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打算将皇位传给弟弟,完全是遵照其母亲老太后的想法,她母亲留下遗言,死后皇位传给其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三弟赵延美,最后赵延美在传给赵匡胤的儿子们。
老太后担心赵匡胤百年之后,即位的太子年纪太小,有可能重蹈后周主失位的覆辙,怕别人夺权。所以力劝匡胤传位于自己的弟弟光义。于是匡胤就有立弟弟的打算。但是当时没有正式文件记载下来,只是口头承诺。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烛影斧声”,赵匡胤突然离世时,皇帝之位还是被赵光义夺了。
宋皇后知道皇帝驾崩的消息后,让太监去叫赵德昭赶快叫来,但太监却把晋王赵光义领来了。宋皇后是聪明人,她觉察到了,太监和晋王早已勾上手了。宋皇后见大势已去,说母子性命托给赵光义。
直到南宋立,高宗赵构儿子夭折,才从太祖后裔选一个作为太子,皇位才回到了太祖后裔手中。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感情非常好,小时候,赵匡胤是一个舞枪弄棒、行侠仗义之人,赵光义知书达礼、文弱书生,倍受大哥赵匡胤的爱护,这是第一基础。此为人情。
赵匡胤每到关键时刻,二弟赵光义都挺身而出,说明赵光义不但重情重义,还有文韬武略,比如后周符太后赐酒试探赵匡胤,大家都认为是毒酒,赵光义毅然冲上去替大哥喝;再比如赵匡胤心慈,一直不愿意背叛后周,但后周皇帝年幼软弱,难以服众,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实际上是赵光义权衡局势逼迫大哥黄袍加身,才成就大宋王朝,赵光义对大宋王朝建立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第二基础。此为才德。
赵匡胤一直身先士卒,拼杀战场,登基皇位一直为统一国家、发展民生操劳,身有劳疾,而且不进女色,子女不旺并且年幼,后周因幼主柔弱被颠覆,这一点赵匡胤非常清楚,其母亲也看得清清楚楚,传说母亲立下遗诏传位二弟,而且赵匡胤信奉道家道法自然,对二弟顺理成章继承帝王也看得很自然,这是第三基础。此为天命。
赵光义从人情、才德、天命(类似人和、地利、天时)都满足了帝王的要求,所以赵匡胤传位二弟赵光义是大势所趋,天命所归,自然而然的结果。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怎样当上皇帝的呢?先要从这个问题讲起才能回答完整。
赵匡胤与后周世宗柴荣,在年轻时就一起投奔到了郭威帳下,赵匡胤乃前朝大将赵弘殷之子,从小习得一身好武艺,周世宗柴荣也是出自名门,只是父母早亡,被姑父郭威收留,在姑父家习文习武。在那个动乱时代,有志青年都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柴荣与赵匡胤都是有志青年,情投义合走到了一起,曾对拜天地,饮血酒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柴荣得势,接替了他姑父郭威的皇位(就是后周,因他姑父郭威无子嗣),柴荣登上皇位,沒有忘记他的兄弟,把军权交予赵匡胤,封他为都检尉,让他带兵对付外族入侵。然而好景不长,柴荣病入膏肓,最后临终托孤,要赵匡胤扶助幼子,辅佐他继承皇位,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就是历史上的"陈桥兵变",最后黄袍加身。赵匡胤的母亲杜氏,在临终时,立下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如果赵匡胤百年之时,儿子未成年就由弟弟继承皇位,这样做才能保住赵家的天下,还说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如果当时成年了,你能得到今天的地位吗?于是才写下了遗嘱,作为以后的凭证。后世史官认为这是赵光义的借口,其实金蛊之言是真的,后来宋太祖赵匡胤把兵权都交给了弟弟掌管,皇宫内外的把守都在赵光义管辖之内,平素出入皇宫如无人之境,可想而知,以后发生的变顾,又有遗嘱在此,也就顺理成章了!谢谢邀请!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赵匡胤死时,二子赵德昭26岁,三子赵德芳17岁。尤其是赵德昭,在赵匡胤的悉心教导下,已经有足够的从政经验,完全能够继承大统。
之所以继承大统的人不是赵德昭兄弟,而是赵光义,完全是因为另有隐情。这个隐情是什么,请听我一一道来。
按照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赵匡胤母亲立下的金匱遗诏。《宋史》,《资质通鉴》都记载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公元961年,赵匡胤母亲杜太后重病不俞,在即将离世之际,秘密的召宰相赵普和赵匡胤密谈。杜太后问赵匡胤说:“你知道你是怎么做上的皇帝吗?”
