他在太子跟前就说朱棣这个王爷能带兵打仗,又有心机,有点炸刺的意思(阴有不臣之心)。朱标也不傻,他非常清楚他的这个弟弟的能力,在父皇面前,估计不会只说朱棣的好话。

朱棣知道蓝玉这么报复他,他心里肯定恼了。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了,蓝玉失去了大靠山。

朱棣来南京奔丧,见着父皇就嚎啕大哭。哭完了,就跟洪武大帝说:军中势力难制,恐有尾大不掉之忧。

洪武帝是什么?不用明说,他马上就知道说的是谁了。

当时的皇太孙朱允炆只有14岁,他看着这个娃娃,又看看朱棣,再看看长的五大三粗的蓝玉。

朱允炆是朱标与吕氏的孩子,不是常太子妃的孩子,原不是嫡子,是后来才被扶正的。按理说,蓝玉只有朱标的这层关系,才能与朱允炆搭上关系。现在朱标死了,常太子妃也早多年前去世,如今,蓝玉能否像效忠朱标那样效忠新太子?朱元璋心里没有多大把握。

朱明天下,不能乱于外姓人之手。

朱元璋开始了精心设计,或者他本来没有太多的计划,只是本能的嫌恶蓝玉。

几个回合下来,蓝玉再傻也知道洪武皇帝讨厌他。按照一般的原则,手握重兵的大将一旦被主上嫌弃,一则明哲保身,急流勇退谓之知机;二则铤而走险,敢把皇帝拉下马。

蓝玉是一介武夫,没有太多政治智慧,他两者都没选,选了一条死路:与皇帝对着干。

皇帝封他个官儿,他嫌小,逢人就说,也多次表露出对皇帝的不满。他天真地想,自己劳苦功高,皇帝不念功劳年苦劳,不会杀了他。而且军中他的势力庞大,皇帝要杀,也得掂量掂量。他可不是胡惟庸,一介文人,他可是有兵,可以造反的,皇帝应该会投鼠忌器的吧。

所以说,臣不密则失身。

朱标丧礼过了几个月,蓝玉案发,罪名是谋反。

谋反是大罪,只要定了罪,基本就没的可能赦免了,必须死。

蓝玉这次是玩脱了,他成了胡惟庸第二,而且因为蓝玉党案,一次清除1.5万人,是明史大案,原太子一系武将尽数被杀。

这其中,朱棣有多少努力在里面,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也顶多是敲个边鼓。

洪武大帝心想,北元打废了,南方也安定了,国家不需要太有攻击性的将领了,国家最大的隐患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只要留下几个守城厉害的将领,就可以稳妥地交班了——他的这一辈子,杀伐太盛,第二代君王还是当个守成令主,与民休养生息吧。

他想的没错,国家最大的隐患,在内部。

他想的没错,乱朱明天下的,也不是外姓人。

“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凉国公蓝玉,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事将领,亦是明朝的重要开国功臣之一,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但为人桀骜不驯,特立独行。

蓝玉是猛将常遇春的内弟 。常遇春的长女(蓝玉的外甥女)嫁给太子朱标为妃,是太子的岳丈。因此,常和蓝都被视为外戚。蓝玉和太子朱标有些沾亲带故,彼此关系很好,往来甚密。蓝玉随徐达率军北征时看到燕王朱棣的反常行止,内心深感不安,大军班师回京后对太子标说:“我看见燕王在他的封地里威风八面,其行止俨然是一代帝王。听人说燕地有天子气,日后燕王必不利于殿下,希望殿下严加防备,免生不测”。太子朱标生性仁慈敦厚,不愿生事,就以息事宁人的口吻对蓝玉说:“燕王对我态度恭顺,绝不会有谋逆之心”。蓝玉见太子不信有其事,只好自找台阶说:“我蒙殿下恩惠,所以才冒着风险密告你涉及厉害的大事,但愿是我多疑,所说全都不中”。

