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历史不容假设,就算柴荣可以多活十来年,但成就未必比得过赵匡胤。无论从各方面来看,赵匡胤都更胜柴荣一筹。
从帝位得来方面来说,柴荣虽有人主的贤能,但也不乏上天偏爱。倘若不是后汉刘承佑残杀郭威全家老少,导致郭威没有儿子接班,柴荣也不可能顺利得到皇位施展抱负。虽然赵匡胤趁主少国疑之际,取得帝位,但过程仍是充满风险,倘若不是部署一致真心拥戴,怎么可能基本不流血的取得政权,五代政权更迭之际,哪个不是城破血流,黄袍加身,和平过度,足以说明赵匡胤智谋和部署能力很强。
从个人气度来说。与五代那些残暴君主相比,柴荣虽有人主之量,但个性上仍比较偏狭暴躁,猜忌较重,从点检做天子事件让张永德下台就可以看出。相比较来说,赵匡胤心胸气度更为广大,无论黄袍加身中意外的流血事件,还是后来灭国征战中将帅调配用人,以及对待降国王侯,都颇有汉魏之风,特别是杯酒释兵权等处置,无不彰显帝王风范,仁治之风树立,中原四邦威服,一举巩固国家统一局面。
从个人军事才能来看。柴荣临阵御敌颇有唐太宗风采,在短短一生中战功赫赫,奠定了后周武力强盛局面,但犹显刚猛有余,智谋不足。而且,柴荣取得的大多数军事胜利,赵匡胤都是亲身参与,任主军大将,可以说柴荣的赫赫战功,起码有一小半离不了赵匡胤。宋祖得位后,重用文化智囊人才,广纳贤才,军事手段与智谋并用,用较小的代价,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迅速收服湖广和荆平,顺势兼并南汉,贯通南北,而后利用有利战局迫使后蜀投降,吴越归附。短短六七年,使得天下基本归于一统,最主要的是统一过程中,没有旷日持久的惨烈大战,百姓没有太多的流离失所。这就得益于太祖高明的军事战略部署。仁义之师,所向披靡。之所以从开宝初年一直到开宝末期都没统一南唐,我想一是南唐已经称臣纳贡,另一方面还是太祖的仁德,不忍心战争生灵涂太。包括期间两次用兵北汉,无不彰显太祖仁德,不愿意士兵过度伤亡,不愿意用水淹等残暴手段。要不然,凭太祖的军事谋略,南唐北汉,早就拿下。
最后,从治国安天下来说。柴荣为帝六七年间,主要精力在军事方面,内政治理还是较多依靠前朝宰执,这方面并无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在内政方面柴荣与五代开国君王比,并没有太多不同。赵匡胤则明显不同,在对外用兵的同时,非常注重改革内政,特别是对地方管制体制方面一直在改革创新,不断疏解地方节度使和州府权利,避免地方横征暴敛和拥兵自重。战争间隙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统一战争大多等待最优战机,对地方破坏较小。所以,宋太祖在取得基本上的江山一统的同时,经济和百姓生活,迅速提高,很快出现了开宝之治的盛世局面。
至于某些人云亦云之辈,说赵匡胤文治武功不行,导致了两宋的孱弱,简直是一瓶子不响,半瓶子晃荡。认真读一下宋史和资治通鉴,就会发现,赵匡胤无论文治武功都不逊于汉光武帝,两宋孱弱根源更多因赵光义和赵恒父子一系列二五举措。
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讨论[祈祷]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有人总喜欢拿赵匡胤和周世宗柴荣对比。不要拿赵匡胤跟柴荣比较,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柴荣是历史上能力最全面的一代雄主,没有之一。这里说的是能力哦,不是功绩。天妒英才,活不长,没机会建功立业也白费。
历史上那些功绩显著的,首先都要活得长,柴荣就是吃亏在了寿命上。
【盘点一下柴荣的能力】
其一,打仗凶猛。
柴荣刚继位时,后周局势那是相当凶险,南唐、后蜀、北汉、契丹一个个不是省油的灯,每一个都有机会要了后周的命。
柴荣一眼看去,四周都是敌人。尤其是北汉、契丹,趁后周新旧交替,政权不稳,南下妄图一战灭掉后周,这一战差点就让后周闭过气去。
无疑,柴荣是力挽狂澜的人物,挫败北汉,西征后蜀,三打南吴,北伐契丹,一时风光无限。
其二,玩经济溜。
光是打仗厉害,那不算什么,能打仗的人很多。柴荣厉害,在于打仗的同时很会发展经济。减役减赋税、水利农耕,这就不用说了。柴荣是对商业贸易最重视的君主,也没有之一。
