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为什么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提到汉武帝,而且还和秦始皇起名,为何不提汉高祖。为何有汉武帝,却没有汉高祖呢
原因非常明显,也非常简单,因为汉高祖刘邦的成就没有汉武帝高,虽然汉武帝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虽然他是世袭继承的皇位,但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大汉天子”的人物是汉武帝刘彻,因为他一系列的改革与成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汉武帝有哪些成就汉武帝的成就主要有加强集权、独尊儒术、币制改革、首开丝路、开疆拓土、建立年号等这些方面。
加强集权多国家的管理,是汉朝兴盛与辉煌的核心之一,因为这样国家才能真正的安定、和平。
独尊儒术对于很多人来说比较陌生,但在汉朝却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原因是古代发生了百家争政的现象,儒家学取得了最终胜利,在政治上得到了汉武帝的支持。而且这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也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变法。
还有币制改革,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推行标准;而开辟丝绸之路,就是今天的国际贸易;再说开疆拓土,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疆域是整个汉朝代面积最大的。
为什么要和秦始皇起名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而他的成就有统一六国,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建立皇帝制度,修建万里长城,统一度量衡等等。
而汉武帝的这些成就,与秦始皇的成就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将汉武帝和秦始皇放在了一起。
至于毛主席诗篇中说到的“略输文采”,相信大家在上学时,都已经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了吧。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说: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世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读史,他对战国时期、刘项楚汉相争、汉武帝征伐匈奴、三国鼎立这些特定历史时期,英雄辈出的时代,非常向往。
他在不同的时期,对汉高祖和汉武帝都曾经作过评价。比较而言,他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可能还要更高一点。
为何汉武帝会出现在他的名篇中呢?这主要是因为,《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外敌。
在这么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毛主席创作一个作品,把对匈奴作战取得辉煌战绩的、雄才大略的帝王汉武帝写入诗篇,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毛泽东曾经如何评价汉武帝呢?1957年6月13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吴冷西等人谈话时,评价道: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而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二帝,毛泽东认为他们只知道守成,“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沁园春·雪》创作于1936年2月。当时日本已经侵占了我国东三省,对华北地区虎视眈眈。抵御日本侵略,是当时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
当时,红军长征到达了陕北的清涧县,天降大雪,面对雄浑壮观的雪景,毛泽东想到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触发了创作豪情。
据《诗词为媒,毛泽东与柳亚子》一书,1936年2月7日晚,毛泽东奋笔疾书,创作了这首名篇:
皑皑白雪把整个西北高原盖得严严实实……毛泽东奋笔疾书写下了千古绝唱的《沁园春·雪》。
1936年的中国,正值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汉武帝作为抵御外族侵略的封建帝王的代表人物 ,雄才大略。被写入了毛主席的诗词中。
汉武帝作为汉朝的第6个皇帝,共在位54年。他独尊儒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他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并确定了以正月为岁首。
汉武帝从16岁即位,在内政方面,限制诸侯结党,强化皇权。在军事方面,先后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等率军出击匈奴,迫使匈奴残部迁徙漠北;他军事和说服手段齐下,收服了西南夷地区,成为汉的郡县。在外交方面,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强化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
在汉武帝的任期内,巩固了以汉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富强的大国。
当然,也有许多历史学家批评汉武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毛泽东更看重他开疆拓土,抵御外敌的历史功绩。在他看来:如果大家都因循守旧,都不去追求建立功业,社会就不会进步。所以,“好大喜功”在某些程度上并不是坏事,必须一分为二的看待,也就是看待问题要全面。
1956年2月,毛泽东听取国务院各部委工作汇报时说:
“好大喜功好像是坏事,历来骂汉武帝好大喜功,可不名誉哩。木船变轮船,马车变汽车、火车,都是好大喜功,不加区别地说好大喜功都不好,是不妥当的。”
毛泽东对汉高祖刘邦的评价也比较高。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时,写下了批语: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另外他在不同的场合,还这么评价过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
毛泽东的评价,和汉高祖刘邦本人的自我总结,其实也是相符的。因为刘邦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天下,主要是因为用人得当,用好了萧何,张良、韩信三个人,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
关于项羽的败因,据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是放弃关中,心怀楚地;
二是放弃义帝,自为霸王;
三是自恃攻伐,不知师法古人;
四是欲以武力平天下。
1962年1月30日,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讲到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另外一个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郦食其进去后,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刘邦一听,赶忙向他道歉,并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计谋……。我们现在有些党委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是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是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了。”
毛泽东在他发表演讲时,往往先从引经据典开始。他对中国历史研究非常深,善于通过讲一些历史典故,引发听众的深思,激发听众的共鸣,让大家能从历史典故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从刘邦和项羽正反两个方面举例,批评有的同志,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搞一言堂。最终结果就是会导致脱离群众,难免要“别姬”。
当他讲到“难免有一天要别姬”这一段时,引发了下面听众的一片笑声。
中国诗词韵律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当然,诗词本身的韵律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58年底,毛泽东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
“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毛主席自己讲得很清楚:写这篇词的用意,就是反封建主义。但是作为诗词来讲,讲究意境和文字美,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词中的“秦皇汉武”,如果换成“秦皇汉高”,就明显会使人感到读起来不那么顺畅,比较拗口。
大家好!敬请您点赞、转发、评论、【关注】,谢谢!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是没看懂原词吗?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词是在数历史英雄,汉高祖虽是开国皇帝,在文韬武略上确实没汉武帝,词中已经肯定了汉武帝的武略,只是少了一点点文韬,还要怎么说?难道一首气势磅礴的词中不说一个朝代最有能力的帝王,而去说一个能力在后的帝王,这是不是说写词人的水平是二流了???评毛主席的词要动脑子啊。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没有提到的“风流人物”,可不仅仅是汉高祖,多了去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到毛泽东写《沁园春•雪》那个年代,且不说行业名流,但就帝王而论,其风流人物也不仅仅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中兴刘秀、魏武曹操、明太祖朱元璋、康乾盛世,哪一个帝王没有自己的丰功伟业?但是毛泽东是作诗填词,不是在书写历史。既然是填词,自然要受词格韵律字数的限制,所以也就是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填在词里,这中间没有厚此薄彼的公平在里头,所以也就不必大惊小怪。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我想,不是说汉高祖比不上汉武帝,提汉高祖当然也可以。由于词的字数限制,只能在有丰功伟绩的古代帝王中选这么几位,而选谁好呢?一看功绩,二照顾到朝代,最主要的是照顾到句子里字词的平仄关系。“秦皇汉武”:平平仄仄,符合此词此句的平仄要求。若变成“秦皇汉高”:平平仄平,就平仄失替了。
《沁园春•雪》中有汉武帝,为何却没有提到汉高祖?
原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意思是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是马上皇帝,至于文采,还是稍稍差一点点,这是评价帝王的文采。
说到文采了,刘邦一个亭长,相当一个小村的村长,能骂人,尤其是能骂文人,根本就和“文采”不搭边。说到帝王文采的事,毛主席怎么能提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