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三国演义和隋唐演义都是中国古代的小说,都是以历史为基础的。但是三国演义历史基础真实性较多,大概是三分假七分真;而隋唐演义历史真实性,大概是三分真七分假。
三国演义被定为成文学名著,书中部分章节,入选在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语文教科书,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在民间那是家喻户晓,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在明清后期;隋唐演义是通俗演义小说,虽然在民间影响也很大,无论是老百姓饭后畅谈还是戏曲传扬等。但是毕竟与真实的历史相差太远,还有书中各种人物传达的中心思想,不如三国演义的人物,尤其是忠孝仁义,这些对封建统治者来说,需要的是忠义;清朝把关羽定为武圣之后,随之而来的三国演义在民间达到巅峰,老百姓对三国的认知都是在三国演义文学里面的。虽然在舞台戏曲方面,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旗鼓相当。
在电视剧方面,三国演义派的很好,很深入人心。然而隋唐演义拍了很多版本,能够成为经典的不是很多。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因为《隋唐》主线故事开端太晚,书胆换得太勤,揽不住观众。
《三国》尊刘抑曹,开篇刘备就出现了,刘备死后还有诸葛亮。主线开端早,一直延续下去而且很久。
开始,刘备是书胆,之后白帝城顺理成章交给诸葛亮,故事紧凑。
隋唐,故事比较全的叫《大隋唐》,比如连丽如讲的那版评书。开篇讲的是兴隋,几乎没有正经的书胆,刚讲杨林打天下,又讲罗艺定燕京,没溜啊。
隋亡,进入兴唐阶段,才有了一个正经的书胆——秦琼。其实秦琼出现得也不早,就算从临潼山救李渊开始也不算早了,接下来的故事都很精彩,可是,程咬金出现了。
程咬金本应该是作为书筋的人物,却狠狠抢了秦琼的光环。从斑鸠镇卖耙子直到四十六友上瓦岗,秦琼就跟死了一样,有他不多没他不少。
程咬金卖私盐咆哮公堂,到斑鸠镇卖耙子结识尤俊达,小孤山截皇纲,一嗓子喊开长天关,三斧子定瓦岗,竟然坐上了大德天子混世魔王的宝座。
正当观众觉得程咬金才是男一号的时候,瓦岗开始崩溃。五困瓦岗山,脱袍让位,瓦岗散将,牛头吓杨广,观众的心思跟着程咬金走到一半,程咬金自断光环。
又搞出来一个新的书胆,李世民。李世民登场太晚了,李世民直到杨广开大运河,金殿辩冤才登场。
四马投唐开始,观众可能觉得,李世民确定为书胆了。
万万想不到,后来跳出来一个黑敬德,打三鞭换两锏,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棋盘山截粮,日锁五龙,单鞭夺槊,一大篇的故事都堆到敬德身上,而且这个故事可以一直讲到对鞭认父。之前秦琼、程咬金、李世民的光环都荡然无存。这就是《隋唐》的问题,没有一个稳定的书胆,新人物一登场,旧书胆瞬间灰头土脸,很难让人接受。
换书胆就像改人设一样。比如《三侠剑》,大家都喜欢,到了《连环套》,有多少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连环套》的?在《三侠剑》里,大家把黄三泰、贾明、杨香武、蒋伯芳喜欢得不行,到了《连环套》里边,这些人都成了反派,有几个人能接受?
《隋唐》这样,不停换书胆改人设,没法揽住观众。没有什么观众愿意自己喜欢的角色失色,而《隋唐》的特征就是主角不断被顶替,观众心理上受不了。所以,影视《隋唐》也很难拍。不停换男一号,谁遭得住?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单就《隋唐演义》那好汉排名,就很肤浅。第一名无解的存在,前一名总能秒下一名,儿戏似的,这不具备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的特点,像游戏过家家似的。《三国演义》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很多虚构的,出离史实的部分的打斗和个人武力值的精彩刻画,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往往还是双方的实力和谋略。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鲜明,统一,关公就是关公的样子,像千古传颂的那样,形成一个代表了忠义的符号,刘备就是宽厚仁德,重感情,有远见;诸葛亮就是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曹操就是雄才大略,奸诈多疑;赵云就是一身是胆,勇武谨慎;张飞就是威猛无敌,粗中有细……反观《隋唐演义》,众多好汉出场,除了秦琼和罗成,以及程咬金有些个人风格和辨识度以外,别的大部分好汉,大家记住的仿佛就是他们的武功排名,以所谓武功排名决定谁是第几条好汉,这种分法就是简单粗暴,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要知道,人的动态的,时与势不同,人的能耐自然也有不同,哪能那样区分呢,出场时第几,到死还第几?