柴荣年轻时做过买卖,他比任何帝王都了解商业贸易的利润,那是远远高过种田。所以别看他四处征战,但是农民并没有增加负担。在柴荣重视商业的政策下,后周并不缺钱,宋朝商业的底子无疑都是柴荣给打下了结实基础。柴荣经济搞得好,后世宋元百姓。奉为财神,称呼“柴王爷”。
【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
在忧国忧民方面,柴荣无疑比所有古代君主都优秀,“十年拓天下,十年致太平,十年养百姓”。这样的话语,至今读起来感人肺腑。
都说灭佛不祥,但是柴荣为了国家不得不灭。当时的寺庙广占良田,又不纳税,活脱脱社会蛀虫。三万多寺庙占据的良田,养活几十万人口都没问题。
柴荣说:“佛就不是说要帮助人么,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在迷信的年代,敢于这样的人有几个?
【再说赵匡胤】
赵匡胤最大的功劳,就是篡夺之后,没有改变柴荣重文教、重商业的政策。
至于统一中原和南方,早在柴荣手上,已经把四面八方都打服了,赵匡胤只是摘了现成的果子。可惜赵匡胤继承了柴荣的“文治”,没有继承柴荣的“武功”。
柴荣时期,起码是追着契丹打。赵匡赢呢?“杯酒释兵权”之后,留下重文轻武的传统。让两宋400多年一直活在“国富兵不强”的阴影下。
柴荣,
无疑是,
为数不多的,
没有任何争议的雄主。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柴荣、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都不错,但他们是两种类型的帝王:前者极具英雄气概,雄姿英发、挥斥方遒;后者是个典型政客,老谋深算、思维缜密。而且,赵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着柴荣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欢柴荣,也就不难理解。
柴荣向来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榜样,纵观其短暂一生,确实有一番“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风采。他最让人印象深刻一大特点,就是勇气、魄力非比常人。
公元954年,听闻郭威驾崩、柴荣(郭荣)继位,北汉联合契丹大举进攻。当时柴荣并没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动,因此以四朝元老冯道为代表的宿臣们提出了保守避战、消极防御的策略。柴荣表示要以唐太宗为榜样、御驾亲征时,冯道等人甚至直接讥讽:陛下不是唐太宗。
最终柴荣力排众议、亲自赶往前线。双方主力在高平交战后,周军右翼骑兵将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步兵解甲投敌,形势极为危急。关键时刻,柴荣毫无惧色,“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大大鼓舞了士气,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北汉军队。
班师后,针对战斗中暴露出来的纪律涣散、兵骄将悍等痼疾,柴荣采取雷霆铁血手段,严厉惩处了临阵脱逃、沿路劫掠百姓的樊爱能等将校,提拔作战勇猛的张永德、赵匡胤等将士。经过这番处理,长期以来“战胜则擅兵挟主,战败则倒戈投敌”的现象被有效遏制。
后世对高平之战的评价极高,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柴荣的魄力与能力、巩固了其地位,还初步改变了晚唐以来军队的恶劣风气,所以有史学家认为,高平之战后,“主乃成乎其为主,臣乃成乎其微臣”。
在站稳脚跟后,柴荣着手对北周军政进行大规模整顿。军事领域,他裁汰老弱病残,将各地藩镇的精锐悉数调到中央禁军,并且在民间招募壮士,打造了一支为朝廷直接掌握、战斗力强悍的精兵,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
在政治领域,柴荣致力于改变唐末以来武人执政的局面,回到重视传统士大夫的文治轨道。他曾下令让二十多位文士各撰写一篇策论,既了解了他们的学识、量才录用,又从中汲取了一套完整且具可实施性的治国方略。
