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我们不要那么多的如果,更不希望此类事情发生。但如果真的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领取赔偿的就是这个未成年的小孩。
为什么是这个未成年的小孩去领取赔偿呢?根据《民法典》中的相关规定,法定第一继承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东航坠机假设中的夫妻二人同时遇难,那么对于二人的赔偿,将赔偿给他们的父母和未成年子女。
因为子女尚未成年,归属孩子的这份赔偿,要由孩子的监护人进行领取。并且依据法律规定,这部分赔偿只能用于孩子的成长、健康和教育,其他方面是不允许的。
如果遇难者有未成年的子女,如何赔偿依据法律规定,赔偿的事项是包括多方面的,不仅有身亡的一次性赔偿,还有丧葬费以及家属的抚恤金等费用,对于子女未成年的,还需要一次性支付未成年子女的未来生活费用。
所以,如果严格按照标准来赔偿,在夫妻都遇难的情况下,对未成年子女这部分的赔偿要多一些。
但目前的赔偿,基本上都是高于当前国家制定的标准,也就出现了每个人的赔偿金都是一样的现象。
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东航客机mu5735坠毁,造成机上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如果夫妻二人双双在这次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孩子该怎么赔偿呢?
首先非常同情这个孩子不幸的遭遇,还未成年就失去了双亲,这可以说是人生当中最大的悲痛和灾难。在这次空难事件当中直接成为了孤儿,永远失去了母爱和父爱。
这次空难事件中,在飞机上就搜到了十几本结婚证。带着结婚证坐飞机,一般是夫妻俩同时乘坐飞机的。主要是为了乘坐飞机到目的地入住宾馆或者是打工,都是非常方便的,至少不用再去证明两人的身份关系。
或者说这个飞机上可能有旅游团组织,或者是企业组织夫妻二人旅游活动。有一些旅游活动的优惠,就是针对夫妇二人共同参与的,尤其好多酒店对于新婚夫妇的优惠政策非常的多,到酒店里可以享受夫妻同房的优惠待遇,或者说能够领到一些小礼品。
对于父母在空难中遇难,只剩下一个小孩子如何赔偿呢?孩子作为遇难家属,可以领取父母两人的赔偿款。尽管孩子未成年,但也是领取遇难家属赔偿款的第一责任人。如果说孩子还有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赔偿款就要给他们一部分。
就目前空难事件的赔偿的标准相对还是比较低一些的,每人最高标准公司赔偿为40万元,加上遇难者每人随身携带的物品赔偿3000元,托运的货物按照每公斤100元进行赔偿。
现在飞机票上自带意外保险,这种意外保险赔偿的标准一般在20~40万元之间不等。如果说自己购买了商业性质的人寿险或者是财产保险,出行意外伤害险等等,第一继承人就是这个孩子。
参照2010年伊春空难事件,每人赔偿96万元。这次东航客机坠毁事件赔偿的标准不会低于100万元。毕竟前有车后有车,更何况十几年物价上涨,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增加了,所以赔偿的标准也高了。
对于孩子的身份性质不同,未来的待遇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孩子是非农业户口,那么孩子还有一定的抚恤金,也就是每月还能享受定额发放的遗属补助。农业户口的孩子就没有艺术补助了,这就是农民和城里人的区别之一。
父母在空难中遇难,剩下的孩子成为孤儿,赔偿款是如何花费的?小孩子还没有自理能力,或者是有不完全的自理能力,对于这么多的赔偿款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好设置一个账户。18岁以前只能用来支付生活费,医疗费以及教育费用等等。
如果孩子有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可以把孩子交给长辈抚养。毕竟那么多的赔偿款,很轻松地就能把孩子养大。如果说没有长辈了,也只能由近亲属来抚养,比如舅舅,叔叔,姑姑等来抚养。如果实在是没有这么近亲的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以有远房的情绪来抚养,这也是非常可行的方案。
对于孩子的所有亲人不愿意抚养,那么只能交到孤儿院里。其实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孩子在孤儿院里长大,对孩子的心理打击还是比较大的。
不过说句实在话,孩子的父母已经去世获得赔偿款是非常多的,不会少于150万元,所以很多人愿意抚养这样的孩子。不排除一些抚养孩子的家庭,也冲着孩子那么高的赔偿款而去。你说是吗?
