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不会写材料≠不能当领导;

等你当上了领导,自然会有人给你写材料。但是:

给你写材料,不是别人写好了材料你去照本宣科,而是按照你的想法用文字组织成材料。

这就是领导和“笔杆子”的区别。

记得在政府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有一年召开一年一度的经济工作总结表彰动员大会。会上,安排部分受到表彰的部门领导表态发言,每个部门5分钟。

乡镇企业局局长姓刘,因为手特别大,加上说话有个挥手(劈手)的习惯动作,大家都叫他“刘大巴掌”。

表态发言按照事先安排的顺序进行。先上去两人的发言中规中矩,波澜不惊,大家听的昏昏沉沉,很多人在互相交头接耳开小会。

主持人宣布“刘大巴掌”上台发言。话音未落,会场瞬间就静了下来,仿佛混沌的房间里吹进来一股凉风,每个人都挺直了腰身……。

“刘大巴掌”发言没用5分钟;手里拿了几张纸,但是基本没看。

不到5分钟的发言,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主席台上的领导一个个跟以前一样,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会后,按惯例编发简报。当年,对于我们专职给大领导写材料的几个“大笔杆子”来说,编辑再简单不过的小简报,常常是最头疼的事。原因只有一个:

“刘大巴掌”的讲话、发言材料,无论我们如何挖空心思、咬文嚼字编辑,领导都不满意,我们自己也不满意!

可能有人会问:他讲什么,一字不差转换成文字不就行了吗?!相信作过文字综合工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刘大巴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会写材料,但是会讲话。会讲话,根源在于——他想事、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

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在体制内不论是科员还是领导动笔写材料是第一件基本功,所以你讲不会写材料那就要赶紧学习,练习,多写多练多综合就能写好的。

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体制内的工作又不光只有写材料啊,还有其他很多事项,比如管文件,管会,管内务及后勤等等,目前我就不负责材料,只管文件,但是有一点,如果你想走好仕途,想不断被提拔,那么写材料的功夫就很重要了,虽然很多领导其实也不怎么会写材料,但是人家会读材料,知道材料里体现什么,缺什么,材料工作是体制的核心工作,如果你有想法的话那就建议你需要下功夫学习写材料了,要做的就是多读多看,书籍报纸时政要闻等等,然后不断地写,这只是基础要做的,不断总结经验,让专门写材料的人多给你看一下你写的东西并给你提出意见,事实上写材料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写容易,写好不容易,写到领导满意更不容易,甚至可能经常被批评挨骂,都是要承受的压力,可也只有不断那样历练才能提高写材料的水平,而且因为每个领导的风格不同,材料的风格也不一样,又需要你去揣摩了,这是写材料的难点,当你真的掌握了要点,能出来一篇看起来可以的材料,之后就是心境了,不得不说有些时候需要点天赋,对文字的悟性要高才行。特别对于大材料,比如政府工作报告,比如常委会议之类的讲话稿,就是专业的大拿也是需要反复打磨才能出来,我们读着觉得就是那样,但是让你写你会感觉词穷,就是那样。所以,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把时间都赋予了写材料,生活交给了办公室的魄力才有成功的机会啊!

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现在很多上级机关遴选,都把“有较好文字材料能力”作为核心标准来考核,没有“过硬的文字材料能力”很难通过遴选。因此有人说,遴选就是挑选“写手”。

毛泽东同志说,干革命既要枪杆子,也要笔杆子。体制内的工作,既要干出来,还要把干的工作总结出来、提炼出来、宣传出来,让上级知道、同级知道、群众知道,最大限度发挥工作效率。因此,写材料是体制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特别是像党委办、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党委部门,还有像政府办、发改委、工信局、应急管理局、教育局、公安局等政府重要部门,以及办公室、综合处、秘书处、党建办等重要岗位,都对文字材料能力要求很高,没有过硬的文字材料能力,始终会成为个人发展进步、提拔晋升的一个短板。

我在乡镇党政办担任过主任,也在市直单位干过办公室主任,对写材料谈谈个人肤浅看法,不一定准确。

一、我对如何写好材料的肤浅看法

体制内写好材料,主要就是三个招法。

第一招:抄。天下文章大家抄,看谁会不会抄。相同的材料,所写的内容,所提的要求,都大同小异,大胆地抄,大胆当搬运工,大胆搞“拿来主义”,不必在乎雷同,不必在乎别人说抄袭。体制内材料,只要不发表在学术期刊网上,没人会在乎你的材料抄袭雷同。写材料的人,没人敢说他不抄别人的材料。材料抄多了,自然就懂得了如何写材料了。