其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王朴的《平边策》,其核心就是在政治上励行改革、在军事上先易后难结束乱世。从柴荣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来看,他确实汲取了王朴等人的思想,并结合自己对局时的判断做出了调整。
他澄清吏治、严惩贪腐;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曾经“不限资、见任职官,黄衣草泽并许应召” 向社会广泛征集有识之士;他整顿刑律、重拾以法治国,于公元958年颁行《大周刑统》;为了发展经济,他减免赋税、均定田赋、大兴水利、改善漕运、重铸钱币,限制寺院经济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极大减轻了国家负担、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更难得的是,在当时以猛力较高下的氛围中,柴荣却能高度重视教育,亲自对科举制的弊端进行改进,并重拾礼乐、编修书史、修订历法,已丧失许久的传统政治生态初现端倪。
经过短短数年的整顿,后周国富兵强,柴荣率先对南方实力最强、勾结辽国的后蜀和南唐用兵。经过征战,他获得了后蜀的秦、成、阶、凤四州,对其形成有效战略威慑;拿下了南唐的长江以北十四州,迫使其俯首称臣。
随后,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平边策》的思路,把战略目标转向北方。因为当时的辽国正值有着“睡王”之称的辽穆宗耶律璟在位,此君怠理国政、国内叛乱迭起,对于南方心力均有不及。对于中原来说,这正是收复幽云十六州的绝佳时机。
可惜的是,经过42天的出征,虽然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十七县,但柴荣却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师返京,不久后就溘然离世,年仅39岁。
虽然执政还不到6年,但柴荣却给五代以来的中原王朝带来了一股新风,让人们看到了终结乱世的希望。就像南宋大儒朱熹所说的那样:“五代时甚么样!周世宗一出便振。“对于这样的人,无愧英雄的头衔。
而作为柴荣的得力干将,赵匡胤也不是泛泛之辈。
他出身武将之家,骑射绝伦、武艺过人,郭威在位期间他已立下赫赫战功。高平之战中,当樊爱能临战脱逃、后周军队即将崩溃之际,赵匡胤和张永德各自带领人马搏命冲锋,战局得以逆转、二人可谓首功。凭借战场上的勇猛与忠诚,赵匡胤逐渐成了柴荣的亲信之一,并且连续立下赫赫战功。
但跟过去的枭雄豪杰们一样,随着权势地位的提升,赵匡胤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北伐期间,柴荣意外得到一个木板,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矛头直指郭威的女婿、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随后张永德被撤换、赵匡胤取而代之。根据后来分析,这一事件极有可能是赵匡胤一党蓄意制造的陷害阴谋,由此掌握禁军大权。
柴荣驾崩后,七岁的柴宗训被赵匡胤轻松篡位,北宋王朝建立。承接柴荣留下的基础与思路,赵匡胤兄弟俩历经十余年统一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地区。他的各项政策,既有柴荣的影子,也实现了不少创新。
在政治军事领域,赵匡胤一方面继承柴荣“强干弱枝”的中央禁军模式,收藩镇精兵,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决了功臣的兵权。另一方面,为了同时抽掉藩镇的政治与经济血脉,他在中央分化事权,在地方设置通判,将全国的军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牢牢地握在了中央手中,唐代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土壤被彻底铲除。