赵匡胤回答:“我做皇帝,是因为我们赵家先祖积德所致。”
杜太后人之将死,便没有了顾忌,单刀直入的说道:“你能做上皇帝,是因为周朝小皇帝年幼。如果周朝皇帝是个成年人,你是做不了皇帝的。”
赵匡胤不知道母亲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只听母亲顿了顿,接着说道:“我担心的也是这个,德昭现在只有10岁。如果你有个三长两短,你说德昭会不会也象前周那样被别人夺了江山?”
赵匡胤大礼后问道:“请母亲教我!”
杜太后说道:“你如果能传位给你弟弟,别人也就不能夺走我们家里的江山了。”
赵匡胤哭道:“请母亲放心,我如果有三长两短,一定会传位给我弟弟的。”
杜太后见赵匡胤答应了,就让赵普作为见证人,记载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把文书藏于金匱之中,成了以后赵光义继承大统方法理依据。
然而,笔者以为金匱遗诏是不可信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第一个不合情理,让人觉得疑惑的地方是,赵普不是皇室宗族的人,杜太后为什么不在宗族内找个见证人?
第二,杜太后既然要找见证人为什么不多找几个人,只找赵普一人在场有足够的说服力吗?
第三个不合情理的地方,是赵匡胤去世、赵光义登基之时,赵普并没有及时的拿出“金匱遗诏”来,也没有对任何人提过。
直到六七年之后,人们对赵光义皇位的合法性议论纷纷时。为了增强赵光义的合法性,赵普才拿出了“金匱遗诏”,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第四个不合理的地方,赵匡胤当初答应杜太后传位弟弟,是因为自己儿子年幼。
赵匡胤死时赵德昭已经快30岁了,还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有足够的能力继承大统,怎么着都不算是任人欺凌的幼君了。“金匱遗诏”产生的基础原因已经不存在,赵匡胤完全有理由不再遵守。
而从当时赵匡胤对赵德昭的安排来看,一直让赵德昭在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却没有给赵德昭封王。不给儿子封王,却要求他勤勉,这很明显的表示出赵匡胤的态度,是要让赵德昭接班的。
总的来看,“金匱遗诏”的可信度太低。赵普炮制“金匱遗诏”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赵光义继承大统的合法性。赵普讲述的杜太后与赵匡胤的对话是假的,赵普拿出来的“金匱遗诏”也是假的。
而赵匡胤死时的“烛影斧声”,反而更能合情合理的解释赵光义继位的原因。
现代人买股票,最怕的就是企业老板不分红。古代人讲究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果有幸遇到创业皇帝,封王封候,福荫子孙,都是题中应有之意。
如果有的皇帝,依靠文臣武将们打下了江山,却不愿同享富贵,甚至还要苛待。那么这些文臣武将们,是和今天的遇到不分红的股东一样,注定要反对一下的。
而“烛影斧声”发生的原因,就是因为赵匡胤这个老板过于抠门,不愿意大方的给文臣武将们分润利益所致。
一,赵匡胤对武将们的分红,到底有多“抠门”。
赵匡胤在960年正月发动陈桥兵,在赵普、赵光义和众将的拥护下做上皇帝。
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不服赵匡胤,于四月联合北汉起兵,赵匡胤带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出兵,于两个月后打败。
七月,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郭威的外甥)痛恨赵匡胤的背叛,举兵反宋。赵匡胤和石守信等人带兵征讨,于十一月迫使李重进全家自焚而死。