第二招:练。体制内的材料,主要包括讲话、报告、通知、调研、指示、命令、函等。体制内材料类型虽然不是很多,但必须客观实在,绝不能浮夸吹嘘,不像文学创作那样,需要过多的修辞、粉饰和悬念。因此,只要有一定汉语水平的人都可以写,只要努力刻苦,只要多练习,一定可以把材料写好。为什么很多人总是说写不好材料,甚至很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非常忌惮写材料,主要原因还是不愿意加班加点,不愿意多练习。

第三招:改。很多笔杆子都说道,材料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材料,写出初稿后,会经过不同类型的人提意见,会经过不同级别的领导把关,会经过专家审核,大家都会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建议。有时一份材料,会“稿来稿去”几十次,会“反复推敲”几十天,甚至还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在反复推敲和修改的过程中,材料质量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写材料的人的写作水平会得到大幅度增强。

二、写材料是机关最苦的差事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写材料,主要还是因为辛苦,有人把机关事业单位写材料的人描写为“两突一深”。两突就是“腰间盘突”“头发秃”,一深就是“眼眉深”

写材料是公认的“苦差事”,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苦思冥想、抓耳挠腮。写材料的人是“仕途上的红人、工作上的苦人、生活中的穷人、家庭里的罪人”。要想写好材料,必须有苦行僧的情怀,能够吃四种苦: 一种是劳苦。以办公室为家,经常加班几点、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必须始终保持临战状态。 二种是清苦。写材料的部门大多都是清水衙门,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加班的时候经常不是吃方便面,就是盒饭。 三种是孤苦。要坐得住冷板凳、吃得起清贫苦、下得起苦功夫,要屏蔽和过滤掉浮躁和困惑。 四种是心苦。长年累月加班,看望不了老人,照顾不了家人,陪伴不了小孩,欠了很多亲情账、感情账。

也正因为写材料辛苦,所以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大家都怕写材料,都怕入错行,都怕从“秃顶”,都怕苦了自己苦了家人,从而导致各级机关普遍都缺写材料的人。

三、我本人写材料的感悟和经历

作为写材料的过来人,深有感触、深有体会。

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就是写材料的。从普通科员,写到党政办副主任、主任,然后再写到党委委员。党委委员期间,分管党政办,还是继续写材料,全镇的综合性材料都是由我牵头负责。在党政办副主任期间,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多次借调我或者商调我,虽然我很想去,但是我们镇党委书记都搪塞过去。我们书记对我说,我们镇里写材料的人只有你一个,你走了后谁写啊?书记都这么说了,我也无话可说。

但是,我们书记对我还不错,一直推荐我从科员提拔为副主任、主任和党委委员,我很感激他。他提拔为副县长后,推荐我到到市直单位,一开始也是写材料,后来当办公室副主任,还是负责写材料;当上办公室主任后,写材料交给了副主任。直到2019年底,我完全脱离了写材料的苦逼日子。

今年初,我们单位写材料的办公室副主任借调到市委组织部。单位分管副局长要办公室主任在本局内挑选一个文字功底好、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来负责办公室综合材料的撰写。

办公室主任对本局所有科室的年轻干部进行了精心筛查,最后挑选出5名人员。请副局长亲自出面,对这5名同志一一进行谈话考察。考察结果是,要么理论水平达不到副局长要求,要么文字材料功底比较差。最后矮子里拔将军,挑选一个27岁的四级主任科员。

办公室主任出生的副局长对这次考察极不满意,把办公室主任和人事处长叫到办公室说,单位近四、五年新招录了10几名公务员,可算得上优秀的、关键时刻用得上的人比较少啊;并当场要求人事处长筹划为期一年的“网络公文培训班”,要求所有正科以下干部参加,每人每月必须上传一篇理论文章到局内网上,每季度评比三篇优秀公文,并作为年底评先评优加分依据。

四、我一哥们写材料写出腰椎间盘突出,最后为了修养身体,宁愿放弃公务员副科级职务

我一哥们原来是乡镇党政办的副主任,说是副主任,其实就是副股级的科员,根本算不上是什么领导。在乡镇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工作繁忙、条件艰苦、责任重大、提拔缓慢是乡镇工作的四大特点。特别是在哥们所在的党政办,材料稿来稿去、工作没日没夜、周末加班加点、会议没完没了,“五加二白加黑”“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是常态,哥们老家在县城,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两个月都回不了家。

2011年初,哥们33岁了,还是党政办副主任,本来有机会参加乡镇换届选举提拔为副镇长,但是被县直单位某选调生(驻村队员)以“五类人员”身份捷足先登。哥们提拔副科的级梦想失败,郁闷了好一阵子,心想在乡镇既辛苦,又提拔不了,还回不了家照看不了妻儿子女,还不如想方设法离开乡镇回到县城。