经济领域,赵匡胤也大致继承了柴荣期间的政策,进一步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劝奖农桑、移风易俗。承接柴荣打下的基础,北宋社会经济的恢复进一步加快,为结束中原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赵匡胤的最大突破集中在文化制度领域,与柴荣的政策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确立了“以文治国,崇文抑武”的基本方略,通过提高文人地位与待遇、完善科举等手段鼓励社会精英弃武从文;加上厚禄养廉、整饬官箴以及“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等举措,彻底扭转了过去百年来武将专权的黑暗局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官体系,将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扭转到正确轨道上来。
在一系列建章立制的同时,赵匡胤(及他弟弟赵光义)先后灭掉荆湖、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华夏主要地区得以基本恢复了统一,长达五十余年的分裂动荡局面终于结束,从这个角度而言,赵匡胤功莫大焉。
同时,赵匡胤本人勤政爱民、兢兢业业,宽仁大度、善待后周皇族,对待平民真正做到了不枉杀一人。同时他崇尚节俭、禁止大兴土木,改变了多年来的奢靡风气。从个人公德来看,他也确实值得称道。
不过,赵匡胤最值得诟病之处有二。其一,过于重文轻武,导致其后两百年一直被动挨打;其二,强化中央集权、强化资源控制,为其后的冗官、冗员、冗费埋下了隐患。
总之,柴荣、赵匡胤都是优秀的帝王,二人各有所长。只是柴荣英年早逝,扼杀了他创造更多辉煌的机会。否则,也许历史上真的会出现第二位唐太宗。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周世宗柴荣确实是一代英主!柴荣继位之前,只是治理过澶州,并无其他功业。可是,一旦登基,立刻展露出不凡之姿。
当时,郭威去世,北汉大举来袭,举国上下人心惶惶,那些郭威手下的大将全都心思各异。就连朝中元老冯道,也认为周世宗此时应该避战。可是,周世宗力排众议,在高平与敌军大战,并一战将敌人击溃,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帝位。
之后,周世宗内定打压藩镇,对外进攻后蜀、南唐,夺取了不少地盘。短短三四年间,后周实力飙升,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
之后,他统军北伐,连败辽军,夺取了两个州,兵临幽州。可惜,忽然暴病,不得不撤军返回。
周世宗死后,幼子柴宗训继位。转过年来,大正月的,其部下大将赵匡胤就发动陈桥兵变,将其江山夺下。赵匡胤遂成为宋太祖。
那么,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谁的能力强呢?
在我看来,宋太祖赵匡胤能力更强!
周世宗一生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是高平之战。而扭转高平战役的,恰恰就是赵匡胤。是赵匡胤不惜拼命,率领部众冲锋陷阵,从而扭转整个战局。
之后,周世宗平定天下,伐西征南,处处都有赵匡胤的身影。尤其是在征讨南唐的战役中,赵匡胤所部多次以少敌多,立刻赫赫战功,堪称战功第一。
赵匡胤称帝之后,原后周领土其实藩镇林立,更有李重进、李筠拥兵自重公然造反。可是,赵匡胤亲统大军,一天就攻陷扬州,荡平原后周最高军事将领李重进所部。李筠盘踞潞州泽州,以北汉为强援。可是,赵匡胤兵锋所指,几天功夫也就荡平。
宋太祖没有急着开疆拓土,而是用了三年时间安定内部,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藩镇危机。
之后,宋太祖每隔数年就灭掉一个地方政权,诸如盘踞湖湘的高家、周家,后蜀、南唐。但凡兵锋所指,几乎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便灭敌破国。
当然,北汉因为背靠辽国,宋太祖不得不将其放在最后。
宋太祖在位期间,也和辽国多次发生大战,总体来说,胜多败少。正因为宋军实力强大,辽国才会主动与宋朝结盟。
宋真宗对周世宗有一句评价,颇为中肯。他说: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
为何周世宗一死,赵匡胤振臂一呼就能推翻后周?许多人都认为是赵匡胤运气好。其实,哪里是那么回事。是人心根本不在周家!