十二月,赵匡胤班师回到汴梁后,见大势基本已定,就和赵普密议,商定了夺取众将兵权的具体步骤:夺其兵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
次年(961年)七月初九,在做了一些铺垫工作后,赵匡胤邀请石守信等人饮酒,以做“富家翁”为条件,收回他们的兵权。然后,赵匡胤又逐渐收回其它将领的兵权。
接着赵匡胤和赵普共同发力,把编练、招募军队的权力,直接收回到枢密院,由中央直接控制。各地的赋税钱粮先上缴中央,再由中央统一调配。
如此以来,以皇帝为代表中央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军队,武将们对军队的影响力极大的被削弱了。
石守信、王彦超、高怀德等人,拼死拼活的帮赵匡胤争江山,图的就是封王封候、福荫子孙。然而,赵匡胤就让他们只做个富家翁就完事了。想必武将们心里,不仅是哇凉哇凉,而且还是怨气冲天的。
二,赵匡胤整治完武将们,又整治文官们。不仅撤掉了文官的座椅,还要收文官的权。
959年,赵匡胤上台后,接盘了周朝的文官集团。赵普以高超的手腕,把周朝的文官们重新洗牌,打造成新的文官集团。由于赵匡胤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们权势日重,有了形成强大的政治集团的趋势。
获取利益最大的文官集团,对赵匡胤当然有好感,他们会衷心拥护赵匡胤的。然而赵匡胤看着文官权势日重,感到心里很不舒服,就开始整治文官们了。
964年,赵匡胤完成了军制的改革,文官们感觉颇为扬眉吐气。自觉从此以后,文官们连武将们的权力也能抢过来。然而此时,赵匡胤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自古以来,皇帝与群臣议事,都是讲究坐而论道的。大臣们都是坐在席位上,品着茶,有尊严的与皇帝商讨国家大事。
这一天,赵匡胤与三相范质、王溥、魏仁浦议事时。赵匡胤对三人说,我眼花了,你们把文书拿近些给我看。当三人与赵匡胤说完话,回座位时,居然发现刚才还坐着的三把椅子被撤走了。
三人都是智商过人的人,如何不知道赵匡胤有意为之,在施下马威。三人摄于赵匡胤之威,没有敢吭声。从此以后,文官们在也没有坐上椅子的权力。
不久后范质等三相被裁撤,整个周朝遗留的文官们的任用也来了一次大清洗,由赵普掌管大权。
赵匡胤撤掉文官的椅子,让亘古不变的“坐而论道”,变成了站着讲话,羞辱了所有的文官们。甚至,赵匡胤此举对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士子都是一个挑衅。
然后赵匡胤在范质等三人没有犯错误的情况下,强制性的撤了职。显得过于专横,文官们文官们对赵匡胤也是满肚子怨气的。
三,赵匡胤最后还将“抠门”进行到底,连赵普也无法幸免,痛苦的感受到了赵匡胤的抠门。
赵匡胤从兵变,稳定内外局势,夺武将们的兵权,到南征北战,都离不开赵普在背后的精心筹划。
赵匡胤对赵普很是感激,把赵普提拔为宰相,还经常施以小恩小惠,到赵普家吃饭以示亲近。然而,赵匡胤因为赵普私下营收牟利、收贿“一些黄金”,就翻了脸。
973年的一天,赵匡胤去赵普家里吃饭。恰巧看到吴越王刚送给赵普的一些漂亮的瓶子,礼单上说里面装的是海货,属于江浙的土特产。
赵匡胤随手打开一个,发现里面全是成色很纯的黄金。赵普很紧张的解释,赵匡胤却大度的说,收下吧,一些小东西而已。
事后,赵匡胤不动声色的对赵普下手了。先是引导文官们对赵普进行攻击,让卢多逊等人揭发赵普的短处,然后让人分走了赵普的权力。不久又干脆把赵普外调出京师,把赵普彻底的边缘化了。
赵普的做风是不好,受贿当然也不对 ,然而赵匡胤的做法也很有问题。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生病期间,受到赵普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后来亲口说要把赵普当做自家宗族的人看。所以赵普不仅是赵匡胤的核心智囊、大功臣,还是赵匡胤的家人。
赵普哪怕犯再大些的错误,赵匡胤可以敲打他,哪怕是撤职都没有问题。直接把赵普调出京师,给边缘化,就太伤赵普的心了。
