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刘备虽然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最后为什么没有一统天下呢?

刘备虽然创业早,但是一直都比较失败,早期一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没有固定的落脚地方;终于在201年南下投靠刘表,虽然也是寄人篱下,但是刘备在这里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207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刘备才有了军师,给他出谋划策,规划和布局未来。也就是刘备的公司此时才开始有了起色,清晰的目标。反观北方的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曹魏集团已经是天下最大的诸侯,计划南下跨江一举统一天下;兼并一切小公司,时刻准备上市。

刘备早期创业的时候,核心三人团就是刘关张,刘备是董事长兼总经理,关张是有实权的董事会成员兼副总经理。虽然后来有很多人加入,也有带资入股的,但是在集团里面的地位并不高。诸葛亮加入,公司起色很大,并且做到了总经理位置,同时诸葛亮给公司招来了很多优秀人才,比如:马良、庞统等荆州才俊,还有兼并其他公司的成员,比如黄忠,魏延等。此时刘备集团在荆州搞得有声有色的。但是刘备集团此时与江东集团有一场土地所有权的官司,为了不被曹魏集团兼并,双方只好貌合神离的维持联盟。

刘备集团决定向西川扩张,兼并益州,刘备亲自出马,带领庞统、黄忠、魏延出发了;荆州总部由诸葛亮管理,外加两位董事成员辅助。后来在扩张的途中,庞副总因为意外过世,兼并受阻,不得已调诸葛副总来帮助,同时带来的还有张副总和赵经理;荆州总部由关副总管理。后来成功兼并了西川,得到了马经理等,此时刘备集团拥有诸葛亮,法正,马良,五虎上将,魏延等大批人物;正式将总部迁往成都。

后来刘备集团和曹操集团为争夺汉中,发动了汉中之战,结果双方互有胜负,曹操集团得到了人口,刘备集团得到了城池土地;不过此战后,刘备集团空前发展,带甲百万,上将千员;可以和曹操集团不相伯仲了。

再后来荆州部门总经理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最终被江东集团和曹操集团联手击败了。对刘备集团来说打击挺大;董事长为了报仇,依然发动夷陵之战,初期效果明显,后面大败,差点使刘备集团覆灭,最后董事长郁郁而终。托孤让诸葛亮辅助小公子刘禅管理好基业。

刘备集团在刘备时代,刘备一直是最高决策人;虽然后面有了诸葛亮、庞统、法正;但是这些人的地位在刘备心中都是低于关羽和张飞的。在五虎上将中,关张二人高于其他三人,赵云加入集团比后面两人早,但是似乎刘备始终没有让他独当一面的机会;至于马超未加入之前,就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后来破产了,不得已才加入刘备集团;可是刘备不怎么信任马超的。庞统中年夭折,法正在公司未上市之前也已经挂了;马良在荆州部门里面;张飞在夷陵之战的战前就已经被害。夷陵之战使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

刘禅时代,虽然诸葛亮大权在握,但是还是安排了益州原部门的李严来制衡他;还有诸葛亮数次对外扩张,耗尽了人力物力,收效甚微。故去后,姜维继承遗言,励志北伐,可是偏偏后主毫无进取之心;姜维九伐中原,徒劳无功,最后眼看着被曹魏集团歼灭。

刘备创业时期底子薄,后来壮大后还是一样,汉中之战耗费一部分,荆州丢失,夷陵之战元气大伤,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硬是把掏空了;再加上后面人才凋敝,集团管理者不思进取,时刻面临倒闭风险。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刘皇叔做了汉中王,也想匡扶汉室啊。闻知汉献帝被逼禅让、被杀害,刘皇叔号淘大哭。众将士齐劝刘皇叔做汉皇,就是拥戴刘备一统天下。

但天不佑刘备,好不容易拥有一手好牌,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将,先前还有过庞统、法正、徐庶,还有严颜、魏延等。如此完整阵容,是足可实现"隆中对"。

可惜,庞统和法正等先后阵亡和病故,五虎将也只剩赵云一人。刘备桃园兄弟情深,非要替关张报仇雪恨,出兵伐吴。

而仅存的诸葛亮和赴云,却是反对刘备伐吴,逐鹿中原是大计:唯有攻下了曹魏,方能令天下臣服。伐吴是偏离大局观的,无论成败,都让曹魏坐山观虎斗,更加养精蓄锐待后发。

但刘备就是放不下当初桃园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孤掷一注想帮兄弟伸冤,同时呑掉东吴,然后集蜀吴力量,一举灭曹魏。