史载,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立长子朱标为世子,登基称帝后又立为太子。

皇太子朱标成年后,因自幼受过良好而严格的教育,温文儒雅,俨然是一介儒生。朱元璋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朱标训练成一位理想的继承人,精明能干的二世祖,以维持和巩固大一统的皇权。朱元璋认为太子性格柔弱,过于善良,难以驾驭那帮粗犷剽悍、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因此他发誓要在死前屠戮“功狗”,为子孙“削棘”。朱元璋费尽心机,制造了多场骇人听闻的大血案,总算把棘杖上的刺基本都削干净了,不想却发生了意外。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故。已经65岁的老皇帝元璋受此严重打击,哀恸过度,须发皆白,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太子死后,朱元璋必须重立接班人。他觉得四子燕王朱棣为人阴鸷戾狠、劲气内敛且很沉稳,很像自己,足以驾驭群臣,掌控局面,就想立他为太子。

不想他在朝堂上刚一提议立朱棣为太子,就遭到一些大臣的质疑和反对,觉得自古立长不立幼,今太子标虽死,但还有太孙,若立朱棣为储则不合古礼,也无法对其他皇子做出交代,朱元璋只好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皇太孙。这时,朱允炆刚满16岁。

其实,朱元璋曾经煞费苦心的培养太子朱标,朱标死后他立太孙朱允炆为储,也有爱屋及乌的意思。

元璋发现皇太孙的性格和其父几乎一样,又开始担心仁懦的他应付不了自己身后的复杂局面,那些开国文臣武将将来必会不服他的调度。他只好又一次处心积虑地为子孙铲除荆棘,于是乎,朝堂上再次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

燕王朱棣果然有野心。他见常遇春、太子朱标相继死去,朝中已无人替蓝玉说话,便开始蠢蠢欲动、攻讦“太子党”核心人物蓝玉。

燕王在入朝奏事时对朱元璋说:“在朝诸公,有人恣纵不法,如不处置,恐养虎为患,将来必成尾大不掉之势”。朱棣虽然没有明指蓝玉,但在场的朝臣们心里都很清楚,蓝玉和太子标关系亲密,也曾在太子面前说过朱棣的不是,朱棣如今要实施报复了,他说的“恣纵不法”就是剑指蓝玉。

面对如此凶险情况,蓝玉还不知收敛,依旧率性而为,既未提高警惕,也不检点约束自己的言行。

《明史》记载,他率军远征西蕃,活捉了建昌卫叛酋,还抓获一批逃寇,自以为立下大功,觉得意气风发,本以为大军班师回朝后定会大受封赏,没想到朱元璋态度冷淡,对他立下的大功提都懒得提。到册立皇太孙时,有外戚身份的蓝玉满以为太子太师非己莫属,没想到元璋只给了个太子太傅,反倒让傅友德、冯胜做了太子太师。蓝玉大失所望,不免口出怨言,当面对朱皇帝咆哮道:“难道我还不配做太子太师吗”?!元璋很不高兴,于是暗中在蓝玉身边张开了一张大网。

从此以后,蓝玉上朝奏事或为部下请功,没有一件能够获准, 他仍旧没有警觉,不仅不韬光养晦以避祸,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即使有时陪元璋吃饭,也不知收敛, 还敢出言不逊,顶撞元璋。

史载,一次,他见朱元璋乘舆( 皇帝车驾)远远经过,便手指着那个方向说:“那个乘舆的人已经开始怀疑我了”!马上有人将他的话密告朱元璋,一场塌天大祸随即而来。其实,蓝玉只是个口无遮拦的人,他并未像胡惟庸那样有谋逆之实,只是性子太直,祸从口出罢了。锦衣卫立刻报告蓝玉心怀不满、阴欲谋反,并诬告他与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垣、舳舻侯朱寿、景川侯曹震、东莞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有文等人暗室密谋,欲劫持皇上车驾,再起事谋反。

朱元璋正愁杀蓝玉找不到借口,便不问青红皂白,将名单上的人一起缉拿归案,并亲自审讯,再交给刑部锻炼成狱,最后罗织罪名,以假当真,全部处死。

他仍不罢休,凡是与蓝玉有牵扯之人,哪怕是与其偶通音讯者,也一个都不放过,四面构陷,八方株连,将朝廷中的元勋宿将几乎剿灭殆尽、一扫而空。《明史》记载,“蓝玉案”前后共杀15000余人,与此前的胡惟庸案加起来,共有50000余大明文武精英灰飞烟灭。