周世宗有魄力,然性格急躁,手段很辣,动辄以杀立威。朝廷中不论文武,许多人都是畏惧多于感恩。反观赵匡胤,不但有军事才略,更有武将罕见的仁德之心。他不仅善待功臣,更下令不得擅杀士大夫和谏官,对柴家后人更一直庇护。这份气度,在帝王之中堪称绝无仅有!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都别抢,我来答。
赵匡胤显然比不上周世宗柴荣,赵匡胤恐怕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省事的一个,也是便宜占得最大的一个,兵不血刃的就黄袍加身,完完整整的把后周政权给继承了过来,几乎不打一点折扣,什么都没有变,没有战争,没有内乱,没有死人,仅仅只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
所以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把赵匡胤拿来和前面三位相提并论,显然是“萤火与皓月争光”,水得不行。
周世宗的功绩如何?
这么来说吧,如果上天再让这个人多活五年的时间,一个完整的大一统王朝是必然会出现的。什么北方的契丹、金人根本就不够看,哪像宋朝和金人、辽人纠缠了两三百年,硬是没有把北方收复,还搞的自己差点亡国。
后周政权是建立在后汉的基础上过渡而来,后周建立时,当时周边还有北汉、后蜀、南唐、吴越和契丹这些割据政权。柴荣致力于统一天下,因此给自己定下小目标说“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也就是三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的比部郎中向他献《平边策》,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同时指出要想统一中国,必须先发展后周的经济、肃清政治。按照《平边策》的思路,柴荣首先在后周内部发动了一场针对经济、军事和政治的改革。
显德二年(955年),在经过两年的励精图治以后,柴荣派向拱、王景率军西征后蜀,占领了秦、凤、成、阶四州,取得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胜利。同年十一月,柴荣亲征南唐,占领了南唐的五州之地。
显德四年(957年),柴荣两征南唐,继续发动淮南之战,后周军队大获全胜,疆域得到大大的扩张。并且迫使南唐皇帝李璟遣使求和,向后周纳贡,割地,后又自去帝号,改称“江南国主”,江北之地为后周占有。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平边策》自此,后周在南方取得了第二阶段的战略性胜利,南方政权对于后周已经不构成事实上的威胁,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柴荣将兵锋转移至北方的契丹和北汉身上,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再次御驾亲征辽国。
这次进军异常的顺利,几乎没有遇到有效的抵抗,一路上的城池闻风而降。短短一个多月,就占领了三关三州十七县的领土,一路挺进到幽州。然而,就在柴荣准备继续进攻,以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候,这位年仅三十九岁,最有可能统一五代十国的皇帝就因为患病突然离世。
他年仅七岁的长子柴宗训继位。而这时候离柴荣许下的三十年誓约仅仅过去五年多而已,所以这才说如果再让他多活五年,统一天下真的不是难事。
赵匡胤能力如何?
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在部下的拥戴下发动“陈桥兵变”,几乎兵不血刃的夺取了后周政权,对后周的国力没有产生任何一丝一毫的影响。几乎可以说赵匡胤继承的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后周,所以才说赵匡胤是历代开国皇帝中便宜占的最大的一个。此外还有一个就是隋朝,但是人家隋朝好歹还是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但赵匡胤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他篡位以后改周为宋,继续执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从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赵匡胤开始针对南方发动一系列的统一战争,到开宝八年(975年)灭亡了后蜀、南唐、南汉、正式统一了南方。
足足用了13年的时间,而且还是在周世宗柴荣对南方政权已经降维打击过的基础上。而终赵匡胤一朝,就没有出兵打过北方,这无疑给了北方政权以喘息的机会。赵光义时代,宋朝总算消灭了北汉,大体上统一中原以南的大片国土,除了被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外。
赵光义针对辽国契丹的北伐战争收效甚微,最终以失败收场,同时也让宋朝对契丹的态度从战略进攻改为战略防守,自此以后,宋朝在北方再无所作为。这确实让人很纳闷,怎么一到了宋朝,就再也干不过契丹人了呢?
只怪柴荣死的早啊。
亲,对这篇答案满意的话,点赞关注鼓励喲~
周世宗柴荣的能力比赵匡胤如何?
五代时唯一英主,战必胜,征必得,大有一统天下之势,可惜英年早逝。一伙势力小人,欺孤儿寡妇,把黄袍给赵匡胤披上,建一个最弱宋朝。就看柴的几次亲征,远胜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