2012年初,县府办在全县选调3名综合素质好、材料功底扎实的科员,哥们这次凭借过硬的文字材料功底终于如愿以偿。哥们被分配到县府办综合三科担任副科长(还是副股级),还是负责文字材料撰写,只是要求更高了,标准更严了,时间更紧了,任务更重了,节奏更快了。一开始一年还有新鲜感,哥们还能勉勉强强应付,过了一年后,哥们觉得调动到县府办虽然每周能回家看望妻儿子女,但是县府办标准要求更高,机关协调性更难,条条框框更多,加之自己不善于协调,很多工作运作起来极不顺畅。

就这样,哥们在县府办浑浑噩噩呆了5年,职务上虽然提拔到了科长,但是年龄已经到了39岁。众所周知,在县府办这样的核心机构,39岁还是正股级,绝对算是提拔晋升较慢的,或者说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了。

经过这么多年没日没夜地加班,哥们身心极度疲惫,身体素质每况愈下。2018年底,哥们因为腰椎间盘突出住院了半个月,2019年5月份,体检查出心脏问题,又住院3个月。出院后,哥们找到县府办主任,说自己身体确实不行了,想调整岗位,即使调整到事业单位也行,能够养好身体即可。县府办主任答应为他调整岗位,要求他安心把病养好。

2019年10月份,县府办主任有三个岗位征求哥们意见,一个岗位是县医院副书记,属于事业编副科级;另一岗位是县史志办副主任,也是属于事业编副科级;再一个是就是去乡镇干副镇长,属于行政编副科级。哥们从乡镇调到县城来,深知乡镇的艰苦繁忙,加之自身身体不再适合高强度工作,最先否定了去乡镇担任副镇长,最终决定选择县医院副书记。虽然是事业编,但至少也算是副科级领导。

这个哥们宁可不要公务员,也要选择到事业单位,主要原因就是看透了、看淡了,主要目的就是修养好身体。

当然,写材料的人提拔还是有些优势的,主要还是写材料的人辛苦,长时间不予不提拔,写材料的没有动力,哪有既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事。总之,写材料是机关最苦逼的差事,当然提拔比普通人相对快一些,但都是他们用加班加点换来的,用身体健康换来的,用陪伴妻儿子女时间换来的,用脱发、腰椎盘突出等疾病换来的,不用羡慕别人!向写材料的老哥们、兄弟们致敬!

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您好,作为在体制内写了近10年材料的答友,很乐意跟您分享下我的看法。

结合您提出的问题,先冒昧作个假设,不妥之处,还请谅解。您可能或是在被领导批评不会写材料后,或是一直很努力但就是收效不大后,或是近期听说某某因写材料出众而获得重用后,或是想以写材料为突破发愤图强后,才有此疑问。

首先,能够正视问题,能够认识到写材料的重要性和自身的差距,就成功了一半。从这一点看,愚拙不用再多做思想动员了。您现在最需要的,应该是找出一条写材料的实战路径。比如,平时究竟应该怎样具体练,任务来了之后应该怎样具体写。

其次,平时要做好五个方面练习。

一是练思想。结合单位具体岗位,跳出业务看业务,立足全局看业务,多看报刊、网站,及时动态了解“国之大者”。

二是练业务。通过相关网站、报刊、文件、自媒体,认真研究业务的上情、下情、内情、外情。

三是练思维。读文章时带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维,试着对材料“庖丁解牛”“大卸八块”,把握谋篇布局和文脉走向。

四是练套件。分类整理一些小标题及开头、结尾、导语、成果、问题、经验、措施等方面的经典表述。拆透几百篇文章,对材料宏观把握能力自然水涨船高。

五是练方法。看一些公文写作方面的书籍,比如,愚拙的《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清华大学出版社),结合自身写作实战去读去悟,不断促进自身写作体系的建立和迭代更新。

再次,要掌握写作的具体方法。

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曾在《怎样写文章》中写道,“写研究,后写作;边研究,边写作;再研究,再写作”。任务来之后,要做好四个深度研究。一是深度研究事,即研究业务的上情下情内情外情。二是深度研究人,即研究领导意图和受众想听啥。三是深度研究体,即文稿的具体体例写法。四是深度研究景,即具体场景背景。

从具体写作步骤上,愚拙在《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里分享过“五子”实战法。一是磨刀子,在最短时间内,先围绕具体任务,把上情下情内情外情汇集到一块,把事情尽快搞清楚。二是定盘子,通过查领导讲话等“七查”快速把握领导意图,弄清任务来龙去脉。三是搭架子,基于前两步和搜索近期类似文章,拟出提纲。四是敲键子,把掌握的情况,分块摞到提纲下,逐渐聚拢、修改成文。五是收果子,总结写前、写中、写后相关体会,促进写作体系迭代更新。

“公文选萃”一直致力于和大家分享如何写材料,还基于自身实战,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笔杆子是怎样炼成的:公文写作实战》。愿我们共同提升,以文鼎新。

在体制内不会写材料怎么办?