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孩子太可怜了,一下子失去了双亲,成了孤儿,国家虽然按照赔偿标准给予补偿,但是对孩子来说,多少钱都弥补不了爸爸妈妈的爱,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像爸爸妈妈那么待他,想想真是可怜,以后只能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国家补偿的这笔钱要用在孩子身上,别人不能使用
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可以送孤儿院,如果太小可让没孩子的收养,国家绐养到l8岁,如親戚领养,谁收养国家给领养费,可绐到|8岁。1
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打个比方吧,比如,真是有这么一对夫妻都遇难去世了,假如空难的赔偿金各自是100万元的话,这各自的100万元就成了遗产。
按照我国的继承法,遗产没有遗嘱的话就要进行法定继承,第一顺序继承人是:配偶、子女和父母。去世的女方她的100万元现在只有她的孩子和父母进行分割,也可能不是平均分割,未成年的孩子可能多得一些。同样,去世的男方的100万遗产由他的孩子和他父母共同分割。这样的话,这对夫妻的200万元遗产,孩子至少得67万元左右。
从法律上来讲,谁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孩子的遗产就由谁暂时保管,用于孩子的生活、教育、医疗等用途。等孩子成年以后可以自己保管钱的时候再交代给孩子。
所以,不太懂法律的人可能认为,去世的夫妻得到的赔偿要都归孩子所有,这样是不对的,因为父母也是法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当然,如果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姿态很高,放弃这个遗产的话,这些遗产就都归孩子所有了。
一般来说这种很紧迫的意外事件,去世的人是不会留有遗嘱的,所以,只能按照法定继承来分割死者的赔偿金。当然,如果真有遗嘱的话,就按遗嘱继承来分割,因为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
朋友们,你们同意小宝奶奶的说法吗?
MU5735上如果夫妻双双遇难,家里就剩下一个小孩怎么赔偿?
经过多天连续搜索,已经确定机上9名机组人员和123名旅客全部遇难,经DNA提取和比对,132名遇难者的身份已被确认;
虽然根据法律法规的隐私要求,遇难者名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现场搜救人员发现的十余本结婚证来看,不排除有夫妻双双遇难的可能性,背后可能就留下了孤单的孩子。
对于父母双方在事故中双双遇难的孩子来说,在赔偿方面是没有特殊照顾的,不会因为有遗孤就多赔或给予特殊照顾;
对旅客的赔偿原则还是基于航空意外险、其他个人商业保险和民航总局关于“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的相关规定,一视同仁。
不过,即便不能享受“多赔偿”的特殊照顾,赔偿项目中也有专门针对孤儿等遗孀的赔偿,再就是在《继承法》的基础上,孩子的生活还是能得到保障的,同时国家在对孤儿的抚养和照顾上也有一些列的优惠政策:
其一,孩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之一,能继承一定比例的赔偿;
空难事故中,对遇难者最主要的赔偿来源是航空意外险、承运人赔偿责任和其他个人商业保险,对于前两项赔偿来源,根据法定继承的顺序和比例,合法继承人分比例继承,孩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有权从中继承一部分;对于个人商业保险,除非约定孩子是受益人,否则也按照上述规定执行。
排除旅客名下有其他商业保险不谈,按照之前的赔偿标准,前两项的赔付金额一般在100-200万之间,第一顺位继承人是遇难者的配偶、孩子、父母,因此孩子的继承金额在35万-70万左右,基本能保障其正常生活。
其二,部分孩子可以获得“供养亲属抚恤金”,这部分赔偿“专款专用”,其他亲属无权继承、分配;
上文所说到的三项赔偿,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孩子可以从中继承一部分,而如果遇难者能获得“工伤保险”方面的赔偿,那么孩子能获得相应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这部分赔偿他人无权分配。
具体来说,倘若旅客中有“工亡”的,即乘坐飞机是公司派其到某地出差、商务或参加公司指派的活动,那么符合工亡的认定标准,也就能获得来自于工伤保险方面的赔偿。
工伤保险赔偿有三大项,即丧葬补助金、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对于“丧葬补助金”,有结余的,遇难者的孩子和父母按照《继承法》顺序和比例继承;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也是一样的道理。
具体到“供养亲属抚恤金”,又分为对孤寡老人和孤儿的供养,这部分赔偿“专款专用”,其中对孤儿的最高赔偿标准是遇难者生前本人工资的40%/月,按月发放。如果父母双亲都是因工遇难,两人的工资都是1万元,那么每月孤儿能获得的抚恤金就是8000元。
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抚恤金可以一直发放到18周岁;倘若18周岁后还没有收入来源,那么可以继续发放,最长期限不超过20年。
因此,对于因工遇难的旅客来说,其孩子无疑可以获得更多的赔偿,而且赔偿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一直发放到其长大成人,保障性无疑更足一些。
其三,国家对“孤儿”有全方位的政策倾斜,保障其长大成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综合《未成年人保护法》、《收养法》和民政部相关规定,对于失去父母依靠的孤儿而言,个人、机构、福利院都可以收养,收养人优中选优,当然其祖父母或者其外祖父母有优先收养的权利,这无疑能给孩子更多的成长帮助。
倘若是其他机构或者福利院收养,那么孩子在饮食、居住、医疗、康复、教育等方面的花费都是免费的,社会各界也会给予相应的帮助,支撑其长大成人。
如果被他人收养,孤儿所继承的赔偿金或供养亲属抚恤金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监管账户,所有赔偿金在各方监管下共同妥善保管,等其满18周岁后再交由其个人支配。
综上,虽然遗孤无法在赔偿时享受特殊照顾,但是基于《继承法》,孩子作为第一继承人是可以继承赔偿金的,再就是可能会获得专款专用的供养亲属抚恤金,这部分持续赔偿能保障其长大成人;对于14周岁的遗孤,社会各界或其近亲属也可以依法收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费用最高可以全免,给予其最大的成长保障。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