刘备走的是险招,更是要在暮年之际爆发出毕生能量,先荡东吴,再破曹魏,超越汉光武,直追汉高祖。

刘备与其说为关张复仇不惜两胁插刀,倒不如说欲在夕阳之下力挽狂澜横扫二国,惊天动地,方能一抒平生抱负。

假如刘备统一成功,就将青史扬名,风头不亚于日后十大武宗和关帝庙、张飞庙,大一统皇帝榜上有名。

无奈,夷陵惨败。刘备就此身心疲惫,一病不起,白帝城托孤。

刘备因桃园结义而起兵,终因桃园兄弟离去而谢世。

生不同日死同穴,肝胆相照桃花园。

三顾茅庐托孤别,鞠躬尽瘁五丈原!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本来蜀国是有条件一统天下的,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难以预料也。

诸葛军师算好赤壁之战后,东吴会来攻打荆州,故伏兵围住周瑜,让周瑜羞愧难忍,箭伤复发而亡。去除东吴一大后患。

诸葛军师算好曹操赤壁兵败,必走华容道,让关羽伏兵待战。没想到关羽因私废公,为报恩情私自放跑了曹操及其手下众多谋士和将军,让本来就可以灭了曹操一方的事灰飞烟灭。

关羽被害后,刘备起倾国之兵,杀奔东吴,欲为关羽报仇,不料张飞又被害,刘备轻敌,移兵山林,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回,元气大伤。

经过这样的折腾,刘备手下的大将接连失手,张飞,关羽,周仓,王甫等将军先后折损,弄到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一统天下的军力没有了。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却是股份公司。大股东们并不团结。以荆州人马为主的诸葛亮集团。和法正为主益州集团在刘备建国初期就明争暗斗开始。

历史文献没有明确写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也只有关羽拒绝了刘备攻打孙权,和鲁肃联合,要共同抗曹。刘备叫诸葛亮兄弟谈判,平分了荆州。三国志诸葛恪传和廖立传中看出。当时诸葛亮是镇守整个荆州与孙权的关系非常深厚,诸葛亮是指出庞统和廖立是楚之良才,显然有意地先带着赵云,张飞,刘封离开荆州去夺益州。把荆州让吕蒙占据。后在谈判中,让给哥哥占便义平分荆州。甚至当时是刘备都要看诸葛亮的眼色行事。侄子诸葛恪自豪地说,我父亲所做一切,都为公主(孙权)着想,叔叔却可以不为刘备着想。刘备的地盘。就是吴国外藩。公主叫诸葛亮给我送来宝马,刘备是不会不听从的。

可见诸葛亮势力,在刘备建国初期影响之大,不是刘备简单地想象中诸葛亮继承他的事业。是反是东吴人势力以战争胜利,以高压政治手段,派入特务迫使益州各处反叛,才为诸葛亮争得历史地位。

诸葛亮当权后,三年没有发兵平息东吴支持各地反叛。说是以刘备之死不能杀人。做出的选择,更有是主动派邓芝联合东吴,才使叛乱云消风散,诸葛亮才去清剿西南擒获孟获。

刘备死了,但益州集团的李严,代表益州要诸葛亮去汉中为王,也是分裂严重。毫无团结基础。等到诸葛亮斗败李严后自己病沉身重更无法开拓前进能统一中国。死后只有军队后退,还是发生火拚,魏延与杨仪斗得的两败俱伤。

刘备活着时,是有首先带着军队深入夷陵。开始以征服得是五溪蛮地区,并不是有意为关羽,张飞报仇,回复失去的荆州之地,在征服三溪蛮的首领沙磨轲投降后,有了沙磨轲的率领尽二万多军队加入。有信心大增才攻入峡口,进入吴境的:首先本是刘备在开疆拓土,当刘备要攻打孙权时,以益州利益集团的代表黄权,就坚决反对,说吴人骠娨善战,而我军都是水军,顺流而下,易进难退,我军不懂敌人虚实。冒险进攻实在难取胜利。结果刘备不听,黄权以保存实力带着自己队伍离开刘备,以防御曹军进攻为借口带走了军队。他明知刘备必败,并没有坚决劝阻,可见黄权也没有一心为刘备着想。

刘备兵败后。黄权直接投降曹丕集团更是祸国之举。可见刘备的政权是很不团结的。

刘备任用先锋之将的吴班,冯习,张南本来驻扎巫县。防守陆逊。被陆逊引诱打败吴军的李异,刘阿。使刘备得到益利才妄图东吴,刘备更是在吴班亲自率一干人马挑战陆逊,让冯习以八干人做埋伏失败时后。以后才是马虎大意。本应该撤回军队。可是没有灵魂刘备,反而恃强深入。联营七百里。信息不通,各自为战。东吴陆逊发现战机打得一败涂地。这样军事集团,如何能够有力量战胜敌人,不败才怪哩。

刘备领导军事集团不团结是大问题再好人才在内耗斗争中两败俱伤也会失败。更不要说关羽和刘备矛盾更激烈,使得刘备调走孟达让出江陵公安二城使关羽被魏吴军事集团前后夹击,从威震华夏,转眼一败涂地。马超,赵飞在汉中战役中初战失败后就不得重用,都怨气冲天。张飞鞭打卫士。死于非命。这个军事集团优秀人才都相互扭扒能统一中国吗?