《三国演义》的主线脉络清晰,过渡自然,隋唐演义显得过于繁琐和杂乱,就文学价值而言,《三国演义》远远高于《隋唐演义》。有位网友说得好——《隋唐演义》是爽文,而《三国演义》是文学。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古代通俗小说,人物鲜明,情节精彩,脉络清晰,是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历史演义。
而隋唐演义人物众多,人物混杂,主线模糊,缺乏了大众皆宜的基础。同时,罗贯中的笔锋更加明快,塑造了一大批谋士战将的生动形象,展现了三大战役的宏大场面,并触及到了人才、组织、用人等方方面面,不蒂是一部历史演义,还是一部可供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兵法书。战争年代,有些义军就是从《三国演义》汲取战术养分。
而民间评话是在宋朝达到鼎盛,民间更多流传的是三国故事,隋唐毕竟是相近的前朝,还没有形成固型。刘关张和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也是罗贯中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罗贯中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他本身亲历了抗元斗争,也曾是一名有抱负的谋士。朱明政权建立后,罗贯中以游山玩水"鉴湖散人"自居,也和先生施耐庵一起创作了历史小说。因此,他塑造的军事人物才会丰富饱满,而且将诸葛亮和刘关张的忠义观生动体现出来,都是大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三国演义》是古代四大名著,也是唯一一部军事历史的名著,是拥有最广泛的读者。更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历史消遣书,可以轻松的翻阅,也可以借鉴的细读,从中大有裨益!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最近带娃听完了三国(袁阔成),开始听隋唐(刘兰芳),这一下听出差距了。今天刚听到秦琼在北平,弄死了武大帅全家这一段,突然发现…某人出门办事、探亲访友,在异乡生了病交不起店饭钱了,这个桥段已经出现了至少四次:秦琼在天堂县卖马(碰到单雄信脱困)、王伯党在历城县卖艺(被秦琼接济),北平罗艺手下一个旗牌官(也被秦琼接济)、武大帅手下刺杀秦琼那位(街头卖艺被大帅赏识)…这故事才刚开始不久,一样的套路就一遍一遍重复,就在通俗小说里,也得算Low了吧。
为什么三国演义爆红,隋唐演义就不怎么红?
《三国演义》被评为中国四大奇书之首,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可见一斑。而同时期也出了一本名著《隋唐演义》,为什么流传程度远远不如《三国演义》呢?
对于《隋唐演义》的众多英雄人物,无论是刻画、描写人物的丰满度,也是非常出色的。李元霸、裴元庆、罗成、秦琼等众多少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在民间也是影响深远。
那比不上的原因,是在于两者之间的分别。
一、人物形像不明显
《三国演义》很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物都有鲜明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讲到张飞就是粗中有细,关羽忠义千秋,吕布见利忘义,诸葛亮神机妙算。
《隋唐演义》固然也有诸多武将对打的场面,但对于人物个性的塑造,却缺乏特色。英雄每每纳头就拜,《隋唐演义》的英雄更像《水浒传》的草莽英雄,双方英雄形象高度重叠。笔者小时候就常搞混程咬金和李逵,两者武器都是板斧台词好像也差不多。二、武力设定不合理三国演义中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强弱,吕布固然是天下战神,但张飞可以力拼三十招,刘关张兄弟齐上就能打退。相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到像马超虽勇,曹魏也有许褚可以大战数十招;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也有旗鼓相当好对手太史慈。