以赵普的性格、影响力和才能,对赵匡胤肯定会有所反击的。
文官、武将,还有赵普,对赵匡胤的反对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具体以什么方式反对赵匡胤,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事件加以推测。
1,赵普被调出京师两年不到,赵匡胤就暴毙。
2,976年十月十九,赵匡胤不知何故要召赵光义入宫饮酒。饮酒期间,据说有人看到屋内斧影乱晃,接着就是赵匡胤拿着斧子顿地,怒斥赵光义。
按理来说这应该是赵匡胤拿斧子教训弟弟,很奇怪,武功底子足以做一代宗师的赵匡胤要教训弟弟,为什么要拿斧子来教训。更奇怪的是,第二天就传出了赵匡胤暴毙的消息。
而赵光义当晚正好被赵匡胤留在宫中睡觉,第二天正好就做了皇帝,这也太神奇了。
3,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年,赵普就回京师任职了。
数年后,赵普恢复宰相之职,为赵光义竭尽了全力。为了维护赵光义继承大统的合法性,甚至“爆料”出“金匱遗诏”这个事情,还说此事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赵光义与赵普的关系用相得益彰都是轻的,他们似乎比亲兄弟还亲,比知心朋友还知心,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4,赵光义上台后,迅速清洗了赵匡胤的心腹大臣。
赵光义还大兴科举,第一次举办的科举录取的人数,比赵匡胤时代的最高记录还高了两倍。
5,赵匡胤死后的第三年,即979年,赵光义尽出全国的精兵,先灭北汉。然后不顾军队已经疲惫的事实,挥师直指燕云十六州。
许多人都力谏,灭北汉后是不可以直接攻打辽国的。然而,赵光义和武将们意见出奇的一致,坚持非打不可。
这里不论战果如何,很明显是赵光义和武将们急于求成,想尽早证明自己。
从这五件事可以看出,事情的脉络大约是这样的:
赵普知道赵光义窥伺地位已久,被贬出京师后,就力主赵光义联合心怀不满的武将、文官们夺位。
那晚的烛影斧声,是赵匡胤发现了赵光义的行为,要处置他却不忍心下手,赵光义却趁赵匡胤不备拿斧子下了毒手。赵匡胤临死前反手夺了赵光义的斧子,惊怒而满怀苦涩的以斧子顿着地,对弟弟说“好为之”,意思就是好自为之吧。
赵光义上台后,兑现以前的承诺,把赵普弄回京师。为了讨好文官,扩大了录取人数的规模。为讨好武将们,就极力对外开战,好让武将们有机会立功的机会。
“抠门”的赵匡胤,在九泉之下看着弟弟继承大统,而悉心培养大的赵德昭兄弟无缘地位,想必心中很不好受吧。(本文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说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得了解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只有了解了那个时代的混乱,我们才能知道赵匡胤传位给自己的兄弟是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五代十国绵延了50多年,政权更迭的很快,一个中央政权没过几年、十几年就会手下将领反叛或别的地方政权给灭掉,造成了五代十国中央政权在50年内连续换了五个,其他地方政权往往也因为将领的反叛从而导致江山易主,王位拱手让人。
赵匡胤就是因为后周皇帝柴荣死得早,留下了没有手段能力的孤儿寡母,才致使赵匡胤能黄袍加身成功,正是因为手下武将的强大,节度使制度的余毒,才致使五代十国一直战乱不息,久久不能统一。
赵匡胤是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扫平十国之后,建立了一统,非常有远见的废除了节度使制度,用文官压制武将来防止武将的反叛篡位,正因为这样的制度,使得北宋到南宋灭亡,都未曾有一个武官反叛,终结了五代十国王朝短命的诅咒。