要不调整岗位,找个不写材料的,要不就一点一点学着写。

我现在在东北某县公安系统工作,2015年入职,在派出所摸爬滚打4年后,抽调局办公室工作。

讲真啊,我是一个从小学1年级写作文就抄作文书的人,每次考试最头疼的就是语文作文和英语。

高中时,好不容易找到了写三段论议论文的套路,勉强上了个普通一本大学。

考公务员时,申论仅比及格线高5分,堪堪过线,全靠行测拉分。

在派出所时,每天接触各类老百姓和嫌疑人,基本不用写材料,案卷的卷宗都是有模板或流水账,照抄就完事了。

结果,可能是因为我这该死的颜值吧,2019年,我被选调至局办公室,这个距离大BOSS和各级BOSS最近的部门。

苍天啊,在派出所4年,我连副局长都没见过几面,4个副局长中的3个都不认识,因为没见过,现在是天天看大局长。

到办公室工作的第3天就和我们主任一起陪同局长下科所队检查工作,然后就是编发领导的动态新闻,其实也简单,就是开始一个“帽”:x月x日,xx领导在xxx的陪同下,到xxx检查。然后就是强调了123456点,什么提高重视啊、细化措施啊、强化管理啊之类的。

但是,BUT,然而!!!

我是一个仅仅到岗工作3天的准萌新啊,每个字我都认识,合到一起我就不认识了。什么统筹协调工作,强化督导检查,在现在看来,都是在普通不过的套话,当时是一个都不认识。

然后,我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硬是被这个大约400字的动态稿件给憋哭了,真的是哭了。

当然,当时就我自己在办公室。

然后,硬憋了2个小时,憋了一篇“狗屎”一样的材料,拿给副主任审核。

副主任看了看材料,又抬头看了看我,然后默默的打开了电脑WORD,在我迷妹一样的崇拜眼神中,用5分钟写了一篇动态,真的只用了5分钟。

我当时的表情是这样的:(キ`゚Д゚´)!!

之后,我就回办公室认真研究怎么写好材料。

冥思苦想了1个小时后,发现还得靠“抄”,没错,就是“抄”,我从小练就的技能。

我就到我们的局网页,并且跳转到其他县区局的主页,将各种材料成批量的“扒”下来。并按照简报、动态、要闻等不同的种类,编辑到一个WORD文档里。

我整整扒了2天的时间,从2019年一直扒到2015年的。

4天之后,我再次和领导下基层调研,这次我成功的写出来了一个“凑合”的稿件。

比如说,领导第一点要求是提高重视,我就打开文档,搜索“提高重视”,然后挨个看,哪个和今天领导说的话意思比较近,直接复制粘贴下来,再挑一两句领导说的原话插进去,OK了。

这次,副主任没有再重写稿,而是在我写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当然,改的也是惨不忍睹!!!

但这对于当时的我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

从此,我就开始了一个另类的抄作文生涯。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大约2、3个月吧。因为抄的多了,有一些话就记住了,也就不用怎么抄了。

再过了4、5个月左右,我基本完全不用抄了,自己就可以写出来一篇稿件了,但是副主任、主任还会做不小的修改。

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吧,写领导的动态基本就不是问题了,虽然做不到我们副主任那样,用5分钟写一篇出来,但是至少30分钟就可以结束战斗,而且副主任和主任基本不用怎么改。此时,我在办公室工作了1年多了。

然后,领导开始让我逐步接触领导开会材料,首先从会议通知开始,接下来是主持词、副局长讲话,最近我已经开始给大局长写讲话稿了。

当然,免不了又是一个阵痛的过程。刚开始的讲话稿,完全都套话、空话,不接地气,用领导的话说就是:从黑龙江到云南,都能用。

然后,就开始研究各级领导的讲话稿,现在已经好多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写材料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办公室现在的所有人,都不是科班出身的,都是硬直的理工男,都硬逼着改行写材料的。所有,大家都是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逐渐积累,厚积薄发,最后,逐步成手了。

首先,肚中要有墨水。这个过程,每个人都不一样,我是靠整理其他人写的材料,然后自己抄,抄的多了也就记住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

其次,胸中要有骨架。每一类材料都是由套路的,也就是模式,体制内的东西,其实挺好写的,每一类题材都是套路的,接到材料任务后,先想好要怎么写,写几方面的东西,确定的大框后,再填材料。平时,可以多注重收集,比如,抓住案件查处这一主页,抓住治安整治这一主责,抓住服务群众这一主业等等。

最后,脑中要有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近期的重点工作,比如最近单位主要抓什么东西,重点是哪些方面,哪项工作取得了什么亮点,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是需要写到材料里的,也是重点部分,要迎合领导的意图,符合当前工作的实际情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