之后,傅友德、冯胜这几位硕果仅存的元勋宿将,也被他诛杀殆尽。

朱元璋为了永保大明万世江山基业长青以及朱家子孙永享万代之福而苦心安排,肆无忌惮地为子孙“削棘”,致使大明“文武尽矣”、庙堂为之一空。到晚年他还颁布了《皇明祖训》,严厉要求朱家子孙以及大臣遵守“祖宗之法” ,对胆敢擅改祖制者一律“杀无赦”。但事与愿违,朱元璋死后尸骨未寒、坟土未干,燕王起兵“靖难”,叔侄争夺皇权,他的“祖训”被四子朱棣破坏并弃如敝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以至于朱棣起兵夺权、内战爆发,朝中居然没有统兵御敌之将可用, 由他亲手指定的继承人长孙朱允炆在南京被攻破时的那场惊天大火中生死不明 。假如身经百战的骁将蓝玉在,朱棣能否篡位成功还得两说......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凡事都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历史证明,一切雄主、暴君想千秋万代的美梦都不会做长久,因为他们个人主观欲望最强烈之时,距离客观现实也就会越来越远。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谢邀,提及明朝,相信大家都清楚,朱元璋,战胜北元而开朝,当中身边离不开一大批生死与共的大将,猛将,其中朱元璋老乡的较多,象提及的蓝玉,是安徽定远人,虽不同乡,也算老乡,蓝玉属二代猛将,在抗击北元时立了辉煌战功,深受朱元璋赏识,官拜大将军,加之常遇春之妻是蓝玉之姐,並且常遇春之女嫁与皇太子朱标为妻,这样一来,蓝玉在皇室之中得心应手,並且自巳握有兵权,但情况並非一帆风顺,他与燕王朱棣平时语不相投,相互猜忌,不服,本属平常,但一个是王子,一个是大将,就在1392年,朱标去世,燕王赶回南京,向其父朱元璋告了。导致后来蓝玉案大清算。所以親蓝玉所属全部清理,这在整个明史277年当中算是最大的案。这是我的看法,希望友友们在评论区提提意见。谢谢。

“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在刘邦与朱元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物极必反,刚愎自用,是朱元璋间接制造了朱颖文的悲剧下场,逼着叔叔争取了小侄儿的江山。

“蓝玉案”朱元璋让常遇春派系损失惨重,为什么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帝?

这个问题不错。其实朱允炆的身份有点尴尬,与势力强大的常遇春派系并无关系。朱元璋杀蓝玉并大肆清洗,就是为朱允炆继位清除障碍。

朱元璋一意孤行的立朱允炆很失策,可以说是个人感情坏国事。

朱标有五个儿子,其中长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是原配妻子常氏(常遇春之女)所生,朱雄英少年夭折;第二子朱允炆、第四子朱允熞、第五子朱允𤐤则是吕氏所生。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常氏比朱标去世早几年,常氏去世后,吕氏被封为太子妃,成为朱标正妻,因此吕氏所生儿子也可以算嫡子。

吕氏的父亲太常寺卿吕本只是一介普通文官非功臣,在开国初期,普通文官势力当然远远不能与功臣相比,不能给予吕氏之子外戚势力支持。

朱允炆、朱允熞、朱允𤐤虽然也算得上嫡子,但一般情况下,地位要差一些,根本不可能与常氏所生儿子争继承权。朱标死后,朱允炆只比常氏所生的朱标第三子朱允熥的大一岁,除了稍微年长外并没有啥竞争优势。

(朱允炆)

朱元璋立皇太孙,选择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完全名正言顺。常遇春当时虽然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但作为开国时期仅次于徐达的大将,在军方人脉深厚。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在大明军方新生代将领的领军人物,朱标去世前不久刚刚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彻底解除了北元的威胁。朱元璋要是选择朱允熥做皇太孙继承位置,完全不必发起蓝玉案大肆清洗,有蓝玉为首的常遇春派系军方将领支持,朱允熥肯定不会坐不稳位置,燕王朱棣之类完全没机会。

可惜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做皇太孙,有可能是出于个人感情偏向朱允炆,从现实政治考虑完全不合理。蓝玉案的爆发,与朱元璋选择朱允炆关系很大。常遇春派系军方功臣们,当然肯定倾向于自己关系密切的朱允熥而不是朱允炆。不清洗蓝玉等功臣,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很难坐稳皇帝位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