就是这样的雄主,见识非同一般,他去世的时候是49岁,那个时候他的儿子们年纪尚小 ,根本不足以当大任,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又短,帝王武将中很少有人活过50岁的。
赵匡胤在母亲的建议下,指定了自己弟弟赵光义为接班人 ,若自己早死的话,便由弟弟继承自己的皇位。
若是儿子继位,年龄不够没有足够的手段、实力掌控,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肯定会如五代时期的历史一般拱手让人。
所以赵匡胤传位自己的弟弟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合理的,但赵匡胤无法预测自己的死亡时间,如果自己的儿子长大了,能掌控全局了,皇位还是要传到自己儿子身上的,所以这只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
大家都知道斧光烛影的故事,这件事情争议太大,所以我们假设历史上确实有斧光烛影这件事情。
赵光义看着自己的侄子一天一天长大,懂了好多东西,怕是再过几年侄子们就可以成长到可以管理朝廷事务的地步了,等到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自己的事情了。
毕竟如果可以的话,谁都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兄弟只是一种基本的保障,因此赵光义做出了一个狠心的决定。
他和一个道士合谋患通,害死了宋太祖赵匡胤,趁赵匡胤的妻儿无法掌控朝局与军力时,自立登位,成为了宋朝的第二代君主。
这就是无法分辨真伪的斧光烛影事件。
总结来说,就是因吸取了前朝的教训,赵匡胤立下自己的弟弟赵光义为皇帝继承人,以做万全之备,但是赵匡胤迟迟没有留下将自己弟弟立为皇帝继承人的书面旨令,他想等到了儿子长大再将位置传给儿子,然后就被权欲熏心、担心会有变故的赵光义杀害、夺位了。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于兄弟,而不是儿子?
根据正史记载,赵匡胤传位与兄弟主要原因是遵照母亲杜太后的遗愿。
杜太后病重的时候,曾经问赵匡胤:“你知道你的天下是怎么得来的吗?”赵匡胤哭着说:“我之所以得天下,都是祖宗以及太后所积累的福德。”
杜太后
太后说:“你错了,正是由于周世宗立幼儿当皇帝,如果周代立年长的国君,天下还能有你的份?你百年以后应当把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四海之大,万民之众,能立年长的君主,这是天下社稷的福分啊!”
赵匡胤磕头哭着说:“怎敢不尊从母亲的教诲。”太后还是有点不放心,对赵普说:“你记下我说的话,不可违背。”命令赵普在榻前写下约定誓言,赵普在末尾还写上“臣普书”。
把誓书藏在金匮中,命令由严守机密的专人保管,这被后世称为“金匮之盟”。
杜太后经历过五代十国的乱世,她懂得朝代更替的道理。作为母亲她教子有方,为大宋培养出了两位明君。
太祖
当杜太后听到儿子当了皇帝时,心中大喜:“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当赵匡胤继位,朝野庆贺时,她面露忧色。
大臣问:“母以子贵,今子为天子,您为什么不高兴呢?”
太后说:“我听说为君难啊!天子居万民之上,如果治国有道,那么此位就非常尊贵,如果治国无道,那你即使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可能。”
太宗
杜太后非常英明,有远见卓识。她提出皇位继承尊循兄终弟及。一方面是为了赵家江山能长治久安;另一方面,为了大宋的社稷能安居乐业,免遭战乱。自古忠孝难两全,赵匡胤没能做到忠,如果再不遵守母亲的盟约,那可真得背上不忠不孝的骂名了。好在赵匡胤是个大孝子,兑现了母亲遗愿,驾崩之后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