拥有一流军师谋臣诸葛亮和五虎上将的西蜀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呢?

枪杆子里出政权,打仗靠的是实力,通过数据对比,蜀国根本没那么强。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至西晋之间的一段时期,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混乱时期。

三国是指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在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大将军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随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所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蜀汉正式灭亡。

熟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无不被刘、关、张“桃园结义”的忠义千秋所感动,为诸葛丞相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惋惜,同时又不无疑惑。

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文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被誉为“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诸葛亮和庞统等人。武有威震天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之辈,更有魏延等跋扈之将的辅佐,但为何最终没能一统天下?

在这里借用伟人的名言就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枪杆子里出政权”,打仗靠的是实力。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三国演义》,是经过罗贯中先生加工过的、明显带有扬刘抑曹的艺术品,但却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出入。

我们不妨先对魏、蜀、吴三国的实力进行一下对比:

魏国统辖:青州 、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 并州、 幽州、冀州、荆州北部以及、 西域督护府,人口1000万,军队70万-80万。

吴国统辖:扬州、 交州及 荆州大部, 吴国灭亡时人口230万,兵力23万。

蜀国统辖:益州及汉中,蜀国灭亡时人口94万,兵力10万,即使是巅峰时期的兵力也没超过17万。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通过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大比拼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蜀汉最弱,以这样的实力自保尚且不易,要想一统天下又谈何容易?

虽然诸葛丞相在著名的“隆中对”时,规划出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战略构想,真的,这样美好的蓝图想想就让人兴奋。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蜀国真的北伐曹魏时,“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关羽死了,而荆州也没了。

随着荆州的丢失及曹丕的篡汉称帝,已经62岁高龄的一代雄主刘备,深知霸业仍是遥遥无期,而自己则是来日无多,面对曹魏、东吴两个对手,他明智的选择了实力稍逊的东吴,准备做他人生的最后一搏。刘备的设想是拿下东吴之后,他就具备了与曹魏争天下的实力,至于说是为关羽报仇,那只是念给别人听的戏文,毕竟关羽是死于220年,而刘备伐吴时已是222年,这中间整整隔了3年。

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刘备不是君子而是枭雄,连曹阿瞒都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众所周知,刘备的伐吴是先胜后败,在输光了所有的本钱之后,一代枭雄刘备也抑郁而终。当然,实力并不是成功的绝对因素,毕竟在中国的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例子数不胜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蜀汉上到君主,下至群臣们都准备好了吗?

平心而论,蜀汉的君主“阿斗”同曹丕、曹睿是一个档次吗?他们根本就不具备可比性,刘禅与曹操都折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相比,则更是望尘莫及。

而辅佐蜀汉的群臣同样是不容乐观,随着“五虎上将”的相继谢世,军中的精英死伤殆尽,蜀汉已是人才匮乏,诸葛丞相自己也在“出师表”中承认“益州疲弊,民穷兵疲”,面对这诸多的不利因素,蜀汉一统天下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看三国时,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占据天时,孙权占据地利,刘备占人和,事实上这前两句话是对的,而刘备到了后期连人和也不占了。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之后,对外降服了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强敌,对内兴修农田水利并恢复了社会秩序,使整个中原及北方地区人心思定,此时的曹魏不但占据了天时,更占据了人和。孙权承父兄之业,依大江之险以历三世,同样占据了地利与人和。反观一向以人和而著称的刘皇叔,当初还可以用“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的旗号来召集点人马,但在东汉灭亡、人心思定之后,谁还会买一个过了期的皇叔的账?

通过这些实力和因素的对比之后,可以肯定地说:

假设刘皇叔健在,诸葛丞相在世,五虎上将没死,蜀汉仍然没有灭掉曹魏的可能,在曹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同时,就已经注定了蜀汉陪跑的命运。这也难怪诸葛亮亦师亦友的水镜先生,在得知他出山辅佐刘备时,仰天长叹道“孔明是得其主而不得其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