反观《隋唐演义》,十八好汉之间的武力差距过大,第一好汉李元霸完全就像神一样,跟第二的差距犹如天差地远,即使十八好汉剩下一起上,也是被他打的过的。
三、过于偏重武力,智力和统帅型人被淡化
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强力武将外,优秀的君主和军师也很重要。像袁绍刚愎自用, 董卓暴虐虎狼, 袁术妒才自私, 刘璋优柔寡断, 都不是值得投靠的君主。
而刘备、曹操虽然是优秀的君主, 也要有军师辅助才能成事。 像曹操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也是有赖荀彧、郭嘉这些军师出谋策划。 刘备早年虽有关张这两员盖世猛将, 还不是被曹操打的东奔西逃,也是在遇到诸葛亮后, 才如鱼得水, 势如破竹的壮大起来。
《隋唐演义》则只着重刻画武将, 谋士与君主都被边缘化, 雄才大略的李密变成奸诈小人, 帅才徐世绩成了神棍, 千古名将李靖只落了风尘三侠的名头, 至于李世民、窦建德, 都只是十八路好汉的配角, 更别说什么军师人物。
四、缺乏好的创作者
《三国演义》之前也有《说三分》、《全相三国志平话》等 罗贯中将过去民间传说、戏曲和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的人生体悟,创作出《三国演义》。
影视剧三国演义
人物真实性。三国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只是作者罗贯中进行了移花接木的方法,将人物的事件增加的增加、减少的减少;把英雄改成奸臣(比如曹操)、把默默无闻改成天下知名(比如庞统)。但这只是创作的方式,人物却实实在在的存在。
而隋唐时代,在作者褚人获的创作上,更多采用了虚虚实实的手法。比如李元霸,原型是李渊的第四个儿子李玄霸,很早便夭折了。比如熊阔海、伍天赐这些草莽英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只是为了创作的多样化、故事的完整度。
真实性上,《隋唐演义》远远不及《三国演义》。
隋唐演义
故事情节性。三国的故事,是原有的一段历史。请看毛氏父子作的评语:盖有天然之事,自然成天然之人;盖有天然之人,自然成天然之文。
这段话的意思,是比喻《三国演义》浑然天成。有这段历史,才有着历史上的所有人物;有了这些人物,才自然而然成就了《三国演义》这部书。
隋唐演义也有同样的历史背景。它借助唐朝李世民最终取得大唐天下,而营造的隋唐期间的所有故事。
可是隋唐的故事,就远不及三国那么精彩。不论武将,或是谋臣,都有着一些不真实的感觉。在情节上,自然也就不那么紧凑。
三国代表人物
人物真假性。三国时期的人物,经罗贯中的妙手一描写,各个都栩栩如生,而且很真实。就算你明知他是假,也不自禁地会认为真。
比如代表性人物诸葛亮,很多“草船借箭”、“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等那些精彩无比的妙计,其实并不是诸葛亮创作的。可是经作者这么一刻画,就显得这个人物多么地了不起,自然观众的印象及其深刻。
但是隋唐时期的人物里,对人物的真实性太过于夸大,所以观众只会当一个热闹的段子来看,而不会融入到这个场景里。
比如李元霸,他的兵器是两个大锤,每个锤重400斤。不要说历史上最厉害的猛将项羽拿不起,就是今天的奥运举重冠军也拿不动。
这就明显太过于夸大,而且这种夸大的程度不止李元霸一个,还有很多。
隋唐代表人物
忠孝道德观。三国时期,正处在汉朝危亡、道德沦丧的时候。因此刻画出关羽这个人物,作为忠孝道德的标准,深深映入老百姓的思想里。
关羽的忠孝、诸葛亮的道德、曹操的奸诈,都栩栩如生。老百姓自然能从这些人的举行行为,判断出自己的道德价值。
而《隋唐演义》在诠释的道德观方面,逊色太多。从隋炀帝弑父、烝母、杀兄的毫无道德行为,到苛政引起全国大乱、到处起义,究其原因,就是道德观的丧失。
而后起义队伍为了利益争相残杀、出卖,已经毫无人性可言。就算刻画了几个少年英雄的形象,在整体塑造上于事无补。
隋炀帝杨广
不否认《隋唐演义》也有很多亮点。比如贾家楼三十六结义,充分体现了英雄人物重义的性情、比如秦琼为了不出卖朋友火烧批文,等等,在乱世中仍然在好汉们身上留存着宝贵的品质。
但是《三国演义》的亮点太多,以至于隋唐的亮点与之相比,就成为萤火之光以对皓月,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